正戊烷换热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0254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正戊烷换热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戊烷换热器.docx

《正戊烷换热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戊烷换热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戊烷换热器.docx

正戊烷换热器

标准系列化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经验传热系数

(7)计算传热面积

(8)查换热器标准系列,获取其基本参数

(9)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给热系数的计算。

假如核算的K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

若相差较大,则需重复(6)以下步骤

(10)校核有效平均温度差

(11)校核传热面积

(12)计算流体流动阻力。

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非标准系列化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步骤

(1)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2)计算传热量,并确定第二种流体的流量

(3)确定流体进入的空间

(4)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5)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6)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7)计算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和壳程的对流传热系数,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传热系数,以计算K,然后再校核

(8)初估传热面积,考虑安全因素和初估性质,常采用实际传热面积为计算传热面积值的1.15~1.25倍

(9)选取管长

(10)计算管数

(11)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12)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13)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14)校核平均温度差

(15)校核传热面积

(16)计算流体流动阻力。

若阻力超过允许值,则需调整设计。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标准系列)

一、设计任务

1.处理能力:

2.376×104t/a正戊烷;

2.设备形式:

立式列管式冷凝器。

二、操作条件

1.正戊烷:

冷凝温度51.7℃,冷凝液于饱和温度下离开冷凝器;

2.冷却介质:

为井水,流量70000kg/h,入口温度32℃;

3.允许压降:

不大于105Pa;

4.每天按330天,每天按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计要求

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附: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却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正戊烷立式管壳式冷凝器的设计——工艺计算书(标准系列)

本设计的工艺计算如下:

此为一侧流体为恒温的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1.确定流体流动空间

冷却水走管程,正戊烷走壳程,有利于正戊烷的散热和冷凝。

2.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正戊烷液体在定性温度(51.7℃)下的物性数据(查化工原理附录)

井水的定性温度:

入口温度为

,出口温度为

式中

井水的定性温度为

两流体的温差

,故选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如下

物性

流体

温度

密度

kg/m3

粘度

mPa·s

比热容

kJ/(kg·℃)

导热系数

W/(m·℃)

正戊烷

51.7

596

0.18

2.34

0.13

井水

35.67

993.7

0.717

4.174

0.627

3.计算热负荷

4.计算有效平均温度差

逆流温差

5.选取经验传热系数K值

根据管程走井水,壳程走正戊烷,总传热系数

,现暂取

6.估算换热面积

7.初选换热器规格

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规格如下

公称直径D…………………………500mm

公称换热面积S……………………40m2

管程数Np…………………………..2

管数n………………………………..172

管长L………………………………..3.0m

管子直径……………………………..

管子排列方式………………………..正三角形

换热器的实际换热面积

该换热器所要求的总传热系数

8.核算总传热系数

(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湍流)

(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因为立式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为正戊烷饱和蒸汽冷凝为饱和液体后离开换热器,故可按蒸汽在垂直管外冷凝的计算公式计算

现假设管外壁温

,则冷凝液膜的平均温度为

,这与其饱和温度很接近,故在平均膜温45.85℃下的物性可沿用饱和温度51.7℃下的数据,在层流下:

(3)确定污垢热阻

(4)总传热系数

所选换热器的安全系数为

表明该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裕度符合要求。

(5)核算壁温与冷凝液流型

核算壁温时,一般忽略管壁热阻,按以下近似计算公式计算

,这与假设相差不大,可以接受。

核算流型

冷凝负荷

(符合层流假设)

9.计算压强降

(1)计算管程压降

(Ft结垢校正系数,Np管程数,Ns壳程数)

取碳钢的管壁粗糙度为0.1mm,则

,而

,于是

的管子有

(2)计算壳程压力降

壳程为恒温恒压蒸汽冷凝,可忽略压降。

由此可知,所选换热器是合适的。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的应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

现在,它被当作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很多工业部门中大量使用,尤其在化工、石油、能源设备等部门所使用的换热设备中,列管式换热器仍处于主导地位。

同时板式换热器也已成为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大量地应用于工业中。

为此本章对这两类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进行介绍。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资料较完善,已有系列化标准。

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验收按“钢制管壳式(即列管式)换热器”(GB151)标准执行。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包括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

其中以热力设计最为重要。

不仅在设计一台新的换热器时需要进行热力设计,而且对于已生产出来的,甚至已投人使用的换热器在检验它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对,均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热力设计指的是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合理地选择运行参数,并根据传热学的知识进行传热计算。

  流动设计主要是计算压降,其目的就是为换热器的辅助设备——例如泵的选择做准备。

当然,热力设计和流动设计两者是密切关联的,特别是进行热力计算时常需从流动设计中获取某些参数。

  结构设计指的是根据传热面积的大小计算其主要零部件的尺寸,例如管子的直径、长度、根数、壳体的直径、折流板的长度和数目、隔板的数目及布置以及连接管的尺寸,等等。

  在某些情况下还需对换热器的主要零部件——特别是受压部件做应力计算,并校核其强度。

对于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换热器,更不能忽视这方面的工作。

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

在做强度计算时,应尽量采用国产的标准材料和部件,根据我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定进行计算或校核(该部分内容属设备计算,此处从略)。

1.1设计方案的确定

1.1.1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浮头式换热器

  (3)填料函式换热器

  (4)U型管换热器

1.1.2流动空间的选择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计算中,首先需决定何种流体走管程,何种流体走壳程,这需遵循一些一般原则。

  ①应尽量提高两侧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个,使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接近。

  ②在运行温度较高的换热器中,应尽量减少热量损失,而对于一些制冷装置,应尽量减少其冷量损失。

  ③管、壳程的决定应做到便于清洗除垢和修理,以保证运行的可靠性。

  ④应减小管子和壳体因受热不同而产生的热应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顺流式就优于逆流式,因为顺流式进出口端的温度比较平均,不像逆流式那样,热、冷流体的高温部分均集中于一端,低温部分集中于另一端,易于因两端胀缩不同而产生热应力。

  ⑤对于有毒的介质或气相介质,必使其不泄漏,应特别注意其密封,密封不仅要可靠,而且还应要求方便及简单。

  ⑥应尽量避免采用贵金属,以降低成本。

以上这些原则有些是相互矛盾的,所以在具体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决定哪一种流体走管程,哪一种流体走壳程。

(1)宜于通入管内空间的流体

  ①不清洁的流体因为在管内空间得到较高的流速并不困难,而流速高,悬浮物不易沉积,且管内空间也便于清洗。

  ②体积小的流体因为管内空间的流动截面往往比管外空间的截面小,流体易于获得必要的理想流速,而且也便于做成多程流动。

  ③有压力的流体因为管子承压能力强,而且还简化了壳体密封的要求。

④腐蚀性强的流体因为只有管子及管箱才需用耐腐蚀材料,而壳体及管外空间的所有零件均可用普通材料制造,所以造价可以降低。

此外,在管内空间装设保护用的衬里或覆盖层也比较方便,并容易检查。

  ⑤与外界温差大的流体因为可以减少热量的逸散。

(2)宜于通入管间空间的流体

  ①当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时,α值大的流体走管间,这样可以减少管壁与壳壁间的温度差,因而也减少了管束与壳体间的相对伸长,故温差应力可以降低。

  ②若两流体给热性能相差较大时,α值小的流体走管间,此时可以用翅片管来平衡传热面两侧的给热条件,使之相互接近。

  ③和蒸汽对流速和清理无甚要求,并易于排除冷凝液。

  ④粘度大的流体管间的流动截面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在低雷诺数下,管外给热系数比管内的大。

  ⑤泄漏后危险性大的流体可以减少泄漏机会,以保安全。

此外,易析出结晶、沉渣、淤泥以及其他沉淀物的流体,最好通入比较更容易进行机械清洗的空间。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一般易清洗的是管内空间。

但在U形管、浮头式换热器中易清洗的都是管外空间。

1.1.3流速的确定

当流体不发生相变时,介质的流速高,换热强度大,从而可使换热面积减少、结构紧凑。

成本降低,一般也可抑止污垢的产生。

但流速大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诸如压降ΔP增加,泵功率增大,且加剧了对传热面的冲刷。

换热器常用流速的范围见表2-2和表2-3。

表2-2换热器常用流速的范围

?

?

?

?

?

?

?

介质

循环水

新鲜水

一般液体

易结垢液体

低粘度油

高粘度油

气体

流速

管程流速,m/s

1.0~2.0

0.8~1.5

0.5~3

>1.0

0.8~1.8

0.5~1.5

5~30

壳程流速,m/s

0.5~1.5

0.5~1.5

0.2~1.5

>0.5

0.4~1.0

0.3~0.8

2~15

表2-3列管式换热器易燃、易爆液体和气体允许的安全流速

液体名称

乙醚、二氧化碳、苯

甲醇、乙醇、汽油

丙酮

氢气

安全流速,m/s

<1

<2~3

<10

≤8

1.1.4加热剂、冷却剂的选择

工业上常用的载热体及其适用场合列于表2-4,供选用时参考。

1.1.5流体出口温度的确定

换热终温有时是由工艺过程的需要决定的。

当换热终温可以选择时,由于该温度影响到热强度和换热效率,因此对换热器操作的经济合理性由影响。

在冷流体的出口温度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相等的极限情况下,换热效率虽然很大,但热强度很小,需要的传热面积为最大。

另外在决定换热终温时,一般不希望冷流体的出口温度高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否则会出现反传热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采用几个换热器串联的方法解决。

为了合理地规定换热终温,可参考下述数据。

(1)热端的温差≤20℃。

(2)冷端的温差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两种工艺流体换热时,在一般情况下,冷端温差≥20℃;

②两种工艺流体换热时,若热流体尚需进一步加热,则冷端温差≥15℃;

表2-4?

载热体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载热体名称

温度范围/℃

优?

缺?

加热剂

热水

40~100

可利用工业废水和冷凝水废热作为回收

只能用于低温,传热情况不好,本身易冷却,温度不易调节

饱和蒸汽

100~180

易于调节,冷凝潜热大,热利用率高

温度升高,压力也高,设备有困难。

180℃时对应的压力为10MPa

高温载热体

联苯混合物

液体:

15~255

蒸汽:

255~380

加热均匀,热稳定性好,温度范围宽,易于调节,高温时的蒸汽压很低,热焓值与水蒸汽接近,对普通金属不腐蚀

价昂,易渗透软性石棉填料,蒸汽易燃烧,但不爆炸,会刺激人的鼻粘膜

水银蒸汽

400~800

热稳定性好,沸点高,加热温度范围大,蒸汽压低

剧毒,设备操作困难

氯化铝-溴化铝共熔混合物蒸汽

200~300

500℃以下,混合物蒸汽是热稳定的,不含空气时对黑色金属无腐蚀,不燃烧,不爆炸,无毒,价廉,来源较方便

蒸汽压较大,300℃为1.22MPa

矿物油

≤250

不需高压加热,温度较高

粘度大,传热系数小,热稳定性差,超过250℃时易分解,易着火,用节困难

甘油

200~250

无毒,不爆炸,价廉,来源方便,加热均匀

极易吸水,且吸水后出点急剧下降

四氯联苯

100~300

400℃以下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蒸汽压低,对铁、钢、不锈钢、青铜等均不腐蚀

蒸汽可使人体肝脏发生疾病

熔盐

142~530

常压下温度高

比热变小

烟道气

≥1000

温度高

传热差,比热害小,易局部过热

电热法

可达3000

温度范围大,可得特高温度,易调节

成本高

冷却剂

0~80

价廉,来源方便

空气

>30

价廉,在缺水地区尤为适宜

盐水

-15~0

用于低温冷却

氨蒸汽

<-15

用于冷冻工业

③采用水或其他冷却剂冷却时,冷端温差≥5℃。

如果超出上述数据,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决定换热终温。

(3)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不宜太高,否则会加快水垢的生成。

对于经过良好净化的新鲜水,出口温度可达到45℃或稍高一些;对于净化较差的冷却水,出口温度建议不要超过40℃。

1.1.6材质的选择

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换热器各种零、部件的材料,应根据设备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

流体的腐蚀性能以及对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等的要求来选取。

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材料的经济合理性。

一般为了满足设备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即从设备的强度或刚度的角度来考虑,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有时往往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这方面考虑不周,选材不妥,不仅会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大大提高设备的成本。

至于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是与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换热器常用的材料,有碳钢和不锈钢。

(1)碳钢

价格低,强度较高,对碱性介质的化学腐蚀比较稳定,很容易被酸腐蚀,在无耐腐蚀性要求的环境中应用是合理的。

如一般换热器用的普通无缝钢管,其常用的材料为10号和20号碳钢。

(2)不锈钢

奥氏体系不锈钢以1Crl8Ni9Ti为代表,它是标准的18-8奥氏体不锈钢,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冷加工性能。

1.2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

1.2.1管程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内的通道部分称为管程。

(1)换热管布置和排列问距

常用换热管规格有ф19×2mm、ф25×2mm(1Crl8Ni9Ti)、ф25×2.5mm(碳钢10)。

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

所以,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ф19mm×2mm直径的管子更为合理。

如果管程走的是易结垢的流体,则应常用较大直径的管子,有时采用ф38mm×2.5mm或更大直径的管子。

标准管子的长度常用的有1500mm,2000mm,3000mm,6000mm等。

当选用其他尺寸的管长时,应根据管长的规格,合理裁用,避免材料的浪费。

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三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和同心圆排列,如图2-2所示。

(a)正方形直列    (b)正方形错列  (c)三角形直列    (d)三角形错列 (e)同心圆排列

图2-2>管子布置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

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常采用组合排列方式。

每程内都采用正三角形排列,而在各程之间为了便于安装隔板,采用正方形排列方式。

管板上两管子中心的距离a称为管心距(或管间距)。

管心距取决于管板的强度、清洗管子外表面时所需的空隙、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等。

当管子采用焊接方法固定时,相邻两根管的焊缝太近,会相互受到影响,使焊接质量不易保证。

而常用胀接法固定时,过小的管心距会造成管板在胀接时由于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变形,失去管子与管板之间的连接力。

根据生产实际经验,当管子外径为d0时,管心距a一般采用:

焊接法?

a=1.25do;

胀接法?

a=(1.30~1.50)do;

小直径的管子?

a≥do+10mm;

最外层管中心至壳体内表面的距离≥

d0+10mm;

管子材料常用的为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铜镍合金、铝合金等。

应根据工作压力。

温度和介质腐蚀性等条件决定。

此外还有一些非金属材料,如石墨、陶瓷、聚四氟乙烯等亦有采用。

在设计和制造换热器时,正确选用材料很重要。

既要满足工艺条件的要求,又要经济。

对化工设备而言,由于各部分可采用不同材料,应注意由于不同种类的金属接触而产生的电化学腐蚀作用。

(2)管板

管板的作用是将受热管束连接在一起,并将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分隔开来。

管板与管子的连接可胀接或焊接。

胀接法是利用胀管器将管子扩胀,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靠管子与管板间的挤压力达到密封紧固的目的。

胀接法一般用在管子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MPa,设计温度不超过350℃的场合。

焊接法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更能保证接头的严密性。

管板与壳体的连接有可拆连接和不可拆连接两种。

固定管板常采用不可拆连接。

两端管板直接焊在外壳上并兼作法兰,拆下顶盖可检修胀口或清洗管内。

浮头式、U型管式等为使壳体清洗方便,常将管板夹在壳体法兰和顶盖法兰之间构成可拆连接。

(3)封头和管箱

1.2.2壳程结构

介质流经传热管外面的通道部分称为壳程。

壳程内的结构,主要由折流板、支承板、纵向隔板、旁路挡板及缓冲板等元件组成。

由于各种换热器的工艺性能、使用的场合不同,壳程内对各种元件的设置形式亦不同,以此来满足设计的要求。

各元件在壳程的设置,按其不同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了壳侧介质对传热管最有效的流动,来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效果而设置的各种挡板,如折流板、纵向挡板。

旁路挡板等;另一类是为了管束的安装及保护列管而设置的支承板、管束的导轨以及缓冲板等。

(1)壳体

壳体是一个圆筒形的容器,壳壁上焊有接管,供壳程流体进人和排出之用。

直径小于400mm的壳体通常用钢管制成,大于400mrn的可用钢板卷焊而成。

壳体材料根据工作温度选择,有防腐要求时,大多考虑使用复合金属板。

介质在壳程的流动方式有多种型式,单壳程型式应用最为普遍。

如壳侧传热膜系数远小于管侧,则可用纵向挡板分隔成双壳程型式。

用两个换热器串联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为降低壳程压降,可采用分流或错流等型式。

壳体内径D取决于传热管数N、排列方式和管心距t。

计算式如下:

单管程

D=t(nc-1)+(2~3)d0(2-1)

式中t——管心距,mm;

d0——换热管外径,mm;

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该值与管子排列方式有关。

正三角形排列:

2-2)

正方形排列:

2-3)

多管程

(2-4)

式中N——排列管子数目;

η——管板利用率。

正角形排列:

2管程η=0.7~0.85

>4管程?

η=0.6~0.8

正方形排列:

2管程η=0.55~0.7

>4管程?

η=0.45~0.65

壳体内径D的计算值最终应圆整到标准值。

(2)折流板

在壳程管束中,一般都装有横向折流板,用以引导流体横向流过管束,增加流体速度,以增强传热;同时起支撑管束、防止管束振动和管子弯曲的作用。

折流板的型式有圆缺型、环盘型和孔流型等。

圆缺形折流板又称弓形折流板,是常用的折流板,有水平圆缺和垂直圆缺两种,如图2-4(a)、(b)所示。

切缺率(切掉圆弧的高度与壳内径之比)通常为20%~50%。

垂直圆缺用于水平冷凝器、水平再沸器和含有悬浮固体粒子流体用的水平热交换器等。

垂直圆缺时,不凝气不能在折流板顶部积存,而在冷凝器中,排水也不能在折流板底部积存。

弓形折流板有单弓形和双弓形,如图2-5,双弓形折流板多用于大直径的换热器中。

环盘型折流板如图2-4(C)所示,是由圆板和环形板组成的,压降较小,但传热也差些。

在环形板背后有堆积不凝气或污垢,所以不多用。

孔流型折流板使流体穿过折流板孔和管子之间的缝隙流动,压降大,仅适用于清洁流体,其应用更少。

折流板的间隔,在允许的压力损失范围内希望尽可能小。

一般推荐折流板间隔最小值为壳内径的1/5或者不小于50mm,最大值决定于支持管所必要的最大间隔。

(3)缓冲板

(5)壳程接管

1.3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1.3.1设计步骤

目前,我国已制订了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系列化的标准产品,这样可简化设计和加工。

但是实际生产条件千变万化,当系列化产品不能满足需要时,仍应根据生产的具体要求自行设计非系列标准的换热器。

此处将扼要介绍这两者的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

(1)非系列标准换热器的一般设计步骤

①了解换热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腐蚀性能。

②由热平衡计算传热量的大小,并确定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用量。

③决定流体通入的空间。

④计算流体的定性温度,以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

⑤初算有效平均温差。

一般先按逆流计算,然后再校核。

⑥选取管径和管内流速。

⑦计算传热系数K值,包括管程对流传热系数和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由于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与壳径、管束等结构有关,因此一般先假定一个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以计算K值,然后再作校核。

⑧初估传热面积。

考虑安全系数和初估性质,常取实际传热面积是计算值的1.15~1.25倍。

⑨选择管长L。

⑩计算管数N。

⑾校核管内流速,确定管程数。

⑿画出排管图,确定壳径D和壳程挡板形式及数量等。

⒀校核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⒁校核有效平均温差。

⒂校核传热面积,应有一定安全系数,否则需重新设计。

⒃计算流体流动阻力。

如阻力超过允许范围,需调整设计,直至满意为止。

(2)系列标准换热器选用的设计步骤

①至⑤步与

(1)相同。

⑥选取经验的传热系数K值。

⑦计算传热面积。

⑧由系列标准选取换热器的基本参数。

⑨校核传热系数,包括管程、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假如核算的K值与原选的经验值相差不大,就不再进行校核;如果相差较大,则需重新假设K值并重复上述③以下步骤。

⑩校核有效平均温差。

⑾校核传热面积,使其有一定安全系数,一般安全系数取1.1~1.25,否则需重行设计。

⑿计算流体流动阻力,如超过允许范围,需重选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再行计算。

从上述步骤来看,换热器的传热设计是一个反复试算的过程,有时要反复试算2~3次。

所以,换热器设计计算实际上带有试差的性质。

2.3.2传热计算主要公式

传热速率方程式

Q=KSΔtm     (2-5)

式中?

Q——传热速率(热负荷),W;

K——总传热系数,W/(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