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03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docx

高考历史模拟卷及答案解析2

2020年高考历史模拟卷

(2)

(考试时间:

5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国攻打楚国的理由,“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意思是楚人没有及时贡奉用来缩酒的茅草,害的周天子无法祭祀祖宗。

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A.礼乐制度在齐国得到较好保存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尚存

C.诸侯与天子之间存在义务关系D.社会秩序面临冲击与重新构建

25.汉朝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容诛矣”。

两人对郭解的不同评价反映了

A.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B.两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D.两人的思想境界高低不同

26.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B.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D.上层趋稳、下层剧变是古代地方行政改革的特征

27.直到康熙39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少数分散地区。

18世纪,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

据此判断玉米种植得以推广的社会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B.丘陵山地有利条件

C.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D.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28.早期维新人士王韬指出:

“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

”王韬此论反映了

A.民族自尊的文化认同心理强烈B.民族自尊的社会氛围比较浓厚

C.民族自省的变革意识开始出现D.民族觉醒的国家观念正在形成

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

如第15条规定: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这

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

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30.1937年7月下旬,拥有300余家工厂的中华国货联合会上书国民政府,表示国货联合会中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经济体制的确立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D.东南沿海地区的沦陷

31.如图是1950年创作的漫画《和平签名》,该漫画反映了此时期

(注:

图中上方条幅文字:

在中国争取二万万和平签名;左下方黑旗上文字:

我们要战争;)

A.中国人民捍卫新生国家的决心B.北平和平谈判的历史进程

C.帝国主义残余被和平力量清除D.国民党失去大陆仓皇出逃

32.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以积极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强迫式地参与公共生活。

这表明古雅典

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B.人人都有参加城邦管理的权利

C.公民都不愿意参与政治D.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

33.下表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如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

A.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推动欧洲文化的进步

B.妇女地位的提高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C.印刷术传入促进欧洲文化的突飞猛进

D.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

34.19世纪末,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傅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

“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政府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

B.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C.马恩直接领导德国共运成效显著

D.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35.观察以下时事漫画,说明美国

A.欲改变世界贸易组织规则B.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心存不满

C.与欧洲国家关系趋向恶化D.试图终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

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

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

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

——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

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

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

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

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

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政治上的变化。

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第二,经济上的变化。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

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

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

(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

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

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

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9分)

46.(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同文照会,要求两国政府保持克制,避免新的敌对行动,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实现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要求。

1933年1月,罗斯福总统从驻东京大使约瑟夫·格鲁处获悉:

“日本可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完善、最均街、最协调一致,因而是最强大的战争机器……日本军方认为美国是他们的潜在敌人……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他们这个国家必然扩张的障碍”。

因此罗斯福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国内危机,一面扩充海军以抗衡日本。

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持谨慎态度,不愿刺激日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美国劳工联盟领袖发表演说:

“我们的生活不能跟中国大众分开来”。

“……如果我们默许日本帝国主义以其全部新锐的武器来对付中国民众而毫不牵制它,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帮助日本侵略。

”美国政界、商界都纷纷主张制裁日本援助中国

——摘编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东亚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东亚政策变化过程。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东亚政策不断变化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评价。

(9分)

47.(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

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

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聂荣臻国防思想形成背景和对新中国产生的影响。

(9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C

A

C

A

C

B

A

A

D

A

B

2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齐国以“尊王攘夷”的口号攻打楚国,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实质反映传统的分封统治秩序走向解体,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齐国保存好礼乐制度,A不符合题意;可以反映此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威,B不符合题意;C只是材料的表象不符合本质,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这是司马迁《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坚守言诺,值得称颂;而“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这是因为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班固是东汉时期人物,两个时期主流意识发生了变化,C正确;材料未体现游侠群体发生质的变化,A错误;据所学可知,作为史学编著者,代表的都是统治阶级利益,B说法错误;据材料不能体现“两人的思想境界高低不同”,D说法错误。

26.【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从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表中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基层县级的稳定还是高层省级的发展由来,都体现出了承袭中渐变的特点,A选项正确;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行政区级的调整,加强了中央集权,B选项不符合史实;“州”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选项错误;从表中可读出地方行政改革呈现上层多变下层趋稳的特点,D选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可见玉米种植得以推广与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有关,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是强调自然条件,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8.【答案】A

【解析】材料“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说明当时宣传学习西方的思想都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寻求根源,体现了民族自尊的文化认同心理强烈,故A项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不能得出,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断定民族自省的变革意识始自王韬,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自尊的文化认同心理,不是民族觉醒,民族觉醒的国家观念正在形成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答案】C

【解析】《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立法形式规定了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利于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D项。

30.【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37年7月下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正确;据材料“……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可知,这是中华国货联合会的自愿行为,没有体现战时体制的确立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问题,A,C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底平津沦陷,日本向华南、华北进军,故此时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沦陷,D与史实不符。

31.【答案】A

【解析】材料一方面反映新中国一方面要求实现和平的愿望,另一方面对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行为要敢于反击,故A符合题意;北平和平谈判是1949年初,时间不符合题意,故B不符合题意;1950年,帝国主义残余依然存在,故C不符合题意;1949年4月,国民党失去大陆仓皇出逃,时间不符合,故D不符合题意。

32.【答案】A

【解析】材料“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体现的是雅典城邦利益至上,公民的个人自由要服从于城邦的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在雅典并非所有人都是公民,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的说法,强调的是城邦利益至上,D选项排除。

3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阅读能力的人、法国妇女识字率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明显提高,这与启蒙运动使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的风尚有关,D正确;据所学可知,欧洲文化的进步推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看到妇女地位提高,B错误;据所学可知,印刷术早在13世纪就已传入欧洲,C说法有误。

3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采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C选项错误,马克思去世于1883年,恩格斯去世于1895年,两人并未直接领导德国的共产主义运动;D选项错误,当时德国并未建立责任内阁制。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5.【答案】B

【解析】漫画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用力试图推翻象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这一经济合作组织,说明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心存不满,故选B;漫画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排除A;漫画信息与欧洲无关,排除C;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关系,与阻止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

41.【答案】

(1)变化:

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数量增多;家庭经常迁移;家庭观念变化;原因:

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城市化的影响。

(10分)

(2)特点:

呈现多元变动;受社会舆论影响;家庭观念淡化;家庭和爱国思想相结合。

(6分)影响:

促使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

(9分)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和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和独立意识、工人工作岗位的变动和城市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在竞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民族意识、封建纲常伦理、救亡图存运动、思想解放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42.【答案】观点一:

赞同内藤湖南的观点。

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2分)

论述:

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于皇权有着明显的限制和制约,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势力仍然较为强大,科举制虽然建立,但是仍待完善。

到了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另外伴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平民政治逐渐兴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经济上来说,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品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这些都是前代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文学上,在唐代,诗歌更多的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过于政治化。

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势。

(8分)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2分)

观点二:

反对内藤湖南的观点。

(2分)

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论述:

从政治上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

二者没有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从经济上来说,宋代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从思想文化来讲,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在唐宋两代都占据统治地位。

文学世俗化只能反映出少量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风貌而不能代表整个中国。

(8分)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从社会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封建社会,并无绝对差异。

(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炼出观点并表明态度,该观点和态度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观点”,依据材料信息“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政治上的变化。

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

第二,经济上的变化。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

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

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得出:

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态度”,赞同、质疑、反对均可,一般我们选择自己容易得分的态度。

“评析”,如果赞成该观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变化的史实;如果反对,则运用唐宋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史实。

45.【答案】

(1)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

(6分)

(2)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

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

(3分)“《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古代中国法系的特点;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

(6分)

【解析】

(1)据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

”可知,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

(2)特点:

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据材料“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可知,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可知,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

影响:

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可知,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

46.【答案】

(1)政策变化:

20世纪30年代初,欲借助国际组织和国际法解决争端,持“中立”态度;1933年准备抗衡日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张制裁日本援助中国。

(6分)

(2)影响因素:

日本不断加快侵华步伐;华盛顿体系受到破坏;美国在华利益受损;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不断发展评价:

美国对日本侵政策的核心出发点为捍卫美国利益在华的利益,美国伴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趋势进行政策调整。

(9分)

【解析】

(1)由材料“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同文照会,要求两国政府保持克制,避免新的敌对行动,采用非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实现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要求”,可得出20世纪30年代初,欲借助国际组织和国际法解决争端,持“中立”态度;由材料“罗斯福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国内危机,一面扩充海军以抗衡日本”,可得出1933年准备抗衡日本;由材料“美国政界、商界都纷纷主张制裁日本援助中国”,可得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主张制裁日本援助中国。

(2)关于“因素”,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行径、美国的利益、反法西斯国家力量角度去分析。

关于“评价”,任何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都是本国的利益以及国际形势。

47.【答案】

(1)思想:

力主发展尖端武器(导弹、原子弹);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尊重人才;侧重进行科技攻关。

(6分)

(2)背景:

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封锁:

中苏关系交恶;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3分)

影响:

开创立足国情的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道路,推动国家军事现代化;推动了尖端武器研发,打破核垄断,加强国防;提升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扩大影响。

(6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

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基本方针上……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在指导科技攻关时……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