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03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传播学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课件.docx

《传播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课件.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课件.docx

传播学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传播?

二、“社会传播”发展史

三、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四、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什么是传播?

(一)我们生活中的传播: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基本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按传播层次分为人际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人际传播)按传播符号:

言语传播学、非言语传播学

按传播内容的性质:

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文化传播学、新闻传播学、舆论传播学、文艺传播学、科技传播学、广告传播学

(二)“传播”:

从普通含义到学术定义

《北史·突厥传》:

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Communication

▲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

▲印欧语源为kom-moini

▲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

                              ——霍夫兰

傳播Communication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对“传播”概念的学术解读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包含了至少两个重要方面: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本课关于“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社会传播”发展史

(一)社会传播的发展简史

1、前语言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非语言传播方式的优缺点:

斯奇提亚人的礼物

主要特点:

 廉价易得

简单、模糊

2、口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主要特点:

明确直接

受时间、空间限制,保存性差

3、文字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主要特点:

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

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失

它引导人类由“野蛮时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也造就了不同人群(如阶级、民族)中之间的差异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

它使人们能够把行政文献保存下来,把消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也就使中央政府能够把大量的人口组织起来。

它还提供了记载知识并使之世代相传的手段。

               ——巴勒克拉夫主编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施拉姆(1982):

“它是历史上震撼地球的大事之一。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

“印刷机是让人类卷入争夺优先权和竞争国家所有权的第一个发明。

主要特点:

可大量复制、易于流通、保存

   以往,由于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竹简、帛书等书写媒介也只在上流社会流传。

只有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才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

5、大众传播时代(电子)

 

(1)产生:

光电技术革命

(2)主要特点:

快速、超远距离、声画结合、方便获取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主要特点:

它是在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传播史表盘

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

(二)社会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3.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传播学发展简史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建立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发展期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成熟期

20世纪80年代—至今     调整期

(一)诞生背景:

1、政治

 欧美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案例:

炉边谈话

2、经济

 经济景气;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案例:

艾维·李的公共关系咨询事务所

3、学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蓬勃发展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三大学术来源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02-1978) 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2、心理学家卢因

 (1890-1947)

 “把关人”;

 场论,团体动力学;

 实验法。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912-1961)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

三大学术来源

新闻学

行为科学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三)传播学的奠基人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四)传播学的两大流派

经验学派 

施拉姆、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学派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

学者介绍:

法兰克福学派实际上的开创者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奠基人

阿多诺: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诗是野蛮

“3M”之马尔库塞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批判它是一种感官浅俗的文化。

为了防止望文生义和批判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引入“文化工业”概念来替代“大众文化”概念

“肯定文化”是“资产阶级时代按其本的历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从而放弃对社会的根本性质疑。

    《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阿多诺合著)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是马尔库塞描绘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时所使用的一个自造的专用术语,表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评价都只是肯定和认可,不再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变为单向的了

罗杰斯的对比:

定量、功能主义、具体实证、注重效果研究

思辨、马克思主义、广泛联系、注重控制分析

四、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宏观层面:

传播与社会

 微观层面:

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二)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的方法、社会科学的方法

(研究方法体系图)

(三)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可以加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是完善和拓展传播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的基础。

指导传播实践活动,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的传播实业改革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推动我国社会信息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从基本概念到基本模式

一、传播最核心的概念“信息”

(一)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第一个问题:

怎样理解“信息”这一概念?

信息:

客观存在的本质反映

信息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宇宙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

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也不存在

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发生

没有信息,就……?

              哈佛大学欧廷格

第二个问题:

信息从哪里来?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反映

▲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

▲社会信息(传播学研究对象)

第三个问题社会信息如何被传递和接受?

信息、符号、媒介(物质载体)三位一体

第四个问题:

研究信息的传播有什么用?

信息反映客观世界的情况,人们借助研究信息和它的传播活动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传播学研究社会传播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和人所创造的社会。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和抽象性

2、感知性和传递性

3、存储性和共享性

二、“三论”引入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论:

信息

申农:

1948年

《通信的数学理论》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的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信息”

 信息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在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概念。

(二)控制论:

反馈

维纳:

1948年《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控制”:

为了“改善”某个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挑选出的、作用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

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

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控制论对传播学的意义主要在它的反馈论。

“对牛弹琴”的传播关系分析

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和共享,正是经由反馈,传播各方才能发生传播关系,共处于一个传播系统中。

 

(三)系统论:

系统

成形时间:

五十年代

创立者:

多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

贝塔朗菲关于系统的说法:

“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之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之和”

特点:

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开放性、动态性、有序和目的性

基本意涵: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3>1+1+1

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

整体小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3<1+1+1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

系统论的精髓: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绝不等于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系统论对传播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贡献了系统的概念,提示我们人类的传播活动并非简单的从一方到另一方的信息传递,而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机运行

 第三章 传播者分析

 传播者 

传播链条的起点

  传播内容的发送者

  传播活动的发起人

一、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一)分类:

1.普通传播者

特点:

时间、地点、方式自发 自由   灵活

  2.职业传播者

特点:

   代表性 自主性   专业性   集体性   复杂性

(二)权利和责任:

1.一般性权利和责任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基本意思有两点:

第一要有言论出版自由,第二要为此担负责任。

这两点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我国宪法和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著述、集会、通信、游行的自由。

2.专业性权利:

不同职业享有不同权利。

新闻传播者

     

(1)采访权

     可以通过一切正当手段进行自由的采访新闻。

它来源于公众的知晓权。

对于媒介来说,即为信息公开。

     

(2)报道权

     有权传递、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

     (3)批评权

          有权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

这是媒介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

          (4)专业保密权

           根据需要,有权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姓名、肖像、职务、所属机构等)实行保密。

            (5)安全保护权

     有权要求自身安全不受威胁和损害地从事新闻报道。

 新闻传播者的责任

    

(1)契约性责任

     记者对自己所服务的新闻机构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

     

(2)社会性责任

     传媒要对信息传播所产生的社会结果负责,即“切忌损伤”,不应对公众和社会有害,还要有益。

     传媒应该承担保护社会文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和人民团结的责任。

     (3)法规性责任

     传媒要尽到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机密、鼓动社会动乱、公布假消息或未经证实的消息,以及其它损害公民权利的传播行为。

(4)国际性责任

在广播、电视、互联网跨国传播的时代,媒体有责任为促进国与国的相互了解与和睦努力

(三)赢效因素

1.权威性

 地位、资历、专业性、才华

2.可信性

 3.接近性

4.熟知性

 5.悦目性

 

二、媒介组织

(一)定义:

   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性机构

要点

明确的目标:

满足大众的信息需要

固定的组织机构:

专门训练分工合作集体行为

控制和使用公共传播资源

稳居传播者的角色

(二)社会角色

媒介组织就其角色而言:

特殊、多元、兼容

托斯塔尔

经济收益目标

非经济收益目标

           公共性和公益性

           为一定意识形态服务

 (三)把关理论

 媒介组织如何传播信息

有闻必录还是有所选择?

记者的报道是否是事实?

 

1.“把关人”的含义

     信息网络中到处都有把关人,或称守门人。

     含义:

   指那些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传播、传播多少以及如何传播的人或机构。

    

“把关人”理论的发展

卢因    主妇的选择

怀特    报社电讯编辑的个案研究

何胥、麦克内利 除了编辑,把关人还有许多

巴斯 最重要的把关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过程分为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

盖、鲁 把关人并非完全主观地进行把关,而是根据新闻本身的要素

张隆栋 最大的把关人政府、垄断资本、老板等

  2.角色和功能

     新闻传播中,把关人包括记者、编辑、导播、制片人、总编等。

     把关人身兼数职:

接受者、守门者和传播者。

 把关人的功能:

 *检查:

     传播通道上的检查者,对待传信息进行鉴别、选择,决定其是否能进入传播。

 *加工:

     对待传信息按传播意图加工,促进传播效果。

 *评价:

     对信息作出评价、赞赏,表明对信息的某种态度。

 *导向:

     上述三种功能,最终都能对受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桥 梁:

 充当新闻媒介与读者之间的联结作用。

 

三、传播制度研究

 

(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直接控制。

属社会控制的主要方面:

        * 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 对传播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 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的传播;

        * 对传播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机关团体媒介

      垄断资本主义对传播的控制:

          

      以强大的资本作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实行主要部分垄断;

  通过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媒介以干预;

   通过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控制和

 3、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个人的信息反馈

  * 受众团体的集体影响

  *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制约媒介活动。

比如抵制购买。

(二)媒介的规范理论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苏维埃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阶级服务,始于15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

内容: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政治思想犯制度。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核心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观点。

   

            它是一个传统理论,要求完全的“出版自由”,反对政府干涉。

认为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3.社会责任理论

   该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而非否定的规范理论。

   * 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义务。

   * 道德是新闻自由的最后边界。

具体观点:

  *报刊应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意见的论坛;

  *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记述;

  *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要能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

  *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真相和美德。

 

4.苏维埃理论

施拉姆的看法:

集权主义的变体,马克思的根,列宁、斯大林的茎媒介控制:

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脉

媒介禁忌:

批评党的目标

媒介所有权:

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

国有并被严格控制,媒介只作为国家工具而存在

第四章  传播媒介

一、什么是媒介?

 什么是大众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从事大众传播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实体。

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介:

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如广播。

媒介组织、媒介机构、大众媒介(媒体),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二、媒介发展简史

(一)早期的实物媒介、文字媒介

(二)近代平面/印刷媒介

 15世纪的印刷书籍

 17世纪的定期报纸

 18世纪的杂志

 19世纪中期的大众媒介:

便士报、五分镍币杂志、一角钱小说

(三)电子媒介

 19世纪的照像技术、无线电技术、电话技术

 19世纪80年代的电影

 19世纪末的唱片

 20世纪初的广播

 20世纪中期的电视

(四)新媒介

 20世纪后期的卫星、有线电视、数字媒介、网络媒介

 三、认识大众媒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识其器。

(一)施拉姆:

认识大众媒介的八个原则

 1、大众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二)胡正荣: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方面

 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

(三)认识四种大众媒介

 报刊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1、报刊2、广播3、电视4、网络

(4)认识大众媒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大众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2、大众媒介有融合的趋势。

3、警惕工具理性。

(5)选择大众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等:

四、媒介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哈罗德•亚当斯•(HaroldInnis1894-1952)1940年以前是经济历史学和经济理论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倚》

他的研究角度主要是“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知识的特征,当它成为主导媒介时,将导致社会文化的变迁。

主要观点:

1.文明的发展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极大

2.媒介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一种思想的扩张。

 

3.传播媒介具有偏倚性,或偏倚时间或偏倚空间

媒介的空间偏倚特性:

媒介质地较轻、容易运送

媒介的时间偏倚特性:

媒介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的历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的发展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协调。

偏倚时间的媒介——宗教的、集权的特殊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

但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

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媒介延伸论媒介即讯息论媒介凉热论

  地球村《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视觉的/visual 触觉的/tactile

眼睛/eye 耳朵/ear

主动性的/active 反应性的/reactive

自我表现/self-expression 群体治疗/grouptherapy

文字型的人/typographicman           图像型的人/graphicman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内容  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

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评价  

(1)这个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