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30660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0.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ppt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第一单元:

数一数与乘法第二单元:

乘法口诀

(一)第四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第六单元:

时、分、秒第七单元:

乘法口诀

(二)第八单元:

除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第五单元:

方向与位置,第九单元:

统计与猜测,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1.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说一说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在小组内说一说。

2.独立设置的专题,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数与代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体验乘、除法的含义;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乘法口诀;通过学生身边小问题的解决,渗透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1、乘、除法的含义,从数一数的活动中积累相同加数连加的体验,体会乘法的本质含义。

取消了人为的乘数与被乘数的区分从分一分的活动中,感受除法本质含义及把整体分成相同的若干份。

2、乘法口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概括乘法口诀;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在编排设计上提供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巩固口诀。

3、乘、除法的应用,教材配有富有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的、较为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形成必要的技能,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4、时、分、秒,教材注重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通过学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1、观察物体,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体验物体相对位置的不同形状。

2、方向与位置,在实地观察的情景中,认识东、南、西、北,并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注重通过统计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通过有趣的猜测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现象。

统计与概率,通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数与代数,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加法的意义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乘法口诀除法的意义乘法口诀求商,1、在数一数活动中,体会相同数连加的繁琐,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数数交流数数的方法注意算式与实物、图形的对应。

2、在有趣的情景中,初步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教学建议指导学生数数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引出乘法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关系,3、在具体操作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建议结合直观操作,交流算法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简洁。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结合具体的情境说一说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4)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案例片断与讨论:

数一数,案例描述:

1.数熊猫有几个:

引导写出算式:

按排数:

5+5+5=15;按列数:

3+3+3+3+3=15。

2.数圆片有几个:

小组合作写出算式(4排,每排6个;或6列,每列4个)并比较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3.数方格有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加法算式并交流、小结(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案例片断与讨论:

数一数,4、数苹果有几个:

在独立完成教材第四题的基础上,要求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学生汇报15盘的算法有:

(1)15个3连加;

(2)3、6、9跳着数,直到45;(3)3个3就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最后,教师提出,有没有比(3)(4)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呢?

案例片断与讨论:

数一数,案例讨论:

1.从数熊猫、数圆点到数方格,数的对象的抽象程度在逐步提高。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你是怎样体会的?

通过对数的对象的逐步抽象,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符号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2.案例中第二种数法(跳着数)对学生用抽象的加法算式表示有帮助吗?

体会引入乘法的必要性充分感受相同的加数相加,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下100以内的加法本册乘法的意义,本单元的主要内容25乘法口诀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69的乘法口诀,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1.通过直观操作,组织学生探索5的乘法口诀,5以内口诀的学习,教材采用较开放的编写方式,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编写相应的口诀教学建议说一说图中的信息组织学生探索5的口诀引导学生5个5个地数在初步建立口诀时,注意直观图与口诀的对应。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建议交流图中的信息同桌开展提问并解答的游戏活动,教学注意的问题注意能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帮助学生巩固口诀,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意义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倍”的含义,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册乘法的意义25的乘法口诀,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6-9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二下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加减乘除混合过算,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1、在丰富的分一分的活动中,理解除法的意义,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分一分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不断的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这是学生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2、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在具体的操作中体会除法的本质含义。

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感受如何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部分。

教学建议提出问题,引起活动的愿望独立操作也可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分一分的活动记录各自的分法在交流中体会各种不同分法的本质,3、在具体的情景中,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建议说一说选择乘法或除法解决相关问题的理由从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中,引出口诀求商的算法,4、通过认真观察,独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议观察并交流图中信息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种不同的想法,教学注意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交流和解决,不要作过多的分析与讲解,5、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建议观察主题图,寻找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在“摆、圈”等活动中,体会“倍”意义,教学注意的问题“倍”不作为一个概念,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案例片断与讨论:

快乐的动物,案例片断:

当学生对于“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出示一个表,表上画着松鼠与小鸡的图案。

师:

请同学先用铅笔画圆圈来表示它们各自的只数,然后看小鸡的只数是几个松鼠只数那么多,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表示,听清了就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画、圈,老师巡视。

)师: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全班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

松鼠有两只,小鸡有8只,两个圈一圈,所以8是2的4倍。

师: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小鸡的只数是松鼠只数的几倍?

先商量一下。

生1(算式1):

24=8生2(算式2):

82=4(师板书在黑板上)生3(算式3):

8-2-2-2-2=0,案例片断与讨论:

快乐的动物,师:

哪一个算式更准确呢?

我们看课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动手操作的过程。

(演示:

把小鸡的只数两个圈一圈,直到圈完)问:

你认为哪一个算式正确?

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1:

我认为第二个算式对,因为小鸡的只数正是松鼠的4倍,所以第二个对。

生2:

我认为第二个正确,因为把8两个圈一圈,是在平均分,所以第二个算式对。

师:

刚才生2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刚才就是把小鸡的只数按照两个一份两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看8里面有几个2,就是松鼠的几倍,所以第二个算式更准确,它能更直观地表示小鸡与松鼠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那么第一个算式求得是什么?

生:

是小鸡的只数。

师:

不是我们要求的几倍,所以第一个算式就不合适,我们就把它擦掉。

第三个算式是一个2一个2减去,虽然也能看出是4个2。

但是没有第二个算式直观,所以我们也把它擦掉。

(教师擦去黑板上的算式1和算式3)。

案例片断与讨论:

快乐的动物,案例片断与讨论:

快乐的动物,案例讨论:

1.学生出现了乘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你觉得能允许吗?

列出乘法算式的学生,运用了顺向思维来考虑倍数关系。

当问及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时,在他们的头脑中最先想到的是几个2是8,很容易算出4个2是8,所以他们的列式就是24=8,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得出小鸡的只数是松鼠只数的4倍;用减法的学生,考虑这个倍数问题的角度就更独特了。

用8一个2一个2的减去,直到得数为零时,就看出8里面有几个2了。

在他们眼中这也是一个好办法。

不要因为没有达到老师的“预设”而压制了他们的独特见解。

2.对于这个老师的做法,你认同吗?

你会如何处理?

当课堂上学生出现多种合理的方法时,老师应帮助学生这些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学会选择。

虽然根据乘法和减法算式也可以知道小鸟的只数是松鼠只数的4倍,但这两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这一点,认同用除法求倍更好些,老师可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让学生来体会。

如,对于乘法,在学生所学的口诀范围内求“倍”还能求,如果给学生换两个不能用口诀来求倍的数,这时学生就会感到乘法的确不如除法好。

对于减法,它的局限性是对于数比较大时,列式非常麻烦。

如,求30里面有几个2,用减法列式表示就是:

30-2-2-2-2-2-2-2-2-2-2-2-2-2-2-2=0,这和302=15相比就太麻烦了。

经过这样的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除法求“倍”相对乘法和减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认同用除法来求“倍”。

案例片断与讨论:

快乐的动物,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本册2-5的乘法口诀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6-9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用乘法口诀做表内除法二下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竖式除法,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1、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6的口诀,教学建议估一估有几个正方形在摆一摆中独立尝试编口诀交流各自编口诀的方法及记忆的方法,教学注意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算式中直接编口诀,2、在现实的、开放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强探索性,教学建议创设情景独立计算并记录购物的总价根据得数的特点,独立编写口诀,教学注意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形象的学具操作来编口诀,案例片断:

师:

一个小孩到公园买门票,一张门票是6元钱,那么你们知道两张是多少钱吗?

生:

12元。

师:

三张应该是多少钱呢?

生:

18元!

师:

看来,大家知道,那么要买4、5、6、7、8、9张门票需要多少钱大家能算出来吗?

生:

能!

师:

好,书上已经列好了要买的门票数,请同学们将所需要的钱数填到空格里。

案例片断与研讨:

6的乘法口诀,教师将同学们一齐报来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案例片断与研讨:

6的乘法口诀,生:

表上面的数多1,下面的数就多6。

师: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编6的乘法口诀,是自己编,还是老师领着编?

生:

自己编!

(学生自编6的乘法口诀,做完的自觉在小组内交流、修正),案例研讨:

本案例中,表面上看好像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什么,你怎么看?

在这个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形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6的乘法口诀,在学生自己编制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片断与研讨:

6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除法,已学过的主要内容本册乘法口诀除法的意义,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用乘法口诀做表内除法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后续的相关内容二下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有余数)四则混合运算三上特殊的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与除的口算,在求商的过程中,体会乘除法的关系,教材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鼓励学生探索、交流,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丰富的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第六单元时、分、秒,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下认识钟表。

钟面上整时、半时的时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认识时、分、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

识别钟面上的时刻,与经过的时间。

后续的相关内容三上认识年、月、日认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分、秒。

教学建议交流情景图的含义学生交流已有的认识组织观察钟面认识时、分的关系借助钟表模型,认识钟表。

2、在体验活动中,建立单位时间的观念,教学建议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与秒的关系,教学注意的问题课堂中可以多安排一些体验时间的活动,案例片断与研讨:

一分能干什么,案例片断:

师:

(为学生准备6件事情(折纸、画画、读文章、背口诀、写字、数数),让学生选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看自己1分能完成多少。

)(学生开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做完后,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在全班汇报。

)生:

我1分能背出19的乘法口诀。

生:

我1分能写50个字。

生:

我从1数数,可以数到236。

师:

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

生:

我发现1分能干很多使事情。

师:

1分看起来很短,但不能小看,1分能干很多事情,现在你们对1分有感觉了吧。

案例讨论: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时间的长短?

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为起点,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的长短,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1分的具体表象,促进学生对1分的体会。

案例片断与研讨:

一分能干什么,空间与图形,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已学过的相关内一上前后、上下、左右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一下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辨认看到的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物体不同的面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并辨认看到的形状,后续的相关主要内容三上根据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或上面的形状,搭出这个简单物体,1、通过“看一看”的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组织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描述观察的图形让学生感悟不同位置所观察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教学注意的问题可以用其它实物替代讲台与粉笔盒,2、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化,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建议提供正方体学具让学生搭出形如书中的简单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连一连、说一说。

引导学生发现从上面与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教学注意的问题从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是指站在物体前面(正面)的位置去俯视物体时看到的形状。

案例片断与讨论:

观察物体,案例片断: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长方体。

待会儿你们可以上来观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每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

”老师的话音刚落,二十几个学生都纷纷离座,围着长方体。

前面的学生靠长方体太近又挤,挡住了后面学生的视线。

有些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观察到,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会儿,老师请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第一个学生走到长方体旁边,指着长方体的一个顶点说:

“我看到这个尖尖的地方。

”“你看到了几个面?

”老师问道。

“看到三个面。

”学生应答。

“很好。

谁和他看到不一样的?

”,案例片断与讨论:

观察物体,“我看到两个面。

”一个学生上来指了指他看到的两个面。

“和他一样看到长方体两个面的同学,请举起手。

”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还有和他们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的吗?

”一个男生上来,演示了他所站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

这时,老师又请“只看到一个面”的学生举手。

这一次,只有两个学生举手。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

”一个女生又上来,她站到不同于刚才三个同学所站的位置,说:

“从这里只能看到三个面。

”“你也是看到了三个面。

”老师说。

女生又重复一句:

“只能看到三个面。

”可是老师对她的“只能”没有回应。

老师转向全班,问道:

“有没有看到的不是一个面、两个面或三个面的?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应答,于是老师接着总结道:

“今天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案例片断与讨论:

观察物体,案例讨论:

这个教学案例把教材中“观察讲台”的情境图变成观察一个长方体的实践活动,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选择观察教室里的讲台,而不选一个抽象的长方体来观察。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熟悉的讲台比抽象的长方体更容易区别它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六个面,因此也就容易描述教材情境图中老师、笑笑、淘气与讲台的相对位置。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上前后、上下、左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辨认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简单的路线图,后续的相关内容二下辨认八个方向(增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个方向)简单的路线图,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四个方向,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在校园实地观察,辨认“东西南北”每个方向找一个的主要景物,画下来。

在教室里,交流记录的方向。

(感受统一方向的必要性)介绍地图上的各方向辨认教室里的实际方向教学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居住地周围建筑所处的方向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辨认方向体会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必要性。

概率与统计,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上分类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象形统计图一下简单的统计活动条形统计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简单的统计活动感受不确定现象。

后续的相关主要内容二下读统计图表三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1、在具体情境中再次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教学建议认识一年四季交流数据获取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与描述,教学注意的问题开展的调查活动尽可能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进行,2、在实验中,体验客观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教学建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亲自体验不确定现象记录每一次的结果是正面或反面朝上,体验结果的不确定性。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活动的结果。

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事先无法预测结果的事情。

教学注意的问题本活动仅是体验不确定性,不要求知道可能性的大小,案例片断与讨论:

抛硬币,案例片断:

老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盒子,说道:

“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盒子外面写着什么呀?

”“三个白球,三个黄球。

”学生齐声答道。

“是的。

每个盒子里面都放着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

”老师继续说道,“如何摸球呢?

看,老师把手伸进盒子,搅一搅,摸到了一个球。

你们猜猜是什么颜色的球?

”“白球。

”“黄球。

”学生猜着。

老师拿出一看,“是黄球。

”“哇!

”猜中的学生兴高采烈。

“第一次摸到黄球,就在表格的黄球栏目上打1个。

”老师一边展示表格一边强调对摸球结果进行统计的要求。

老师把摸出的黄球放回盒后,又做了一次摸球示范,摸出的是一个白球,她强调;“这一次要在表格的白球栏目上打1个,游戏结束后,老师在实物展示台上记录各组摸球统计的结果:

“你们看,从摸球的结果能看到什么呢?

”老师在启发学生发言。

“第2小组与第3小组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刚好相反。

”“每组都摸了8次。

”显然,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希望的结论。

老师进一步启发道:

“是不是摸到的都是白球?

是不是一定摸到黄球?

”“不是。

”,案例片断与讨论:

抛硬币,。

每人都有两次摸球的机会,组长要做好每一次摸球的记录。

”学生分组玩起了摸球游戏,我摸你猜,你摸我猜,玩得很高兴,很开心。

“那该怎么说摸球的结果呢?

”一个学生答道:

“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说得好。

”老师表扬了她,接着又问道:

“可能摸到黑球吗?

”“不可能。

因为盒子外面没有写有黑球。

”一个女生说道。

“那可能摸到红球吗?

”老师追问。

“不可能。

因为盒子外面里也没有写红球。

”这时,一个男生提出质疑:

“如果有一个老板把盒子外面的字写错了,那怎么办?

”“你的意思是不能相信盒子外面写的字,要查看盒子里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案例片断与讨论:

抛硬币,是吗?

”老师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

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道:

“刚才我看了盒子里面的球,真的没有红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红球。

”老师在盒子里放入一个绿球,问道:

“现在可能摸到绿球吗?

”“可能。

”学生异口同声。

“现在摸球的可能性有几种?

”老师追问。

“有三种。

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

”学生深信不疑。

“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有几种,与盒子时放几种颜色的球有关;放入的球的颜色越多,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也越多。

”老师对这次摸球游戏做了总结。

案例片断与讨论:

抛硬币,案例片断与讨论:

抛硬币,案例讨论:

、本案例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个男生质疑“如果有一个老板把盒子外面的字写错了,那怎么办?

”的现象?

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刚一开始,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盒子里装球其情况的:

盒子外面写着什么呀?

”如此就给学生一种误导:

盒子里装什么球要看盒子外面的包装。

其实,让学生讨论从盒子里摸球的可能性,关键是看盒子里装球情况,若这个老师从一开始不是强调让学生看盒子“外面写着什么呀?

”,而是告诉学生盒子里都装的什么球,然后开展活动,就会避免这个问题。

、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时,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教师想要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设计了让学生统计摸球情况的活动,并且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统计完后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

“从摸球的结果能看到什么呢?

”这其实是在误导学生,让学生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自然,学生就会把回答的重心转移到表格中的数据特征上来,出现了:

“第2小组与第3小组摸到黄球与白球的次数,刚好相反。

”、“每组都摸了8次。

”的回答,而不是关注本节课的核心:

从摸球出现的结果来感受不确定现象,设计统计活动反而会让学生关注统计出的数据。

案例片断与讨论:

抛硬币,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三个单元活动,每个主题活动都含有丰富的信息,教学中有充分利用这些信息组织学生交流,在思考、交流、调整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建议:

这是一个较开放的题材,教学是可以先做一些基本练习,再让学生调查本组同学喜欢的项目,然后根据有关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整理与复习,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学习能力整理与复习由三部分组成:

“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基本练习,三、单元教学设计举例,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一节:

数一数,活动

(一):

有多少个熊猫?

学生观察这些整齐排列的熊猫图片,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

交流:

生1:

“我是横着数的,5加5得10,10加5得15”。

用算式表示就是5+5+5=15。

生2:

“我是竖着数的。

”这个孩子似乎不知该怎样表达,于是教师让全班同学帮他一起数,明确了竖着数有5个3,一共是15个,列出的算式是3+3+3+3+3=15。

之后教师对这两种数法作了一下简单的小结,使学生初步地感受到3个5和5个3都是15。

第一节:

数一数,活动(三)有多少个方格?

从数熊猫、数圆点到数方格,数的对象的抽象程度在逐步提高。

教师先请学生独立数一数,列算式,在进行集体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生1:

横着数,每行有10个,有3行,就是3个10,10+10+10=30;生2:

竖着数,每列有3个,有10列,就是10个3,3+3+3+3+3+3+3+3+3+3=30。

第一节:

数一数(续),活动(三)有多少个方格?

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没有表述地很清楚,大概的意思是说3个10和10个3正好是相反的,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3个10和10个3只是数的方法不同,但他们表示的数量的是相等的。

(续),第一节:

数一数,活动

(二)有多少个圆点?

在出示圆点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

你能不能用刚才这两种方法数出一共有多少个圆点?

并尝试着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在集体交流时,逐步引导学生用“每行几个有几行、每列几个有几列”这样方式来表述自己数的方法,逐步抽象,为后面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一节:

数一数,活动(四)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列出3+3+3+3+3=15之后,让学生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