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0787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docx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08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一、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

08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共占72分,平均分为42.74分,难度为0.5936。

其中Ⅰ卷(选择题,计30分)平均分为19.14分,难度为:

0.6380;Ⅱ卷(简答题,计42分)平均分为23.60,难度为0.5619。

从试卷整体来看,试题难度符合高考要求(高考试题难度要求一般在0.50-0.60之间),略显容易,与07年的大致相当(07年的难度为0.582)。

同物理和化学两科相比,也是最容易的,其中物理的难度为0.51,化学的难度为0.53。

二、郑州市理综考试情况

08年我省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56.03分,我市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57分,高于省平均分0.97分,位居全省第7名,与去年相比理综成绩有所退步。

去年我市理综平均分超出我省平均分数6.24分,位居全省第6名。

就市区和五县相比,五县要好于市区,其中市区平均分为153.9分,五县平均分为159.36。

三、生物试题评析

1.知识与能力层次分布

 

能力层次

题目(分值)

知识点

知道

识记

理解

应用

合计

验证胰岛素的功能

(实验设计)

1、(6分)

新陈代谢

26分

微生物的营养、

代谢和生长

3、(6分)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

吸收和利用

30、Ⅰ

(14分)

限制性内切酶

4、(6分)

生物工程

12分

细胞工程

5、(6分)

神经兴奋的传导

30、Ⅱ

(10分)

生命活动

的调节

10分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6分)

生态学

6分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1、

(18分)

遗传学

18分

2.试题特点评价

1.稳中求变,变化明显。

试卷基本上体现了重点章节重点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整体难度与07年的相当(07年的试卷难度为0.58,08年的试卷难度为0.59),体现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

与06年和07年的高考试题相比,08年的试题在考查的内容和考查的方式上又有所变化,且变化较为明显。

有关免疫的选择题今年没有出现,生物工程方面的选择题出现了两道。

第30题和31题没有出现实验设计,对实验设计的考查是以一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选择题第1题)。

2.知识能力并重,答案简洁唯一。

选择题的第1、2、4题和第Ⅱ卷的第31题,都凸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第30题和31题两道主观试题的答案简洁唯一、客观标准,克服了以往过多的文字叙述,给阅卷带来了方便,提高了给分的合理性。

可商榷的试题

1.选择题的第2题,从题干中所给的信息不难判断出水池中仅存在一条食物链:

甲(藻类)→乙(浮游动物)→丙(专吃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从食物关系上看,三者彼此之间构不成竞争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仅有捕食关系是不可能导致种群灭绝的,因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数量是相互制约的。

2.选择题的第4题,从考查的知识上来看,几乎没有任何生物学基础知识。

从能力上看,倒像是一道小学生的智力游戏。

3.第31题的第

(1)、

(2)小题考查的知识点几乎是一致的,即答案都是“F1植株是杂合体,F2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四、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如对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的概念,消化细菌代谢的特点等掌握的不好是导致选择题第3、5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还有第30题的第Ⅰ小题的第(3)、(4)题出现的错误,第31题第(3)、(4)出现的错误。

另外还有像F1代与F2代不分,母本与下一代不分等现象。

2.审题不认真,不按要求作答。

如第31题的第(3)小题,题干中明确要求“只考虑穗型和种皮色这两对性状,请写出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有些考生偏要写出三种表现型,有些不写表现型而写基因型,有些则把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写出来。

3.解题能力的欠缺。

考生在选择题第1、4题失分,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在31题的失分除某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和不按要求进行作答,还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五、考生答题情况及答卷逐题分析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2.93

3.00

0.49

0.25

0.49

0.04

0.09

0.38

[考查意图]考查验证性实验设计能力。

[分析解答]据题意,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

其一般做法是,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注射等量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对照组小鼠活动状况无变化,实验组小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所以本题应该选A。

本题的要求是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即本题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同一组小鼠,其实验设计可由“验证某矿质元素为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把植物放在缺乏矿质元素的溶液中培养,植物出现某种病症,如果加入这种元素,植物的病症消失,这个实验设计运用的是先“减法原理”后“加法原理”)类推而来。

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就可以观察到小鼠的低血糖症状,就能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这是实验设计的先“减法原理”;如果能用“加法原理”再验证一遍,实验就更加完美,即注射葡萄糖溶液,恢复血糖浓度,小鼠的低血糖症状消失,这是实验设计的后“加法原理”。

[错因分析]有38%的考生选择了选项D,从自身对照的角度思考,选项D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选项A完整,所以选项D成为主要干扰项。

[复习提示]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审题;在复习过程中,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同时要关注往年的高考试题,本题就是由200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第30题演变而来。

(2005年高考全国Ⅰ卷的第30题)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答案:

(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3.64

2.93

0.61

0.33

0.06

0.15

0.61

0.18

[考查意图]考查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分析解答]从图像分析可知,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不仅种群密度大,而且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种群密度小,而且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新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

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余一个种群时,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所以本题应该选C。

[错因分析]有18%的考生选择了选项D,这部分考生分析能力需要提高——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没有生产者,消费者是不能独自存在的。

[复习提示]在高考全国Ⅰ卷中,近五年来对生态学知识的考查,往往是涉及图像分析的一道选择题,例如2007年的选择题第3题,2006年的选择题第4题,2005年的选择题第5题,2004年的选择题第5题,我们要有意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3.98

2.83

0.66

0.32

0.09

0.06

0.19

0.66

[考查意图]考查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基础知识。

[分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部分内容,硝化细菌是自养细菌,能利用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为自身生命活动合成ATP,故氨可作能源物质,同时也可把氨转化成氨基酸或核酸、ATP等物质,也可作氮源,所以选项A正确;某些细菌如蓝细菌(蓝藻)、光合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来合成有机物,所以选项B正确;生长因子的概念就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能力有限,必需要补充的微量有机物,所以选项C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等细菌。

使用时,将带菌材料接种在灭菌的含有伊红和美蓝培养基中,如果材料中含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有机酸)就与伊红和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所以选项D的叙述是错误的。

[错因分析]19%的考生选择了选项C,说明相当一部分考生对生长因子不理解——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就叫做生长因子,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它们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微生物之所以需要补充生长因子,往往是由于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复习提示]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以及发酵工程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4.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

A.3B.4C.9D.12

[答案]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4.26

2.72

0.71

0.32

0.02

0.14

0.71

0.13

[考查意图]考查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和考生的推理能力。

[分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黏性末端,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

如果将图中的三个切割位点自左至右依次标为甲、乙、丙,由甲处切,可产生两个片段,即a和右边的b+c+d段,如果只从乙处切,就有a+b和c+d段,如果只从丙处切,就有a+b+c和d段;从甲、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从乙、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从甲、丙同时切,就有a、b+c、d段三种片段;从甲、乙、丙三处同时切,就有a、b、c、d四种片断。

综上所述,不重复的片段为9种。

异曲同工的思维还有:

从这三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片段种类有四种(即a、b、c、d四种);从其中两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三种(即a+b、b+c、c+d三种);只有一个切点,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二种(即a+b+c、b+c+d两种)。

故最多能产生片段种类4+3+2=9种。

所以本题应该选C。

[错因分析]14%的考生选择了选项B,13%的考生选择了选项D,本题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一是读不懂题;二是思维力欠缺。

即不能利用题干所给条件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复习提示]该题近乎于一个智力游戏,是用生物学知识包装的一个测定智商的试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生物属于理科,需要理性的思考,在学习时,教师和学生不能因为有大量的知识要去记忆而忘记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题思路其实有点沿袭了(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试卷选择题第7题)现有一长度为1000碱基对(by)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by,用KpnI单独酶切得到4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KpnI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

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答案:

D

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4.33

2.69

0.72

0.40

0.11

0.07

0.10

0.72

[考查意图]考查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知识。

[分析解答]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时,均可采用离心、电刺激、振动等物理方法或化学促融剂如聚乙二醇等方法;植物细胞的外面因有细胞壁会影响原生质体的融合,故应在实验前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细胞壁。

而动物细胞之间往往存在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从而影响细胞的分散,故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就是利用经抗原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培养而获得的;甲乙两个品种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所得后代染色体数目是两品种正常杂交(通过受精作用)后代的两倍。

所以本题应该选D。

[错因分析]11%的考生选择了选项A,原因是这一部分考生对人工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诱导融合的方法类似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住,同时对体细胞融合和生殖细胞融合所得个体的区别不清楚。

[复习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以及品种杂交的内容,要求考生能够对比这些知识点,明确它们在理论基础、方法途径、培养结果等方面的区别。

30.(24分)

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变化。

请回答:

(1)只依据B曲线      (能、不能)确定幼根20~60 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理由是                    

                                      。

(2)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         。

所以幼根表皮细胞通过         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缺氧条件下,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    ,原因是                               

                                       。

(3)若大麦吸收该矿质元素不足,老叶首先表现缺乏该矿质元素的症状,说明该矿质元素 (能、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大麦对该矿质元素的需要量     (相同、不同)。

(4)该大麦幼根大量吸收该矿质元素的部位与大量吸收其他矿质元素的部位     (相同、不同),该部位称为             。

Ⅱ.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

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

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

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           (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            (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        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

     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

[答案]

Ⅰ.(14分)

(1)不能该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与积累量之和,只考虑B曲线只能得到积累量的数据,积累量不等于吸收量

(2)低主动运输减少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缺氧时根细胞呼吸作用降低,产生能量减少

(3)能不同

(4)相同成熟区(根毛区)

Ⅱ.(10分)

(1)②、④①、③

(2)局部刺激

(3)左肌肉和右肌肉

[答题情况]

滿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24分

13.71

4.25

0.57

0.62

 

[考查意图]第Ⅰ小题考查了植物的矿质营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考查了考生分析理解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Ⅱ小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考查了考生识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分析解答]第

(1)小题:

依题意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位积累量的变化,根吸收的矿质元素一部分将运输到茎叶等器官,另一部分积累在根中,因此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应等于其输出量与积累量之和,只考虑B曲线只能得到积累量的数据,积累量不等于吸收量,故只依据B曲线不能确定幼根20~60mm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

(2)小题:

由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会在根中积累一部分,所以,一般情况下,根细胞中该矿质元素的浓度会比土壤中的浓度高,根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消耗代谢能量才能逆浓度梯度吸收该矿质元素。

由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缺氧时根细胞呼吸作用降低,产生能量减少,故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也会减少。

第(3)小题:

有些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后仍以离子状态或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样的矿质元素容易转移或分解,能够被植物体再利用。

当植物体吸收这类矿质元素不足时,植物生长中的新叶对矿质元素需求量较大,植物要优先满足新叶而将老叶中的向新叶转移,致使老叶先表现出缺乏症。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植物对同一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相同。

第Ⅱ小题中的第

(1)小题:

考查的是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含义的区别。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通过电位变化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兴奋在细胞间是通过突触将前一个细胞(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转变为胞间隙(突触间隙)中的化学信号,再将化学信号传递到后一个细胞(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发生电位变化产生兴奋,这其中包含了信号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传导,在细胞间的是传递。

②、④与突触结构类似,能进行兴奋的传递:

①、③表示神经纤维,能进行兴奋的传导。

(2)小题:

题干已给出“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兴奋),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

说明肌肉细胞也可以形成局部电流。

即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也会形成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会对③神经纤维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第(3)小题:

题干已给出“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

说明兴奋可以在右肌肉和神经纤维③之间传递,图中③表示的是神经纤维,直接刺激③时,兴奋会沿神经纤维向两端扩布性传导,进而传递到左肌肉和右肌肉,引起左肌肉和右肌肉收缩。

[错因分析]第Ⅰ小题出现错误和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1)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从图中读出A、B曲线分别代表输出量和积累量,并且要知道吸收量等于积累量与输出量之和。

多数考生能够较好的答出第一空,即B曲线不能确定该部位的吸收量。

而在表述理由的时候,答案要求必须答出“①该部位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加积累量;②只考虑B曲线得到积累量,或积累量不等于吸收量”两层含义,很多学生只能答出其中的一层含义,或是表述不清晰,模棱两可而失分。

常见的错误表述类型有:

①矿质元素运走了一部分;②矿质元素运送给了茎和叶;③吸收量等于两条曲线围成的面积;④吸收量等于积累量(输出量)减去输出量(积累量)等。

反映出学生在识图理解和表述方面存在问题。

(2)题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植物幼根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但在回答缺氧条件下,根对矿质元素吸收量减少的原因时存在问题。

该空有2个踩分点,一是要强调主动运输耗能;二是要答出缺氧时呼吸作用减弱,或答出缺氧时能量供应减少。

该题典型的错误表述有:

①缺氧不能进行有氧呼吸;②缺氧不能进行呼吸作用;③缺氧不能产生能量;④缺氧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减弱;⑤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部有毒害作用;⑥植物吸收矿质元素耗能;⑦无氧呼吸消耗能量;⑧缺氧没有呼吸作用,不能给主动运输提供能量等。

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能完整的表述答案,只能答出其中的一点。

第Ⅱ题

(1)小题考查兴奋“传递”和“传导”的含义。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叫传导,在细胞间的叫传递。

答题中很多同学对这两个概念模糊,张冠李戴。

这也反应出,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题第二个空正确答案要求答出“刺激”作用,许多考生错答成“兴奋”作用,其错因有二,一是没有准确理解“刺激”和“兴奋”是因果关系,二是审题不够准确,漏看了已经表明结果的“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这最后一句。

第(3)题绝大多数考生只答出了左肌肉。

由于学生只记住了突触传递的单向性,而没有理解题干中给出的兴奋是可以通过局部电流在肌肉——神经间进行双向传递的。

在左肌肉的神经纤维③和右肌肉之间是没有突触结构的,之所以兴奋能从右肌肉神经①传递到左肌肉,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