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诗四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0976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八年级诗四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诗四首.docx

《八年级诗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诗四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诗四首.docx

八年级诗四首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

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

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

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懊悔。

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

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

"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之情。

这是点睛之笔。

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全诗着力表现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

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4)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诗一、二句写山西村民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了农家的热情、朴实;三、四句写村庄周围的景致;五、六句写村中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民俗,社日将近,村民吹箫击鼓,热闹非凡;七、八句写诗人有点恋恋不舍,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门的。

全诗写了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虽无一"游"字,却处处切"游"。

 

  

(2)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诗人笔下的山西村透出浓浓的诗意,诗人陶醉在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

人情美表现在农家待客的热情和朴实中。

风物美表现在村落的景致描写中;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那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

诗人正在观赏美景,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传送出来,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难怪村民循俗准备,以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朴可爱的民风啊!

难怪诗人如此留恋。

 

  (4)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情感。

 

  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

 

  提问: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又"把移步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描绘得宛然在目。

当我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单欣赏了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领悟到它蕴含的哲理思想--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只要有梦在,希望就在。

 

  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

 

  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师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明确:

两首诗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了"一天"中农村生活的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不同之处在于:

《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

风格质朴醇美。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

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

诗风自然闲适。

 

  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七、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

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

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

使者的代词。

李陵《答苏武书》云:

"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

"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

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

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

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

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要走多远呢?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

"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

"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

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3)名句赏析 

  提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

有道理。

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

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

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

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

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

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

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 

  只要学生谈出一点即是收获,教师当以鼓励激发为主。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

 

  明确:

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

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古典诗歌朗诵赏析会"的活动设想 

  此活动旨在推动学生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形成一种读诗、赏诗的学习氛围。

 

   

  二、写作活动设计 

  1.把《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改写为"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剪影""山西村纪事"两篇文章。

 

  2.四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一段文字描绘你的阅读感受。

 

   

  三、分别绘四幅画表现你对四首诗的理解,要抓美点,抓名句。

 

  (可以命名为荷锄晚归、大漠风光、长江壮景、柳暗花明,仅供参考) 

   

  四、开放性探究 

  课外阅读下面几首诗,结合课内所学,进行初步赏析。

 

  峨嵋山月歌 

  李 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提示:

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同为诗人出蜀时所作,时间应在《渡荆门送别》之前。

诗歌描绘了峨眉秋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依恋故乡山水的真挚感情。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提示:

这首诗突出表现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点。

在这里,空山雨后的秋景,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响,浣溪归来的少女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田园山水画,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提示:

这首诗借写一个风雨之夜做梦奔赴战场,戍守边防,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的抵抗金人入侵的坚强决心。

诗的头两句说,自己虽然年迈,行动不灵活,一个人静静地躺在乡村,但并不悲观消沉,还在想着去为国家戍守轮台,保卫边疆。

后两句是说,深夜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梦境,梦见自己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横跨冰河,在北方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