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1112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75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 精品.docx

高考地理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素材精品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

世界区域热点和中国区域热点

一、背景资料:

1、2020年世界区域热点

(1)东南亚(东盟)。

202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河相连,湄公河(澜沧江)贯穿其中,因此要关注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矿产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马六甲海峡位置、石油管道建设问题;要注意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水能开发问题、生态建设问题、泛亚铁路等。

(2)东北亚(朝鲜核问题+中日关系+中俄关系)。

主要关注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表现,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分布;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中日经济贸易往来特点。

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南亚(印巴问题、中印关系与合作)。

南亚地区考查内容有: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与农业的关系、季风洋流;地形特征与河流;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分布与区位分析;印度综合国力的分析、人口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锡金国为印度的“锡金邦”等。

(4)中亚(中国能源问题+上海合作组织)。

主要应关注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荒漠景观及荒漠化问题,河流、湖泊的补给;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外运的渠道,中哈能源合作问题。

(5)非洲。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

重点应关注埃及、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及周边地区的基本特征。

(6)欧洲。

应关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河流特征及冰川地貌、工农业区分布及区位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德国和俄罗斯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哥德堡号航行过程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的考查。

2、中国区域热点

(1)中部崛起

注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不利条件,关注西电东送中部通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农业与城市区位分析等。

(2)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关注该地区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交通、科技、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条件,注意其不足及其改善问题。

(3)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关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工业城市、交通条件及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基塘农业、西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气候、资源、交通、市场以及珠江三角洲能源供应情况。

(4)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关注能源的分类、中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地域分布特点及相关贸易、运输路线;我国解决能源短缺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中国实施能源外交的重大意义、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等。

(5)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沿海第四个经济圈。

这是是在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已被人们公认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之外的一个新的经济圈。

二、命题分析

近年来新课标地理高考涉及本专题内容的试题,多以热点区域作为背景,要求完成区域综合分析和教材案例的知识迁移。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空间性和区域性。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它包括空间定位、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能力。

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重点是区域空间定位,难点是主干知识的承载点、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利用横向比较各区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近年来一直是考试的重点。

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

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聚落、文化等要素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地形类型、地势、地形分布、特殊地貌。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

如:

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汛期的长短,含沙量的大小等;水系特征:

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

流域面积,水力资源等。

从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和各地高考卷情况分析,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2020年高考将以热点区域作为背景,要求完成区域综合分析和教材案例的知识迁移,通过世界和我国的热点地区或热点事件考查对发生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比较,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和解决措施。

三、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

53°N

最南端:

4°N

最东端:

135°E

最西端:

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

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

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

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

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

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

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

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

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

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

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

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

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

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

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

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

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

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

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

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

②一月平均气温:

0℃等温线

③年降水量:

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

⑧黄河、长江沿线

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3.树立四个观点

(1)区域差异观点

(2)因地制宜观点

(3)人地协调观点

(4)可持续发展观点

4.区域差异

(1)三大自然区(图4)

①自然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

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海拔较低(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为主

海拔较高(1000-2000米)

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4000米)

高原、山脉为主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外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多咸水湖,多大河源头

植被

森林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人类活动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

农业限制因素:

水旱灾害

农业生产结构:

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

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

农业限制因素:

水分

农业生产结构:

以畜牧业为主,还有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

向节水农业(如集水型)、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农业限制因素:

热量

农业生产结构:

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方向:

高科技农业

(2)三大自然区域的内部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区

(3)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①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

A.主要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亚热带、热带基地

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

特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塘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高

B主要问题:

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

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

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红壤的改良

C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

科技、人才、信息等。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

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

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②西部地区的发展

A发展优势

发展边境贸易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主要问题

经济落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

生态环境恶劣

C发展方向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有步骤开发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发展节水农业

保护草场,治理沙漠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面积排位

2.观察主要分布的半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纬30°、北纬40°等重要纬线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0°经线、180°经线、西经20°、东经160°、经80°、东经120°、西经120°、西经80°、西经120°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它们穿过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4.包围在每一个大洋周围的大洲的名称。

5.大洲界线,跨大洲的国家

6.以南极半岛为起点,按地球自转方向依次分布的大洋

7.重要的岛屿、半岛、群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极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西印度群岛、马来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不列颠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夏威夷群岛)冰岛、爱尔兰岛、马达加斯加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塔斯马尼亚岛、斯里兰卡岛、新西兰北岛、南岛。

8.重要的河流、湖泊、海峡:

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刚果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湄公河、叶尼塞河、鄂毕河、锡尔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黑海、红海、波罗的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中海、日本海、几内亚湾、北海。

9.主要的国家:

日本、新加坡、印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阿根廷

总论:

1、七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地势最高的洲。

2、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亚洲:

1、季风气候显著

2、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

3、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4、印度的位置;主要物产;亚洲耕地最多。

5、中亚的位置;主要物产。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非洲:

1、东非裂谷带;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

2、埃及苏伊士运河;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一。

欧洲:

1、海岸线最曲折(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地势最低。

2、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及其流经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主要工业区。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欧洲联盟。

5、英国、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各自主要的经济特色;英国的老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6、德国的位置;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7、了解俄罗斯的邻国;莫斯科、摩尔曼斯克的位置。

8、了解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的相对位置。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各地形区的矿产。

2、五大湖;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

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分析美国电子工业中心“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5、美国农业带分布;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6、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2、巴西的位置;著名物产。

大洋洲:

1、大洋洲的范围(注意所属的南北半球,180度经线的位置)。

2、澳大利亚自流井成因;半环状气候类型分布。

3、澳大利亚著名物产;堪培拉和悉尼的位置。

南极洲:

1、南极洲轮廓特点;外围大洋位置的判断。

2、我国中山站、长城站的位置。

3、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

(对比分析我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四、典型例题

例1:

读“中国部分地区图”,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解答相应问题。

(1)A为“九五”期间重点工程水利枢纽工程。

它对防、防凌、减、发电、灌溉及解决下游断流问题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2)B为纵向铁路干线线。

C为重点建设的煤矿。

(3)图中所示大河中游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是。

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是。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综合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土开发与整治措施。

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判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示意图。

(1)题识记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从其位于河南省,介于黄河中游与下游的交界处附近判读,其意义应结合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效应和黄河中下游水文特征方面考虑。

(2)题京广铁路的判读可从图中三条南北向铁践干线的位置识别,京广线位于西侧;神府煤田的判读可从其位于陕西省北部的位置特点上判断。

第(3)题的关键词是“中游地区”,考生能认读出黄河,则可推知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土流失,其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垦乱伐,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可推知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

【答案】

(1)小浪底洪沙(淤)

(2)京广神府(3)水土流失滥垦滥伐(或植被严重破坏)植树种草、修筑梯田

例2: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

A渔场

B重点开发区

C重点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2)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是。

(3)比较B、C两重点开发区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4)结合D重点开发区气候、草场和海洋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确定当前及今后开发重点,应在本区建成哪些农业生产基地?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区域开发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综合掌握东部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判读图中各地区并综合理解图中各地构的优势与不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1)题,主要是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进行判读。

(2)题A处形成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主要从其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分析,这也是大型渔场形成的一般原因。

第(3)题应围绕“钢铁工业”发展的优势与不利因素两方面分析,比较B、C两地其钢铁工业发展的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能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的差异。

第(4)题,分析海南岛的资源优势,确立农业发展的重点可循以下思路推断①纬度低→热带季风气候→热带经济作物基地;②海域广阔,多淤泥质海岸→海洋渔业、盐业等。

【答案】

(1)舟山京津唐长江三角洲海南岛

(2)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3)B地煤铁资源丰富,水源不足;C地水运便利,便于从国外输入原料,市场需求量大,但矿产和能源不足

(4)D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可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D地周围海域广阔,可大力发展海洋渔业,西北侧可利用泥质海滩发展盐业,畜牧业基地、热带珍稀动物饲养基地。

例3:

读“欧洲部分地区图”,解答:

(1)A表示的英法海底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最窄处的海峡。

(2)B表示的地区中部,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被称为英国的“硅谷。

(3)C为英国新兴石油工业基地。

(4)字母为法国“临海型”钢铁基地福斯,该地属气候。

(5)法国常规能源短缺,几乎全靠进口,总发电量中电占绝大部分。

【解题思路】本题“欧洲部分地区图”为信息平台,着重考察了英法海底隧道的空间分布、苏格兰电子工业、阿伯丁石油工业基地、临海型钢城福斯的气候类型、法国的能源国情等知识,立意考察对区域内重要国家地理特征的识记能力。

解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熟悉欧洲西部政区图;二是能有效提取英、法两国的课本知识储备、实现图文结合。

【答案】

(1)多佛尔

(2)苏格兰(3)阿伯丁(4)D地中海(5)石油核

例4:

巴拿马运河是具有世界战略意义的运河,开凿始于1904年,1914年8月15日首次通航,全长约81.3公里,宽152~304米,一艘货轮和舰只可以通过,但巨型客轮、货轮和油轮不能通过。

20世纪初,美国攫取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将它变成巴拿马的“国中之国”,实行殖民统治。

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和谈判,1977年巴美两周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收回运河主权,美国撤回所有军队。

完成下列要求:

(1)本题配图中的下图是上图中A区域的放大图。

在下图中用“‖”符号画出巴拿巴运河的位置。

(2)回答:

该运河的最大受益国是。

它对国际贸易的重大作用表现为:

(3)联系上述材料,说明巴拿马政府在什么含义上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解题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