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1200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docx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篇资料全

经济篇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围,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规。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认为,经济制度具有历史相对性,它的发展和更替变化过程与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紧密相连。

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制度更替变化的力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评价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看它与生产力的关系是否相适应,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视角和标准重点考察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的论断。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控制是通过对个体之间交易的规而进行的。

因为交易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

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畴。

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共同构成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从交易与交易费用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包括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制度环境指既定的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与法律规则。

制度安排指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规则。

制度安排又分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正式的制度安排指法律、政策、组织规则等有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指意识形态和习俗等不成文的、观念性的行为准则。

  

(二)经济体制

  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等角度来研究经济体制。

他指出,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反之则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三)二者的关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制度是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它在制度系统中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

而经济体制则是体现根本原则和实现一定社会经济目标的手段,是指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

从研究畴的角度看,经济体制着重研究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它体现经济制度的组织关系。

与经济制度相比,经济体制在制度系统中是从属的、第二位的。

  第二节 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概述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分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和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前者指在对资源的配置以市场方式为主的同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调节和控制。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就属这一类。

  市场经济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①市场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市场体系,即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③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机制。

因此,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和根源是:

①社会分工;②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③社会分工中的个别劳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别。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显然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同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它又有其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章 微观经济

  第一节 市场主体

  一、市场主体类型

  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市场主体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从而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社会组织或经济体。

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此外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

  对市场主体实施上述规和管理的机构,除了司法机关外,主要还有市场管理组织。

  市场管理组织指市场自身的管理和组织体制,它包括三类市场管理机构和三种管理手段构成的管理体系。

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

第一类是国家设置的市场交易活动的监察管理机构,如审计、工商、物价、税收等机构;第二类是市场流通的技术管理机构,如计量标准、测试、质量监察、环保等机构;第三类是社会性和群众性管理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协会等民间组织。

市场管理的手段是一个综合体,主要包括政策和法律手段、财政与金融手段、行政手段等。

  第二节 市场机制

  一、需求与其决定

  需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某商品的数量。

该数量叫需求量。

只有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需求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两者之间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律,即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一规律就是需求规律。

  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5)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最大的是价格因素。

衡量商品价格对需求量究竟会产生多大幅度的影响,可以用需求的价格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

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这种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弹性的。

反之,就是缺乏弹性的。

  经典真题

  (   )表示在一定时期,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运动的反应程度。

(单选)

  A。

价格弹性                                                   B。

价格刚性

  C。

需求程度                                                   D。

供求状况

  [答案]A。

  第三节 市场竞争

  一、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概述

  市场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各类市场与市场要素的总和构成有机的整体,叫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和一切要素,以与各种服务在的完整的体系。

  2.市场体系的特征

  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

统一性是指各分类市场在国地域间是一个整体,不应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态。

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除了决定于各个市场发育程度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市场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开放性是指国各类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这是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

除此之外,市场体系还有竞争性和有序性。

  二、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各种具体类型。

从交易对象的属性与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主要是指消费品市场,消费品市场是指社会生活中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交换关系总和与场所,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市场。

市场化改革以来,生产资料、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先后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市场,形成了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其所有者分别是土地所有者、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企业家。

要素的报酬分别是地租、利息、工资和利润,也分别是上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因此生产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是同一个畴。

要素所有权分配状况和要素价格决定了收入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土地上的一切自然资源。

  经典真题

  生产要素中的土地泛指土地上的一切自然资源。

(   )(判断)

  [答案]√。

  第四节 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分配制度的主体

  收入分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收入分配是指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格局;狭义的收入分配通常指居民个人收入的分配。

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概念。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所谓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有:

按资产收益分配、按经营收入分配、按资本取得收入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分配等。

其中,绝大部分分配方式可以归纳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  宏观经济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

  一、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国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003年5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从2003年开始,包括GDP在的国民经济核算实行新的方案。

  新核算体系在整体结构上把国民经济循环中实物运动和资金运动、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紧密联系起来,主要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组成。

具体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附属表组成。

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第二节 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收支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从这一概念的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围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这是财政的本质。

  

(一)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收入、经济建设债券收入等)和其他收入(如各种管理费收入等),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经典真题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

(   )(判断)

  [答案]×。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整个过程。

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从我国财政支出的用途围看,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政府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容。

  政府购买支出通常用于投资外部性较强、私人资本不愿涉与的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和自然垄断色彩较强的生产领域,如投资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

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部门的发展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经济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好的环境。

政府对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大多集中在私人资本投资不足的衰退时期,当需求过旺要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由于政府日常开支缩减力度有限,大多以缩减政府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投资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购买支出具有乘数效应,即政府增加或减少单位资金的购买支出,其带动整个社会的投资和有意义需求的增加或减少是成倍数的。

这个倍数即为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用于支付社会保障津贴、社会救济、政府债务利息等的支出。

通过调整政府转移支付可以达到调节总需求的目的。

政府转移支付同样具有乘数作用,但它的乘数作用要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三)财政收支的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

财政收支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

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与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

或是结余,或是赤字。

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

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

  第三节 货币与银行

  一、货币与信用

  

(一)货币概述

  货币的定义很多,经济学通常将货币定义为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

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在商品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货币实现的,因为货币对应着一定的资源。

掌握货币,就掌握了一定量的资源。

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流动性最强的资源。

  

(二)货币的分类

  从狭义的角度讲,货币供给数量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现金,包括纸币和辅币;二是活期存款,活期存款之所以包括在货币畴,是因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或支票在经济活动中被广泛地充当交换媒介。

所以现金和活期存款也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1)。

  除了狭义的货币外,还有广义的货币。

广义货币指在狭义货币M1的基础上,再增加或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M2是指M1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是指M2加上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的债券;M4是指M3加上各种流动性较高的非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

  货币分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

名义货币量就是无论货币购买力如何,仅计算其票面的货币量;而实际货币量,就是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把名义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

  (三)信用

  所谓信用,就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其实质是证明资金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

这种书面票证就叫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作为一种契约,对其出让者来说是金融负债,对购买者来说是金融资产。

  信用一般都具有期限性、流动性、安全性、风险性以与赢利性等特性。

  信用工具的种类很多,包括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债券、股票等。

   第四章 国际经济

  第一节 开放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围的广泛流动,实现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是各国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各国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过程。

  从涵(或质的规定性)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其基础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充分发展,其决定力量是市场机制,其核心是各国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叉渗透形成全球社会再生产,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其容不仅涉与生产领域,还包括流通、金融、科技和文化领域,其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其推动力量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其根源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其动机是各成员体凭借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一体化行为,在共同的目标下获得各成员体单方面行动不能获得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原理和国际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指国家与地区之间货物或服务的相互交换活动,它包括进口和出口。

  1.国际贸易三论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主要有三个: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斯密认为,如果各国都只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它从别的国家去换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对各国都有利。

这种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嘉图提出的。

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各国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相对优势,那么奉着“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合作,各国仍然会都获利。

  要素禀赋论是对嘉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由瑞典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

该理论认为,在进行商品的生产时,需要多种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会影响到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成本,只要各国都密集地生产自己具有丰裕要素的产品,减少或停止生产稀缺要素的产品,然后相互交换就会获利。

  2.国际贸易方式

  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方式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协定贸易、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

  协定贸易是根据缔约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进行的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和民间团体签署的贸易协定。

  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是指按照一定的规章和交易条件,在特定地点进行交易的贸易方式,主要有商品交易所、国际拍卖、招标与投标、国际博览会等。

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商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买卖,通常采用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方式。

  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贸易是指不按照固定的规章和交易条件,在非特定的地点进行交易的较为灵活的贸易方式,大体可分两类:

一类是单纯的商品购销方式,如单边出口和单边进口;另一类是与其他因素结合的复合的购销方式,主要包括代理、包销、定销、寄售、补偿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租赁贸易等。

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中各种不同的需要。

  第三节 国际金融

  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一国居民对其他国家的居民所进行的全部经济贸易的系统记录”。

  1.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容有四部分,即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错误和遗漏、储备资产的增减。

其中,最基本的项目是经常项目。

  

(1)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是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单方面转移的外汇收支。

商品贸易的外汇收支是经常项目中的主要项目,它反映一国进出口贸易的收支状况,其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服务贸易的主要容是有关生产要素服务方面的贸易,如运输、保险、旅游观光、专利、版税、投资收益、驻外机构的费用等。

  无偿转移收支是指单方面的、不需偿还的外汇收支,有私人转移收支和政府转移收支。

私人转移收支包括侨民的汇款、赠与、捐助等,政府转移收支是指政府间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战争赔款、捐赠等。

  

(2)资本项目。

资本项目分为私人资本项目和政府资本项目,两者均又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

  (3)错误和遗漏。

由于统计数据来源和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多种因素,在统计计算中会出现误差,因此,列出“误差和遗漏”项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项目。

  (4)储备资产的增减。

这是平衡收支差额的项目。

例如,在资本项目的顺差小于经常项目的逆差时减少储备资产来平衡,反之,则增加储备资产。

  2.国际收支平衡调整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力求达到的目标,但国际收支的失衡是经常发生的。

因此,对国际收支的失衡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平衡,是一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调节国际收支可采用多种措施,比较常见的有:

  ①实施本国货币贬值,以达到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但这种措施容易引起别国的报复,最终难以达到国际收支长期稳定的目的。

  ②用国家的外汇储备资产建立外汇平准基金,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调节汇率波动趋势,求得在短期稳定国际收支。

  ③在发生贸易逆差时,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以改善贸易差额,如出口补贴、进口配额、提高进口关税、实行许可证制度与外汇管制等。

但是,这类措施必须在世界贸易组织原则允许的围才能实施,否则将受到外国的抵制。

  鉴于上述方法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所以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紧缩性的或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收支和国际收支进行宏观调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