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123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 生物圈.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圈

一、分析教材

这是一节七年级的生物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家”中有很多成员,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加强环境教育,使初中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并使学生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分析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他们能说出各种各样生物的名称、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能表现他们的活力。

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他们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

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大中国》,教师和学生齐唱。

[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和重要性。

2.歌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同时我们全世界人民还生活在一个比中国还大的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家的名字。

[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3.比喻:

地球──足球

生物圈(地球的表层)──一张薄纸

既然如此,你想了解这个家吗?

4.引入课题:

生物圈。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

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

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

[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

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

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

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角色扮演:

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并做汇报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

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

(3)由此介绍:

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结论:

不是。

(4)设疑:

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

学生分成6大组(确定1人为组长,及时、准确记录该小组成员活动情况,以作学期成绩参考。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2)汇报结果:

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方式和应用。

(3)小结:

讨论1:

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

讨论2:

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

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

(4)质疑:

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

(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资料形式:

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

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

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

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

[遵循巩固性原则。

3.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设计一道题,尽量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去(提示:

可以用表格的形式)。

有人设计了类似的题目:

下列条件是该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填“+”,否则填“-”,问其他哪一个学生愿意表现一下?

(学生争着回答。

[让学生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教师考学生的方式,自己设计题目考自己,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

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

[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4.巩固练习。

(1)你会填吗?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体现“STS”的教学模式,将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物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后想一想。

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否还能很好地生存?

如果不能,请搜集资料说明你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中导入部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虽然只是一首简单、普通的歌曲却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了,使他们愉快轻松地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也是本设计的较成功之处。

让学生学完知识,自己编一道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并将编好的题目写在预先准备的纸上,以便实物投影展示,“考”时由编题者当“主考官”,学生自愿参与,“被考者”的回答正确与否,主要由编题者确认,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方式来解决。

这样,让学生编题互问互检,注重学生间相互评价方式的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将新教材、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

需要反思的是:

1.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生物是一门新学科,所用的教材又是新教材,学生尚未进入正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风气、合作精神,出现了课堂气氛松散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这一方面狠抓学生,分组时采取责任制,责任到人,做到“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2.以后的教学过程要认真解读、努力钻研新大纲、新课程标准,尽量达到高的要求。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D.空气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阳光B.江水C.温度D.空气

4.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A.水中B.干燥的陆生环境C.潮湿的陆生环境D.土壤里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

C.毫无关系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6.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A.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

7.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8.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

9.xx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A.阳光B.温度C.气体D.盐度

10.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

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

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地点鼠妇只数水泥路上0水槽边的石头下24

种花的湿花盆下18干草地中2

A.阳光充足B.阴暗潮湿C.空气新鲜D.高温干燥

11.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

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

二、填空题

1.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地球上首先死亡的将是绿色植物,这是由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________________。

它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C

C

D

B

B

D

A

B

B

D

二、填空题

1.能2.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3.光空气水温度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