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2956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docx

精选苏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奥数专题训练试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题(和差问题)

  

  一、填空: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完后甲队比乙队多修34千米,甲队修了()千米,乙队修了()千米。

  2.小明在一次测验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6分,语文比数学少8分。

语文得()分,数学得()分。

  3.甲乙丙三个运输队运340吨货物,甲队比乙队多运18吨货物,乙队运了106吨,丙队运了()吨货物。

  4.甲

  乙丙三人同时参加储蓄。

甲乙两人共存入220元,乙丙两人共储蓄。

甲乙两人共存入220元,乙丙两人共储蓄180元,甲丙两人共储蓄200元。

三人共储蓄()元。

  5.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是2002,减数比差大123,减数是()。

  6.甲班和乙班共83人,乙班和丙班共86人,丙班和丁班共88人,甲班和丁班共()人。

  二、解答下面问题: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条长48千米的水渠,甲队比乙队多挖了6千米,求甲、乙工程队各挖了多少千米?

  2.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128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5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3.甲、乙两个仓库共运进货物1260吨,如果从甲仓库调出120吨货物到乙仓库,则两个仓库的货物一样多,求甲乙两仓库原来运进货物各多少吨?

  4.姐姐和妹妹共同做了56朵纸花,姐姐给妹妹4朵后,两人的一样多。

问姐姐和妹妹各做了多少朵纸花?

  5.电视机厂一、二、三车间共有工人360人,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12人,第三车间比第二车间少18人,三个车间各有工人多少人?

  6.养兔场共养兔8800只,有白兔、黑兔和灰兔三品种,白兔比黑兔多600只,黑兔比灰兔少400只,求白兔、黑兔、灰兔各有多少只?

  7.小明期末考试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多少分?

  8.用长18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一边的长比一边的宽多10厘米。

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9.甲、乙两堆货物共180吨,甲堆货物运走30吨仍比乙堆货物多12吨,求甲乙两堆货物各多少吨?

  10.用80米长的铁丝网靠墙围一个长方形的场地(靠墙的一面不用铁丝网),对着墙的一面是长,长比宽多20米,求这块长方形场地的面积是多少?

  11.四一班同学参加学校植树活动,男女生共12名同学去取树苗,如果男同学每人拿3棵,女同学每人拿2棵,正好全部取完;如果男女生人数调换一下,则还差2棵不能取回。

原来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12.张明和李强的年龄和为99岁,张明年龄数的数字颠倒过来恰好是李强的年龄,张明比李强大9岁。

求张明的年龄和李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13.三块小麦试验地里共收小麦9800千克。

第一块试验地比其余两块试验地少收1400千克,第二块试验地比第三块试验地多收200千克小麦,求三块小麦试验地各收小麦多少千克?

  14.学校图书室的书有520本不是故事书,有500本不是科技书,已知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700本,问图书室里一共有多少本书?

  15.甲乙两个学校共有学生1245人,如果从甲校调20人去乙校后,甲校比乙校还多5人,两校原有学生多少人?

  16.三个物体平均重量是31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重量之和轻1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重量的2倍还重2千克,三个物体各重多少千克?

  17.甲、乙两个工程队共1980人,甲队为了支援乙队,抽出285人调入乙队,这时乙队人数还比甲队少24人,求甲乙两队原有工人多少人?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题(盈亏问题)

  1.同学们去公园植树,如果每人植2棵,则有14棵没人植;如果每人植3棵,则少2棵树。

问共有多少名学生,共有多少棵树?

  2.老师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分糖,如果每人分5块糖还剩下17块,如果每人分7块还剩1块。

老师的周围有多少个小朋友?

老师有多少块糖上?

  3.幼儿园的小朋友分饼干,如果每人分5块,剩余22块,如果每人分7块,还少18块。

幼儿园有多少个小朋友?

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4.学校图书馆买来一批新书,这些书如果每班借12本,正好借完,如果每班借18本,就缺少72本书。

这批新书有多少本?

  5.四年级同学排队,如果每行站8人,则多24人;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4人。

问一共站多少行,有多少个同学?

  6.老师给美术活动小组的同学分发画纸。

如果每人分3张,则缺2张;如果每人分5张,则缺32张。

美术活动小组有多少名同学?

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7.夏令营老师为小营员安排住宿,如果每个房间住4人,则多出24个人;如果每个房间住6人,则有2个房间空着。

求有几个房间?

有多少个夏令营小营员?

  8.六一儿童节那天,某班同学去划船,他们租了一些船,如果每船4人,则多1人,如果每船5人则可以少租2条船。

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9.动物园饲养员把一堆桃子分给一群猴子。

如果每只猴子分10个桃子,则有两只猴子没有分到,如果每只猴子分8个桃子,正好分完。

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有多少个桃子?

  10.上周,四一班同学参加植树,如果每人种5棵,还剩下3棵。

如果其中2人各种4棵,其余的同学各种6棵,正好种完。

四一班有多少名同学?

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11.五二班同学去划船同。

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人,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人。

五二班共多少人?

  12.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如果每天做50个,要比原计划晚8天完成;如果每天做60个,就可以提前5天完成。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第六届华杯赛试题}

  13.同学们擦教学楼的玻璃,如果每人擦15块,还剩下30块;如果每人擦18块,还剩下12块。

问每人擦多少块正好擦完?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题(行船问题)

  基本数量关系: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一、填空:

  1.一只船在河中航行,水速为每小时2千米,它在静水中航行每小时8千米,顺水航行每小时行()千米,逆水航行每小时行()千米,顺水航行50千米需要用()小时。

  2.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那么它逆水中的速度是(),若逆水航行3小时,可航行()千米。

  3.某船顺水速度是每小时17千米,逆水航行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那么此船的静水速度是每小时()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行()千米。

  4.一只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8千米,逆水行4小时航行24千米,那么水流速度是每小时()千米,逆水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二、应用题

  1.一艘渡轮在静水中每小时行9千米,在一段河中逆水航行3小时行了21千米。

这条河水流的速度是多少?

  2.一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8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

这只船从甲港逆水航行到乙港需要15小时,甲、乙两港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一只船在静水中航行,每小时行13千米。

这只船在一条河中顺水航行了80千米,已知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需要几小时?

如果按原路返回,需要几小时?

  4.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它逆水航行6小时行了72千米,如果它顺水行驶同样长的航程需要多少小时?

  5.甲、乙两港相距240千米。

一艘轮船逆水行完全程要15小时,已知这段航程的水流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

这艘轮船顺水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6.甲乙两港之间的距离是.140千米。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7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0小时到达。

这艘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各是多少?

  7.两个码头相距180千米。

一只客船顺水行完全程需要10小时,已知这条河的水速是每小时3千米。

这只客船逆水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8.一艘船往返于一段长120千米的航道之间,上行时行了10小时,下行时行了6小时,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与水速是多少?

  9.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而行每小时行28千米,返回甲港时逆水而行用了6小时。

已知水速是每小时4千米,甲、乙两港相距多少千米?

  10.一艘轮船从甲港到乙港顺流而行要8小时,返回时每小时比顺水少行9千米。

已知甲、乙两港相距216千米,返回时比去时多行几小时?

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11.甲乙两港相距180千米。

一艘轮船从甲港顺流而下10小时到达乙港,已知船速是水速的8倍。

这艘轮船从乙港返回甲港用多少小时?

 

小学五年级奥数题——速算与巧算

  在日常生活和解答数学问题时,经常要进行计算,在数学课里我们学习了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但如果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计算中还能找到更多的巧妙的计算方法,不仅使你能算得好、算得快,还可以让你变得聪明和机敏。

  例1:

计算:

9.996+29.98+169.9+3999.5

  解:

算式中的加法看来无法用数学课中学过的简算方法计算,但是,这几个数每个数只要增加一点,就成为某个整十、整百或整千数,把这几个数“凑整”以后,就容易计算了。

当然要记住,“凑整”时增加了多少要减回去。

  9.996+29.98+169.9+3999.5

  =10+30+170+4000-(0.004+0.02+0.1+0.5)

  =4210-0.624

  =4209.376

  例2:

计算:

1+0.99-0.98-0.97+0.96+0.95-0.94-0.93+…+0.04+0.03-0.02-0.01

  解:

式子的数是从1开始,依次减少0.01,直到最后一个数是0.01,因此,式中共有100个数而式子中的运算都是两个数相加接着减两个数,再加两个数,再减两个数……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由于数的排列、运算的排列都很有规律,按照规律可以考虑每4个数为一组添上括号,每组数的运算结果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

可以看到把每组数中第1个数减第3个数,第2个数减第4个数,各得0.02,合起来是0.04,那么,每组数(即每个括号)运算的结果都是0.04,整个算式100个数正好分成25组,它的结果就是25个0.04的和。

  1+0.99-0.98-0.97+0.96+0.95-0.94-0.93+…+0.04+0.03-0.02-0.01

  =(1+0.99-0.98-0.97)+(0.96+0.95-0.94-0.93)+…+(0.04+0.03-0.02-0.01)

  =0.04×25

  =1

  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数的交换的规律,也可以按下面的方法分组添上括号计算:

  1+0.99-0.98-0.97+0.96+0.95-0.94-0.93+…+0.04+0.03-0.02-0.01

  =1+(0.99-0.98-0.97+0.96)+(0.95-0.94-0.93+0.92)+…+(0.03-0.02-0.01)

  =1

  例3:

计算:

0.1+0.2+0.3+…+0.8+0.9+0.10+0.11+0.12+…+0.19+0.20

  解:

这个算式的数的排列像一个等差数列,但仔细观察,它实际上由两个等差数列组成,0.1+0.2+0.3+…+0.8+0.9是第一个等差数列,后面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0.1,而0.10+0.11+0.12+…+0.19+0.20是第二个等差数列,后面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0.01,所以,应分为两段按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来计算。

  0.1+0.2+0.3+…+0.8+0.9+0.10+0.11+0.12+…+0.19+0.20

  =(0.1+0.9)×9÷2+(0.10+0.20)×11÷2

  =4.5+1.65

  =6.15

  例4:

计算:

9.9×9.9+1.99

  解:

算式中的9.9×9.9两个因数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不变,即这个乘法可变为99×0.99;1.99可以分成0.99+1的和,这样变化以后,计算比较简便。

  9.9×9.9+1.99

  =99×0.99+0.99+1

  =(99+1)×0.99+1

  =100

  例5:

计算:

2.437×36.54+243.7×0.6346

  解:

虽然算式中的两个乘法计算没有相同的因数,但前一个乘法的2.437和后一个乘法的243.7两个数的数字相同,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如果把其中一个乘法的两个因数的小数点按相反方向移动同样多位,使这两个数变成相同的,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

  2.437×36.54+243.7×0.6346

  =2.437×36.54+2.437×63.46

  =2.437×(36.54+63.46)

  =243.7

  *例6:

计算:

1.1×1.2×1.3×1.4×1.5

  解:

算式中的几个数虽然是一个等差数列,但算式不是求和,不能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来计算这个算式的结果。

  平时注意积累计算经验的同学也许会注意到7、11和13这三个数连乘的积是1001,而一个三位数乘1001,只要把这个三位数连续写两遍就是它们的积,例如578×1001=578578,这一题参照这个方法计算,能巧妙地算出正确的得数。

  1.1×1.2×1.3×1.4×1.5

  =1.1×1.3×0.7×2×1.2×1.5

  =1.001×3.6

  =3.6036

  应用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写出简算过程:

  1.5.467+3.814+7.533+4.186

  2.6.25×1.25×6.4

  3.3.997+19.96+1.9998+199.7

  4.0.1+0.3+…+0.9+0.11+0.13+0.15+…+0.97+0.99

  5.199.9×19.98-199.8×19.97

  6.23.75×3.987+6.013×92.07+6.832×39.87

  7.20042005×20052004-20042004×20052005

  8.(1+0.12+0.23)×(0.12+0.23+0.34)-(1+0.12+0.23+0.34)×(0.12+0.23)

  课后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并写出简算过程:

  1.6.734-1.536+3.266-4.464

  2.0.8÷0.125

  3.89.1+90.3+88.6+92.1+88.9+90.8

  4.4.83×0.59+0.41×1.59-0.324×5.9

5.37.5×21.5×0.112+35.5×12.5×0.112

小学五年级奥数题——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在数学课里,我们学习过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关系,知道: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由这三种数量的变化引出的一些行程问题。

  例1:

张坚步行每小时行5千米,他步行1千米用的时间比骑自行车多8分钟,现在他要骑车前往相距30千米的某地,要行多少小时?

  解:

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就是走5千米要60分钟,那么,走1千米用的时间是60÷5=12(分钟)。

  步行1千米用的时间比骑自行车多8分钟,骑自行车行1千米用的时间是12-8=4(分钟)。

  骑自行车行30千米用的时间是:

30×4=120(分钟)=2小时

  答:

要行2小时。

  例2:

李华每天上学先步行17分钟,再跑步3分钟到达学校,有一天他步行5分钟就跑步到学校,到达学校比平时早了6分钟,已知他步行每分钟走80米,他家离学校多少米?

  解:

李华每天上学用的时间是17+3=20(分钟),题中的“有一天”他上学用的时间是20-6=14(分钟),其中跑步的时间是14-5=9(分钟)。

  下面我们把李华每天和“有一天”步行和跑步用的时间分列如下:

  步行跑步

  每天17分钟3分

  有一天5分钟9分

  上下对比,“有一天”比每天少步行17-5=12(分钟),多跑步9-3=6(分钟),就是步行12分钟走的路等于跑步6分钟跑的路,跑步的速度是步行的12÷6=2倍。

  按照这个关系,李华跑步每分钟跑80×2=160(米)。

  李华家离学校的路程是80×17+160×3=1840(米)。

  答:

他家离学校1840米。

  例3:

王平在甲地和乙地之间步行,往返一共要50分钟,如果去时骑车,返回时步行,要32分钟,那么他骑自行车在甲地和乙地之间往返需要多少分钟?

  解:

可以这样想:

在甲地和乙地之间步行走一程用的时间是:

50÷2=25(分钟),骑自行车行一程用的时间是32-25=7(分钟),骑自行车在甲地和乙地之间往返需要7×2=14(分钟)。

  答:

他骑自行车在甲地和乙地之间往返需要14分钟。

  例4:

甲、乙两地相距36千米,一个人从甲地往乙地如果步行要走9小时,是骑自行车用的时间的3倍。

他从甲地骑自行车出发,行了2小时放下自行车,步行走到乙地,这样,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多少小时?

  解:

如果他从甲地到乙地全程都骑自行车,要行9÷3=3(小时),现他骑自行车行了2小时,剩下的路骑自行车还要3-2=1(小时),这段路步行走的时间是1×3=3(小时),所以他从甲地到乙地共用的时间是2+3=5(小时)。

  答:

他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5小时。

  在上面的解答中,“甲、乙两地相距36千米”这一条件没有用上。

如果要在解题过程中把全部给出的条件都用上,可以先算步行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和骑自行车行全程要用的时间,进而算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骑自行车行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还剩下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再算步行完剩下的路程要用的时间,最后算出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的时间,一共分七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是:

[36-36÷(9÷3)×2]÷(36÷9)+2=5(小时)。

答:

略。

  从上面两种解法的对比中,忽略“甲、乙两地相距36千米”这个多余条件不影响解答的结果,却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所以,今后解题时,应看清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哪些条件是多余的,把多余的条件忽略,力求解题简便。

  例5:

陈华从甲地步行去乙地,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一共用了110分钟;从乙地返回甲地,走路的速度是去时的1.2倍,每走20分钟休息10分钟。

用多少分钟回到甲地?

  解:

返回时走路速度是去时的1.2倍,也就是说去时走路的时间是返回的1.2倍,因此,要求返回走了多少时间,可以先算去时走了多少时间。

  去时一共用了110分钟包括了走路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由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把这个走路和休息的时间看作一段,一段时间有30+10=40(分钟)。

110÷40=2(段)……30(分钟),就是经过2段走路和休息,又走了30分钟到达乙地,总共走了2×30+30=90(分钟),这90分钟是返回走的时间的1.2倍,返回走的时间是90÷1.2=75(分钟),返回每走20分钟休息10分钟,返回休息的次数是75÷20=3(次)……15(分钟),返回休息的时间是3×10=30(分钟),返回一共用75+30=105(分钟)。

  答:

用105分钟回到甲地。

  应用练习

  1.陈清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行1千米用的时间比步行少10分钟,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几倍?

  2.从甲地到乙地,先骑自行车行19分钟,再骑摩托车行8分钟到达,如果骑自行车13分钟再乘摩托车行10分钟也恰好到达,如果全程都骑自行车,要行多少分钟?

  3.路边一行树的间距都相等,小玲和小芬同时从第1棵树出发向前走,当小玲走到第16棵树时,回头看到小芬到达与自己相差3棵树的地方。

知道小芬每分钟走72米,小玲每分钟走多少米?

  4.小华从学校去儿童公园,原来打算每分钟走90米,实际每分钟少走10米,这样多花了8分钟,学校离儿童公园多少米?

  5.李强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跑了3圈,前一半时间他每分钟跑230米,后一半时间他每分钟跑250米,他跑前一半的路用了多少分钟?

  6.一列货车车头及车身共有41节,每节车身及车头都长30米,每两节间都相隔1.5米,这列货车穿过一段隧道时每分钟行1千米,恰好行了2分钟。

这段隧道长多少米?

  7.甲、乙、丙三人都以均匀的速度跑步,同时开始跑,全程2000米,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100米,丙离终点还有480米;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8.赵强上一座山走了18分钟离山顶还有150米,沿原路下山,速度是上山时的1.5倍,从山顶到山脚走了14分钟,这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路长多少米?

  课后练习

  1.小明沿着公路骑车,从第1根电线杆行到第10根电线杆用了3分钟,如果每两根电线杆的距离都一样长,按照这样的速度再行5分钟,行到第几根电线杆?

  2.小玲原来每天上学要走30分钟,今天他要赶回学校做值日,每分钟多走15米,结果比平时提前5分钟回到学校,她家离学校多少米?

  3.小红和爸爸一起散步,爸爸步子大,小红步子小,爸爸走3步,小红得走5步才能跟上,他们同时起步后,当小红走了150步时,爸爸走了多少步?

  4.一个通讯员骑自行车送紧急文件到某地,如果每小时行12千米要迟到15分钟;如果每小时行15千米能提前6分钟到达,他去某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5.一座大桥长1275米,一列火车过这座大桥,从车头上桥到全车离开桥行了100秒钟,而全车都在桥上的时间是70秒钟。

火车长多少米?

它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小学奥数竞赛专题之称球问题

[专题介绍]

称球问题是一类传统的趣味数学问题,它锻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力,历久不衰。

下面几道称球趣题,请你先仔细考虑一番,然后再阅读解答,想来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经典例题]

例1有4堆外表上一样的球,每堆4个。

已知其中三堆是正品、一堆是次品,正品球每个重10克,次品球每个重11克,请你用天平只称一次,把是次品的那堆找出来。

  解:

依次从第一、二、三、四堆球中,各取1、2、3、4个球,这10个球一起放到天平上去称,总重量比100克多几克,第几堆就是次品球。

  例2有27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重量比正品轻,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不用砝码),把次品球找出来。

  解:

第一次:

把27个球分为三堆,每堆9个,取其中两堆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

若天平不平衡,可找到较轻的一堆;若天平平衡,则剩下来称的一堆必定较轻,次品必在较轻的一堆中。

  第二次:

把第一次判定为较轻的一堆又分成三堆,每堆3个球,按上法称其中两堆,又可找出次品在其中较轻的那一堆。

  第三次:

从第二次找出的较轻的一堆3个球中取出2个称一次,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就是次品,若天平平衡,则剩下一个未称的就是次品。

  例3把10个外表上一样的球,其中只有一个是次品,请你用天平只称三次,把次品找出来。

  解:

把10个球分成3个、3个、3个、1个四组,将四组球及其重量分别用A、B、C、D表示。

把A、B两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盘上去称,则

  

(1)若A=B,则A、B中都是正品,再称B、C。

如B=C,显然D中的那个球是次品;如B>C,则次品在C中且次品比正品轻,再在C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

如B<C,仿照B>C的情况也可得出结论。

  

(2)若A>B,则C、D中都是正品,再称B、C,则有B=C,或B<C(B>C不可能,为什么?

)如B=C,则次品在A中且次品比正品重,再在A中取出2个球来称,便可得出结论;如B<C,仿前也可得出结论。

  (3)若A<B,类似于A>B的情况,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