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4020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docx

必修1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有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

(二)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21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

选D A项,“共”通“供”;B项,“振”通“震”;C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不过,只是

B.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C.比诸侯之列比:

比较

D.素善留侯张良善:

友善、交好

解析:

选C C项,比:

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B B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项,①疑问代词,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夜缒而出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

选B 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以其无礼于晋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选C C项,无礼:

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烛之武退秦师》)

(2)风萧萧兮易水寒,           !

(《荆轲刺秦王》)

(3)大行不顾细谨,         。

          ,        ,何辞为?

(《鸿门宴》)

答案:

(1)失其所与 不知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二、阅读能力训练(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①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

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

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

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

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

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②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

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

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

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

清代辩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辩诸史的,有专辩一史的。

通辩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原书上的典章制度的考证以及对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

专辩一史的书,以辩“四史”者最多。

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

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辩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③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这是因为当时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被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

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④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辩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的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

这种方法,用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若用于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于以伪辩伪,以疑证疑。

⑤晚清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

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

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骨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自晋以后,辩证史籍的书多了起来,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B.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辩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C.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当时学者也认识到文物的价值,但最终没有用来考证古史。

D.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辩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解析:

选A B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辩证,甚为有益”,可见两书并没有做到“融合贯通”。

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以文献考证文献”的方法可能出现“以伪辩伪,以疑证疑”的情况,可见并非全是可信的史料。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述考据学的起源时,有背景阐释,还有裴骃注《史记》、裴松之注《三国志》、吴缜写《新唐书纠谬》事例的印证。

B.文章第②、③段重点论述考据学在清代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

C.文章辩证地论述清代学者以文献考证文献的考证方法的利与弊,其有利于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而弊在无法进行史前史的资料考证。

D.对于考据学的论述,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了当代人的考据使命。

解析:

选B 从文章第③段来看,“清代学者所考证史料范围之广”不当,原文说“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中国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不是清代政治上的压迫限制,清代学者就不会埋头于故纸堆中,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

B.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晚清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解析:

选A A项,无中生有。

此选项运用了反向推导,由假设的条件推不出“学术研究就会处于停滞状态”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

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

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

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

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

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①,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故曰:

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又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②盖之,以蔽霜露。

如此何也?

不自高人故也。

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

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

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

“将专主旗鼓尔!

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

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赤者赭之。

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

吴起立斩之。

军吏谏曰:

“此材士也,不可斩。

”起曰:

“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

”斩之。

(选自《尉缭子》,有删改)

[注] ①奇正:

古代兵法术语。

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

②朴樕:

小木,丛生杂木。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开百里        陈:

陈列

B.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当:

抵挡

C.舍不平陇亩舍:

住宿

D.援枹而鼓忘其身援:

持,取

解析:

选A 陈:

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

后作“阵”。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C.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解析:

选C “夫”在此处为句首发语词,用以提示下文,且“胜兵似水”结构和句意完整,故“夫”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

“触诚”意为“冲击持久”,且与“性专”结构一致,故“触诚”应紧密相连,据此排除A项,答案为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本文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的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进而获取人心。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国效力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解析:

选B “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分析错误,武王伐纣的例子主要阐述作战依靠人事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3分)

译文:

(2)如此何也?

不自高人故也。

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武王没有使士卒疲劳,没有进行拼死血战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

这不是(武王)吉祥而(纣王)灾异的缘故,而是人事修明与不修明的缘故。

(2)他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这是他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的缘故。

要求战士为国效死就不能苛求他们对上级毕恭毕敬,要求战士为国竭尽全力就不能苛求那些礼节。

参考译文:

凡是正义的军队不进攻没有罪过的都邑,不杀害没有罪过的百姓。

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行径。

战争,是用来讨伐暴乱、禁止不义行为的。

正义的军队讨伐暴乱时,农民不至于离弃自己的田地家业,商人不至于离弃自己的店铺住宅,官吏不至于离弃自己的官署衙门,因为用兵的目的,在于惩罚暴君一人。

所以能不用经过流血拼杀就可得到天下的亲附。

将帅击鼓挥枹指挥军队,面临危难与敌决战,(两军)短兵相接、交锋,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

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怎能不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统帅军队渡过盟津,他右手执旄,左手执钺,(指挥)敢死之士三百人,士卒三万人。

商纣王集中亿万兵力,飞廉、恶来身先士卒,手持长戟大斧,布阵百里。

武王没有使士卒疲劳,没有进行拼死血战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

这不是(武王)吉祥而(纣王)灾异的缘故,而是人事修明与不修明的缘故。

如今世上的一般将领,只知道验合龟卜的预兆、审视吉凶、观测星辰风云的变化,想用这些方法来获得胜利、建立功业,我认为是难以如愿的。

打胜仗的军队像水一样。

水是最柔弱的东西,然而它流动起来碰到丘陵,(丘陵)也一定会因为它而崩塌,这并没有特殊的缘故,水性情专一而冲击持久。

如今用莫邪那样锋利的武器,犀牛皮那样坚固的铠甲,装备起来的大量军队,再灵活运用奇正之术,那么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抵挡住进攻了。

所以说:

只要举荐贤者,任用贤能,不用选择吉日良辰事情也会顺利;只要申明法令,确实实行,不用求神问卜也会获得吉祥;只要奖励战功,供养有功绩者,不用祈祷祭祀也会得福。

又说:

天时有利不如地理优越,地理优越不如人心和睦。

古代的圣人,不过是重视人的作用罢了。

吴起与秦军作战,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枝覆盖,以遮蔽霜露。

他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这是他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的缘故。

要求战士为国效死就不能苛求他们对上级毕恭毕敬,要求战士为国竭尽全力就不能苛求那些礼节。

所以古时候,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这是向人表示不需要烦琐的礼节。

如果强求战士(遵守)繁文缛礼,而又想要他们为你效死、竭尽全力,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过。

将帅接受任命的时候,就要忘掉自己的家庭,集结整军露宿野外的时候,就要忘掉自己的亲人,临阵指挥的时候,就要忘掉自己的生命。

吴起临战的时候,左右侍从进呈宝剑,吴起说:

“将帅的主要职责是挥旗提鼓(发号施令)!

面临危难时,解决疑难,指挥全军去作战,这才是将帅的事情;手持一剑与敌人拼杀,不是将帅的事情。

”三军整队行军,日行三十里,三天行军九十里,行军九十里以后,就像江河决堤一样势不可当。

看到敌人在前面,应根据敌人的特点而采用相应的对策,敌人使用白色标记,我也用白色标记,敌人使用红色标记,我也用红色标记。

吴起与秦军作战,两军尚未交锋,一个战士自恃勇敢,冲向前去斩获两个敌人的首级后返回。

吴起立即下令杀掉他。

军吏劝谏说:

“这是个勇武之士,不能杀掉。

”吴起说:

“他确实是勇武之士,但他违背了我的命令。

”便杀掉了这个战士。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6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解析:

选A “无以”是固定结构,据此排除C、D两项;据语境,“有”与“船”关系十分紧密,可排除B项。

故选A。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明:

天刚亮的时候。

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B.败北:

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

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C.亭长:

官名。

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D.侯:

古代有男、子、伯、侯、公五等爵位,侯是第四等。

解析:

选D 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解析:

选B 项王部队陷入沼泽后才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分)

译文: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2)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参考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

“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吗?

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

”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

“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

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善呀?

”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王带人向左,却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

对他的骑兵说:

“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

汉军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项王对骑兵们说:

“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

”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这时,赤泉侯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

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

项王问骑兵们:

“怎么样?

”骑兵们都敬服地说:

“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

“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

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项王笑了笑说:

“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于是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只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

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伤口。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

”马童背向项王,指给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听说汉王用千金买我的人头,赏给万户的封邑,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说完,自刎而死。

三、表达能力训练(9分)

18.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品节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所选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两个,结合他们的生平事迹,分别为其写一段颁奖词。

(5分)

示例:

苏 轼

他半生颠沛,常常行走在贬谪的路上。

他的足迹跨越半个中国,远达时为荒蛮之地的海南岛。

他屡遭坎坷,却始终热爱生命;仕途崎岖,却对国家忠爱不渝。

他穷得只有靠种地为生,却怡然自得。

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辞章。

他让我们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听,这个命途多舛的灵魂在唱歌。

英雄人物:

荆轲 烛之武 项羽 刘邦 樊哙

答:

参考答案: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他将一腔热血溅洒在秦廷;图穷匕见,他将忠义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