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万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4829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密万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解密万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密万科.docx

《解密万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密万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密万科.docx

解密万科

解密万科

来源:

新商务周刊时间:

2013-04-2212:

46作者:

字体:

大中小

对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国门“到国外做国人的生意”是一个新的商业逻辑。

  万科出海

  王石浸淫美国多年的效果终于显现,在此前中国地产商难以进入的美国地产项目开发领域迈出一步——一个位于旧金山市的高层公寓项目。

开发方是万科和美国铁狮门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

  不久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中国商界会议上,王石说因为不少万科的客户移民海外,其中30%选择北美,所以万科也会跟随他们进军北美。

  加拿大,这也许是万科的下一步。

  一个月之前,王石在美国CBS的老牌新闻栏目《60分钟》里说“中国楼市存在泡沫,非常危险,如果破裂将是一场灾难”。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王石赴美游学曾被认为是“心灵上的追求”,今天看来,这一举动同样代表着商业的布局。

  1,000个人眼中,就有1,000种对于房地产走势的判断。

即便不讨论王石口中的“泡沫”是否有破裂的危险,万科出海,除了选择不同市场、分散风险的作用外,更显示出商业环境的变化。

  万科在美国盖房,波司登在伦敦西区开店,中国银行在海外各大洲有50家分行?

?

对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国门“到国外做国人的生意”是一个新的商业逻辑。

中国高资产净值人群的投资倾向和多元化选择,主导未来的商业方向,服务类和零售类企业皆受此因素影响。

  相信,这也是包括万科在内的十数家中国房地产企业,在此时选择大举向海外市场延伸的关键所在。

  美国梦

  作为龙头企业,万科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外界的无限猜测。

新年前后,万科在海外市场动作连连,其国际化战略究竟意欲何为?

  情人节这一天,已有十三年不参与具体项目操作的万科(SZ000002)董事局主席王石,出现在公司于美国旧金山项目的签约仪式上。

这是万科在美国签约的第一个房地产投资项目,合作方是美国地产公司铁狮门(TISHMANSPEYER)。

此后,在各种公开场合谈论这次合作时,王石都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兴奋:

“我搞房地产二十多年,在国内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好的地块、这么好的项目,没有这么快的谈判速度,也没有这么快的投资,这么快就会看到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完工、销售能有多少、资金怎么安排。

  在此之前的1月下旬,万科通过子公司万科置业(香港)有限公司与新世界发展(HK00017)成立合资公司,以约34亿港元拿下香港荃湾西站六区物业发展项目。

早已是国内房地产业老大的万科,在新的一年开始时正式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牵手铁狮门

  让王石兴奋的项目地块位于美国旧金山富升街201号,距该市金融区仅两个街区,紧临CBD及海湾大桥。

之前该地块归铁狮门所有,目前作为大型停车场使用。

  双方达成合作后,万科的权益比例占70%,铁狮门占30%,预计整个项目耗资约6.2亿美元。

铁狮门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开发、销售和运营,而万科将以管理合伙人及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参与项目的全过程。

  该项目定位为高端住宅地产,由两栋分别为107米、122米高的塔楼和两座8层的广场式楼房组成,两座塔楼分别为37层和42层,共计655套公寓。

铁狮门曾有一个类似项目获得成功,名为“无限”,与富升街201号地块隔街相望,同样以两座分别高37层和42层的塔楼为主体,结构规划与楼层设置也相似。

“无限”被称为2009年美国卖得最好的项目,从项目完工到全部售完,用时不到3个月。

  对于此次合作,王石表示:

“进入美国市场,我们也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希望通过具体项目的合作,学习成熟市场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

选择投资旧金山富升街201地块,主要因为铁狮门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房地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这种信赖体现在,万科与铁狮门合作之初,在根本没有任何项目的前提下就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取得项目之后才签署正式合作协议。

而此前万科都是取得项目以后才会寻找合作方。

  据了解,铁狮门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

目前,铁狮门在全球管理着325个项目,旗下物业总值542亿美元,其中包括1,200万平方米商业物业和920万平方米住宅,包括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中心、柏林索尼中心等,是全美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

铁狮门总裁兼联席CEO徐瑞柏(RobSpeyer)是王石的旧相识。

两年前,王石在哈佛求学期间,曾应徐瑞柏之邀到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一叙,并共进早餐。

万科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所取得的成就,也令意欲进入中国市场的徐瑞柏艳羡不已。

很快,他亲自来到中国拜访万科高管。

两年来,双方历经数次接触,终于在2012年12月就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框架达成一致。

  2006年,当国内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正深陷困局、无法自拔之际,铁狮门就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通过成立上海(楼盘)总部的方式悄然进入。

2007年,铁狮门房地产基金开始募集中国基金Ⅰ号;2011年1月,继续募集中国基金Ⅱ号;2011年10月,铁狮门与第三方理财机构诺亚财富(NYSENOAH)在上海宣布募集首支人民币基金。

  颇有戏剧性的是,几年之后,当美国房地产市场因为金融危机沦陷时,中国企业则有了进入的机会。

在金融危机中,铁狮门旗下多支基金出现严重亏损,甚至陷入财务危机。

而富升街201号项目早于2003年获批,但铁狮门迟迟未动工,于2009年获批延长三年动工。

2010年之后,铁狮门已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

  无论是万科还是铁狮门,这两家行业领先公司都格外强调此次合作的战略意义。

铁狮门相信,和万科进行合作,也能帮助其开拓中国内地的市场。

毕竟,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这里发生。

  铺垫海外投资

  万科为何会选择最为发达的美国市场作为国际化的试验田?

  总裁郁亮解释说,早在两年前公司就派出了七个小组,赴世界各地七个不同的市场进行考察,最终万科认为美国是与国内最为接近的房地产市场——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清晰,市场庞大,城市众多。

因此,万科选择美国顺理成章。

  而万科究竟考察了哪些地方,郁亮并没有详细列出。

万科方面解释称,在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投资方案之前,暂时不方便透露。

在201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郁亮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

“去了哪些地方不用我告诉你都知道,尤其是你们优秀年轻人想去的地方。

  事实上,在和铁狮门合作之前,万科国际化战略已经做了一系列的铺垫。

2012年9月6日,郁亮首次公开了万科正式启动国际化策略的消息。

同时,公司成立香港管理部,筹备设立美国业务推进小组,在全球寻找相应的机会。

去香港上市,亦是万科国际化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

2013年1月19日,万科公布B转H方案,拟申请将已发行的B股转换上市地,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

外界纷纷猜测,万科是否主要因为融资成本的原因才转换上市地。

郁亮则反复解释说:

“B转H相当于万科历史上第二次股改,目的就是为了将B股转换到流通性更好的市场,以便未来万科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业务,因此并不涉及融资安排,也没有融资计划。

  万科B股早在1993年3月发行,1997年进行过一次配股,股价在B股公司当中属于比较坚挺的。

通过发行B股,也让万科第一次直接地和国际投资者、国际资本市场有了亲密接触,在公司发展早期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在香港,万科的国际化布局也已开展起来。

2012年中通过万科置业(香港)收购的南联地产已更名为万科置业(海外)有限公司。

据透露,今后万科的香港业务将由万科置业(海外)的平台来操作,在这一平台比较小的时候,如果有香港业务将首先会由万科置业(香港)代持,再逐步转入万科置业(海外)。

2013年1月底,万科置业(香港)与新世界发展联合获得一个项目,作价34.34亿港元。

这是万科第一次在香港投得地块,持有其中20%的权益。

  无论是在香港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万科寻找的都是当地一流的地产商。

郁亮表示,万科目前在国际化业务拓展方面还处于试水和学习阶段,具体操作时有两条纪律:

一是优先考虑在海外华人集中的地区开展业务;二是必须在当地有合作伙伴,否则公司就不做。

  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已是国内行业龙头,郁亮仍表示,不相信万科有核心竞争力。

毕竟行业变化相当大,企业只能以变应变,没有什么能保证高枕无忧,只能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地耕好、种好,没有别的优势可言。

  在与铁狮门的合作中,万科发现,对方提供的整个项目开发建议书比自已准备的厚很多、细致很多。

显然,与国际企业相比,万科的精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事实上,不光是万科,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普遍仍处于较粗放的初级发展阶段。

  郁亮称,万科参与富升街项目,主要目的是学习整个开发过程,希望通过海外学习和探索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资源动用能力以及对房地产的深刻认识。

“目前中国城市面对的困境,别人早就经历过了,我们有机会跟他们合作,就可以事先预见到解决方案,这有利于万科做好国内业务。

万科2012年实现营收1031.16亿元、同比增长43.7%,净利润为125.51亿元、增长30.4%。

但利润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房地产业务结算毛利率为25.84%,结算净利率13.08%,分别较2011年下降了2.95个百分点和1.93个百分点。

竞争对手中海地产2012年的营收为517.3亿元,仅为万科的一半左右,但净利润则达151.6亿元,超出万科20%,利润率表现明显更优。

在2012年万科股东大会上,王石坦承,中海有两点值得万科学习:

其一是成本控制,其二便是盈利水平。

  而从产品设计建造能力上来看,很多业内同行也不认为万科的产品是最好的。

曾经豪言争取三至五年赶超万科的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曾放言,要是绿城造出万科那样的房子,项目经理都要跳楼N次。

  不过,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定位。

郁亮强调的是,万科要为普通人造好房子。

在各项财务指标中,相比利润率,万科更关心的是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ROE)。

201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ROE达到19.66%,同比增加1.49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ROE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

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反之则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体现了企业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对于毛利率水平的下降,郁亮解释说:

“毛利率回到合理的水平上是行业大势所趋。

万科这几年的毛利率在逐年下降,我相信未来一定会逐步向制造业靠拢,回到大家能够接受的合理水平,这是个很大概率的事件。

至于利润多少才合理,25%的毛利率水平算不算合理?

我们努力做一个好的、有良心的商人。

  第四个十年

  对于外界的种种猜测,郁亮明确解释道:

“国际化业务对万科是一个尝试,国内城市化还没有完成,有大量需求存在,万科不可能把主要业务放在海外市场。

”他表示,万科希望通过国际化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对行业的认识,找到更多全球合作者,而不只是为了盖房子、赚点钱。

  万科成立于1984年,在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1年成为深交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经过二十多年的起伏发展,万科成长为千亿级企业,目前业务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以及中西部地区。

对于即将迎来的第四个“十年”,万科并没有给其贴上国际化的标签,出海并不是为了扩大业务规模。

在郁亮看来,企业越大风险也越大。

万科的国际化战略与是否看好中国内地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他分析说,目前万科进入了国内60个城市,而全国有660多个城市,万科只进入不到10%。

超百万人口的城市也逾百个,因此万科目前在国内远远没有达到发展上限,“就算万科的规模号称做到全国第一,市场份额也只是2.19%。

”在过去的十年内,前九年万科的市场份额都稳定在2%左右,按照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格局,行业前四、五家的市场份额会在18%?

20%左右,第一集团军的平均份额为3.5%?

4%,万科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在股东大会上,王石说,从5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发展,万科不是慢了,而是快了,不妨再给万科三年时间,到2015年公司主要解决质量问题,形成住宅产业化的质量体系。

因为规模的极限挑战是质量,“真正质量体系过关了,如果你还能排在第一位,5%的市场份额是有可能的。

”他强调,“没有质量的规模是不归之路。

  王石指出,在IT、家电等领域已经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房地产业仍没有解决。

他认为房地产业始终是支柱产业,机会很多,但技术问题不解决就是灾难,而技术问题的核心就是标准化和方法论,具体到万科就是其住宅产业化战略。

  万科启动住宅产业化战略已十年有余,但是由于生产量小、供应链和产业链跟不上,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并且,住宅产业化意味着要减少大量人工,并不符合实际国情。

不过郁亮认为,住宅产业化的春天即将到来。

现在北京(楼盘)、上海、深圳(楼盘)等城市已给予住宅产业化一定的扶持政策,还有一些企业也加入到相关的试验中来。

这些都值得万科欣慰。

而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住宅产业化的优势也将逐步体现。

  万科在2012年报的致股东书中明确表示,住宅产业化将为公司带来规模驾驭能力、质量保障能力、施工效率、规模效应和环保特征,这一优势将比精装修房表现得更加显著。

质量问题的解决,以及住宅产业化体系的完成,将是千亿万科再度启动规模扩张的新起点。

  早从2003年开始,万科就提出学习美国房地产公司帕尔迪,坚持走专业化道路:

细分扩张市场;运营的完美;人力资源发展;财务纪律;提高在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方面的领先地位。

有竞争对手评价说,万科是家可怕的公司,因为它不拒绝学习。

更可怕的是,能让购买了万科房子的客户实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购买,就像帕尔迪做到的那样。

  但万科并不满足。

2009年,郁亮提出要像汇丰银行学习管理,正是内部管理驱动着汇丰成为优秀的银行。

进入2013年,万科又展开其国际化战略,通过合作从更多国际领先的同行那里获取经验。

万科为什么要国际化?

有报道称,因为王石跟郁亮之间有矛盾,而国际化由王石主导,将为他自己保留一块领地。

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与戏剧化,就像王石在微博上回复网友时所言:

“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上的许多资源都进口到中国,同时中国的许多产品亦出口到世界各地,不要一提国际投资就提醒应该在国内如何如何。

21世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全球视野,国际化。

  我们理应对行业龙头万科再多一点儿期待。

  解密万科:

跳出“盖房赚钱”模式

  在发展到第四个十年时,万科希望通过国际化来提高公司对整个行业的认识,从新的角度来衡量自身究竟优秀与否,公司管理和治理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国际水准

  旷日持久的调控政策改变着中国房地产的生态环境。

  正因有此预期,如何规避风险成为房企尤其是大型房地产企业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进军海外市场成了众多房企2013年的大计划。

目前,已经“出海”的有包括万科、绿地、碧桂园等知名企业,作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标杆”,万科觊觎海外市场已久,从王石游学美国到2012年5月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南联地产(后更名为“万科置业海外”)、从“B股转H股”到携手美国房企大佬,其国际化的“野心”和“路线”逐步清晰。

  寻求海外发展的房企逐渐增多,然而出海的初衷却各不相同。

外界普遍猜测,万科出海无非是为增加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规避国内的调控政策。

然而,万科自身却对出海有着另一番解读。

  万科发言人对《新商务周刊》表示,发展海外业务并不是因为国内限购就到国外去,而是要跟海外的先进企业学习,第四个十年的万科一定是国际化视野的万科、用全球资源发展的万科,公司的根基还在中国大陆,通过海外学习和探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资源动用能力和对房地产的深刻认识,这有利于万科进一步做好国内业务。

  更在意国际化内涵

  最近一段时间,万科动作频频,例如收购南联地产、B股转H股,万科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有哪些计划?

  收购南联地产、B股转H股确实是我们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其实万科从上市开始一直就具有海外基因,万科B股的投资者里面超过95%是境外投资者,B股转H股使得整个公司能够达到更高国际化的水准。

万科去年成立了美国业务小组,今年会落地。

当然国际化业务对万科是一项尝试性的投资,目前在走一步看一步,在不断摸索。

  万科的国际化计划初衷是什么?

是否因为存在融资压力?

  在公司发展到第四个十年的时候,我们要从国际化角度来衡量自身究竟是不是优秀,公司的管理和治理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国际化水准。

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国际化来提高我们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如果狭隘的国际化业务仅仅是指到海外盖房子这件事,我们确实也正在谋划之中,毕竟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比我们早很多年。

但是,我们去国外发展不只是为了盖房子、赚钱,国际化有很多内涵,拥有更多全球化合作者、把业务放在海外去做等,这些都是国际化的一部分。

  至于融资安排方面,其实万科一直都有国际化的融资,像1988年发行股票时就有,1993年发行B股时也有。

当然,今天我们还有其他的融资渠道,例如跟中信资本等都有合作。

  未来海外市场的业务比例会占多少?

国际化策略是不是意味着万科对于国内市场的判断发生了改变?

  国际化和是否看好国内市场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有什么优势去国际上发展呢?

如果比资金,显然美国的房企比我们更优越。

所以我们主要还是做好自己国内的业务,中国市场足够大,足够我们发展。

就算万科的规模号称做到全国第一,市场份额也只是2.19%,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在公司发展的第四个十年里,万科仍然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

到今天为止,我们进入了全国60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而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房价指数涵盖了70个大中城市,我们连这些城市都没有全部进入。

  进军美国早有准备

  万科为什么会选择美国作为“试验田”?

万科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选择目标市场的标准是什么?

  大家可能觉得去美国发展很突然,其实我们为此做了两年准备。

两年之前我们派出七个小组去世界各地考察,最后觉得美国确实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区域。

美国市场有很多优势,比如中美两国房地产市场最接近——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清晰,市场庞大,城市众多。

这些因素对中国房企有很大的吸引力。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游戏规则”有很大差异,万科在国内的成功经验似乎并不能轻易复制?

在海外市场是否会遇到阻碍,如何应对?

  我们一般都是有把握才去做,所以没有遇到特别多的困难。

公司总部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希望以后万科25%的员工能用英文为主要工作语言,这样开展国际化业务没有太大的障碍。

  对于正在运作的美国项目,是否可以预估一下其收益前景?

未来规划是什么?

  我们不会做亏本生意。

我们相信,经过两年准备,挑选的合作伙伴不会让我们失望,美国项目的投资也会符合公司目前的收益水平。

  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与铁狮门的合作以及旧金山项目的内容,包括万科在合作当中担当的角色?

  旧金山的项目是纯住宅项目,我们占了七成股份,但万科不负责卖房子,我们的目的是学习。

而且,我们确实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他们整个项目开发建议书比我们细很多,与国际企业相比,我们这方面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为何会选择与铁狮门合作?

合作伙伴的哪些特质是最吸引万科?

是否与其商业地产业务有关?

  公司之所以选择铁狮门,也是在接触了很多家合作方之后才确定的,任何的合作都是各方面条件成熟才可能达成的,有时靠的是缘分。

尽管铁狮门在商业地产方面做得不错,但旧金山这个项目是一个纯住宅项目。

  中国开发商的“世界梦”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内地房地产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各显其能,不仅意在分散风险,更要通过一番磨练增强自身实力

  早在万科迈出试探的步伐之前,已有多家中国房地产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当万通控股经过七年曲折终于进入美国纽约新世贸打造“中国中心”时,中坤集团也在一片争议声里到遥远的冰岛租下使用期达99年的地块,此外,更有万达、绿地、首创、碧桂园等先后试水国际化。

尽管多集中于商业项目或旅游地产,但中国房企“走出去”已经是业内共识。

  玩在海外

  2011年,轰动中国房地产界的一件大事就是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怒”了,不是在中国,而是冰岛。

当年,中坤集团计划斥资10亿冰岛克朗(合880万美元),买下冰岛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准备投资100亿冰岛克朗?

200亿冰岛克朗建造一个生态旅游胜地和高尔夫球场。

该计划在中国商务部初审通过,但由于冰岛政府方面反对,只能搁浅。

这是中坤集团首次海外大规模投资计划,曾多次强调此项投资“纯属商业性质”的黄怒波没法平静了。

  直到2012年,中坤集团不得不委曲求全,由购转租,300平方公里面积也缩水为300公顷,租期99年。

至此,中坤集团算是真正迈出了出征海外地产的第一步。

拿着不菲的资金,不远万里去投资一块不毛之地,这也只有兼具诗人气质的黄怒波才敢那样孤注一掷。

  “作为房产企业,当然要追求利润,但中坤更注重长线投资与更长远的效益。

”黄怒波坦言,“冰岛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每年几百万人次的国际游客,为冰岛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资本。

中坤为何不考虑在冰岛投资呢?

  尽管目前冰岛是一片荒芜之地,但符合中坤的初衷——以地产和度假为核心的稀缺资源差异化经营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受世界尊敬的全球性度假品牌。

待冰岛项目成功后,中坤集团将进一步投资拓展到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最终形成一个北欧度假板块。

  其实,在海外打造自己旅游地产的又何止中坤一家。

  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拉着老朋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下称“中国泛海”)董事长卢志强,和俄罗斯北高加索度假村公司董事会主席阿尔迈德·彼拉罗夫在北京(楼盘)签署了一份总投资为25亿美元?

30亿美元的意向协议书。

该项投资计划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北高加索或俄罗斯其他地区建设大型文化、旅游和商业综合设施,具体选址还在考察中。

  与万达不同,万通控股选择的则是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

2011年,万通一步就踏上了台北的阳明山,“万通台北2011”项目就此诞生,斥资10亿元为大陆高端消费者打造276套全精装度假服务式寓所,预计2013年主体完工,2014年完成精装并交付使用。

  与此同时,北京首开集团也已低调地走了出去,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香港、澳门(楼盘)等五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并经营着十几家中高档酒店和旅游设施。

无论酒店、度假公寓抑或旅游胜地、综合设施,这些走出去的开发商都是奔着旅游去的。

事实上,与住宅地产相比,海外旅游度假项目的开发门槛确实相对较低,海外不少国家或地区的土地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相对不高,中国内地企业此时不仅能低价拿到土地,有时还可以享受到政策优惠。

因此,投资海外旅游地产被视为当前内地房企推广品牌的良机。

  此外,中国赴海外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为7,0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

从规模上看,我国出境游市场已经是美国的1.2倍、日本的3.5倍。

由此带来的消费能力将持续刺激海外旅游市场,并且国内买家热衷于旅游度假型的房地产项目,相比于中心城市来说,这些大城市周边的旅游区更吸引有钱人。

开发旅游度假地产也就成为中国一些开发商的自然选择。

  外产内销

  中国人不仅喜欢出国旅游,也很热衷于移民海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一批相对富裕的家庭,他们有闲置资产,在综合考虑孩子教育、养老和生活环境后,将眼光投向了海外。

部分富裕阶层甚至开始通过海外置业进行资产转移,分散风险。

  五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多国房价大跌,在抄底海外的热潮下,中国买房客的身影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发达地区,乃至被指推高了当地房价,且不受欢迎。

特别是在三年前,“限购”这个词出现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上,骤然间一线城市的有钱人基本上失去了不断购房的资格,投资性需求顺势流向海外。

  有一组数据显示:

在加拿大温哥华,中国人购房比例已达到29%;2010年列治文市和温哥华西区高档住宅的买主中,至少有74%的购房者来自于中国;在美国,中国买家成为第二大国际购买人群;而在英国伦敦,住宅销售总量5%?

10%的买家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