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60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docx

基于C8051F120的全数字移相全桥电路

目录

一.绪论………………………………………………………6

二.硬件部分

2.1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7

2.2系统方框图7

2.3移相全桥电路设计7

2.4电路功能说明8

2.5控制电路9

2.6D/A数模转换模块10

2.7放大模块11

2.8保护模块12

三.软件部分

3.1C8051F120简介13

3.2定时/计数器模块简介14

3.3程序框图简介16

3.4PWM波形生成方法17

3.5控制原理及调试方式17

四.系统输出结果及总结

4.1输出波形仿真18

4.2结论19

4.3总结19

四参考文献20

 

绪论

移相全桥PWM控制方式是谐振变换技术与常规的PWM技术的结合。

基本工作原理为:

每个桥臂的两个开关管180互补导通,两个桥臂的导通之间相差一个相位,即为移相角。

通过调节此移相角的大小,来调节输出电压的脉冲,在变压器的副边得到占空比D可以调节的正负半周对称的交流方波电压,从而达到调节相应的输出电压的目的。

移相PWM控制方式利用开关管的结电容和高频变压器的漏电感作为谐振元件,利用高频变压器漏感储能对功率开关管两端输出电容的充放电来使开关管两端电压下降为零,使全桥变换器的四个开关

管一次在零电压下导通,在缓冲电容的作用下零电压关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电路的开关损耗和关断噪声。

本系统由c8051f120单片机控制,通过PCA计数器控制输出,产生移相全桥电压波形,加在IGBT上,从而控制其通断,使其能达到开关频率25KHz,效率不低于93%的目的。

开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电子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任何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可靠的电源,对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线性稳压电源具有稳定性能好、输出电压纹波小、使用可靠等优点,但其通常都需要体积大且笨重的工频变压器与体积和重量都很大的滤波器。

由于调整管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为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必须承受较大的电压差,导致调整管的功耗较大,电源效率很低,一般只有45%左右。

另外,由于调整管上消耗较大的功率,所以需要采用大功率调整管并装有体积很大的散热器,很难满足现代电子设备发展的需要。

开关电源是一种采用开关方式控制的直流稳压电源,通过控制开关的占空比来调整输出电压。

它以小型、轻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各种终端设备、通信设备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是当今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电源形式。

开关电源现已应用到所有电子设备上,取代了连续控制式的线性电源。

开关电源功率变换电路和控制电路的非线性、时变性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比线性电路更为复杂。

尤其现在的集成电路发展迅速,一个设计中可能包含很多个的晶体管,传统制作的电路板来验证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可行了。

开关电源的分析、研究和设计已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

使用该技术可以在制作实际电路之前先建立一个模拟的实验环境,根据预先建立的电路模型构造出系统的仿真模型,然后对系统进行稳态、动态特性分析,寻求满足设计性能要求的元件参数,优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减少开发过程的盲目性、复杂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

 

硬件部分

2.1系统功能及技术指标

本课题基于移相全桥原理,设计一台高效直流变换器,通过零压开通ZVS实现开关损耗的降低。

要求:

1、输入直流电压范围320~400V,输出220V

2、开关频率25KHz

3、用C8051F120单片机移相与稳压控制,负载调整率<5%.

4、效率不低于93%

2.2系统方框图

系统框图1

2.3移相全桥电路设计

移相全桥原理图

特点是开关频率固定,便于控制。

为了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减少单位输出功率的体积和重量,需要将开关频率提高到25kHz级水平。

为避免开关过程中的损耗随频率增加而急剧上升,在移相控制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功率MOS管的输出电容和输出变压器的漏电感作为谐振元件,使全桥PWM变换器四个开关管依次在零电压下导通,实现恒频软开关,这种技术称为ZVS零电压准谐振技术。

由于减少了开关过程损耗,可保证整个变换器总体效率达93%以上

2.4电路功能说明

 可以看到其一个周期分为12个工作模态,由于下半周期的六个工作模态和上半周期类似,所以,只分析上半周期的工作情况。

为便于分析:

 

 

(1)各开关管为理想开关管;

 

(2)输出滤波电感Lf1=Lf2;

 (3)输出电容Coss1=Coss2=Clead、Coss3=Coss4=Clag;

 (4)电容Cb上的电压Vcb<

  模态分析:

(各模态波形如上图所示)

(1)t0~t1

  t1之前,Q1、Q4开通,副边整流二极管D1截止、D2导通。

Lf1上电流由于承受正压而上升,Lf2的电流由于承受副的输出电压而线性减小。

Q1在t1时刻关断,原边电流给Coss1充电、Coss2放电。

(2)t1~t2

  t1时刻,Q1关断,Coss1的存在使得Q1为零电压关断。

此时,副边电流就是Lf1中的电流。

Lf1中的储存的能量折射回原边以及储存在漏感中的能量给Coss1充电、Coss2放电。

由于Lf1比较大、储存在其中的能量比较大,所以,有足够的能量给Coss1、Coss2充放电。

在此期间,可认为原边电流保持不变。

这样,Coss1、Coss2上的电压分别为:

  Vc1=Ip(t1)(t-t1)/2Clead

  Vc2=Vi-Ip(t1)(t-t1)/2Clead

  在t2时刻,Coss2的电压下降到0,Q3的反并二极管导通,此时,Q3可实现零电压开通。

此模态到此结束。

这段时间为2*Vi*Clead/Ip(t1)

(3)t2~t3

  这个模态中,iLf2的电流变向(此对实现滞后管的零电压开通有意义),那么D2中的电流将降到0,自然关断。

D1中流过iLf1和iLf2中的电流之和。

iLf2的电流变向,将被反射回原边,进入下一个模态。

(4)t3~t4

  中,Q2的反并二极管和Q4导通,Cb上的电压由于电流始终对其充电而持续上升。

副边中,D2关断,D1导通流过全部负载电流。

Lf1、Lf2都承受负的输出电压,其上电流线形减小。

此模态方程仍为:

  iLf1=I1(t2)-V0*(t-t2)/Lf1

  iLf2=I2(t2)-V0*(t-t2)/Lf1

  所不同的是,iLf2的电流是反向的,折射回原边有:

ip(t)=-iLf2/n。

此模态中,iLf2反向增加,原边电流又开始增大。

(5)t4~t5

  t4时刻,关断Q4,漏感能量和Lf2的能量给Coss3放电、Coss4充电。

由于Coss4的存在,Q4是零电压关断。

Cb上电压因为原边电流的继续充电而继续上升。

Lf1上的电流通过D1续流,变压器副边电流即是iLf2上的电流。

假设此模态中,ip近似不变,则Coss3、Coss4上的电压分别为:

  Vcoss3=Vi-Ip(t4)*(t-t4)/2Clag

  Vcoss4=Ip(t4)*(t-t4)/2Clag

  在t5时刻,Coss3上的电压下降到0,模态结束。

此模态持续时间为:

2Vi*Clag/Ip(t4)

(7)t6~t7

 Coss3电压降到0后,Q3的反并二极管自然导通。

此时,Q2、Q3的反并二极管都导通,变压器的原边承受反向输入电压。

Lf2承受正的电压,Lf1的电压为负的输出电压。

iLf1电流减小、iLf2电流增大(从负的最大值开始回升),原边电流减小。

直到t6时刻,原边电流减小到0,此模态结束。

(7)t6~t7

  t6时刻原边电流减小到0,Q2、Q3同时导通,原边电流流经Q2、Q3、Cb、变压器。

这段时间里,电源给负载提供能量。

Cb上电压开始下降,Lf2电流增加,开始储能。

到t7时刻,Q1关断,进入另一个半周期。

与上述各模态类似。

2.5控制电路

单片机采样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采用电压单闭环,以实现稳压并且提高系统的性能。

PWM模块可以输出4路PWM波,非常适用于控制。

  由于PI调节器算法简单、可靠性高,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所以本文也采用数字PI调节,将电压环的输出作为电流环的给定。

同时,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积分饱和的情况,在算法中加入了抗饱和环节。

 

2.6D/A数模转换模块

DAC0832介绍:

    DAC0832是8分辨率的D/A转换集成芯片。

与微处理器完全兼容。

这个DA芯片以其价格低廉、接口简单、转换控制容易等优点,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D/A转换器由8位输入锁存器、8位DAC寄存器、8位D/A转换电路及转换控制电路构成。

DAC0832结构:

D0~D7:

8位数据输入线,TTL电平,有效时间应大于90ns(否则锁存器的数据会出错);

 ILE:

数据锁存允许控制信号输入线,高电平有效;

   CS:

片选信号输入线(选通数据锁存器),低电平有效;

   WR1:

数据锁存器写选通输入线,负脉冲(脉宽应大于500ns)有效。

由ILE、CS、WR1的逻辑组合产生LE1,当LE1为高电平时,数据锁存器状态随输入数据线变换,LE1的负跳变时将输入数据锁存;

    XFER:

数据传输控制信号输入线,低电平有效,负脉冲(脉宽应大于500ns)有效;

    WR2:

DAC寄存器选通输入线,负脉冲(脉宽应大于500ns)有效。

由WR1、XFER的逻辑组合产生LE2,当LE2为高电平时,DAC寄存器的输出随寄存器的输入而变化,LE2的负跳变时将数据锁存器的内容打入DAC寄存器并开始D/A转换。

    IOUT1:

电流输出端1,其值随DAC寄存器的内容线性变化;

    IOUT2:

电流输出端2,其值与IOUT1值之和为一常数;

    Rfb:

反馈信号输入线,改变Rfb端外接电阻值可调整转换满量程精度;

    Vcc:

电源输入端,Vcc的范围为+5V~+15V;

    VREF:

基准电压输入线,VREF的范围为-10V~+10V;

    AGND:

模拟信号地

    DGND:

数字信号地

DAC0832的工作方式:

根据对DAC0832的数据锁存器和DAC寄存器的不同的控制方式,DAC0832有三种工作方式:

直通方式、单缓冲方式和双缓冲方式。

2.7放大模块

电压放大器的任务是对输入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

要放大的信号通常是由传感器送来的,模拟某个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微弱电信号,利用放大器可以将这些微弱的电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强,并将放大后的信号输送到驱动电路,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特定的工作。

执行机构的驱动信号通常是变化量,所以放大电路放大的对象通常也是变化量。

电压放大器电路的组成如图所示。

图中的VCC是为放大器提供能量的直流电源;Rb是偏流电阻,该电阻的作用是为晶体管提供适当的偏置电压,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RC为集电极电阻,RL为负载电阻;C0和C1为耦合电容,它们的作用是隔离放大器的直流电源对信号源与负载的影响,并将输入的交流信号引入放大器,将输出的交流信号输送到负载上。

2.8保护模块

1.IGBT驱动保护电路选择

本设计采用日本富士公司的EXB841(日本富士公司的EXB系列混合集成电路是生产的IGBT专用驱动芯片)高速集成芯片去驱动。

它本身具有驱动电流放大能力,同时具有使控制电路和IGBT所在主电路间实现电流隔离的功能,还具有过电流保护功能

驱动芯片EXB841的控制原理

EXB841的驱动主要有三个工作过程:

正常开通过程、正常关断过程和过流保护动作过程。

14和15两脚间外加PWM控制信号,当触发脉冲信号施加于14和15引脚时,在GE两端产生约16V的IGBT开通电压;当触发控制脉冲撤销时,在GE两端产生-5.1V的IGBT关断电压。

过流保护动作过程是根据IGBT的CE极间电压Uce的大小判定是否过流而进行保护的,Uce由二极管Vd7检测。

当IGBT开通时,若发生负载短路等发生大电流的故障,Uce会上升很多,使得Vd7截止,EXB841的6脚“悬空”,B点和C点电位开始由约6V上升,当上升至13V时,Vz1被击穿,V3导通,C4通过R7和V3放电,E点的电压逐渐下降,V6导通,从而使IGBT的GE间电压Uce下降,实现软关断,完成EXB841对IGBT的保护。

射极电位为-5.1V,由EXB841内部的稳压二极管Vz2决定。

其典型接线图如下:

图2-19M57962L型IGBT驱动器的原理与接线图

三.软件部分

3.1C8051F120简介

C8051F12x系列器件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片上系统型MCU芯片,具有64个数字I/O引脚(100脚TQFP封装)下面列出了一些主要特性;

1高速、流水线结构的8051兼容的CIP-51内核(100MIPS或50MIPS)

2真正12位或10位、100ksps的ADC,带PGA和8通道模拟多路开关

3真正8位500ksps的ADC,带PGA和8通道模拟多路开关

4两个12位DAC,具有可编程数据更新方式(仅C8051F12x)

52周期的16x16乘法和累加引擎

6128KB或64KB可在系统编程的FLASH存储器

7可寻址64KB地址空间的外部数据存储器接口

85个通用的16位定时器

9具有6个捕捉/比较模块的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阵列

10片内看门狗定时器、VDD监视器和温度传感器

11内部精确振荡器:

24.5MHz

C8051f120结构图

3.2定时/计数器模块简介

可编程计数器阵列

除了5个16位的通用计数器/定时器之外,C8051F12x器件中还有一个片内可编程计数器/定时器阵列(PCA)。

PCA包括一个专用的16位计数器/定时器时间基准和6个可编程的捕捉/比较模块。

时间基准的时钟可以是下面的六个时钟源之一:

系统时钟/12、系统时钟/4、定时器0溢出、外部时钟输入(ECI)、系统时钟和外部振荡源/8。

每个捕捉/比较模块都有六种工作方式:

边沿触发捕捉、软件定时器、高速输出、频率输出、8位脉冲宽度调制器和16位脉冲宽度调制器。

PCA捕捉/比较模块的I/O和外部时钟输入可以通过数字交叉开关连到MCU的端口I/O引脚。

定时器

C8051F12x和C8051F13xMCU内部有5个计数器/定时器:

其中定时器0和定时器1与标准8051中的计数器/定时器兼容。

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是16位自动重装载并具有捕捉功能的定时器,可用于ADC、DAC、方波发生器或作为通用定时器使用。

这些计数器/定时器可以用于测量时间间隔,对外部事件计数或产生周期性的中断请求。

定时器0和定时器1几乎完全相同,有四种工作方式。

定时器3具有自动重装载和捕捉功能。

定时器2和定时器4完全相同,不但提供了自动重装载和捕捉功能,还具有在外部端口引脚上产生50%占空比的方波的能力(电平切换输出)。

定时器0和定时器1的时钟可以在5个时钟源中选择,由定时器方式选择位(T1M-T0M)和时钟预分频位(SCA1-SCA0)决定。

时钟预分频位为定时器0和/或定时器1定义一个预分频时钟。

定时器0/1可以被配置为使用这个预分频时钟或系统时钟。

定时器2、3、4可以使用系统时钟、系统时钟/12或外部振荡器时钟/8。

定时器0和定时器1还可以作为计数器使用。

当作为计数器使用时,在所分配的引脚上出现负跳变时计数器/定时器寄存器加1。

对事件计数的最大频率可达到系统时钟频率的四分之一。

输入信号不需要是周期性的,但在一个给定电平上的保持时间至少应为两个完整的系统时钟周期,以保证该电平能够被采样。

1定时器0和定时器1

每个计数器/定时器都是一个16位的寄存器,在被访问时以两个字节的形式出现:

一个低字节(TL0或TL1)和一个高字节(TH0或TH1)。

计数器/定时器控制寄存器(TCON)用于允许定时器0和定时器1以及指示它们的状态。

通过设置IE寄存器中的ET0位使能定时器0中断,通过设置IE寄存器中的ET1位使能定时器1中断。

这两个计数器/定时器都有四种工作方式,通过设置计数器/定时器方式寄存器(TMOD)中的方式选择位T1M1-T0M0来选择工作方式。

每个定时器都可以被独立编程。

(1)方式0:

13位计数器/定时器

在方式0时,定时器0和定时器1被作为13位的计数器/定时器使用。

下面介绍对定时器0的配置和操作。

这两个定时器在工作上完全相同,定时器1的配置过程与定时器0一样。

TH0寄存器保持13位计数器/定时器的8个MSB。

TL0在TL0.4-TL0.0位置保持5个LSB。

TL0的高3位(TL0.7-TL0.5)是不确定的,在读计数值时应屏蔽掉或忽略这3位。

作为13位定时器寄存器,计到0x1FFF(全1)后再计一次将发生溢出,使计数值回到0x0000,此时定时器溢出标志TF0(TCON.5)被置位并产生一个中断(如果被允许)。

定时器0和定时器1的时钟可以在5个时钟源中选择,由定时器方式选择位(T1M-T0M)和时钟预分频位(SCA1-SCA0)决定。

时钟预分频位为定时器0和/或定时器1定义一个预分频时钟。

定时器0/1可以被配置为使用这个预分频时钟或系统时钟。

定时器2、3、4可以使用系统时钟、系统时钟/12或外部振荡器时钟/8。

定时器0和定时器1还可以作为计数器使用。

当作为计数器使用时,在所分配的引脚上出现负跳变时计数器/定时器寄存器加1。

对事件计数的最大频率可达到系统时钟频率的四分之一。

输入信号不需要是周期性的,但在一个给定电平上的保持时间至少应为两个完整的系统时钟周期,以保证该电平能够被采样。

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

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是16位的计数器/定时器,每个定时器由两个8位的SFR组成:

TMRnL(低字节)和TMRnH(高字节),其中n=2、3或4。

定时器2和定时器4具有自动重装载、捕捉和电平切换输出功能,可以向上或向下计数。

定时器3具有自动重装载和捕捉功能,也可以向上或向下计数。

用定时器2、3或4控制寄存器(TMRnCN)中的位选择捕捉方式和自动重装载方式。

用定时器2或4配置寄存器(TMRnCF)中的位选择电平切换输出方式。

这些定时器还可以在外部引脚上产生方波信号。

与定时器0和定时器1一样,定时器2、3和4可以使用系统时钟(1、2或12分频)、外部时钟(8分频)或外部输入引脚上的跳变作为时钟源。

计数器/定时器选择位C/Tn(TMRnCN.1)将定时器配置为计数器方式或定时器方式。

清除C/Tn将定时器配置为定时器方式(即系统时钟或外部输入引脚上的跳变作为定时器的输入)。

当C/Tn位被置‘1’时,将定时器配置为计数器方式(即在Tn输入引脚上的负跳变使计数器/定时器的寄存器加1或减1)。

定时器3和定时器2共享T2输入引脚。

有关为外设选择和配置外部I/O引脚的详细信息见“18.1端口0–端口3和优先级交叉开关译码器”。

定时器2和定时器3可用于启动ADC数据转换,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可用于更新DAC输出。

只有定时器1能用于为UART1产生波特率,定时器

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均可用于为UART0产生波特率。

当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工作在捕捉模式时,可以在下列时钟源中选择时钟:

SYSCK、SYSCLK/2、SYSCLK/12、外部时钟/8、Tn输入引脚上的负跳变。

清除C/Tn位(TMRnCN.1)选择系统时钟/外部时钟作为定时器的输入。

可以用TMRnCF中的时钟选择位TnM0和TnM1在系统时钟、系统时钟/12或XTAL1/XTAL2引脚上的外部时钟/8中选择。

当C/Tn位被置‘1’时,Tn输入引脚上的负跳变使计数器/定时器的寄存器加1或减1(即配置为计数器方式)。

2配置定时器2、3和4向下计数

定时器2、定时器3和定时器4具有向下计数的能力。

当定时器配置寄存器中的减1使能位(DCEN)被置‘1’时,定时器可以向上或向下计数。

当DCEN=1时,定时器的计数方向受TnEX引脚上的逻辑电平的控制(定时器3与定时器2共享T2EX引脚)。

当TnEX=1时,计数器/定时器向上计数;当TnEX=0时,计数器/定时器向下计数。

如果要使用该功能,TnEX必须在数字交叉开关中被使能并且被配置为数字输入。

注:

当DCEN=1时,TnEX输入的其它功能(即捕捉和重装载)不可用。

当DCEN=1时,TnEX

只控制定时器的计数方向。

3.3程序框图简介

3.4PWM波形生成方法

利用C805F120的PCA计数器产生PWM波形的基本原理是:

在高速输出并且允许CCF中断方式下,不断在CCF中断服务程序中将事先计算好的PWM波形的脉冲宽度累加到捕捉/比较模块寄存器PCA0CPn(高8位PCA0CPHn和低8位PCA0CPLn)中,这样在捕捉/比较模块寄存器和计数器/定时器相匹配时就得到相应的SPWM波形不断交替的高低电平。

输出的是频率可变的SPWM波形,既调制波频率可变,所以在不同的频率段设置有不同的载波比N,从而max的值只是相对固定的。

规则采样

在载波三角波的固定点对正弦波进行采样,以确定脉冲的前沿和后沿时刻,而并不管此时是否发生正弦调制波与载波三角波相交。

也就是说采样点和开关点不重合,采样点是固定的,开关点是变化的。

开关的转换时刻可以利用简单的三角函数在线地计算出来,满足了微机全数字控制的需要。

3.5控制原理及调试方式

采用IGBT管专用驱动芯片M57962L,其输入端接控制电路产生的PWM信号,其输出可用以直接驱动IGBT管。

其特点如下:

①采用快速型的光耦实现电气隔离。

②具有过流保护功能。

当通过8051f120产生移项波形后,通过D/A转换放大后,分别加在全桥的两组对桥上,在同一时刻,只有一组桥导通,而另一组桥关闭。

由于在两对桥导通时电压方向相反,这样,通过调节两对管的导通频率就可以调节输出的交流频率。

而通过调节移向桥的相位角,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

 

四.系统输出结果及总结

4.1输出波形仿真

 

4.2结论

全桥变换器一直都是众多电力电子技术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开关电源变换器建模进行研究,主要工作与获得的结论如下:

分析了开关电源中常见的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原理特性。

并针对各自的变换器建立简化的模型,分析变换器的特性,小结了各变换器的优缺点及在设计开关电源时选用的规则。

具体分析了实际项目中的AC--DC开关电源的全桥变换器原理;分析了PWM控制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驱动电路;设计了高频变压器;建立各个部分的单个模型,仿真分析参数改变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在分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电路的整体模型,整体模型的仿真结果和实际电路的变化是一致的,这些模型对开关源的设计起着省时省力的辅助性设计的作用。

移相全桥变换器可以实现软开关,可以改善开关电源的效率。

本文也将移相全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做了具体分析,并建立了简化的模型,简化模型的仿真结果波形图符合理论的分析,实现其具体功能模块化,并对全桥软开关的改进拓扑进行局部和全部的建模仿真,得出合乎实际设计的电路模型。

开关电源的计算机仿真辅助设计,对开关电源的设计和分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4.3总结

这次课程设计历时二个星期多左右,通过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