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223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docx

贵阳第一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语文

贵阳第一中学2019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1月份)

语文(答案附后)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贵阳避暑旅游气候优势

2007年7月,中国气象学会授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到目前为止,这是中国气象学会通过专家论证,唯一授予的中国省会城市避暑旅游气候品牌。

在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条件下,贵阳夏季避暑旅游气候资源和环境条件主要具有这样一些优势。

气温是一个地区气候及旅游舒适条件中最敏感的气象要素之一。

贵阳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24℃之间,与国内部分夏季避暑城市进行比较,例如与地处中纬度的高山避暑胜地庐山和高纬度北方的哈尔滨相当,甚至比北方的海滨避暑城市大连、青岛和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都要低,这说明贵阳市夏季避暑的温度条件堪称十分优越。

人体生理在夏季舒适的最佳相对湿度为70%左右,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夏季人体舒适度。

当气温在21~27℃之间,相对湿度超过80%时,人体会感到不舒适。

贵阳夏季相对湿度则为75%左右,丽江和大理7、8月份相对湿度大于80%;北方哈尔滨夏季的相对湿度变幅在57~78%之间。

因此,贵阳夏季相对湿度对人最适宜,在国内外所有城市中是最好的之一。

在夏季,静风或者较强的风速会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微风则会带走人的汗液而使人体倍感舒适。

在中国南方几个省会城市中,贵阳市夏季各月平均风速基本都在2.0m/s左右,均属于微风级别。

而且与周边省会城市如成都等进行比较,贵阳出现微风的频率最大,成都最小,这也是夏季有时在相同温、湿度条件下,贵阳会感到凉爽,成都则会感觉闷热的原因之一。

所以,贵阳市夏季的风速属于较理想的状态,对夏季旅游者身体散热、出行和活动十分有利。

一般情况下,紫外线辐射对人体有抗佝偻、杀菌等作用。

但是,过度的紫外线辐射则会引起眼睑炎、结膜炎、角膜溃疡等病,甚至还会抑制人体的免疫力。

贵阳位于全国日照时数最低值的区域之内,7至9月平均云量7至8成,以多云和阴天为主,加之贵阳中低层大气中水汽含量较为充沛,近地面层空气的相对湿度大,能够有效减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按照中国气象局紫外线指数分级指标和近几年紫外线观测数据,贵阳只有在晴天条件下,仅在中午很短时间紫外线强度才达到4级,外出也只需适当使用遮阳帽和太阳伞即可。

此外,夜雨多而空气清新、海拔高度适宜、空气质量好、森林覆盖率高等也是贵阳夏季避暑旅游的重要优势。

综上而言,由于得天独厚的旅游气候条件,加上贵阳市的生态环境优势,把贵阳称为“中国避暑之都”名副其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贵阳夏季温度条件优越,与国内部分夏季避暑城市进行比较,贵阳气温都要低,这是贵阳发展夏季旅游的一个重要优势。

B.贵阳夏季湿度条件比较适中,相较丽江、大理、哈尔滨等城市,相对湿度对人适宜,在国内外所有城市中是最好的。

C.贵阳夏季微风比例较大,加之属于较理想状态的风速让人感到舒适,对夏季旅游者身体散热、出行和活动十分有利。

D.贵阳紫外线辐射较少,按照相关紫外线观测数据,贵阳中午很短时间紫外线强度才达到4级,外出适当使用遮阳帽和太阳伞即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明扼要,以中国气象学会授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一事引出全文中心话题:

贵阳避暑旅游的气候优势。

B.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从温度条件、湿度条件、微风比例、紫外线辐射等方面论述了贵阳避暑旅游具有的独特气候优势。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中心话题,增强文章说服力。

D.文章论述详略得当,要点突出,如对温度条件、紫外线辐射等优势加以着重分析,而对海拔高度适宜等优势则一笔带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气象学会通过专家论证授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称号,可见贵阳与其他著名避暑旅游城市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环境优势。

B.贵阳紫外线辐射较低与其日照时数低、平均云量较多、中低层大气中水汽含量较为充沛、近地面层空气的相对湿度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C.因为得天独厚的旅游气候条件,如夏季湿度条件比较适中、夜雨多而空气清新等,把贵阳称为“中国避暑之都”名副其实。

D.贵阳如果能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判独特丰富的旅游条件,全方位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或将打造出独特且具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品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傩面(节选)

肖江虹

见到母亲那天是鬼节。

  正午,在院子里烧完纸钱,秦安顺从箱子里翻出伏羲傩面。

每年鬼节,都要唱一出扫秽傩。

扫秽傩嘛,扫除污秽,免得沾些不干不净的东西。

套上面具,念完附神诀,就见到母亲了。

  时节是初夏,有高照的艳阳。

傩村的山山水水在阳光下格外真切,能见到日头带着的晕斑,这说明朗照只是暂时的,接下来月余,傩村就将被雨水浸泡。

唯一拿不准的是雨水洒落的时辰,也许明天,也许后天,或者眨个眼。

  母亲站在院门口,穿一件小夹袄,夹袄上有碗口大的牡丹花,白边布鞋,看上去是赶了远路,鞋上覆了一层灰。

秦安顺惊异于母亲的年轻,从头到脚都是新鲜的气息。

要不是左眼那枚黑痣,秦安顺真认不出来。

  母亲从院门边缓缓折进来,脸上写满了通红的羞涩,目光躲躲闪闪的四下张望。

  跟着母亲一道的还有一个女人,秦安顺认得她,母亲娘家那边的二姑,嘴皮子特别利索,常做些保媒拉纤的活。

隔着院门,二姑甩开嗓子喊:

屋里有人吗?

  屋头应一声,一个人转了出来。

是父亲,看来是精心准备过了的,穿一件还能窥见线缝的对襟衫,脚上是崭新的白布鞋,头发像刚趟过风的半坡地,整齐地向一个方向倒伏着。

站在檐坎上,父亲似乎慌张更甚。

两手在面前握着,不停地搓揉,往院门边瞟了一眼,连嘴唇都在抖动。

  二姑大剌剌别进院子,回身看了看,母亲还停在院门边,头低着,一只手攥着衣角,脸红得更厉害了。

转过去牵了母亲的手,二姑说:

上刑场吗?

拐弯抹角的。

扯着母亲走进院子,二姑又喊:

老秦家不错呀!

屋顶茅草都换成瓦片了。

  喊完颇为得意地看了母亲一眼。

  上了檐坎,父亲和母亲擦肩的一瞬,四目相对,立刻弹开,两张脸能煎熟鸡蛋。

  进屋前,母亲弯下腰,轻轻拂去鞋面上的积灰。

  晚饭丰盛空前,居然有新鲜肉。

从头至尾,父亲筷子都没伸进肉碗。

倒是奶奶热情非凡,笑着不停往母亲碗里夹菜。

看得出,她对未来的儿媳很满意。

二姑假作嗔怪,对奶奶说:

哦哟!

还没过门呢,就这样待见了?

母亲羞红了脸,假装狠狠瞥了二姑一眼,说:

姑呢!

瞎说啥呀?

  饭后一家人坐在堂屋闲聊,天南海北,山里山外,不时夹杂些嘻笑。

秦安顺无聊,搬把椅子坐在墙角看热闹。

母亲和父亲的心思不在话题上,满腹心事,说到好笑处,跟着咧咧嘴,算是配合。

  母亲在世时,秦安顺没见过母亲的羞涩。

印象中的母亲,是扯着嗓门在村头破口大骂的那个粗粝的乡下女人:

秦安顺!

你个狗日的,天都黑尽了还在外头疯跑,小心野鬼逮了你去。

  母亲原来也会羞涩。

  闲话扯尽,奶奶瞥了母亲一眼,悄声对二姑说:

你觉得有谱不?

  二姑撇撇嘴,笑着摇摇头,凑过去咬着奶奶耳朵说:

姑娘眼光高,谁都拿不准。

  秦安顺咧着嘴笑着大声喊:

我拿得准。

  母亲和二姑被安排在西厢房。

透过面具,能看到厢房刚翻新过,墙上涂过白色的石灰,油灯映得四下亮亮堂堂。

床上铺的盖的都是新换的,那床铺盖秦安顺认得,深灰色老布料,一直盖到秦安顺十八岁,最后都成了一坨死棉,母亲还是没舍得扔,送给了一个串寨的流浪汉。

  众人安歇,秦安顺也有些累了。

倚在门槛上,能见到旧时的村庄,除了树木矮小些,月色明朗些,真看不出差别。

  卸下面具,秦安顺燃支烟,烟火在一团暗黑中眨着眼。

  眼前的庄子要晦暗得多,远处近处的山廓都见不着,能听见夜莺的鸣叫,从东首过来,嘶叫着往西头去了。

  重新戴上面具,夜色有了微光,没见着夜莺,只有水田里不知疲倦的蛙鸣。

  身后突然传来响动,回过头,秦安顺看见母亲蹑手蹑脚从屋子里出来,气息粗重,借着幽幽的暗光发现了墙角的一双布鞋,那是父亲的鞋子。

轻轻过去,母亲掂起父亲的鞋子,从怀里掏出一根稻草,仔细丈量了鞋子的长度,掐去稻草多余的部分,又小心翼翼塞进怀里。

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猫叫,母亲一个激灵,惊惶地四下张望,立了片刻,才弯着腰把鞋子摆回原位。

踮着脚点出去几步,回身看了看,确信鞋子摆放的位置没了破绽,才返回里屋。

  秦安顺喉咙忽然一阵干涩,眼角倏地潮湿了。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的争吵从他的童年一直持续到中年。

大事吵,小事也吵,甚至商量事情用的都是吵闹的方式。

  父亲是在冬天去世的,寒热病,身上捂了四床被子还说冷。

母亲在父亲大病的日子里仍然秉持她一贯的恶声恶气。

给父亲掖被子都不忘咒骂几句。

  “要死早死,折磨人!

  “看你这样,干脆直接捂死得了。

  在床上抖抖索索捱了两个月,父亲在立春前两天死去了。

那时候秦安顺刚进入东村傩师的门下,还没有戴脸子唱傩戏的资格。

师傅唱完离别傩后告诉他,父亲从头到尾都在叹气,说冷清得很,连个吵架的人都没得。

  父亲走后,母亲就变得寡言了。

搬个椅子在屋檐下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撵着日头跑,这样孤寂无声地枯坐了半年后,母亲也走了。

无病无灾,头晚还跟着剥了半箩筐玉米,第二天午饭时刻了还没见着下床,等跑去一看,都凉透了。

  摘下面具,秦安顺抹去眼角滑出来的两行老泪,硬手硬脚摸进西厢房。

拉开灯,床上堆积着陈旧的冰冷,站在门边盯着空荡荡的床铺看了半天,秦安顺转身轻轻拉上门,转到东边厢房去了。

  叽喳的鸟叫声把秦安顺唤醒过来,旋身起来,在床沿坐了好久,他都不晓得要干啥。

户外的鸟叫声起起落落,更把里里外外衬托得清寂幽暗。

  面具在枕头边,发出暗黑的瓦亮。

  沉默片刻,秦安顺伸手捧起了面具。

  出门来,母亲和二姑正道别,母亲站在院门边低头不语。

二姑过去,拿肩膀碰了碰母亲,低声说:

说句话呀!

哑巴了?

  母亲红着脸说:

叔,还有叔娘,我走了,你们有空闲来家耍。

  爷和奶慌不迭点着头。

  二姑又扯扯母亲,说:

还有呢?

  母亲抬起头,看了看立在院中的父亲,脸红得更厉害了,半天才嚅嗫着说:

那个,那个那个啥,有时间来家耍。

  说完转身顺着路跑走了。

  二姑在后面追着喊:

鬼姑娘,那个啥?

到底是啥嘛?

连哥都不晓得喊一声。

  秦安顺倚在大门上笑,笑得摆来摆去的。

  此刻,太阳出来了,照着院门边那棵紫荆花。

  花开得正繁盛,仿佛无数张幸福的脸。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选部分虽然情节平淡、无甚波澜,然而却通过生动的记叙展现出风俗旧习中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给读者心灵上的慰藉。

B.秦安顺带上傩面后的所见,其实是对先人往生痕迹的追溯,同时这种接通阴阳两界的巫术也连接起不同时空,极大丰富了小说内容。

C.小说通过多出对秦安顺现实中活动的描写,如写其搬把椅子坐看热闹、在暗黑中眨着眼、滑出来两行老泪等表现其对父母的回忆和追念。

D.小说写母亲扯着嗓门骂“我”,父亲生病时仍然秉持一贯的恶声恶气,意在反衬母亲初见父亲时的羞涩,也表现了生活对母亲的改变。

5.小说并行有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6.著名文学评论家张陵说:

“(傩面)特别善于挖掘独特的细节以融入人物的精神气质里。

”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以佐证张陵的观点,并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辣酱女皇:

“窄胡同”里逼出来的创业

1947年9月,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下面的一个乡场,她排行第八。

幼时,陶华碧一家相当贫穷,生活也过得拮据。

父母尽管没有给陶华碧提供优渥的生活,但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尝试让陶华碧上学读书。

1947年的贵州乡下依然重男轻女,大多数女孩子压根就不能读书识字,但陶华碧却有读书的机会,她甚至读到了三年级,最终因为家中经济状况不好而辍学。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华碧的出身,可以说不幸,但出生在永兴镇则称得上是“不幸中的幸运”。

与一般中国农村乡镇不同,湄潭县永兴镇是贵州省著名的商业重镇,盛产茶叶、辣椒等经济作物,而且是黔北通往黔东和湘西的中转站。

得益于永兴镇的浓厚商业氛围,陶华碧受到了商业熏陶和教育。

对于看着他人做生意看了十几年的陶华碧来说,真到无路可走的时候,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选择做生意以寻求出路。

商业发达的地方必然饮食也发达,永兴镇有着浓厚的饮食文化。

在做饭这件事上,陶华碧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一面:

勤劳、好学且有天赋。

陶华碧将农忙后的闲暇时间用在了钻研菜品上,钻研的方式就是尝遍当地百家菜,集众家私房菜的优点,然后将之融为一体。

依靠的天赋就是她敏锐的味觉。

陶华碧能够通过舌头,分辨出细微的味道差别,而且能够记住食物的味道。

多年来,陶华碧为了保证她的味觉系统不退化,一直只喝白开水,连茶都不沾。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她这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1967年,20岁的陶华碧步入婚姻殿堂。

虽然她大字不识几个,却“高攀”上了一个知识分子:

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206地质工程队会计。

尽管丈夫有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一家人生活依然拮据。

为了补贴家用,陶华碧在照顾两个孩子之余,出去做临时工。

因为家在地质工程队附近,陶华碧干的活都是一些男人做的重活,从挥舞“八磅锤”击钎碎石,到挑运泥块“平机场”,凡此种种。

正是她的吃苦耐劳和丈夫的兢兢业业,家中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没想到命运在此时却跟陶华碧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1984年,陶华碧的丈夫因为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生病住院,家中的顶梁柱倒了。

丈夫在医院亟待治疗,两个孩子尚未长大成人,面对如此困境,陶华碧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发达的广东打工。

除了生活的重担让她喘不过气来,就连最简单的一日三餐都不舒心。

陶华碧生活在“辣不怕”的贵州,去了滴辣不沾的南方,当然觉得每顿饭都没滋没味。

为了解决自己的饮食问题,陶华碧开始替自己做一些下饭的佐餐调味品,也就是制作油辣椒,这就是后来的“老干妈辣酱”。

尽管陶华碧没日没夜地挣钱养家,丈夫还是不可挽回地走了。

丈夫的离去给她很大打击,娘家也是穷得叮当响。

在这样的绝境下,陶华碧艰难走上了创业路。

白天她在工地上找活干,晚上在家中熬夜做素粉。

素粉就是全素的,连片菜叶子都没有,那怎么会好吃呢?

秘诀就在辣椒上。

恰巧,虽然陶华碧没有其他技能傍身,却制得一手上好的油辣椒,因此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贵阳虽是省会,但地方不大。

当地人就好美食,哪儿有好吃的,口口相传,竞相追捧,就算是小街小巷,也会钻头觅缝地去尝尝味道。

陶华碧摆摊创业,一来二去,她摆在贵州省警校门口的小吃摊成了“名摊”。

不仅周围的人经常来吃,还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品尝。

就这样,陶华碧挺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几年。

回看陶华碧创业时的情景,其实并没有今天人们主动创业时“改变世界,实现理想”的热血与激情,有的只是“不创业会被饿死”的辛酸与泪水。

正如陶华碧所言:

“生活的‘窄胡同’逼迫我走下去,继续走下去……”

(节选自李琦晨《辣道至简老干妈陶华碧的经营智慧》,有删改)

【相关连接】

①陶华碧老干妈牌油制辣椒是贵州的风味食品。

1984年,陶华碧女士凭借自己独特的炒制技术,推出了别具风味的佐餐调料——风味豆豉。

1996年批量生产后,风味豆豉在全国迅速成为销售热点。

老干妈是国内生产及销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企业。

2012年7月,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把老干妈奉为尊贵调味品,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约人民币36.3元一瓶)。

②陶华碧:

“要说成功的原因,是以前太苦,一提起来忍不住流泪。

丈夫去世得早,我要拉扯两个儿子长大,为此还拉过黄包车,没有找政府贷一分钱的款,靠自己努力奋斗。

我身上,都贴着膏药。

当时人家做得了100斤,我也要做下来,如果男子汉做得了,我做不了,别人就要笑话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干妈”陶华碧虽出身于一个乡场,幼时家境贫寒,生活拮据,然而其家庭、出生地却也为其以后成功打下基础。

B.“老干妈”陶华碧自小就与美食结缘。

她不仅在美食上勤劳、钻研,而且敏锐的味觉和严格的自律也是其以味取胜的关键。

C.虽嫁与知识分子,然而陶华碧仍不改吃苦耐劳本色,只身赴广东打工,挣钱养家,在其努力下,家中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D.生活的“窄胡同”虽让陶华碧自觉以前生活太苦,提起来忍不住流泪,然而也正是生活的逼迫,让其不断开拓局面,走向成功。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陶华碧做一些下饭的佐餐调味品是为解决自己的饮食问题,而后陶华碧凭借自己独特的炒制技术,使风味豆豉在全国迅速成为销售热点。

B.陶华碧虽没有读过书,然而这并不影响其成为“辣酱女皇”。

可见勤劳、坚持、隐忍、担当等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样是人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C.陶华碧创立“老干妈”品牌并非偶然,早年其出生的环境、对美食的钻研、敏锐的味觉、到贵阳的摆摊经历等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D.陶华碧创业时并没有“改变世界,实现理想”的热血与激情,有的只是辛酸与泪水,可见生活的磨难更能使人奋发有为,走向成功。

9.文章最后引用陶华碧的话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贞毓,字元声,宜兴人。

崇祯十六年进士。

拥立永明王①,进郎中。

初,贞毓与严起恒共阻孙可望②秦王封,可望杀起恒,贞毓以奉使获免。

可望自云南迁贵阳,议移王自近,挟以作威。

顺治八年,大兵南征,势日迫。

马吉翔、庞天寿结可望,坚主赴黔。

亡何,开国公赵印选、卫国公胡一青殿后军,战败奔还。

请王速行,急由水道走土司,抵濑湍。

已,次罗江土司,追骑相距止一舍。

会日晡引去,乃稍安。

可望日夕谋篡位。

王忧惧,密谓中官全为国曰闻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欲密下一敕令统兵入卫若等,能密图乎。

二人言林青阳、蔡縯等曾疏劾吉翔、天寿,宜可与谋,王即令告之。

五人许诺,引以告贞毓。

贞毓曰:

“主上忧危,正我辈报国之秋。

诸君中谁能充此使者?

”青阳请行,于岁尽间道驰至定国所。

定国接敕感泣,许以迎王。

明年夏,青阳久未还,王将择使往促,贞毓以翰林孔目周官对。

都督郑胤元曰:

“吉翔晨夕在侧,假他事出之外,庶有济。

”王乃令吉翔奉使祭先王于梧州、南宁,而遣周官诣定国。

吉翔在道,微知青阳密敕事,启报可望。

可望大怒,遣其将郑国赴南宁逮之。

天寿惧,飞驰贵阳,告可望。

郑国至安龙,与诸臣面质。

贞毓谢不知,国怒,因挟贞毓直入王所居文华殿,迫胁王,索主谋者。

王惧,不敢正言。

国遂努目出,与天寿至朝房,械贞毓并胤元等。

国等严刑拷掠,众不胜楚,大呼二祖列宗,且大骂。

縯厉声曰:

“今日縯等直承此狱,稍见臣子报国苦衷。

”由是众皆自承。

国又问曰:

“主上知否?

”縯大声曰:

“未经奏明。

”乃复收系,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为罪。

诸人就刑,神色不变,各赋诗大骂而死。

居二载,定国竟奉前敕护王入云南。

乃赠贞毓少师、太子太师,赐祭,谥文忠。

已,建庙于马场,勒碑大书“十八先生成仁处”以旌其忠。

(节选自《明史·吴贞毓传》,有删改)

【注】①即朱由榔,为明神宗之孙,于崇祯时封永明王。

②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谓中官全为国曰/闻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欲密下一敕令/统兵入卫/若等能密图乎/

B.密谓中官全为国曰/闻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欲密下一敕令/统兵入卫/若等能密图乎/

C.密谓中官全为国曰/闻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欲密下一敕/令统兵入卫/若等能密图乎/

D.密谓中官全为国曰/闻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欲密下一敕/令统兵入卫/若等能密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平,字原;司马迁字子长。

古人通常自称称字,称别人称名。

B.顺治,为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为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C.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的土官。

D.矫诏,假托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就有曹操矫诏起兵的情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贞毓不惧权威,敢于反抗。

早先,吴贞毓和严起恒都阻止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杀严起恒时,吴贞毓因为奉命出使在外得以避难。

B.吴贞毓心忧君主,渴望报国。

当林青阳等转告吴贞毓联络晋王李定国事时,吴贞毓认为应报效国家,后又推荐周官前去拜访李定国。

C.吴贞毓临危不乱,从容赴死。

当郑国跟大臣们当面对质时,吴贞毓先推托说不知道,后又高声说自己承担这个案子,以表现报国的苦衷。

D.吴贞毓坚贞不屈,忠心不二。

他与众人接受死刑时神色不变,分别赋诗大骂而死;后来在马场修了一所大庙表彰他们的忠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次罗江土司,追骑相距止一舍。

会日晡引去,乃稍安。

 

(2)都督郑胤元曰:

“吉翔晨夕在侧,假他事出之外,庶有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贵州飞云洞①题壁

宋 湘

我与青山是旧游,青山能识旧人否。

一般九月秋红叶,两个三年客白头。

天上紫霞原幻相,路边泉水亦清流。

无心出岫②凭谁语,僧自撞钟风满楼。

【注】①飞云洞:

在今贵州省黄平县东坡山,以千姿百态的石壁著称,被誉为“黔南第一盛景”。

此诗作于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诗人重游飞云洞后。

②语出《归去来兮辞》。

岫:

山洞,指飞云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青山落笔,连用两个“青山”,有意造成语句的回环往复,颇似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B.颔联写九月树叶通常要经霜变红,相距六年,诗人头发已白。

这里诗人突出色彩的变与不变,感慨已经寄寓其中。

C.尾联说山上的寺院里僧人仍像以前一样,按时敲响寺钟,钟楼上长风飘过,以景作结,给人余意未尽的感觉。

D.此诗全篇没有生奥的僻字冷典,纯以白描的手法写来,文字虽然显豁明畅,而意味却隽永超拔,余味无穷。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苏轼《赤壁赋》中,表明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分一毫也不能索取的句子是:

,。

(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

(3)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

这样违背人之常情的诗句表达出农人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最近,贵州省晒出的大数据发展成绩单显示,2004~2017年,大数据让贵州发展,其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借助大数据,贵州,跨越发展,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样本。

其实,对于贵州发展大数据,外界起初并不看好。

然而,敢为人先的贵州人,楞是把地理劣势变成了发展沃土。

因为气候凉爽,可以减少能耗;因为大山环抱,地质恒稳且电力优廉。

于是,从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