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247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1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docx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分析与辅导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

学习重点:

儿童品行障碍的特征、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难点:

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

学习时数:

4课时

学习内容:

  1、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概念及表现特征。

  2、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

  3、儿童品行障碍的治疗和教育辅导方法。

考核内容:

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特征;根据教师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方案。

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实际思考分析。

  2、对照相关特征标准,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鉴别。

  3、先对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再对本班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并制定简单辅导方案,尝试进行辅导实践。

  4、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大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游戏辅导、拓展阅读、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自

基础理论

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

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

(一)反社会性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

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

(二)攻击性行为

  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

(三)对立违抗性行为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初发品行障碍患者,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就逐渐被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可导致学习困难,难于成才,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造成家庭不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正是由于其不良后果,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二、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专业诊断标准

 根据CCMD-2-R(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 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均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1. 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

  2. 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

    3. 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

    4. 故意纵火。

    5. 经常偷窃。

    6. 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

    7. 无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

    8. 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

    9. 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二)常规诊断标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孩子同时符合以下第1、2、3项标准,且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还要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便可诊断为品行障碍。

至少有下列3项:

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至少有下列2项:

 

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至少有下列1项:

 

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⑥故意纵火。

(三)多动症与儿童品行障碍如何鉴别?

  儿童品行障碍也可伴有多动、顽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等症状。

但这类患儿最突出的问题是某些品行问题,如说谎、偷窃、纵火等,而且这类儿童与多动症不同的是,对中枢兴奋剂治疗毫无效果。

因此,对某些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试服中枢兴奋剂1~2个月,观察疗效反应,以助鉴别诊断。

三、为什么会发生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的发生原因,目前认为可能是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等所致。

(一)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雄激素水平增高、中枢5-HT下降、智商低、围产期并发症。

(二)家庭因素(教育方式、不良生活习惯、父母范例)

  家庭因素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如父母精神病、物质依赖、父母与子女缺乏亲密感情联络,对待孩子淡漠、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争吵、打斗、分居、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不良生活习惯等等。

具体体现在:

1、虐待儿童:

父母对子女要求苛刻,经常打骂、恐吓,限制儿童与外界正常接触。

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儿童不良性格或模仿父母的方式对待别人。

他们在集体中处于孤立地位,得不到童年的幸福和别人的尊重,易形成不尊重别人的人格或感情的不良品行。

2、不良生活习惯:

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成了个性的性格特征。

而养成某种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人的养育方式。

例如,中国的家庭,普遍存在哄婴儿入睡的现象。

其实正常婴儿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完全可以自行入睡。

如果孩子连睡觉这一完全可依靠自身生物钟完成的事情都要依赖他人,就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发展其他方面的被动依赖性。

3、父母的模范作用:

人首先生活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常常依据父母的言行习惯塑造自己,家庭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在儿童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三)自身因素 

1、缺乏体育锻炼: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应从体育锻炼抓起。

中国的许多家长常忽略孩子的体育锻炼,结果,孩子特别爱生病。

须知,体育锻炼能提高孩子自身对疾病抵抗力和免疫力。

2、疾病与残疾:

癫痫患儿有较明显的情绪不稳定和精神病质倾向,说明癫痫患儿存在焦虑、紧张、孤独和抑郁的倾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较强烈,并影响到其对环境的正常适应,存在有不可忽视的行为问题。

引起儿童的行为问题,一项对237名盲童学生心里健康调查显示,72.99%的盲童存在以敏感、自卑为主的各种心里行为问题。

对于残疾儿童,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他们面对现实、自强自尊的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3、气质的影响:

2 岁前显示对新环境适应缓慢、退缩回避、行为反应激烈的儿童,将来发生品行障碍者较多。

(四)社会环境因素(大众传媒、社交圈子)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校风、坏人的教唆引诱。

如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宣传,接受周围人的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同伴有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敲诈欺骗、偷窃行为。

具体体现在:

1、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有些传播媒介中充斥打斗和色情场面,儿童常把影视中的打斗英雄作为榜样,把神话情景视为现实,对两性之间的交往感到好奇和神秘。

这些都会从反面为儿童树立某种学习的样板,使他们出现品行障碍。

2、社交圈子的影响:

少年儿童吸烟行为就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

当他们经常看到成人吸烟时,他们有可能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看到社会上以烟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他们也会加以模仿,经常与吸烟的同伴在一起。

  

四、品行障碍吃什么药

  对品行障碍儿童,目前尚无特效药,视具体情况分别对症治疗,如冲动、攻击可选维思通或者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醇、卡马西平;活动过多者,可选利他林;焦虑者选地西泮等抗焦虑药。

  研究发现,对于有攻击行为以及同时伴有心理障碍(如情绪障碍或儿童多动症)的患者而言,采用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一项研究显示,既有品行障碍又有抑郁症状的孩子,服用抗抑郁药既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也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品行问题。

五、如何矫正儿童的品行障碍

  早期教育应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为基础。

对已形成品行障碍的儿童,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在改善家庭环境的基础上,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其行为表现,如有些行为习惯较顽固,则需实行行为矫正治疗和认知疗法。

(一)早期预防

  早期预防对于防止品行障碍的形成极其重要。

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完善,再加上其模仿性强,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缺乏抵抗力,所以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与不良的人或宣传品接触,并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

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独特性,个体间又有明显的差异,如果父母及教师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盲目地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很容易使孩子内心紧张、焦虑,这类儿童多趋向于退缩,会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气质特征,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之心情愉快,减少紧张焦虑。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据调查,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学习困难占学习困难儿童的93.1%,厌学、逃学及其他行为问题明显增多,所以,早期教育应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为基础。

(二)建立法规

  父母、教师可和孩子一起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共同执行。

必须明确什么样的行为需要加以限制或纠正,什么样的行为可给予表扬、奖励,对孩子讲明具体的要求。

(三)奖惩分明

  原则上一要及时,二要说到做到,切忌随便许愿或轻易打骂。

家长首先要从孩子最易改的毛病开始,再逐渐严格要求,直到全部行为问题都改掉为止。

(三)增强法制观念

 通过家庭关系的改善和行为的矫正,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恢复了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时是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好时机,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不良行为习惯的后果,以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控能力。

(四)心理治疗与家校合力并重

 教师要了解原因,教育上对孩子对症下药。

  1、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2、改变教育观点和方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切忌过分挑剔、暴力、敌视。

  3、以身作则,规范自己行为,通过社会学习方法让患儿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4、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主动与孩子商量解决面临的问题。

  5、家长与老师多沟通,共同配合,不要歧视、孤立孩子

六、常见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举例

(一)说谎

   说谎就是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

幼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谎总会令人不快。

幼儿的说谎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

其实,对幼儿说谎我科大可不必如此恐慌,而应仔细分析幼儿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说谎的类型

(1)想象型谎言

   这种谎言可说是幼儿说谎的萌芽。

这类谎言多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象的事(事实上不存在)当成事实而造成的。

二岁半的明明看着小强玩火车,就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飞机和机器猫呢!

”其实这只是反映了明明的良好愿望。

由于年龄太小,明明还不能区分想象与事实,不知“说谎”是何物,也就不存在歪曲与欺骗之意。

(2)虚荣型谎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说谎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幼儿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因虚荣心作祟,促使儿童去说谎。

幼儿期的心理特点之一,喜欢听好话,期望被别人赞美和表扬。

这也是幼儿的情感需要,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化,有一种希望得到别人注意的心理需要。

  这类谎言又分为两种情形:

  夸张型。

幼儿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将事情夸张(夸大或缩小)。

“所有的桌子都是我擦的”,其实只擦了一部分。

“这次绘画比赛我在班』二画得最好”,其实只是中等偏上。

   虚构型。

“我今天在路上帮一位大爷提菜呢”,骗自己,赢得老师的赞美。

有时还会有小孩互相攀比性的谎言,“我(家)有……”这只是求一时的虚荣,炫耀而已,不同于想象性谎言。

(3)创造型谎言

   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汇集、交融到一块儿,搜集自己虚幻世界中的各种素材,进行随意的加工,编成故事、童话。

编得有头有尾;说得手舞足蹈,幼儿从中获得乐趣。

这不是幼儿虚荣心所使,而是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直接外露,也是思维的发散训练。

(4)逃避型谎言

   幼儿为了避免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说谎。

幼儿因不具备逻辑抗拒能力,不容易申辨,于是说谎。

这可以说是幼儿的一种防御机制。

与虚荣型谎言不同,逃避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避”,如避免受罚,推卸责任,逃避任务,虚荣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或注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逃避性谎言变得愈来愈合理,有时大人一时还不能觉察出来。

“花瓶是小猫打碎的”,否则可能遭到大人的打骂。

“肚子疼”,否则就要干活。

“这件事不是我于的”,否则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

2、说谎的原因

(1)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尤其是家里刚买回来的东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

这时由于幼儿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例如:

大班的甜甜一次在家中不小心把镜子打破了,妈妈回来后,问镜子是谁打破的,甜甜忙推说是邻居的宁宁打破的。

由此可见,幼儿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从而产生恐惧心理,诱发其说谎。

(2)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

   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发现幼儿说谎时父母应及时教育。

但是,有时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时父母的教育不当而导致的。

例如:

一天,中班的芳芳在幼儿园里拾到1元钱交给妈妈,这位妈妈忙说:

“妈妈给你买面包吃”,并神秘地对芳芳说,要是老师问起,就说是妈妈给你的钱买的。

显而易见,导致芳芳说谎,是受这位妈妈的言行影响。

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3)因有某种愿望而说谎

   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

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

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

例如:

邻居小孩圆圆看到小朋友露露在玩小汽车,自己家里明明没有小汽车,却会不假思索地说:

“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小汽车,比你的好玩。

”可以看出,这种说谎恰恰反映了孩子盼望小汽车的愿望。

他并非真想说谎骗人,做父母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口中往往说的“我有”或“我已玩过”等等,常常不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

3、对幼儿说谎的干预

(1)不要轻易指责,不要简单粗暴

   不要将儿童轻易指责为不诚实的人;对幼儿说谎,大人切忌进行简单和粗暴的教育,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幼儿说谎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正确措施。

(2)从正面引导,从感性分析

   要耐心、亲切地向孩子讲清道理,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去揭露说谎行为的丑恶。

赞美诚实行为的美好,帮助孩子分清是非。

(3)帮助儿童发展能力

   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控制欲望的能力,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物欲,鼓励孩子从创作体验满足感。

(4)奖励儿童勇于承担责任的品德

   如果儿童犯了错,能主动承认,父母、老师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的过失,而应首先对儿童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德加以肯定。

(5)惩罚公平、合理、要保持一致

(6)增进儿童的自信心

   父母不应该为儿童或家庭的某些状况而表现出缺乏自信。

父母有自信,孩子才会有自信心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现实。

(7)协助幼儿进行补救

   当儿童犯了错误后,父母应鼓励儿童承认过错,接受后果,并协助儿童进行补救。

(8)成人必须以身作则

   成人首先自己不说谎,绝对不能教孩子说谎,同时也不能只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加以指责,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却不加注意。

(9)对孩子无意中造成的损失不能严加指责

   3—4岁的孩子由于目测力、眼手协作能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等,常常会事与愿违地犯过错。

例如,他想把杯子放到桌上,结果却放不准而失手打碎了等等。

同时孩子一般好奇心强,好动,也往往会因此造成过失。

例如,他会觉得“呜呜”叫的小警车很好玩儿,就把警车拆开来看,结果拆坏了。

成人对这种情况要耐心地帮助教育,必要时可以给孩子示范动作,让孩子进行练习,以逐渐减少过失,如果成人能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的过失,那么孩子一旦发生难免的过失,也不会因为害怕责罚而说谎。

(二)偷窃

   2~3岁的儿童年龄小,没有所有制的概念,东西不分你我,喜欢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从客观上讲这是难免的事情。

到4—5岁以后,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不良的偷窃行为。

这种行为在儿童中不少,有轻有重,轻者不算偷,重者已成陋习。

1、偷窃的原因

(1)家教不严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要求视若圣旨,一切都给予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都会毫不顾忌地去拿。

而不知道私拿别人东西是社会所鄙视的偷窃行为。

还有的父母往往不在意地把钱乱放,当孩子发现不征求父母的同意就可拿钱去买他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不受谴责,他就认为这是允许的行为,以致逐渐发展到任意拿别人的东西。

(2)家教过严

   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其他小朋友所有的一切,如果家长既不向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偷钱去买或从哪里拿一个回来。

这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

(3)缺乏关注

   有的孩子拿别人东西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力求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儿童往往生活在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家庭。

孩子在家中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就会从自己家里或别人家里偷了东西出去送给朋友,以换取他们的感情。

(4)成人偏爱

   有的孩子的偷窃行为是他们出于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例如,有的幼儿教育者总是偏爱某些儿童,当两个孩子因抢玩具发生了争吵,老师总是袒护地把玩具给他所喜欢的孩子,而批评他所不喜欢的孩子,这样就会使后者感到不公平而产生反抗,把这个玩具偷偷拿回家占为己有。

(5)冒险心理

   受电视电影的影响,有的孩子为了体验一下冒险的滋味,在一种好奇心理纵容下,也会私拿别人的东西。

2、幼儿偷窃的矫正

(1)让孩子尽早树立“所有权”的观念

   年龄太小的幼儿往往因不能区分“你的”、“我的”,而随意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拿走。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责备孩子,但应及时让孩子了解“所有权”的含义。

要让孩子懂得,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便占为己有。

(2)及时制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

   不要以为拿家里的不算偷,在发现孩子这种情形后,如果不问明原因、及时制止,孩子的偷窃行为有可能向家门以外的地方发展。

(3)让孩子了解偷窃的行为后果

   使子女意识到偷窃是损害他人利益的错误行为,提高子女判断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用坚决的态度反对偷窃行为,并要求孩子将偷来的东西还回去;如果已经消费,则必须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偿还。

(4)不要用打骂等消极的方式惩罚孩子

   打骂等方式只会疏离亲子关系,甚至将孩子推向反面,应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同时适当让孩子产生内疚感。

有时让孩子想想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偷的感受,也便于他推己及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时,父母要在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希望,让孩子感到温暖体贴。

对孩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要耐心解释和劝解,向他指出为什么不能给他买东西,并要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等。

(三)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就是攻击别人的行为,其表现就是抢人家东西,什么都要抢先,爱打人等。

1、原因

(1)教育不当

  现在家庭里大都是一个孩子,也比较娇惯。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比如走路因为碰到桌子摔跤,幼儿因为疼痛而哭,成人大部分打打桌子,说:

“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

”采用这种办法,打打桌子,他就不哭了,因为他的注意被转移了。

但是这么下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他不好的。

所以小孩总怪别人,攻击别人。

(2)榜样不好

  现在有些影视片,打来打去的挺多,孩子觉得打挺好玩的,实际上就学了一些不好的榜样。

再就是大人的坏榜样,有这样的画书,告诉小孩不许打人,可是他爸爸却打他,然后,孩子去告状,最后爷爷打了爸爸。

大人都打人,小孩怎么能不打人呢?

因此,在家里也有个榜样问题。

另外,同伴之间不好的行为,小孩也要学。

在幼儿园有这种现象,有的孩子打人,要是老师不注意的话,别的孩子也会跟着去打。

(3)环境因素

  家庭对独苗关爱过度,对独生子女缺乏要求,以致孩子养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会跟人家抢东西,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还有一种毛病,可能也是受大人的影响所致,就是总看着别人的东西好,总爱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

其实有些年轻父母也不那么富裕,但“人家有什么,我也得有”。

结果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良影响。

   

2、干预

(1)讲道理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让他懂得什么对与什么不对。

应该让他逐渐认识到:

“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

有的老师还说自己错了呢,那么是不是你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呢?

”幼儿园小孩子很怕孤立,大家一起玩的时候,罚他一个人站在旁边,也算是一种惩罚。

但是不能长时间罚站,否则就是一种体罚了。

又比如大家都出去玩了,可以让他一个人呆在屋里。

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地剥夺孩子的游戏权,只能是偶尔采取这种办法,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不能打人,不能攻击,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要讲道理,要守规则,集体有集体的规则。

(2)要让他有情感体验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

应当说,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他,解决不了问题。

比如,他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要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

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疼,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

(四)破坏性行为

   幼儿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者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这种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的行为,就是破坏性行为。

幼儿的有些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仔细分析,其目的很多是建设性的。

例如,他们把玩具拆开,想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幼儿是通过这种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这类行为是健康的行为,不是破坏性行为。

1、原因

(1)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

   有的孩子经常受到欺负和讥笑,自己又缺乏说理、辩解的能力,便采取偷偷摸摸搞一些破坏性行为来报复。

(2)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宣泄

   有的孩子好生气,总感到心烦意乱,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周围事物上,如摔门、敲桌子、乱丢东西等。

当孩子受到挫折而极度烦恼时,也可能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

(3)为了炫耀自己“能干”

    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打碎玻璃,破坏他人的财物是一般孩子所不敢做的,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