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299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8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毎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題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

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

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

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

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2.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梗稻陶遂。

厥土之膏,亩价一金”。

这反映了当地

A.农业生产技术发达B.农业生态出现恶化

C.土地兼并普遍盛行D.农业生产环境良好

3.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

该措施的作用是

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规避战时金融风险

C.保障纸币流通职能D.增强社会重商意识

4.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

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B.抗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5.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網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手工业开始出现专业化B.明清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C.纺织业制瓷业实行专卖D.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

6.下表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占广州出口茶叶的变化情况。

表中变化表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A.日益控制中国茶叶的出口B.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商品化

C.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D.依靠茶叶得到迅速壮大

7.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

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

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A.加重了政府负担B.获得利益比较丰厚

C.已脱离清廷控制D.经营资金严重短缺一

8.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9.“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

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

”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

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

10.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规模地压缩了基本建设(指建设单位利用国家预算拨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投资,以扩大生产能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的新建、扩建、政建等建设经济活动)规模,从1960年的388.69亿元基本建设投资额缩减到了1962年的71.26亿元。

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工业化建设有所放缓B.经济建设转向了民生产业

C.国家财政出现严重的困难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较显著

11.下表反映了1978年至198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

A.通货膨胀现象日趋严重B.商品供应关系日益紧张

C.超前消费问题日益突出D.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12.如果我们追湖新中国融人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了第一扇“窗”・”材料所说的“第一扇窗”反映了

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被打破B.对外开放实施的渐进性

C.多元所有制体制的确立D.对外出口贸易日益扩大

13.在深圳被设立经济特区后,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士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等。

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经济特区开发不得人心B.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C.特区改革开放的阻力较大D.特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14.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

这说明当时

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

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

15.下面是晚清时期上海小校场年画——《湖丝厂放工抢亲图》。

此年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主要反映了

A.新式婚俗取代旧式婚俗B.新旧出行方式的并存

C.普通民众服饰的变革D.西方生活观念的接受

16.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

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穌会土就达920人。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传教土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D.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17.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

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18.下面是近代英国不同时期棉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比重图。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对棉花的依性增强B.垄断了世界棉布市场

C.国民经济结构已失衡D.国内市场走向了萎缩

19.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B.民众财富收人的增加

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20.1897年到190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

下列对这次企业并购说明正确的是企业并购

A.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发展B.适应了社会化生产需要

C.提高了企业国有化程度D.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21.1929年的最后一周,美国政府在追加了约3亿美元的信贷资金后,胡佛总统对此评论说:

“以前没有一位总统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这说明当时美国

A.坚守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经济政策

C.尽力为罗斯福新政创造条件D.认识到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22.1933年6月,《组约时报》发表评论:

“当经济危机不断恶化的时候,尽管数百万人对他恨之切切,但更多的人对他热爱万分,将他视为救世主——天賜的弄潮儿。

”这是因为他

A.实行改革增强了国民信心B.固守“自由放任”的政策

C.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D.解决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23.下面是1953~1957年中、英、美三国工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统计表(%)。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美英两国逐渐放松国家对经济干预B.重化工业成为三国国民经济的主导

C.“一五"计划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D.美英的工业生产能力呈下降的趋势

24.1980年,英国政府通过的《竞争法》规定:

允许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展开竞争,同时取消了国有企业的垄断权。

这一做法表明

A.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干预B.私营企业发展开始合法化

C.社会经济秩序日益遭到破坏D.市场自由的程度得到扩大

25.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

“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6.右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此时期

A.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C.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D.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27.1955年,苏共通过的《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中规定:

减少给农庄、农场的计划指标,生产计划由农庄、农场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

这说明当时

A.农业生产摆脱了国家控制B.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C.农产品流通机制得到改善D.苏联已注意到集体农庄的弊端

28.有学者在研究二战后的苏联史时指出:

“某位领导人的经济指导思想是改进计划,改善生产管理,加强物质刺激。

"为此,他强调“稳定地发展重工业,在此基础上保证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

据此可知,“他”的改革

A.以工业为主使军力得到较大提升B.否定传统管理体制激化国内矛盾

C.以农业领域为重点冲击传统体制D.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实现经济复苏

29.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

这主要是由于美国

A.企图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B.已无力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C.受到了西欧和日本经济冲击D.意欲维护世界金融秩序稳定

30.1986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签署的《单一欧洲法令》规定:

欧洲共同体,“内部市场由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区域构成,在此区域内,货物、人员、劳务与资本自由流动”。

这说明

A.欧洲的共同市场开始形成B.欧洲欲与美国争夺世界市场

C.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D.欧盟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31.1990年到2004年底,国际社会缔结了约2100个双边投资协定(BIT).同时还签订了超过200个带有投资条款的贸易协定。

据此可知

A.各国关税壁垒得到消除B.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C.世界新经济秩序已建立D.自由贸易政策普遍确立

32.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刚开始基本上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和国家经济矛盾的激化,各国的贸易政策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至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从来都没有完全开放市场。

这说明二战后

A.世界经济出现民族化倾向B.全球化已阻碍经济发展

C.经济全球化只是局部现象D.经济趋势是区域集团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3题~第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5题一第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

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

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紀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

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12分)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

施。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867年,美国建立国家科学园,接着又通过立法在各州设立工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试验站,1901年政府成立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拔款开展科学研究。

美国联邦政府以宪法的形式明文规定:

“保证著作家和发明家对于其著作和发明在一定

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

”从1883年开始,每年专利权申请的数

目在3万件以上,还有不少外国人在美国中请专利权。

——摘编自淑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联邦政府政策》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请考生从第35~37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拉制在自己的手里。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取消了府兵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凡男性悉可为兵,改诸军军士为待官。

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和尚)、道士还俗为民。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为编户百姓。

北周灭北齐后,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

此外,针对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的情况、北周武帝規定:

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

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一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9分)

 

36.[历史一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

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

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

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結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

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一一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

(9分)

 

37.[历史一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许景澄于184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葵身,字竹筠。

1868年,他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许景澄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提出“尔后国家大势必重邦交”主张,并果断放弃研习八股文,专治经世之学。

在处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中,许景澄深感中国的边疆地图十分匮乏,现有地图错漏百出,难以使用。

例如清政府发来的电报中涉及的卡伦(边防所)方位,与现地查勤的位置居然无一符合,中国的地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定出西部边疆的界限,使得外交斗争缺乏可靠的依据。

在谈判期间,他又一次发辉了博文好学的特点,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借鉴英、俄、法等外国地图,经过认真考订,汇成《帕米尔说》《帕米尔图叙倒》《西北边界地名考证》等。

一一王残阳《许景澄:

悲剧的晚清外交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景澄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许景澄外交活动的作用。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