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64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汇总.docx

货币银行学汇总

计算:

1.某股票市场采样的A、B、C、D、E五种股票,基期价格分别为10、20、30、40、50元,报告期价格分别为15、23、35、42、70元,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分别为100、120、150、200、240股,基期指数值为100,试计算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

答:

报告期加权股价指数=∑(报告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基期指数值∑(基期股票价格*报告期上市股票数)=(15*100+23*120+35*150+42*200+70*240)*100(10*100+20*120+30*150+40*200+50*240)=34710/28900*100=120.1

2.某国某时商品价格为11元,待售商品数量为140000件,平均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试计算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解:

M=PQ/V=11×140000÷4=385000

3.某种债券的发行价格为110元,投资者持有一年半后以123元卖出,试计算该投资者持有期收益率。

 

解:

持有期收益率=(卖出价-发行价)持有年数/发行价*100%=(123-110)1.5/110*100%=7.88% 答:

该投资者持有期收益率为7.88%。

4.投资者购入某种发行价格为110元的债券,同年银行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8%,持有两年后该投资者要在什么价位以上卖出其所持债券才能使自己在债券上的投资比在银行定期存款上的投资更划算一些?

解:

110×8%×2+110=127.6

5.已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提现率为10%,超额准备金率为8%,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

解:

1+(7%+10%+8%)=4

6.已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8%,提现率为11%,超额准备金率为6%,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

答:

1/(8%+11%+6%)=4(倍)

7.银行向企业发放一笔贷款,额度为2000万元,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7%,试用单利和复利两种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利和。

(保留两位小数)

用单利方法计算:

I=2000万元又7%又5=700万元S=2000万元只(1十7%又5)一2700万元。

用复利方法计算:

S=2000万元又(1+7%)5=2805.10万元(I=2805.10一2000万元=805.10万元)

8.原始存款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提现率5%,超额准备金率5%,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

解:

派生存款=总存款—原始存款=1000×[1/(10%+5%+5%)]—1000=4000(万元)

名词:

半通货膨胀:

在达到充分就业分界点之前,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保险公司:

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北欧模型:

由瑞典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的,用以研究经济开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模型,该模型强调的是结构因素在通货膨胀中的作用,着重分析的是一个开放型经济的小国如何受到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超额准备金:

准备金中法律规定的部分,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即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存款货币:

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单一规则:

所谓“单一规则”,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

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法定存款准备率:

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非市场出清:

是指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由于工资和价格存在粘性,供求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有明显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特征.

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格雷欣法则:

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翰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

股票:

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给出资者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红利的凭证。

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而非债权。

股票价格指数:

简称股价指数,是由金融服务机构编制,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

固定汇率:

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

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既包括国际投资,也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

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国际信用:

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国家信用:

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合理预期:

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利用的信息,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判断,形成切合未来实际的预期.

汇率:

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即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买卖的价格。

它是两国货币的相对比价。

货币乘数:

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指货币政策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的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量:

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

货币乖数:

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货币经营业:

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货币均衡:

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目标公布制:

是指中央银行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向公众下一年度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指标,作为下一年度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准绳.

货币市场:

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货币市场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货币需求:

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货币政策时滞:

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即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制度:

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主要内包括:

规定币材、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各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货币中性:

是指货币不对经济生活中的就业量、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唯一能影响的只是名义变量.

基础货币:

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价值尺度:

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收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简单预期:

简单预期又称静态预期,它是指那种仅以即期的某一变量为参数决定下期的活动.

交易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

金融创新:

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创新:

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风险:

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的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是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金融工具:

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金融结构:

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深化:

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金融市场:

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金融相关比率:

即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金融压制:

当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制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太就称作金融压制。

金融资产:

指单位或个人拥有的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一种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

经济货币化:

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经济金融化:

是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

经济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用来说明税收与税率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当税率从零开始升高时,税收也随之上升;当税率超过某个临界点时,由于过高的税率对税基造成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税收总额不升反降,最终在税率达到100%时税收额降为零.

利率市场化:

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利息:

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信用的基础。

利息率:

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的比率。

利息率:

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的比率。

流动偏好:

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

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降至一定的低水平时,因利息收入太低,致使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利率无法控制.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货币需求就脱离了利率的递减函数这一轨迹,流动偏好的绝对性使货币需求变得无限大,失去了利率弹性此时就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抑制:

如果借贷市场不完善和个人未来收入不确定,就会使人们的消费计划受到流动性抑制.表现在限制家庭借钱超前消费,其结果是推迟消费并增加了储蓄.

流通手段:

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伦巴德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指定证券为担保的短期贷款.

名义货币需求:

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通常用Md表示。

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的对称,是指由经济体系内部纯粹经济因素所决定,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的经济变量。

派生存款:

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票据承兑:

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

票据贴现:

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的价格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企业信用:

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渠道效应:

在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际资本之间在相当范围内是同方向增减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相辅品.正是这种互补性,使货币成为投资的一种渠道,资本积累就可以通过这条渠道而发生,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实质资本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货币与实际资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被称为渠道效应.

人力财富:

它是指个人获得的能力,包括一切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和技术,其大小与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

人民股票:

是指能够吸引全体人民都能够购买的小面额股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本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者给予优先和优惠,以充分体现该股票的“人民性”.

萨伊定律:

萨伊认为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价值只在于能用以购买商品,所以卖出商品得到货币不应该长期保存而是用以购买他物,因此,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商业票据:

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国家信用:

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商业信用:

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银行:

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其特点是可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是指在国家保护和维持的社会经济秩序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全部有机效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达到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时滞效应:

它是指货币政策行动与其效果之间的时间距离,它不仅表现为行动与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距,而且表现为传导过程中初始效果与最终真实效果之间存在差异.

实际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名义货币需求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

实际利率:

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实际购买力不变的利率。

适应性预期:

这种预期是在信息不充分时,根据过去预期的偏离程度,凭自己的经验或记忆,结合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修正对未来的预期,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形式.

收益资本化:

是指对于有收益的事物,可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套汇:

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提现率:

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通货紧缩:

指的是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缺口:

一旦总需求超出了由劳动力、资本及资源所构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时,总供给无法再增加,这就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通货膨胀缺口使物价上涨.

投机动机:

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

外汇:

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的对称。

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由于这种变量通常可为政策控制,被用来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而被称为政策变量。

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不对称信息和其他摩擦因素的存在,干扰了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外部筹资的资金成本与内部筹资的机会成本之间裂痕加大的情况.这种裂痕被新凯恩斯主义称为外在融资溢价,它代表净损失成本.

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现金储蓄:

以持有现金余额的形式储蓄,这种储蓄形式得不到利息收益,但具有无风险、流动性高和资本价值稳定的特点.

相机抉择:

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难以统筹兼顾时,需要对其进行主次排位,即根据经济形势来判断哪一个问题最为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据此决定将哪个最终目标放在首位,其他目标只要在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就应该暂时服从于这个目标,这种选择就叫相机抉择.

消费信用:

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信用:

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它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牙买加体系:

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银行的最优利率:

当正向选择效应和反向选择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此时银行的达到最大化.

银行信用:

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还开展了一些提供服务、旨在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因这类业务既不属于负债业务也不属于资产业务,所以称为中间业务。

永恒收入:

它是弗里德曼提出的一个概念,表示一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财富在相当长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流量,相当于观察到的过去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有效需求:

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价格就是全体资本家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时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预期总收入,它等于正常利润与生产成本之和;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提供一定就业量时,预期社会上购买他们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预防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原始存款:

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债权融资:

指融资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其中债务人的法律责任是按合同规定向债权人按时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债权人有要求偿付利息与本金的权利,对此外的收益则无要求权。

债券:

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粘性:

指工资和价格在外部冲击下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调整十分缓慢,要耗费相当时日.

征信:

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作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

证券公司:

是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证券交易所:

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

是由经纪人、证券商组成的会员制组织。

证券收益率:

是指购买证券所能带来的收益额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证券行市:

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

对有价证券的发行人和投资者来说,证券行市不仅影响证券新的发行价格,而且是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

支付手段:

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的对称,又称应付标价法。

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中间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开展的一些提供服务、旨在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传统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业务、承兑业务、保管业务等,以后又发展了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

中立货币:

货币的中立性是指货币通过自身的均衡,保持对于经济过程的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使经济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仍由实物因素决定其均衡.

中央银行:

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准货币:

是指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

准货币的流动性小于狭义货币,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潜在的购买能力,在我国准货币是指企业定期存款、居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准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并无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制度,只是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或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部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资本市场:

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金融结构:

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简答:

1北欧模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答;1)在固定汇率和世界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当世界市场价格上涨时,开放部门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其上涨幅度主要取决于世界通货膨胀率;2)开放部门上升的产品价格经固定汇率转化为本国的货币价格,假定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外生给定的,在收入分配不变的前提下,开放部门的价格上涨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一起共同决定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3)由于存在全国统一的劳工市场,在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溢出效应”的关系,从而保持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实际的货币工资比率结构不变;4)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后,使企业家的生产成本上升,为了保持固定的利润比率不变,他们就会结合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决定其产品(劳务)的价格上涨率;5)国内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通货膨胀率的加权平均数.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答: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实行的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有三个特点:

(1)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2)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的。

(3)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3长期网际资本流动与短期国际资本旅动有什么区别?

答:

(l)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的踌国流动。

短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