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797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docx

《扇形统计图》教案+实录+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案

课题

扇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案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数学思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教师准备:

表一和表二、实物投影及挂图。

学生准备:

把教材76-78页的内容看一遍。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提问:

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你知道我国陆地地形除了平原外,还有哪几种吗?

1、出示我国地形地貌图。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关于我国陆地地形种类的统计表,想看看吗?

我们先来看表1。

3、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表一中的统计内容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4、出示表2

5、从表2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如果要表示各种地形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用条形统计图合适吗?

6、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

你知道每一部分的图形式什么形状的?

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7、像这样反映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统计图就叫做扇形统计图。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师提问:

统计图中的圆表示什么?

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师提问:

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班级交流。

1、出示“练习十五”第1题

师提问:

从图上你能刚知道什么?

你觉得哪一天的饮食安排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谈话:

根据营养学的观点,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谈话:

你知道青少年的饮食要注意些什么吗?

2、出示“练习十五”第2题

师说明:

花生大约占整个果盘的20%。

提问:

你能估计其他几种干果大约占百分之几吗?

3、出示“练习十五”第3题

师提问:

中国有几大海洋?

你能按照它们的面积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呈现中国地图,学生观察每个海洋的位置和面积的大小。

汇报。

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多用数学的眼光来解决实际问题。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观察表格,发表意见。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答案。

 

观察扇形统计图并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

指名汇报。

 

观察并班级交流。

 

学生回答问题并全班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导入部分先设计了出示统计表,让学生建立统计图与统计表相联系的潜在认识,通过教学展开,也为后面出示各类统计图提供数据支持,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出示地形地貌图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再回到理性的数据分析,这个认知过程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有好处。

学习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学生必须明白把谁看作单位“1”,这是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基础,对于理解各部分占谁的百分之几是必须的,同时为后面的计算提供条件。

 

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认知结构的深化和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生感兴趣的食物的合理搭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节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观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饮食搭配。

 

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小结归纳,巩固知识。

附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各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扇形统计图》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

执教时间:

2010年4月26日

执教班级:

大公中心小学学校六年级4班

执教老师:

张春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

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你知道我国陆地地形除了平原外,还有哪几种吗?

生,: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学生回答后出示我国地形地貌图。

师: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关于我国陆地地形种类的统计表,想看看吗?

我们先来看表1。

2、师:

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

我知道了我国地形中山地比较多

生:

我知道了丘陵比较少。

师:

从表中大家知道了各种地形面积的大小,我们要清楚地表示地形的面积,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

统计图。

师:

你觉得表1中的统计内容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生:

条形统计图。

师:

为什么大家不选择用折线统计图?

生: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而折线统计图主要是反映变化情况的。

生:

我们是根据统计表来决定画什么统计图,这里统计的数据不需要比较变化,所以选择画条形统计图。

师:

对。

用条形统计图就可以反映这张统计表的内容了。

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

是这样吗?

3、师: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已学的统计知识,接着我们来看表2。

师:

从表2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表格发表意见。

师:

从表2中我们知道各种地形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几,你觉得要表示各种地形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用条形统计图合适吗?

生:

不合适。

现在统计的不是数量了,也不是变化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统计了。

生:

我们应该学习一种新的可以反映百分之几的统计图才行。

师:

对!

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它可以清楚的表示各种地形面积占总面积的把你分之几,大家想认识它吗?

(板书:

统计图)

师:

想看看这种统计图是什么样儿吗?

自己先在脑海中猜一猜。

出示完整的扇形统计图。

师:

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虽然我们已经会找到了统计图,但我们还不熟悉它。

你能尝试着去了解它吗?

生观察师提问题。

(1)图中的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

生:

我国陆地总面积。

(2)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

为什么是5部分?

每一部分的图形都是什么形状?

生:

分成了五部分。

生:

每一部分都是扇形。

师:

你知道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

盆地占我国陆地地形面积的18.8%。

生:

平原占我国陆地地形面积的12.0%。

生:

高原占我国陆地地形面积的26.0%。

生:

山地占我国陆地地形面积的33.3%。

生:

丘陵占我国陆地地形面积的9.9%。

师:

对。

像这样的反应部分和整体关系的统计图就叫做扇形统计图。

(补充板书:

扇形)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一练”第一题。

师提问:

统计图中的圆表示什么?

生:

小红家2006年7月的总支出。

师:

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书上三个问题。

2、做“练一练”第二题。

提问:

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班级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师: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你觉得哪一天的饮食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评。

谈话:

根据营养学的观点,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谈话:

你知道青少年的饮食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

不挑食,合理搭配。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出示统计图。

说明:

花生大约占整个果盘的20%。

学生估计其他食物大约占了百分之几,并说说是怎样进行估计的。

3、练习十五第3题。

(1)师提问:

中国有几大海洋?

你能按它们的面积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2)呈现中国地图,学生观察每个海洋的位置和面积的大小。

(3)计算各个海洋的面积,完成表格。

(4)指名汇报,共同订正。

四、课堂总结

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多用数学的眼光来解决实际问题。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大公镇中心小学张春霞

1、灵活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内涵。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不能局限于每一节课,苏教版的教材将一类知识点分散到许多年级,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迁移和梳理,本课内容是小学统计图的最后一种,既要认识扇形统计图本身,还应该对统计图这一块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理解水平。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能联系前面学过的统计图,进行比较,并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遇到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理念,这对学生正确、系统的理解统计价值很有必要。

2、从学生的思维出发,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学习源于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教师不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通过营造和引导,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进而主动探究,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效率的。

本节课我设计从统计表入手,当学生发现以前学习的只是不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时,他们自然产生了学习新的统计图的需要,才有认识和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兴趣,对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

3、单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知识点很简单,但看了其他老师补充的关于圆心角这一知识点感觉很受益,自己了解的知识太少了。

总得来说本节课学生掌握得不错,知识点相对而言也很简单。

 

《认识众数》教学案

单位:

大公中心小学年级:

六设计者:

张春霞时间:

2010年4月

课题

认识众数

课型

新授课

案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利用身边的数据,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并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整体特征。

数学思考

了解平均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

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据的奥秘,解决身边的困惑,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在具体情况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

学生准备:

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认识众数

 

二、理解众数

 

三、感受众数

 

四、巩固众数

 

五、全课总结

 

1、请一组学生(12人)在黑板上板出自己的年龄。

当12位学生分别写出:

13、12、12、13、13、13、13、11、13、14、15、11、13一组数据后,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的这组数据,同桌或小组之间说说你的发现。

2、同学们对他们写出的这组数据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的确,在这组数据中,13的出现次数最多。

像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这个数,我们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提问:

这一组护具的众数是什么?

大家想了解更多的众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众数。

出示题目

找出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众数。

(1)32、36、33、36、35、33、33、31

(2)19、16.5、15、18、16.5、21、15、13

(3)2、4、8、11、13、21、10、15

请根据刚才大家对众数的认识,讨论一下,各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众数。

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

1、出示例3。

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粒的人数最多,有()人。

提问: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它表示什么意义?

 

追问:

这一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怎样,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代表更能体现出整体水平?

 

2、出示练一练的第2题。

提问:

你认为这家鞋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皮鞋?

为什么?

1、指导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3、提升测评

某厂生产一批男衬衫,经过随机调查70名中年男子,得知所需衬衫型号的人数情况如下表。

型号

70

72

74

76

78

人数

7

12

17

26

8

(1)、哪一种型号的衬衫的需求量最少?

你认为可不可以不生产。

(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是代表哪个型号的?

(3)、如果你是这个工厂的经理,你该怎样指导生产呢?

 

通过对众数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困惑吗?

 

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年龄。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答案。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答案。

 

校对自己的答案,错误的及时订正。

 

学生组内交流得出:

众数17,表示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

 

学生讨论后发现高于平均数的有6个,低于平均数的只有3个,用平均数表示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

因此,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整体水平更加合适。

明确已知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说出理由。

思考讨论。

指名回答。

 

观察题目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在组内交流,进而汇报自己的想法。

订正自己的答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让学生以身边的数据加以收集和整理,引出了众数,这样不仅让学生再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一般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求知之心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众数的概念,使学生印象深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知识分析现实,突出了众数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体现出了数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众数在实际生活的作用。

 

本题的练习是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也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数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出现次数最多

《认识众数》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众数》

执教时间:

2010年4月27日

执教班级:

执教老师:

教学过程:

一、认识众数

师:

请一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年龄。

学生板书。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数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交流。

师:

谁愿意把你想到的说说?

生:

我发现在这12人中,13岁的人数最多。

生:

13这个数字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了6次,占50%。

生:

可以看出,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是13岁。

师:

很好,同学们对他们写出的这组数据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的确,在这组数据中,13的出现次数最多。

像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这个数,我们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

众数)

师:

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生:

13。

师:

对!

大家想了解更多的众数吗?

生:

想。

师:

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众数。

(完整板书)

二、理解众数

出示题目:

找出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众数。

(1)32、36、33、36、35、33、33、31

(2)19、16.5、15、18、16.5、21、15、13

(3)2、4、8、11、13、21、10、15

师:

请根据我们刚才对众数的认识,讨论一下,各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小组讨论。

师:

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

第1题的众数是33。

师:

第2题呢?

生:

第2题我觉得有两个众数,16.5和15都出现的次数最多,而且还相同。

师:

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

我也认为是16.5和15

……

师:

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

那为什么呢?

生:

因为刚才老师说众数指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

而这里的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我认为两个都是。

生:

我的意见相同。

师:

太好了!

你们真用心。

是的,16.5和15在这组数据中都是众数

师:

那第3题数据的众数呢?

生:

没有众数,因为没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

几个数出现的次数都是1次。

师:

那么,对于找众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

我发现有些组数据中,众数不止一个。

生:

有些组数据中是没有众数的。

师:

大家伙的都很好!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众数。

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

三、感受众数

1、教学例2

出示例3

学生独立填空后交流。

师: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

生齐说:

17。

师:

众数17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无语。

师:

众数17是不是表示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

生:

是的。

师:

现在你能说说众数17是什么意思吗?

生:

表示17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

对。

谁来说的更完整点?

生:

众数17表示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

师: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汇报。

师:

平均数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与众数相同吗?

生:

平均数表示平均每人发芽的粒数。

和众数不同。

师追问:

这一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怎样,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代表更能体现出整体水平?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得出:

发现高于平均数的有6个,低于平均数的只有3个,用平均数表示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

因此,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整体水平更加合适。

2、出示练一练的第2题。

指导学生学会看统计表。

师:

你认为这家鞋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皮鞋?

为什么?

生:

我认为应该多进尺码25.5的,因为众数48最多。

师:

同意吗?

生:

同意。

师:

他刚才说因为众数48最多?

众数是48吗?

生:

众数不是48。

生:

众数是25.5,48表示卖了48双,也就是25.5码出现了48次。

师:

说的真完整!

听清楚了吗?

48表示尺码是25.5的皮鞋卖了48双,也就是说25.5出现了48次,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重视是25.5。

四、巩固众数

1、指导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重点说理由。

2、出示练习十六的第1题。

师:

我们来分组练习,请男生算出男生组身高的平均数并找出众数。

女生算出女生组身高的平均数并找出众数。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

师:

谁来说说这里的众数和平均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生:

男生组众数153厘米表示男生身高是153厘米的人最多。

生:

女生组众数148厘米表示身高是148厘米的女生人数最多。

生:

男生组平均数151.5厘米表示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51.5厘米。

生:

女生组的平均数149.9厘米表示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9.9厘米。

师:

你觉得哪组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生:

女生组。

师:

为什么?

生:

女生组的众数出现了5次,占50%。

而男生组的众数只出现了3次,只占30%。

师:

真了不起!

同学们比我想象中厉害多了。

3、提升测试。

(出示)某厂生产一批男衬衫,经过随机调查70名中年男子,得知所需衬衫型号的人数情况如下表。

型号

70

72

74

76

78

人数

7

12

17

26

8

(1)、哪一种型号的衬衫的需求量最少?

你认为可不可以不生产。

(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表示什么意义?

(3)、如果你是这个工厂的经理,你该怎样指导生产呢?

师:

先小组讨论看看。

小组讨论。

师:

谁来说一说?

生:

型号70的需求量最少,可以不生产,多生产型号76的。

生:

我不同意不生产,也要生产,可以少生产点。

生:

众数是76。

表示穿76号的人最多。

生:

我觉得应该多生产72、74、76,因为需求量大,才能赚钱,70、78的少生产一点,不能不生产,否则有些人就买不到衣服了。

师:

对了,既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要兼顾少数人的需求。

五、全课总结。

通过对众数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困惑吗?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大公镇中心小学张春霞

众数这一内容是新增加的,也是统计量之一,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如果光从认识众数这一统计量及会找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众数的角度来看本课是比较简单的,但是从众数的实际意义来看,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要让学生体会到何时选择众数这一统计量则比较困难。

所以本课我着重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在例题2的学习中,学生们通过观察统计表一下子就发现“17”出现的次数比较多,我随即请学生猜测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17”会有怎样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揭示众数的意义。

反思今天的教学,可能在教学例题2时还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众数的统计意义及很好的比较众数和平均数的意义。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准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比如,例题2中平均数是14,众数是17,在这组数据中“17”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了5次(一共9个数据),9个数据中低于平均数的数据有3个,高于平均数的数据却有6个,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因而用众数代表生物组同学发芽的实验的整体情况相对更合适。

练习十六第1题的第3小题是问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里通过根系哪个众数出现的次数多一些来进行判断,而在练习中却遇到了两个不同的众数出现的次数是一样多的,这时就需要思考哪个众数最接近平均数来判断它是否更具有代表性。

课堂上有两个地方强调不够:

(1)众数和平均数有可能是同一个数。

(2)众数一定是这组原始数据中的原数。

 

《寻找数据的代表—中位数》教学案

单位:

大公中心小学年级:

六设计者:

张春霞时间:

2010年4月

课题

寻找中位数的代表—中位数

课型

新授课

案序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

数学思考

让学生在认识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发展统计观念。

解决问题

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情感态度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课前准备(教具、活动准备等)

教师准备:

小黑板和统计表

学生准备:

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矛盾,引出新知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四、灵活运用,完善新知

 

五、课堂总结

 

谈话:

在最近的大课间跳绳比赛中,王新宇同学跳了110下,而他所在的男生小组9人的平均成绩是117下。

你猜他在小组里排名第几?

出示例3的表格。

看到这个表格你有什么想法?

师:

同一个成绩,用平均数来衡量觉得成绩不怎么理想,可在小组中却排名第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看来有时候仅仅用平均数还不能正确反映一组数据的真实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

对于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1、探索新知,感悟特征

谈话:

看到中位数这三个字想想,什么是中位数?

师明确:

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正中间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掌握找中位数的方法。

你能很快找出上面9名男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吗?

明确方法:

先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再找出正中间的数。

3、出示例4的统计表

这是另一小组10名女生的跳绳成绩,你能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引导学生掌握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找中位数的方法。

4、小结:

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正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同中位数比,7号男生的成绩怎样?

6、观察平均数和中位数,你认为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一组男生的跳绳水平更合适?

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