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7375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docx

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

2020届高考模拟试题-散文考点分类汇编及答案1(语文)

【2020•朝阳期末考】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托尔斯泰的忧郁

⑴关于这个老人1910年冬天的离家出走,我读了好几年,始终感到无话可说。

他的姿态太迷人,他的思想太复杂……

⑵1910年11月10日,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去。

“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

”凌晨5点不到,他就吩咐车夫套马,带上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逃离了波良纳庄园。

从这一天开始,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

⑶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

他在日记中写道:

“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

”他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

“这一切如何了结?

”早在1880年初,他就希望能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

他在《忏悔录》中说:

“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的善良的心。

”“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失去了任何意义。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⑷“这一切如何了结?

”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消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

”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

他在1908年的日记中写道:

“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龄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

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

”他成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物,他成了“世界的良心”。

在一般人看来,这良心显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肥大”——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

”他感到痛楚、羞愧。

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

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世界很正常。

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

“我知道,我是疯子。

”“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⑸所以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

他复杂吗?

从人格的自我完善来看,他是单纯的,甚至有些天真。

只是他的追求很苦,他的自责很深,因为这是一道“窄门”。

梅列日柯夫说,“他是社会的良心”。

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

这是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的信念。

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特别是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放弃已经坐稳了的位子,将自己引向那道“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

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所提倡的,“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地燃烧,为了美和爱去忍受苦难”。

⑹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疯人院”,离家出走。

他在出走那天夜里写道:

“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那样,为自己寻找一处干净的死亡之地。

⑺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称作“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的老人,死在他的出走途中。

死前他说:

“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取材于朵渔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暗指托尔斯泰的选择是对他的时代、阶级的背叛,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

B.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以此来求得良心的安稳和道德的自我完成。

C.托尔斯泰称自己是疯子,称生活的环境为“疯人院”,表明他追求自我完善和劝人向善的道德理想是艰难而痛苦的。

D.“窄门”是比喻的说法,托尔斯泰把自己引向了难以通过的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

E.文章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忧郁”,“忧郁”不仅概括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痛苦矛盾的特点,也在艺术结构上涵盖了全文。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①文章第⑴段中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

(4分)

②文中说托尔斯泰是“世界的良心”“社会的良心”“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请解释“良心”在文中的含义。

(3分)

18.第⑷段画线的语句“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19.文章末尾提到托尔斯泰死前最后的话:

“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作者说:

“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试着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谈谈你这样补充的理由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

16.(4分)A、D(A“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于文无据,D“窄门”并非“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与文意不符)

【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

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7.(7分)①(4分)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是因为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1分,要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面对丑恶的现实、痛苦的人生,(1分,要点“现实的艰难”)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严格自律的精神与行动,苦苦地追求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1分,要点“精神上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1分,要点“行动上的执着追求”)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②(3分)“良心”是一种自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1分,要点“比喻”)是指托尔斯泰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进行自我完善并劝人为善,(1分,要点“自我完善并劝人为善”)成为人类社会、现实、历史发展中的精神楷模。

(1分,要点“精神楷模”或“道德标尺”“榜样”“垂范”等等)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8.(5分)这句话的含义是:

人们对世间的贫穷、饥饿、痛苦、黑暗、不公等丑恶现象已经麻木不仁、视而不见了,(1分,要点“麻木不仁”)心安理得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不去思考,也不努力改变。

(1分,要点“不思考”或“不努力改变”)文章以此来反衬出(1分,要点“反衬”或“烘托”“衬托”“对比”等)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反躬自省的自我完善(1分,要点“悲天悯人和自我完善”),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景仰。

(1分,要点“景仰”或“赞美”“歌颂”等)【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9.(10分)【评分参考】①句子补充完整、符合文意2分。

②阐释补充理由2分。

③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4分。

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即可得满分。

④语言表达2分。

语言顺畅,表达清晰,即可得满分。

⑤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2020•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小题。

(15分)

洞庭一角

余秋雨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例子太多了。

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

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

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

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

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老人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

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

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

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

中国文化,本不是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

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个奇怪的湖。

一个游人写下一幅着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

儒耶?

史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游人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

眼界宏阔,意象纷杂,简直有现代派的意韵。

(节选自《文化苦旅》)

16.作者如何看待范仲淹“胸中的天下”?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说: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具体说说这种强大体现在哪些地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借写岳阳楼抒发游览感慨,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人生自我怎样的思考?

文章以“洞庭一角”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每一点2分)

(1)与一般的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相比,范仲淹“胸中的天下”(胸襟)大,气概令人惊叹;

(2)范仲淹“胸中的天下”只是封建时代儒家的天下意识,与中国文化具有的宇宙意识相比又十分逼仄。

17.(5分)

(1)《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的句子成了一般中国人随口说出的熟语。

(2)岳阳楼的景与楼,已被范仲淹《岳阳楼记》重新构建;(3)《岳阳楼记》全文被木刻成中堂悬挂在楼内;(4)后人题咏全都是围绕着《岳阳楼记》。

(每小点1分,答对4点5分)

18.(6分,第一句4分,第二问2分)第一问:

(1)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宇宙意识,包容量很大,不只有儒家文化(范仲淹),还有道家文化(吕洞宾)和其他思想文化;中国文化本身有独具的奥秘和魅力,等待着人们去揭秘(2分)。

(2)作者写岳阳楼,没有一般地写景抒情,而是围绕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句,引出“天下”这个话题,希望借此启迪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使命(2分)第二问:

全文重点写岳阳楼,从岳阳楼就可见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和博大深厚,而岳阳楼还只是洞庭湖的一角,以“洞庭一角”为题,以点写面,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和博大深邃(2分)。

【2020•海淀一模】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

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

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

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

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

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

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

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

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

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

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

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

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

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

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4.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5分)

13.(3分)B(“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部进行权力争斗”不是新石器时代宴饮

活动的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14.(5分)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

“竞争性宴饮”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仪性宴饮”国家内部出现了等级分化。

(2)用餐器皿不同:

“竞争性宴饮”使用陶器;“礼仪性宴饮”使用青铜器。

(3)宴饮目的不同:

“竞争性宴饮”的目的是证明部落实力强大;“礼仪性宴饮”的目的是上层贵族巩固权力,显示富贵;国家宣扬国威,显示富足。

(5分,前两条每条1分。

第3条3分;未概述,照抄原文者酌情扣1—2分)

【2020•海淀一模】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放松和力度

王安忆

①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

因此,声音立不起来。

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是一种什么也不是的声音,这实在有点可悲。

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

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②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全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

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

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去悟。

有时候,自以为放松了,实则却紧张得要命;有时候,正糊里糊涂,忽然拉出一个真正的大提琴声音,老师说:

“放松了。

”而一得意,一注意,那放松的感觉却溜走了,再也找不着。

来无影,去无踪,真正成了仙踪。

③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

声音始终立不起来。

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

看来,这把琴命定不属于我。

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算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④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运用在我的创作上。

⑤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通畅的,少障碍的。

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⑥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看定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

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

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吃喝、工作、劳动、恋爱、交朋结友等等。

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虽不是真谛,也不是奥秘,可总会给人一点启示。

好比,生活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

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⑦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路途更要畅通无阻。

如何结构,如何组织;选用什么样的形式,意识流还是生活流;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幽默的还是抒情的;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深而新颖的哲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要追求什么样的风格等等,也许不必多想。

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

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成了什么别的声音。

就好比,大提琴发出了不是大提琴的声音。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

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

好比贾宝玉求黛玉梦里一见,诚心诚意,敛声屏气,那黛玉就是不来。

⑧我自以为学琴时没有得到的良好感受,写小说时悟到了一点,尽管还是影影绰绰,飘忽不定。

仙踪难觅,修到家还早呢!

我决心修下去了。

⑨实际上,小说也是一把琴呀。

我自以为找着了属于自己的琴,我要将这琴拉响,奏出这琴真正的声音。

(取材于《名家精品阅读之旅•王安忆散文》)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学习大提琴的和进行小说创作的感悟。

题目阐释了放松和力度之间的玄妙关系。

B.苦苦学习了几年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命定不属于自己”的无奈和伤感。

C.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刻意观察体验生活反而不能获得生活真谛的道理。

D.文章强调作家应该“像一个常人似的认真地、放松地、热情地生活”,意在号召作家要多深入生活实际,不要高高在上。

E.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多处运用口语又不失文雅,有些语句含义非常丰富,富有哲理。

16.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从全文看,文章前三段写作者学琴的经历和体会有什么作用?

(3分)

(2)解释第⑦段中“心湖蓄满了,该从笔尖流出来了”这个语句的含义?

(3分)

17.作者说“力度来自放松”,从⑥⑦段看,对作家的创作而言,“放松”指的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5分)

18.作者说:

“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

15.(4分)CE

16.(6分)

(1)为了揭示“力度来自放松”的道理,点明题旨(1分);以拉琴作比,引出下文(1分);说明文学创作也需要通过放松达到一定的力度(1分)。

(2)内心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的感悟,就要用笔表达出来了。

(3分)

17.(5分)

要点一:

要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

(3分)

要点二:

自然地抒发(表达)心中的情感。

(2分)

(照抄原文最多给1分)

18.(10分)略

作者的意思是:

文学创作中,越是想从生活中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生活越是容易从身边溜走;越是想要告诉人们一个哲理、达到一种社会效果、追求一种风格,就越是会妨碍心中情感的表达,甚至有可能表达出面目全非的东西。

相反,如果放松下来,自然地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创作时不必多想,灵感自然地流于笔端,那么就能够写出真正好的作品。

(10分)

【2020•济南质检(A)卷】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

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

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

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

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

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

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