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77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教案

1养花

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考查本课7个生字及新词的掌握情况,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能力训练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表达方法。

3、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乐趣,感受劳动生活之美好。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学法:

读中感悟.小组讨论。

三、教学重点:

练习给自然段加小标题,体会老舍先生从养花过程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是怎样具体叙述养花的,体会作者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指名学生板演:

听写生字。

(2).解释成语:

秉烛夜游、置之不理、自生自灭。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本文了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分段学习课文。

3、分段学习课文,练习给自然段加小标题。

(1)、看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指名朗读,抓重点词句概括,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相机点拨、小结。

4、小组讨论:

(学习要求:

四人一组交流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1)、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

②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③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

为什么?

(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

“这是多么有意思呀!

”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2)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5、总结、扩展:

你从课文受到什么启示?

(不止养花是这样,还有……)

6、布置作业:

写话训练:

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80字左右的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

提示时问学生抓花的特点要从(花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方面写。

2生活是多么广阔

-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3.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看课文插图,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

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

“生活是多么广阔,……”。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于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

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

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

提问: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

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

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

请打开书第163页。

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

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

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

提问:

(1)这首诗分为几节?

(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

(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

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

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

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

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

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

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

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

问:

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

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

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

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

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

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

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

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3中华第一龙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魄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知道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一、激趣导入

(1)生活中,你肯定见到过许多龙的形象,能说说吗?

(元宵节——龙灯、龙的风筝等)(生答)

(2)我们也是被龙的文化熏陶着的人,我们看过的许多文章中就有龙的影子,能说出一些带“龙”字的成语吗?

(生说,并简要说说意思)

(3)看来你们还了解得挺多,那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更深入地研究研究龙。

二.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要求:

a、自由读课文

b、读通课文,思考:

龙是什么?

龙长什么样?

为什么说是“中华第一龙”?

三、分析课文,了解的形象

1、龙是什么?

(图腾、象征和希望、艺术形象、万能之神、化身)

A、什么是图腾?

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

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B、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总结,然后引入下文。

(美好的愿望化成了中华民族心目中的一条万能的龙)

2、龙长什么样?

(生答)

A、出示:

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齐读,再读,你发现了什么?

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B、齐读课文相关语段(小结:

中华民族祖先把许多动物的优秀特点集中到龙的身上,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龙,为什么收集这些动物来构成我们心目中的龙)

读读第4自然段

四、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

用“因为――所以――”说(生答)

3、师:

说得真好!

我们了解一下龙的想象创造过程。

五、了解中华第一龙

1、关于龙的传说还有很多:

有人说:

龙是闪电、山脉、波浪、河流、蛇等,很多很多。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是在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现在的龙和以前的龙有很大的不一样(读第一节)

2、虽然简单,但极其珍贵,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是为什么呢?

(五千年、最原始、很粗犷、很简单),再次证明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而且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富强,龙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丰满。

六、作业拓展

摘录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并写出一些带龙的词语。

4狱中联欢

-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认识“猩、诙、谐、镣、蒋”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方法:

1、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2、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3、课外阅读,拓展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演示《狱中联欢》情景朗读。

2、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二、交流有关背景资料。

1、师生互相交流有关“中美合作所”的材料。

2、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开国大典即将在北平举行。

山城重庆仍被国民党反动派盘距。

在那里的中美合作所(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仍关押着秧多革命者。

从全国形势看,国民党反动派已彻底失败。

他们不得不玩弄“停战”的把戏,伺机进行反扑。

渣滓洞特务对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革命前辈利用这一机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联欢会,以巧妙的方式同敌人进行斗争。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投影片:

自读课文,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唱歌()-→()-→()

2、学生自读课文,填写,交流。

四、回读重点段。

1、“交换礼品”段。

(1)学生边读边想:

他们都交换了哪些礼品,这些礼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说明了什么?

(2)指名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礼品有贺年卡,五角星和锦旗,这些纪念品极其简陋,说明狱中条件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但却表现出革命者的心灵手巧、情深志坚)

2、“贴春联”段。

(1)自读,体会春联的含义。

(2)小组内派一名代表,随意读一副春联,说说含有的意思。

(3)在小组自由交流的时候,其他同学适当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①“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形容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横额“扭转乾坤”含有推翻反动派之意。

②“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意思是在敌人的监牢中坚持学习领悟马列主义的革命真理。

横额“极乐世界”道出了革命者掌握了革命真理的乐观心境。

③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旧景”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新春”指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前景。

同横额“苦尽甜来”一起,表达了革命者坚信革命即将胜利的信念和对革命前途的憧憬。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借用古人的诗句,既表达了对反动派的蔑视(阻止革命胜利是徒劳的),又表达了对胜利(红杏出墙)的企盼、横额“大地回春”生动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⑤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这幅对联概括了革命者非人的铁窗生活。

根额“乐在其中”,表达了革命者视苦为乐的革命情怀,也是对反动派迫害革命者的巧妙揭露。

(4)质疑:

革命者为什么要贴这些春联:

讨论交流。

(抒发了革命情怀,同敌人进行既巧妙又坚决的斗争)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表演节目”段。

(1)思考:

监狱里的革命前辈都表演了哪些节目?

他们为什么在敌人的魔掌里还那么欢乐。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革命者的感慨和赞叹。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总结。

1、总结:

课文通过记叙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前辈庆祝1949年元旦的联欢过程,表现了革命前辈巧妙的斗争艺术,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

好在哪里。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背诵五副春联。

2、课后读《红岩》。

5名碑荟萃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的概况,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有个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和学习书法的兴趣。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书法特点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境、查找词典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书法家严谨、刻苦求学的品质。

3、学习搜集、筛选资料,培养综合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以解说员介绍的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文中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特点。

学生对书法知识的认识较少,对书法家书法特点的认识有一定难度。

2、有感情读文,读出四位书法家各自不同的书法特点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双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这就是书法,书法是我国艺术的精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游览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西安碑林,那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刻石的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

(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写字揭题

1、指导写“碑”字,体会碑是石头做的。

2、放四块碑文的图片,感受今天学的碑是什么样子的?

3、师简介文章第一自然段,引出这么多的碑聚集在一起,就称之为“荟萃”,理解“荟萃”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打开课文,这篇课文属本册教材的一篇选读文章,请你们充分运用已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道研究探讨学文。

看看西安碑林中有些什么名碑?

带着这个问题读文,把文读通读顺。

把难解难读的字词画记下来。

2、积累词语,词语解释

遒劲郁勃(qiújìngyùbó):

雄健有力,具有生气。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端庄雄伟:

端正庄重,气势庞大。

博采众长:

广泛的采取众人的长处。

观摹(guānmó):

观察模仿。

严谨(yánjǐn):

严密谨慎。

荟萃(huìcuì):

(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

3、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作者用了什么写法。

(指导分段,体会总分总的写法。

课文介绍的几位著名书法家,

出示重点词语(四位作者名字),

四、感悟文本: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课文,刚才,大家又读了课文,你能简单地介绍其中一位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吗?

(从书法家书法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

王羲之:

潇洒清秀(《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作品真迹已经失传,碑林中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朝的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

欧阳询:

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九成宫醴(礼)泉铭》《皇甫诞碑》)

颜真卿:

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人称“颜体”(《颜勤礼碑》、《多宝塔感应碑》、《自书告身贴》、《祭侄文稿》等)

柳公权:

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人称“柳体”,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书法家书法艺术特色。

3、指导朗读:

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书法家不同一般的书风吗?

读出书法特点及书家个性。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艺术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潇洒清秀的,有骨气劲峭的,有端庄雄伟的,有结构严谨的,真可谓名碑荟萃啊!

难怪作者这样赞叹——点击第六自然段。

(生读)

4、小结:

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我们领略了四种书体,你们知道碑林中还有哪些书体?

师:

面对碑林,你会怎样赞叹——生读;面对书法名家,你会怎样赞叹——生读;面对外国游客,你会怎样夸耀——生读

小结:

名碑荟萃,美不胜收,名家名书,各有千秋,艺术瑰宝,闪烁光彩。

五、总结全文

作为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让我们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去写字,堂堂正正去做人!

6琥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

(学生可能提出:

琥珀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谁发现的?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松脂:

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

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

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

风的声音。

【例句】风越刮越大,树叶飒飒作响。

琥珀:

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

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

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

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

生命力、活力。

澎湃:

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

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

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

原指猛兽发威吼叫。

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

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3)思考:

琥珀是什么?

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琥珀有何特点?

明确: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

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学生再次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老师范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3.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

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

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明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

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

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

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7智慧之花

-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2.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3.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4.了解玛丽亚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出伙伴,靠的是知识和勇气,东北的小姑娘江雪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并学习课文主要人物的爱心、勇气和智慧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

复习缩写,并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并会提炼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内容:

学会生存、自我保护。

2.简单交流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事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类似的故事——智慧之花。

(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

说说什么是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预习时你把课文分成几段?

为什么这样分?

2.反馈交流:

第一个故事:

第1——7自然段;

第二个故事:

第8——19自然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

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三、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具体内容和人物特点

1.带着课后第1题:

思考课文讲了两个姑娘的什么事?

是怎样的故事?

2.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素,提示:

用六要素法来概括故事内容。

3.反馈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玛利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5个触电的男同学。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

4.再读课文,想一想:

你从两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什么?

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

从第一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要记住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从第二个故事中受到启发:

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

四、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提炼成为小标题

1.逐个读故事,试着给两个故事编写小标题。

2.思考:

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小标题。

第一个故事:

遇险;救助;脱险。

第二个故事:

上当;劝阻;胜利。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并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顾两个故事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

二、复述课文内容

1.根据小标题和概括的主要内容,试着选一个故事进行复述练习。

2.小组内复述,选出优秀者,再在班级里复述,评议。

三、指导缩写

1.回顾缩写步骤:

(1)读懂原文,把握要点;

(2)理清层次;

(3)边画边记,逐段删留;

(4)整理成文。

2.了解本次缩写要求:

一是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

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

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150字。

3.学生试着进行缩写。

4.交流评价缩写内容。

四、课后练习

收集自己知道的自我保护或救助他人的其他故事,当小练笔写下来。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教学目标】

1.能独立阅读说明书,会按照说明书制作小台灯;

2.知道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要抓住事物特征,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楚;

3.对照图例修改说明书,初步学会写简单的说明书。

[教学重点]

根据说明书独立制作玩具小台灯,知道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示写不倒翁制作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激活生活

1.可以说,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