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7730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宁津县学年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宁津县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制成冰雕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C.泥土烧成瓷器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冰块制成冰雕是冰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没有生成新物理属物理变化;泥土烧成瓷器的过程中发生了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采用的是蒸发的方法,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

故选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B.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D.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汽化吸热,错误,B、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是化学性质,正确,,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错误,D、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是物理性质,错误,故选B

考点: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AB.BC.CD.D

【答案】D

点睛:

集气瓶口有要收集的气体,称为集满。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燃着的木条要放在瓶口。

4.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用作火箭的燃料,利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B.碳单质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碳单质的还原性

C.稀有气体充入霓虹灯,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答案】A

【解析】A.氧气被用作火箭的助燃剂,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错误;B.碳单质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碳单质的还原性,正确;C.稀有气体充人霓虹灯,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正确;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不可燃不助燃的化学性质,正确。

故选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B.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答案】A

【解析】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正确;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有些分子和原子的质子数也相同,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10,但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错误;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错误。

故选A。

点睛:

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单质,例如氮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混合物,例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

6.2015年10月,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治疗疟疾做出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分子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含量最高

B.青蒿素由青蒿素分子构成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5:

22:

5

D.1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A、青蒿素由碳、氢、氧元素组成,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则其中碳元素含量最高,正确;B、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正确;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错误;D、1个青蒿素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的,正确。

故选C。

点睛:

理解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有三种:

Fe2O3、FeO、Fe3O4

B.由元素周期表能直接获得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C.元素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D.O2与2O的意义一样

【答案】D

【解析】A、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占笫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有Fe2O3、FeO、Fe3O4,正确;B、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等正确;C、元素分为三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正确;D、O2表示一个氧分子,2O表示2个氧原子,错误。

故选D。

8.下列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铁催化效果

B.

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D

【解析】A、图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能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消耗了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容器内的气压不减小,水不能倒流,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实验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正确;故选D。

9.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B.反应过程中,B与D变化的质量比为87:

36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答案】A

【解析】B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了(17.4-8.7)g=8.7g,是生成物,C在反应前后质量减小了31.6g是反应物,D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了(3.6-0.4)g=3.2g,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了(31.6-8.7-3.2)g=19.7g,是生成物。

综上所述:

A、该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所以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正确;

B、反应过程中,B与D变化的质量比=8.7g:

3.2g=87:

32,法错误;C、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19.7g的A,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19.7g+19.7g=39.4g,错误;D、C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A、B、D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A。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炭燃烧后生成红色固体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D.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木炭燃烧后生成一种气体;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点燃后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故选B.

考点:

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视频

11.某化学活动小组做了如下四种设想,你认为具有可行性的是(  )

①用“蒸馏法”淡化海水来解决淡水危机

②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③可用高粱、玉米制酒精生产混合汽油做汽车发动机的燃料

④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淡化海水最基本的方法是多级闪急蒸馏法。

工业上用“蒸馏法”淡化海水来解决淡水危机,正确;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会下降,为了减少水体的污染,农业上应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错误;③因为可用高粱、玉米来制造酒精,且酒精可以做燃料,所以当石油枯竭时,可用高粱、玉米来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内燃机的燃料,正确;④加高燃煤锅炉的烟囱,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只是二氧化硫扩散到略微远点的地方,仍会污染环境,错误。

故选B。

12.被誉为“21世纪神奇材料”的石墨烯以其神奇特性承载着人们的无数想象,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用石墨烯和铝合金可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下列对石墨烯和烯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烯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碳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所以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故正确;B、由题意可知,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单层石墨片,所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错误;C、石墨烯与铝合金,研制出一种具备特殊性能的烯合金,依然具有金属的性质,所以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正确;D、烯合金是一种新型材料,故正确。

故选:

B。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的化学性质

13.某矿声称发现一种新元素,湖南省科研所如何鉴别该消息的真伪。

判断不同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

A.核外电子数不同B.核电荷数不同C.核内中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B

【解析】判断不同元素之间的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故选B。

1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单质的是(  )

A.硬水天然气B.石油金刚石

C.大理石铁锈D.干冰液氧

【答案】B

【解析】A、硬水中含有水和钙、镁的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符合题意;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还含有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15.通过如下图所示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甲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也由此可推出灭火的方法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答案】C

【解析】A、甲实验中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未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上红磷未燃烧而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且白磷着火点较低;甲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也由此可推出灭火的方法,合理;B、该实验观察到A烧杯内酚酞变红,说明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同时也表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合理;C、该实验中观察到塑料瓶会变瘪,可判断二氧化碳溶于水,因为没有指示剂的存在,所以不能说明生成碳酸,不合理;D、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剩余的一氧化碳被点燃,既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合理。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5分)

16.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应用。

请根据掌握的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以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答案】

(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肥皂水

【解析】

(1)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搅拌,泡沫多的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17.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气体是_____,释放的气体是_______;

(2)3个水分子_______;

(3)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

(4)氯化铁______;

(5)汽水中常含有的一种酸______。

【答案】

(1).CO2

(2).O2(3).3H2O(4).2SO42﹣(5).FeCl3(6).H2CO3

【解析】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书写时注意规范。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化学式是CO2,释放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是O2;

(2)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水分子可表示为:

3H2O;

(3)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

2SO42﹣;

(4)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

FeCl3;

(5)汽水中常含有的一种酸是碳酸,其化学式为:

H2CO3。

18.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______;

(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排放,会产生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形成酸雨的主要是三种气体中的________;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D.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

【答案】

(1).充分接触

(2).二氧化硫(3).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能源的知识,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燃烧;

(2)形成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

(3)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符合低碳理念;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符合低碳理念;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理念;D、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符合低碳理念;故选ABD。

三、实验题(共18分)

19.某市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有四个考题:

①蒸馏②H2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④氧气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考试的方法是由考生抽签确定考题,小凯同学抽签后被监考老师引导至准备了下列仪器和药品的实验台前:

请回答:

(1)指出上图中仪器a的名称:

_______;

(2)由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你认为小凯抽到的是第____个考题;

(3)以下是小凯完成该实验主要操作过程的示意图。

按评分标准,每项操作正确得1分,满分5分,实验完毕后小凯得了3分。

请找出他失分的操作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4)仅用上述仪器(药品另选),也能完成另一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____;若增加________(填一种玻璃仪器名称)还能组装成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答案】

(1).铁架台

(2).③(3).取液时瓶塞未倒放(4).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5).

(6).酒精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

(1)a的名称为铁架台;

(2)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提供的仪器、药品、实验的操作可以推测出小凯抽到的是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验满。

答案为:

③;

(3)小凯的操作中出现了两个错误:

取液时瓶塞未倒放、验满时不能把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

(4))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为固体且反应不需加热,仅用上述仪器(药品另选),也能完成氧气实验室制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用给固体加热,所以还需补充酒精灯。

20.某学习小组用下图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1)瓶底铺细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____%。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推测原因可能是__。

【答案】

(1).防止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防止高热的燃烧溅落物使瓶底炸裂)

(2).21(3).瓶中的氮气与镁条发生了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瓶底铺细沙的原因是防止瓶底受热不均而破裂(防止高热的燃烧溅落物使瓶底炸裂);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不会超过21%,而题中的实验结果为进入了约70%,结合空气的成分可以知道镁条可能是与氮气也发生了反应。

点睛: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可燃物须满足的条件是:

在空气中能燃烧,燃烧产物为固体,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五、计算题(共12分)

21.将16g高锰酸钾放在试管里加热,过一段时间后,撤去了酒精灯,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4.4g。

求剩余固体中各成分的质量。

【答案】高锰酸钾0.2g;锰酸钾9.85g;二氧化锰4.35g

...............

由题意可以知道,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g-14.4g=1.6g

设生成K2MnO4的质量为x,MnO2的质量为y

2KMnO4△K2MnO4+MnO2+O2↑

1978732

xy1.6g

解得:

x=9.85gy=4.35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消耗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9.85g+4.35g+1.6g=15.8g

所以没有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16g-15.8g=0.2g

答:

剩余固体物质中含有高锰酸钾0.2g,锰酸钾9.85g,二氧化锰4.3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