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7845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docx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1/13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最新资料推荐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

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3/13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

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

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

最新资料推荐

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

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

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

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

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5/13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

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

最新资料推荐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

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

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7/13

风俗活动:

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

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最新资料推荐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

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

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9/13

来历: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

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

最新资料推荐

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

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备注:

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来历:

古称上巳(si)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11/13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

最新资料推荐

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整理于2019年8月30日夜

1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