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796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5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

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专题复习辅导

【考情分析】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高考试题多以形象的新情境切入,考查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判断。

多极化趋势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欧共体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兴起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重点关注。

因为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国的外交政策备受高考重视,特别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高考命题多侧重考查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表现。

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来都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关注。

考查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和原因。

从命题形式上看,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也占有一定的成份。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多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对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的考查。

3.《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近年来对本专题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

材料解析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

本专题的命题多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

本专题高考还往往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是的“三农”问题。

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考查内容来看,重视以下考点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要注意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要注意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要注意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

从题型角度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出现机遇更多些。

热点问题要关注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为了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做的努力,总结经验教训,说明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专题。

核心知识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等等。

从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多与新航路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考查,且综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考查。

从考查的主要内容看,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从考查内容来看,要注重国际经济组织或相关文件、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等重点问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这一体系是美国经济对外扩张的一个部分,同时也要注意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是高考考查的两个重点问题,全球化的双重性作用尤其要注意。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比例较大,重视材料解析题的考查。

热点问题要关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各国加强合作应对经济危机,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趋利除弊顺应这一趋势,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改变落后面貌。

【知识交汇】

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和苏联“冷战”的开始。

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着眼于经济手段,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它企图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

同时,美国乘人之危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十分明显。

2.二者的实质可以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实施步骤和组成部分。

“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

二、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三者的关系:

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三、美苏争霸的经过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1.第一阶段:

(1)时间: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2)双方基本态势: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3)表现:

缓和方面:

第一个事例是签定对奥地利和约。

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

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方面:

一是柏林墙事件。

二是古巴导弹危机。

说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出现缓和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的缩小,出现紧张是因为在争霸中双方存在利益冲突。

第一阶段特征以缓和为主。

这一阶段赫鲁晓夫主动与西方合作来实现争霸的目的,是因为:

美苏势力差距仅管缩小,但优势还在美国方面。

所以苏联采取合作形式与美国争霸。

(4)与中国关系:

苏联:

恶化。

美国:

遏制。

2.第二阶段:

(1)时间: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2)双方态势:

苏进攻美防守

(3)表现:

苏联在欧洲采取缓和战略,而在亚洲以武力进攻。

双方战略重点利益在欧洲。

美国一是从越南撤军,二是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4)与中国关系:

苏联:

威胁中国。

美国:

正常化。

3.第三个阶段

(1)时间:

80年代。

(2)双方态势:

美对苏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3)表现:

美国在争夺第三世界上打小规模战争与苏联竞争,因此很多别国内政问题因美苏双方的介入而国际化,难以解决,如阿富汗问题,一打就是9年。

在核战略方面美苏在质量上竞争,如“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此举意在拖垮苏联。

苏联先是裁军,从阿富汗撤军,退出了其最传统的东欧地区。

(4)与中国关系:

苏联此后不断访华,中俄关系到今天一直保持良好;美国在争霸中取胜,以前通过中国抗衡苏联,现在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关键有一个台湾情节在其中。

四、西欧、日本和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冲击的差异

1.具体目的:

西欧与日本一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二是仍坚持与美国一起对抗、遏制苏联。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主张以和平方式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2.性质不同:

西欧和日本冲击两极格局是企图再现昔日的辉煌,追求大国、强国的地位;而第三世界的反帝、反殖、反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冲击进程不同: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竞争到外交上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斗争再到经济斗争。

五、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①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

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

③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①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②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六、西欧和日本崛起原因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二战前就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基础。

②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采取了扶植的政策。

③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受到美国保护,减轻了军事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事业。

2.不同点:

西欧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下被迫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七、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八、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相似之处

背景

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目的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内容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结果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同之点

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

新政前美国遭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内容不同

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面干预

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性质不同

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罗斯福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创举

实施成就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结论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背 景

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内 容

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 用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十、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点?

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

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机遇:

(1)俄国:

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2)美国1933年新政;(3)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2.特点:

(1)俄国:

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

(2)美国: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混乱和盲目性,达到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

(3)中国:

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结局:

(1)俄国:

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美国:

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使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3)中国:

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4.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十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阶段

20世纪

50-70年代初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发展状况

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时代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

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失灵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时任总统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克林顿

(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十二、罗斯福新政的含义、特点、实质、作用(影响)

1.含义: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2.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4.影响:

(1)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①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2)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①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②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3)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与认识:

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作用。

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

新政实施的结果只是巩固和加强了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

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

而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危害。

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

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

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十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不足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2%。

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是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在不断变化。

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演化:

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

早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年代,股份公司已经出现。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发展,大股份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干。

此外,股份企业的资本组合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资本组合来看,过去的股份制企业虽然突破了个体资本的局限,但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几个大资本家。

随着股份制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筹资渠道越来越多,股权越来越分散化和群众化。

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中,传统的资本家个人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法人股或机构投资者的比重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组合方式和来源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权力重心在转移。

个体资本家和个人持股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下降,而专业经营者或经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则不断上升,“委托制”或“代理制”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众所周知,合作经济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

战后,这种与资本主义原则相背离、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扬弃的合作经济又有了更大、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渔业、建筑、商业、服务、旅游、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各种形式的合作制企业越来越多。

职工所有制形式有了很大发展。

所谓职工所有制大体包括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即主要是由本企业职工集资开办的企业;二是企业吸收职工入股或有职工资本参与的企业。

对于“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西方国家往往称之为职工合作工厂,也有人称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这种企业大体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

一是通过职工集资组建的新企业;二是职工出资购买原有企业。

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的财产或产权全部或大部分由本企业职工占有或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职工参股的增多,职工参股和行使股权的方式也在变化,所谓职工集体信托持股方式得到广泛发展。

这种办法增强了职工股权的分量,由小股票持有者变成了集体性的大股东,从而提高了其在企业的地位和发言权,有利于维护职工的权益。

但也应看到,职工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毕竟仍居从属地位。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资本为了本身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更加广泛的集资,或者是为了把负担转嫁给职工,或者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分化职工队伍,等等)而控制、操纵和特意安排的。

(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大大加强了,垄断财团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金融到公用事业、饮食、旅游、娱乐等几乎所有行业。

目前,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中小型企业仍大量存在,并与垄断组织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其资本特别是科技实力难以与大资本和大垄断组织抗衡,在经济生活中起不了主导作用。

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

战后,随着银行信用体系的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与各种工商服务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庞杂的金融资本。

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筹资证券化的趋势,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离不开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的承销和商业银行的资信担保;企业发行股票要由商业银行充当托管人和上市股票的过户代理人和登记人。

这样,垄断金融组织就通过信贷、租赁和中介性业务,加强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

此外,他们还通过向政府贷款、代销和持有公债、利用存款倍增效应扩大或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等方式,介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

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战后,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和总量急剧膨胀,产业资本国际化作为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带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使资本的国际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在迅猛扩大,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还打破疆域界限,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关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适应这种形势和需要而形成和运作的。

(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赢得相对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除吸收和利用了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之外,还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

这主要包括: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行一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推行国有化,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

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力图在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自由主义和代表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