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938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ocx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专题12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

近代时期,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确立。

进入现代以后,现代化模式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纵向线索梳理

一、近代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与整体世界的出现(1500年前后—1760年)

(1)发展进程

欧洲人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部分大规模地扩张和殖民。

到18世纪60年代,西方的殖民势力遍及美洲,到达东南亚和印度、非洲的沿岸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被强行卷入国际交换领域。

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2)经济联系的特点

以西欧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中心。

国际贸易开始具有全球性;贸易的商品种类突破了奢侈品的范围,大众消费品和日用工业品增多;贸易数量大增;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之类的有固定组织的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1760年—1860年)

(1)发展进程

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18世纪末扩展到欧美各国,19世纪70年代完成。

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它还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

同时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工厂制度的建立

工业革命建立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3)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使各国生产社会化,劳动专业化,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把一系列国家的生产纳入国际分工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19世纪6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一市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中心。

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结构以机器制成品为主;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完全形成(1860年—1900年前后)

(1)发展进程

1870年前后,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它以重工业为重点,具有极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

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也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工人阶级人数空前增加,成为任何人无法忽视的社会力量。

同时,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组成的新中间阶层在19世纪末期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2)垄断组织的产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大型化迫切需要合理地调配企业内部资源,由此又引起管理革命,标准化和流水线逐渐普及推广。

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管理革命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

作为高度社会化、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3)世界市场的形成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也需要新的投资场所。

19世纪末期,近代以来以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世界经济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这一市场的特点是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世界各地进入贸易系统;商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同时并存;形成了一系列工业化国家取代以英国一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

所有民族都被卷人世界市场之中,完成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二、现代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1、现代化的转型(20世纪初—1945年)

(1)战争、革命、危机的交织

二十世纪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应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在一起。

在整体世界形成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由于生产关系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调整,1929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对外侵略战争的道路,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浩劫。

法西斯主义是对现代化的反动。

(2)适应性的调整

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首先表现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列宁逝世后,苏联建立起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创立。

在亚、非、拉地区,先后出现了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墨西哥的改革,使这两个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国家。

它们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创立。

30年代大危机促使美国率先改革,罗斯福新政应运而生,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资本主义现代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尽管20世纪上半期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但是这三种现代化模式的确立预示着人类已经寻找出走出现代化转型期动荡的途径。

同时,为适应整体世界发展的要求,人类经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等的尝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组织,以维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2、现代化的稳定发展(1945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

(1)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在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和能源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原子能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对钢铁、汽车等已有的工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了工业部门中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它使科技发展加速,并呈现出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它促使生产力三要素发生巨大变化,使生产率显著提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阶级状况的变化,使世界经济结构出现新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二战后,亚洲和东欧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初期,一般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明显暴露了出来,在东欧引起了社会动荡。

赫鲁晓夫执掌苏联党政大权后,苏联东欧相继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样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德国和日本在战败后进行了民主改革,不仅清除了封建社会的残余,解决了土地问题,而且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通过这些调整,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

(4)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持续高涨的冲击下,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国家从此获得了独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也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

发展中国家大多实行国有化,以国营经济弥补私人资本势单力薄的不足,进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亚洲一些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发展战略上,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起飞后一般采取出口导向战略。

亚洲四小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比较成功的典型。

它们大约从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到80年代已经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四国继起,被称为“新四小龙”。

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南亚和非洲,集中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在拉大。

(5)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关系的相对稳定推动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国际组织迅猛增加,出现了欧洲共同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等区域性合作组织。

在整体世界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处于有利的位置,而对发展中国家却存在着不合理、不平等的一面,由此产生了战后世界的南北关系问题。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体世界的发展被冷战转变而来的美苏争霸所掩盖,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整体世界的发展背道而驰,但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美苏称霸的企图严重受挫。

到60年代末期,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以两极格局为基础的美苏争霸难以为继,显示出整体世界发展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兴起,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经济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迅速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持续繁荣。

西欧和日本的经济一直处于停滞和衰退之中。

在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新技术革命兴起后,苏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种种弊端招致人民的不满。

1991年苏联解体。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也相继改变政治经济体制。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技术手段,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组织增多以及世界各国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

易混概念辨析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者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又有差别。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偏重于经济领域,它不仅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偏重于政治领域,指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市场的总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范围最广,它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世界市场、政治上的世界殖民体系,还包括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

只有到1900年前后,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最终形成。

二、垄断组织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两者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垄断组织是指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和兼并,组成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在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的联合或融合,在二战后形成。

前者以生产组织的面貌出现,后者以国家的计划、经济政策的面貌出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早在19世纪末就已产生,“一战”期间有所发展。

经济大危机时期,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典型逐渐形成。

“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对付战争和危机的应急措施,变成了经常性的行为,由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局部政策变成了指导经济全面增长的政策,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体系。

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它和全球化并不相背离。

从长远来看,区域集团化是走向全球化的必然之路,是实现全球化的漫长道路上的一步。

两者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差别在于区域集团化在空间上是全球化的局部实践,在时间上是全球化的阶段性探索。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益于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使全球化打上了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印记。

在全球化加速的同时,区域化也在迅猛发展。

区域化既是世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反映,同时又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

规律性知识拓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从16世纪开始启动,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由此带动了整个社会结构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

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促使社会结构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深入,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二、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殖民扩张密切相关

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开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它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其它地区,资本主义便无法发展。

资本主义不断地侵蚀、瓦解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地向非资本主义地区渗透、扩张,并把这些地区卷入世界经济的旋涡之中。

自16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初兴于西欧,资本主义不断地向外扩张、渗透,必然导致各地联系的加强。

到19世纪末,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致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往较前更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是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整体世界从自发阶段发展到制度阶段

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

考点回顾与展望

2004年上海卷第35题: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

“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你持什么观点?

试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答案:

(1)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要素

“欧洲说”要点

“世界说”要点

新航路开辟后

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

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工业革命后

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

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

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两极格局结束后

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合作

解析:

本题为开放式试题。

试题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为议题,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加以论证。

回答试题,首先要理解“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

是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如果对此判断有误,就会影响到下面的回答。

确定了其中一个观点后,就要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无论是欧洲创造世界的观点,还是世界创造欧洲的观点,都得从近代以来的人类世界的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上加以证实。

从对世界形成整体的作用而言,这些阶段可分为新航路开辟后、三次工业革命后、两极格局结束后。

如“以欧洲创造了世界”这一观点而言,可以这样分析:

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欧、亚、非、美洲开始有了联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范围的联系过程开始。

工业革命后,东西方经济联系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的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加速,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

如以“世界创造了欧洲”而言,也是从这几个时期出发,围绕世界对欧洲的影响选择材料,作出结论。

[考点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现代化问题在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中,已成为世界史考查的热点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2000年新课程版文科综合试题,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主题,考查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

2000年全国、2001年天津、江西历史高考试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200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考查了世界近现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

工业革命。

200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一是欧共体规模的变化,二是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

再如上例,2004年上海卷二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为主题进行论证,是一道开放式试题。

总之,在历史学科中,有关世界经济的现代化问题的内容考得非常多,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在2005年的高考试题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世界体系形成中的矛盾与斗争等问题仍然将是考查的热点内容。

热点考题精练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据此回答1-4题

1、清代实行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一条鞭法C、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B、实施更名田D、增加商品税收

2、导致16-17世纪英国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做工的主要历史活动是

A、手工工场的开办B、圈地运动

C、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的建立D、工厂的开办

3、下表为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统计(单位:

万人)

 

总人口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1800

48%

52%

法国

3600

75%

25%

俄国

5900

93%

7%

美国

2300

87%

13%

以下史实上表中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

B、工业化程度越低,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除英国外其他国家未开始向工业化过渡

D、人身依附关系与各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无关

4、上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

A、必须实行产业结构调整B、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流动D、进城打工是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5-9题

5、马克思曾说过:

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

”马克思这段话实质是指

A、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B、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C、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主要影响是建设性的

D、工业革命促进了机器的普及

6、18~19世纪,英国经历了贸易保护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A、抢劫、掠夺等海盗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要求

B、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政治力量消长态势处于不平衡状态

D、大英帝国内要求实行关税互惠政策

7、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根本的媒介是

A、价格低廉的商品B、先进的政治制度

C、领先的生产技术D、先进的生产方式

8、亚当斯密提出“用看不见的手”去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加以控制。

这一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是

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机器生产代表手工劳动

C、启蒙思想在欧洲的流行D、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落后地区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主要是

A、激发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B、促进了当地传统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回答10—12题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技术成果与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B.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迅速运用于工业生产

C.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D.新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产阶级之手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适应其发展的垄断组织

C.对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加强

D.形成跨国组织的国际垄断集团

12、19世纪末促进美德日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大量的战争赔款B、国内市场广阔

C、政府干预经济D、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俄国相继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

回答13-14题

13、苏俄政府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有

A、农民自己支配纳税后的粮食B、实行土地公有制

C、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D、废除了商品经济

14、苏联在1928年起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中

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

②准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④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3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节。

回答15-18题

15、导致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的激化

B、粮食产量远远超出人们的需求

C、金融领域的无政府状态极度膨胀

D、社会贫富间的差距急剧拉大

16、罗斯福在新政中实行美元贬值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利率稳定,恢复银行信用

B、筹集建设资金,实行以工代赈

C、刺激商品生产,增强世界市场竞争力

D、增加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经济压力

17、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是

A、宣布美元贬值B、明确工资标准

C、规定工作日时数D、兴办公共工程

18、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也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这主要是指

A、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B、各国趁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C、更多运用科技成就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D、调整政策,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新欧洲的出现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回答19-20题

19、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和发展的最重大影响是

A、西欧国家完全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B、西欧国家的整体实力超过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