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82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docx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单元1 植物的根茎叶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常见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学生在探究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和茎的向光性的过程中,可以感受植物世界的奇妙;在探究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过程中,可以感悟叶对植物整体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增强关爱植物的叶的意识。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自下而上地探究植物的营养器官:

从根的向水性、向地性到茎的向光性,再到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基于学生曾在一年级学习了植物根、茎、叶外部形态的多样性,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对根、茎、叶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并探究不同形态的根、茎、叶的一些共性和功能。

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特征。

2.初步了解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和茎的向光性。

3.初步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4.培养观察、比较、分类、推断、设计方案和收集证据等能力。

5.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第1课 根怎样生长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根的形态特征,对多种植物的根进行分类。

2.通过探究根的生长方向,了解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培养设计方案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3.通过课后耐心种植和持续观察,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香菜、菠菜、荠菜、大蒜、洋葱、玉米、松树等植物的根的实物或图片;黄豆种子若干、透明容器2个、花泥。

香菜、菠菜、荠菜、大蒜、洋葱、玉米、松树等植物的根的实物或图片;

活动一 根的分类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根的形态特征,对多种植物的根进行分类,培养观察与分类的能力。

    2.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变态根。

学生活动流程

1.交流:

各种带根植物的名称。

2.观察、比较:

不同植物的根在形态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分类:

自己对植物的根进行分类。

4.交流:

分类的结果。

5.了解:

一些常见的变态根。

指导要点

*介绍植物的名称便于交流。

*选取常见的根的实物供学生观察,此时不要出现变态根。

*交流各自的分类依据,对于有争议的根再次进行观察和分类。

不要求一定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上网查阅图片。

*结合实物进行介绍,如肉质根:

萝卜、胡萝卜块状根:

甘薯;气生根:

吊兰;寄生根:

菟丝子等。

活动二 根的生长方向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根的生长方向,了解根具有向地性和向水性,培养设计方案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2.通过课后耐心种植和持续观察,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学生活动流程      

1.预测:

根的生长方向的特点。

2.设计:

探究根的生长方向的实验方案。

3.交流:

实验方案。

4.实验:

探究根的生长方向。

5.观察:

根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页上。

6.交流:

实验结果。

指导要点

*引导学生选择透明容器,这样便于观察。

还要引导学生注意:

在摆放种子的根时,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都要考虑到,使实验更具说服力;在探究根的向水性时,要考虑控制水源方向的方法。

*提醒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物品。

强调要保持种子湿润和持续记录。

*实验在课后进行,教师应时常督促。

*要求根据记录交流实验过程以及结果。

第2课 茎与阳光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茎进行分类,了解植物的茎有的硬,有的软,有的能够直立,有的不能直立等,同时培养分类的能力。

2.认识一些常见的变态茎。

3.通过探究茎的生长方向,了解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

4.培养设计方案、收集证据的能力。

5.通过课后照顾植物和持续观察,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葡萄、南瓜、牵牛花、月季、水稻、樟树等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茎朝一个方向弯曲的盆栽植物、有夹层的纸盒、盆栽豆苗。

活动一 茎的分类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茎分类,了解植物的茎有的硬,有的软,有的能够直立,有的不能直立等,同时培养分类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变态茎。

学生活动流程      

1.交流:

各种植物的名称。

2.分类:

自定标准给各种植物的茎分类。

3.交流:

分类的结果。

4.了解:

一些常见的变态茎。

指导要点

*应提供实物供学生观察。

认识植物的名称便于学生交流。

*不提供分类标准,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形态可以分为块茎、球茎等,根据能否直立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等。

*提供变态茎的实物或图片供学生观察和交流,如肉质茎:

仙人掌;叶状茎:

昙花;茎卷须:

葡萄的卷须;茎刺:

石榴的刺;以及莲的根状茎、马铃薯的块茎、荸荠的球茎、洋葱的鳞茎等。

活动二 茎的向光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茎的生长方向,了解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

2.培养设计方案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3.通过课后照顾植物、持续观察,培养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学生活动流程      

1.比较:

这几盆植物的茎有什么相同之处?

2.猜测:

茎的生长方向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3.设计:

证明茎的生长方向受到阳光影响的实验方案。

4.制作:

控制光照方向的盒子。

5.实验:

证明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

6.观察:

茎的方向的变化,完成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部分。

7.交流:

观察的结果。

8.阅读:

小资料。

指导要点

*选取弯曲较明显的盆栽植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充分猜想。

*提供茎朝着一定方向生长的植物,便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光照方向的盒子。

*盒子要有足够的大小和高度。

*强调不能任意改变盒内植物的方向。

*督促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在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后,组织学生交流。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叶和花也具有向光性。

第3课 叶的光合作用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叶进行分类,了解一些常见叶的形态特征,培养自选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绿色植物的叶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

3.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初步培养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体会叶对植物整体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荷、枫树、樟树、红叶李、松树、竹、悬铃木、柏树、槭树、吊兰、桂花等植物的叶;水草、玻璃片、玻璃杯、水槽;黑卡纸、天竺葵、回形针、酒精、烧杯、酒精灯;褪去叶绿素的叶片、碘液、滴管。

活动一 叶的分类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特征鲜明的植物的叶的观察与欣赏,激发对叶的探究兴趣。

2.通过对叶进行分类,了解一些常见的叶的形态特征,培养自选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分类:

将几种植物的叶分类。

2.交流:

分类的结果。

3.交流: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奇特的叶?

4.介绍:

常见的变态叶。

指导要点

*提供盆栽植物或者叶片标本,鼓励学生自定分类标准。

*可按形状、颜色、叶缘、叶脉等分类。

*可从形态、颜色方面进行引导。

*最好提供实物让学生观察,如叶刺:

仙人掌;叶卷须:

豌豆的卷须;叶状柄:

相思树的叶柄;捕虫叶:

猪笼草的叶囊。

活动二 叶的光合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叶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释放氧气。

2.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初步培养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体会叶对植物整体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流程      

1.猜想:

叶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2.实验:

在教师引导下,实施“水草在光的照射下释放氧气”的实验。

3.分析: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4.讨论:

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氧气外还能产生什么。

5.了解:

 碘液可以测试淀粉。

6.观察:

 部分受到光照的叶片。

7.预测:

 碘液滴在叶片上的现象。

8.实验:

将碘液滴在教师已进行褪叶绿素处理、部分受到光照的植物叶片上。

9.分析:

实验结果。

10.小结:

绿色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指导要点

*选择水草进行实验,便于学生观察到气泡的产生。

*教师向学生介绍淀粉遇碘会变蓝紫色。

*教师可向学生详细介绍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为后面学生的分析打基础。

*将预测结果书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更加关注后面的实验结果。

*滴加碘液时应均匀,提醒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不变色与变色都要分析原因。

第4课 叶的蒸腾作用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叶片的大小与水分蒸腾量有关,叶片越大,水分蒸腾量越大。

2.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培养设计和实施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能力。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提高爱护叶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盆栽绣球、塑料袋、绣球叶、纸、玻璃杯;大小不同的绣球叶、纸以及寒带植物、热带植物照片。

活动一 叶的蒸腾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

2.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培养设计和实施对比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塑料袋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

2.设计:

证明蒸腾作用发生在叶片上的对比实验。

3.交流:

各人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4.实验:

证明蒸腾作用发生在叶片上的对比实验。

5.交流:

各人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指导要点

*通过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学生一致认为水是从叶片中来的,则需要指出茎也被包在塑料袋中。

*提供玻璃杯、图画纸等实验器材供学生设计选择。

*引导学生控制茎的长短、水量等变量。

*提醒学生保持玻璃杯的平稳。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活动二 哪种叶蒸腾的水分多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叶片的大小与水分蒸腾量有关。

2.通过对植物落叶现象的分析,培养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能力。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提高爱护叶的自觉性。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叶蒸腾的水分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

探究叶片大小与水分蒸腾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3.交流:

实验方案。

4.实验:

探究叶片大小与水分蒸腾量的关系,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页上。

5.交流:

实验结果。

6.解释:

热带地区为什么多为阔叶植物?

冬季植物落叶有什么意义?

7.阅读:

小资料,体会蒸腾作用对植物和人类的意义。

 

单元2 植物的花、果实、种子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基本结构。

2.探究果实的传播方式和种子不同部分的功能。

3.感悟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4.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绿化的意识。

第1课 花的结构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剖百合花,知道它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并了解各部分的特征。

2.通过推测、讨论、模拟和观看录像,了解花各部分的作用:

花萼保护幼花,花瓣保护花蕊和引诱昆虫传粉。

3.知道授过粉的花能结果。

课前准备:

   康乃馨、百合花或其他两性花、毛笔、关于花的结构的录像。

活动一 解剖百合花

活动目标:

1.通过解剖百合花,知道它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并了解各部分的特征。

2.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记录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破损的康乃馨花朵。

2.讨论:

除了花萼,康乃馨还有哪些组成部分?

3.解剖:

百合花并把花的构造及其特征记录在活动作业第6页上。

4.交流:

观察记录结果。

5.讨论:

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有什么区别?

6.小结:

百合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组成。

指导要点

*引导学生着重观察康乃馨花朵的花萼。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花瓣、花蕊的颜色、形态、数量和气味。

*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形状上进行区别。

*教师还可以介绍百合花花萼的变化过程。

活动二 花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推测、讨论、模拟和观看录像,了解花各部分的作用:

花萼保护幼花,花瓣保护花蕊和引诱昆虫传粉。

2.知道授过粉的花能结果。

3.培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康乃馨的花瓣掉落的原因。

2.推测:

花的其他部分有什么作用?

3.观看:

有关录像。

4.小结:

花各部分的作用。

5.实验:

测试花粉能不能粘在雄蕊上。

6.观看:

授粉录像。

7.讨论:

授过粉的花有什么变化?

指导要点

*引导学生关注花萼的作用。

*引导学生讲出自己推测的理由。

*引导学生根据录像自己归纳。

*允许学生用各种方法尝试。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指导要点

*鼓励学生提供多种思考和回答,针对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资料解决问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上网收集资料,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料来源。

*帮助学生筛选资料,引导他们从资料中找寻规律。

第2课 美丽的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比较,进一步认识植物的花是各种各样的,了解两性花和单性花的不同特征。

2.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认识花各部分的作用。

3.培养深入探究花的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有关各种花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的资料、计算机。

活动一 不同结构的花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比较,进一步认识植物的花是各种各样的,了解两性花和单性花的不同特征。

2.培养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描述:

百合花的结构。

2.观察:

丝瓜花的结构。

3.讨论:

丝瓜花与百合花有什么区别?

4.观察:

课本上花的结构,并记录在活动作业第7页上。

5.交流:

这些花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

6.观察:

课前收集的关于各种花的资料。

7.交流:

观察结果。

指导要点

*教师讲解:

单性花和两性花的区别。

*学生在观察、比较时,教师应注意引导他们对应各部分一一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在分析记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交流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花在结构上的不同。

活动二 花的繁殖方式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进一步认识花各部分的作用。

2.培养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培养深入探究花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活动流程      

1.猜测:

像紫茉莉、绣球这样的花,能不能繁殖后代?

2.活动:

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关于花的繁殖方式的资料。

3.交流:

收集到的资料,并加以分析整理。

4.小结:

花可以起到繁殖后代的作用。

第3课 形形色色的果实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了解一些果实的外形特征,进一步体验果实的多样性。

2.通过推测、查找资料、模拟实验,了解果实和种子的主要传播方式:

风携带、水流携带、动物携带和自身弹射。

课前准备

椰子、蒲公英、葡萄、苍耳、莲、凤仙花、槭树等植物的果实,水、有关种子传播的资料。

活动一 各种果实的外形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了解一些果实的外形特征,进一步体验果实的多样性。

 2.培养善于观察的能力。

3.通过讨论,知道容纳种子是植物果实的重要作用之一。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课本上各种果实的图片或实物。

2.交流:

这些果实的显著特征。

3.讨论:

果实有什么作用?

4.小结:

植物的果实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作用之一是容纳种子。

指导要点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思考果实里面有什么。

活动二 种子的传播方式

活动目标

1.通过推测、查找资料、模拟实验,了解果实和种子的主要传播方式:

风携带、水流携带、动物携带和自身弹射。

2.培养推测的能力和从事模拟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推测:

种子是怎样传播的?

2.交流:

推测的结果。

3.模拟实验:

传播种子的方法,并完成活动作业第8页第一部分。

4.观看:

关于种子传播的录像。

5.小结:

果实和种子的主要传播方式有风携带、水流携带、动物携带和自身弹射。

指导要点

*引导学生从果实的外形特征上去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种子传播的多样性:

轻轻碰触凤仙花的果实、将苍耳粘在衣服上、将椰子放入水中、吹蒲公英、放飞槭树的果实等。

*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自行归纳。

第4课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剖大豆,发现大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含子叶。

2.通过对比实验,了解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种皮有保护作用,子叶储藏营养,去除部分子叶的胚依然能长出新植物。

3.初步培养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课前准备

浸泡过的大豆、南瓜子、花生等种子,塑料盒、棉花。

活动一 解剖种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解剖大豆种子,发现它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含子叶。

2.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种子里面有什么?

2.解剖:

大豆种子,观察后将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8页上。

3.交流:

观察结果。

4.观察:

其他植物种子的结构。

指导要点

*允许学生有各种猜测,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学生可以用图画或文字进行记录。

*教师可多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种子请学生观察。

活动二 大豆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了解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种皮有保护作用,子叶储藏营养,去除部分子叶的胚依然能长出新植物。

2.初步培养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2.设计:

证明种子各部分作用的方案。

3.实施:

所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

4.观察:

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记录在活动作业第9页上。

5.交流:

实验结果。

6.小结:

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指导要点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关注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要求学生仔细操作,以免碰伤种子的其他部分,影响实验结果。

*要督促学生课外持续观察,认真记录。

 

单元3 动物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等几类常见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2.知道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有一定的关系。

3.初步知道可以按照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进行分类。

4.培养观察、比较、讨论、分类、制作等能力。

5.进一步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第1课 昆虫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具1对触角、3对足、1或2对翅膀,从而学会辨认昆虫。

2.初步了解蚂蚁为适应生活环境而翅膀退化,不同昆虫为吃不同的食物而变化出不同的口器,从而初步体会昆虫的形态特征是与其生活习性密切相关的。

3.学习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分类、制作等方法去探究事物。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各种昆虫标本、昆虫口器仿真模型、制作昆虫模型的材料及制作好的样品;学生的准备:

阅读有关昆虫的书籍或资料,观察或捕捉一些小昆虫。

活动一 各种昆虫的特征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具1对触角、3对足、1或2对翅膀,从而学会辨认昆虫。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天牛、螳螂、胡蜂、蝴蝶、苍蝇和蚊子等昆虫的图片(或标本)。

2.思考:

这些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3.讨论:

它们的足、翅膀和触角的数目一样吗?

4.记录:

完成活动作业第12页。

5.交流:

你还认识哪些具有这些相同点的动物?

6.小结:

昆虫的特征。

7.判断:

蜘蛛、蜈蚣、龙虾等动物是不是昆虫?

为什么?

指导要点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昆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具1对触角、3对足、1或2对翅膀,从而学会辨认昆虫。

*通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体会可以按照动物的形态特征对它们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昆虫的实物或者图片与活动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昆虫的特征。

*除了这些动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动物供大家判断。

活动二 制作昆虫模型

活动目标

1.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制作昆虫模型,进一步巩固对昆虫形态特征的认识。

2.初步培养制作模型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蚂蚁或蜜蜂的图片。

2.讨论:

制作昆虫模型应该注意些什么?

昆虫的各部分各应选择什么材料来做?

3.制作:

用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昆虫标本。

4.交流与评价:

展示各人制作的昆虫模型,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加以改进。

指导要点

*制作时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思考:

昆虫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各个部分分别用哪些材料来制作?

*本活动中的交流与评价十分重要,要通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加以反思,巩固和提升已有的认识。

第2课 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爬行动物是利用四肢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能在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的陆生动物。

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是: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被覆角质鳞片或角质甲壳。

2.初步了解不同的爬行动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其生活环境。

3.知道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

4.学习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分类等方法探究事物。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

玻璃缸里的活龟以及鳄、蛇和壁虎的标本,各种爬行动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学生的准备:

阅读有关爬行动物的书籍或资料,尤其是有关壁虎脚趾特殊形态特征的资料,收集恐龙图片与玩具。

活动一 爬行动物的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爬行动物是能用四肢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的陆生动物。

2.初步知道爬行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被覆角质鳞片或角质甲壳。

3.初步了解爬行动物是在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的陆生动物。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部分爬行动物的图片。

2.讨论:

它们是什么动物?

生活在什么地方?

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模仿:

龟、鳄、蛇的运动。

4.小结:

爬行动物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完成活动作业第13页第一部分。

指导要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爬行动物相似的外形特征,以及模仿它们的运动习性。

*在陆地上产卵与孵化幼体是爬行动物区别于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

*蛇是爬行动物中十分成功的一个特化,与其他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没有四肢,但它在陆地上的运动非常敏捷,有波浪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伸缩运动四种运动方式,教师应该予以详述。

活动二 壁虎的爬行

活动目标

   探究壁虎爬行的特点,初步知道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流程      

1.讨论:

壁虎为什么能在墙壁上行走自如?

2.观察、比较:

壁虎的脚与龟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3.交流:

自己找到的关于壁虎爬行的资料。

4.小结:

不同的爬行动物具有特殊功能的身体结构,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性。

指导要点

这里以壁虎为例,使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动物具有的形态特征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只有这样动物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将被自然界淘汰。

教师可以有意和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活动三 恐龙的生活

活动目标

知道恐龙是古代的爬行动物。

学生活动流程      

1.观察:

教材上的恐龙图片。

2.讨论:

恐龙为什么属于爬行动物?

3.展示交流:

学生介绍自己课前收集的恐龙图片与恐龙玩具。

4.讨论:

为什么称恐龙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