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83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0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13 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

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

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

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目标导学二:

解读文章,体会讲演情感

1.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

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

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

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

词的分量用得极重:

“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

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

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

“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

“……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

“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

“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

“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

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

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

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明确:

揭露虚弱本质:

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指出末日来临:

完了,快完了。

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

“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

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深层探究,感知语言特点

1.探讨本文的感情色彩。

明确: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2.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

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

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

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

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

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

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目标导学二:

再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

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能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2.请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三、板书设计

 

13《最后一次讲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2.在朗读中体会本文演讲语言犀利有力的语体特色。

3.在赏析中体会对比,反问,反复,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

2.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将本文慷慨昻的朗读出来,表现出本演讲词的语体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忆往昔,巧引入:

抗日战争在1945取得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民党反动派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众人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课题:

最后一次讲演)

(二)说事迹,悼英烈。

1.介绍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

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

2.介绍李公朴先生:

李公朴,江苏人。

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

“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

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致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3.观看两个短视频:

进一步直观了解两人的气节和为人。

(三)大声读,出气势。

1.模仿视频中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特点,大声朗读这篇演讲词,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四人小组进行朗读,推荐读得最好的一人全班一齐听。

3.个别读,并进行品析。

4.思考讨论: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3)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4)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明确:

在6—10自然段。

5.选读课文,再一次体会这篇讲演词的语体特色。

(明确: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 

6.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明确: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例如:

对敌人:

骂他们无耻。

对李先生:

称赞其光荣)

(四)赏修辞,品语言。

1.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在即兴演讲时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短句和肢体语言来加强演讲的表达效果,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赏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划出文中的对比句3个,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明确: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以某集团的无耻对比李先生的光荣,达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2“你们完了,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将你们的快完了和我们将要迎来光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我们的光明和反动派的末日形成鲜明的突比。

(2)划出文中的反问的修辞手法3个,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②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3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

竟遭此毒手?

(明确:

上述每个句子都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恶行,使整个演讲激动人心,鼓舞斗志,气冲斗牛,震动天地。

(3)划出文中反复的修辞手法3,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无耻啊!

无耻啊!

②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③我们的力量在的很,强得很!

(明确:

反复的使用,突出强调,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

读起来激动人心。

(4)划出文中的短句若干,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②无耻啊!

无耻啊!

“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③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明确:

文中长短句交织,以短句为主,短句如实的记录了当时闻一多先生的口语,表达了闻先生昂扬激动、无比愤慨的现场情绪,以及他视死如归,无比坚强的口气。

(5)找出文中的肢体语言,思考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

(明确:

第4自然段,捶击桌子。

这个动作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已愤怒到了极点。

(6)学习本文之后,请你完成下面的对联,用对联来完整的表现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上联:

言,      ,气冲斗牛。

下联:

行,义无反顾,       。

横批:

大义凛然

补充完整后板书:

上联:

言,慷慨激昂,气冲斗牛。

下联:

行,义无反顾,无愧须眉。

横批:

大义凛然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朱自清歌颂闻一多先生的诗,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100字左右。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

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2.针对班级中的部分同学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演讲词,在班会课上进行讲演练习。

要求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多使用短句,并配合使用肢体语言。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大义凛然 闻一多

言,慷慨激昂,气冲斗牛。

行,义无反顾,无愧须眉。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

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该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

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

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目标导学二:

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探究1:

“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探究2: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探究3:

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

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

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目标导学三:

分析课文,掌握论证方法

1.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从传统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阐述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2.解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1)引用论证:

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道理论证:

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对比论证:

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目标导学四:

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1.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极其重要。

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确: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气。

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颈上从漏斗体向上吹气,这时乒乓球就悬浮于空中,使实验现象更加具有挑战性。

这位同学正是通过动手实验,发挥“格物致知”精神,才发现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物理现象,获取到真正的自然学科知识。

2.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

明确:

不是。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

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

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具体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出问题)

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分析问题)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解决问题)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真正格物致知内涵,

3、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学生背诵平时搜集的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

1、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

(达芬奇)

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小结:

以上这些中外名人对“实践”的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二、导入新课

(一)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

(三)重点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

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

即心要端正。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

(二)指导学生研读课文。

(1)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指导学生研读。

1、提出问题(1-2段):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2、分析问题(3-12段):

①(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的事例,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②(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③(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3、解决问题(13)。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

1、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教师点拨:

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