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8655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设计 走向世界的中国.docx

教学设计走向世界的中国

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和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以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加强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2.收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和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整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对家乡经济发展或国家跨区域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分析、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家乡经济发展或我国重点工程建设的事例,说明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通过我家、我家乡、我们国家的变化等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

理解我国加入WTO的意义和在国际和全球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难点

1.理解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理解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挂图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挂图;有关我国目前建设的重点工程的录像剪辑或多媒体课件;有关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闻资料。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从身边与网络、电视、广播和书籍、报刊等媒体中收集有关家乡经济发展和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图文材料。

3.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以6~8人为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政区挂图

教师提问:

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请概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

学生发言。

(略)

教师承转: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今天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轮流请多位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教师板书: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板书:

1.区域差异

教师出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挂图),并提问:

观察“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特点,想一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学生发言: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千差万别,这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教师承转:

不同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教师板书:

2.区域发展

教师提问:

1.读图9.1,结合已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学生讨论发言。

(略)

师生共同总结:

1.从图9.1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

这些都是东北平原的农业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发展商品粮生产,是东北平原区域发展的方向。

因而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家乡发展经济的地理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着问题。

就人口这一条件而言,从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而从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扬长避短,发展农业要走多种经营之路,发展工业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并积极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

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创造了更多的产值。

看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教师承转:

有了优势,是否就能够发展得好呢?

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我们家乡加工的产品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任何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也就不能促进区域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其他地区的合作。

教师板书:

3.区域合作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或录像和图片

“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050年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届时“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控制。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学生阅读后思考:

1.为什么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营造防护林?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于促进区域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学生讨论发言。

(略)

师生共同概括:

1.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阻碍了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

国家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2.“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这一事例说明为了促进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

人与环境的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课本P88“活动”中的第2题。

学生分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

先分组讨论,而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发言人,到讲台前阐述本组的认识和看法。

师生小结:

问题1:

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大屏幕展示)

重点工程

输送资源源地

输送资源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

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

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

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

上海

西电东送

南部大通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问题2:

工程主要解决了哪些问题?

1.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2.使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给工程沿线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也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

总之,跨区域工程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看到不同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个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

二、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板书:

1.发展中的大国

教师出示文字资料:

从1978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2002年也超过了7%,超过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

经济的快速增长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日、德、法、英,居世界第6位,2002年经济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

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居世界第31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尽管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偏低。

学生阅读上文,结合“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这一话题,讨论思考为什么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学生讨论发言。

(略)

师生归纳总结: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综合国力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在我们家庭中有着具体的体现,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许多家庭已购买或计划购买小汽车。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不可小觑的大国。

所以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这是我们国家的又一基本国情。

教师板书:

2.在世界中求发展

教师播放和展示:

关于我国加入WTO的艰难历程和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视频或图片。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课本图9.2和图9.3,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讨论我们国家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看法。

(略)

师生概括发言要点:

从我国国情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发展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我们只有加入WTO,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祖国的发展。

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2.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

各个国家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

图9.2已形象地说明,一种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的共同合作完成;另一方面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

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3.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课堂总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

融入全球化,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区域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明天同学们将带着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地图的本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向未来的生活。

课后作业:

分组在网络、报刊、书籍、电视中收集关于家乡和祖国发展的图文资料,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采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去探讨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多有少,应当相互展示、资源共享。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学会用“事实说话”“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把握其小结内容。

 

有条件的学校应播放“三北”防护林的简介录像,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真实地感受其意义和作用。

 

启发学生从森林的环境效益入手,思考“三北”防护林的生态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播放重点工程建设的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

 

学生依据查寻的资料进行整理。

资料不详时,老师要提供给学生。

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资源短缺区、资源丰富区和工程沿线区互惠互利入手,理解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以播放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着的问题等方面的视频或多媒体课件。

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更多的事实材料。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能力和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对此也有亲身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我国的发展、我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