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9069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ocx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红霞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建立一种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模式下,通过“问”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功能,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面对的重大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

而如何通过培育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正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问题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的实践与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研究方法

首先、将本课题上报学校,经学校领导同意,将其列为2007年我校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并成立了本课题研究项目组。

其次、召开了本课题培训会议,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会上,课题负责人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我校十多年来生物教学改革的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中学生物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指出了生物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深化生物教学改革,加快新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做好本课题研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同时课题负责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本课题策划立项、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的经过,使全体参与本课题研究成员进一步系统了解本课题的总体设想。

同时,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有关本课题研究的已有成果、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向,使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准确把握本课题研究的“三个定位”(即研究层次定位,研究目标定位和研究思路定位)。

掌握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以及研究步骤的具体要求。

最后,将本课题研究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到人,使从事本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成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具体研究任务、操作要点和时限要求。

本课题研究于2007年3月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运用“资料收集法”,收集并学习相关资料,理解“问题教学法”的内涵;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撰写论文,探索问题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领域应用的策略。

第二阶段:

采用“课堂实践法”,把拟定的策略运用于课堂,在实践中检验策略的有效与否,同时,运用“案例反思法”,及时修正策略、完善策略,提升理论水平,进行再实践、再探索。

第三阶段:

作课堂教学示范,并用“比较法”进行专题讲座,推广课题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对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在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的应用的重大意义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的方法。

它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落实。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贵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兴趣。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解的求知状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创造始于提问,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1、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程序

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矛盾在思维过程的反映。

问题要落实在知识点上,要将各个知识点连接成链,要提示知识的规律性。

没有问题就没思维。

问题思维是认识主体不断提出问题,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直至问题解决的有意识过程,问题教学法是以上诸理论的变通、变式、变化,吸取他们的合理精华,以问题为中心,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教师善于创设愉悦、宽松、民主的问题情景和心理氛围,巧用不同形式的讨论,使设疑、质疑、释疑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发现规律,学得新知学得方法,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基本形式是讨论,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其程序如下:

创设情景→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

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置学习目标,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去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疑、以疑启思,引发认知冲突,其主要途径是:

①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导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情景。

②围绕“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并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教学情景。

③围绕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情景。

创设的这些问题必须鲜明、突出、富有意义,使学生感到确有探索的必要,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处于“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

(2)、启发发现。

“启”就是启发思维,根据创设的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情景,寻求获取发现新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不仅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框,积极探索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

“发”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正确表述问题,首先要督促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教材和参考资料,这是学生发展学习的基础,要问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其次要学会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正如牛顿对落地苹果的思考。

科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都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教师要防止以多余的插话、烦琐的讲解占有学生活动的时间,要让学生更多地进行阅读、思考、观察和交换探索情况,要多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显得天真幼稚,甚至趋于荒唐,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真理的开始,正如物理学家拉比说:

“物理学家是人类历程中的彼得·潘。

他们永远不成熟,他们永远怀有好奇心。

”科学始开好奇。

对这些稚嫩的创新幼芽应精心呵护,不可挫伤其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表现在喜欢新鲜的东西,奇异的刺激物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课堂教学要顺应这一规律,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好奇求知,唤起学生求疑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直觉思维,发表独到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这样的问题发现或在课的开端,或在课的中间,或在课的末尾,形式不拘一格。

总之,善于以问题的发现为“诱饵”,在已知中包含未知,激起学生的惊奇,去追求新的课题,把学生引入“想象”的奇妙世界。

这一环节正是体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的治学思想。

(3)、讨论探究。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和心得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探究问题的真谛。

讨论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形式,若干个人围成一组,心情轻松,相互平等。

思维呈开放状态,先讨论个体疑点,协作启发,以“悟”为果。

教师也要加入讨论,并保护学生的独创意识,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已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

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频繁往来。

不同见解,不同思路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反馈,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学生的“爱动、乐于交往,爱表现自己”的心理要求得到满足,众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讨论也可以采用一个学生主要发言,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

学生能自行解决的绝对不讲,偏离学习目标的设法诱导,教师不注重寻找现成的答案,只是激发学生去学会思考,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追求多种解决的办法。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用火加热物体的时候,火在物体的什么方位上?

”多数都会回答火在下方,不过,他们忘了在河边烤鱼时火在侧旁,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纸片时在上方。

这样可以增强探究和研究的气氛,引发创造性思维,拓宽思路,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

教师适时根据反馈讨论的情况进行一些评述性讲解,即肯定正确,补充不完善,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即可。

讨论的方式方法可以再开放些,让学生主动合格,争取人人成功,比如:

鼓励学生反问老师;抓住问题的关键,追问学生;举出实例让学生辨析论证,大胆猜想,以激发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多元思维;也可把问题分成正反两方进行探究。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开始只是问题不讲解,要求学生自己去独立进行研究活动。

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强的学习毅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

在独立研究中不能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体研究(讨论)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个别答题方式进行解决。

在集体研究中,不能只听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发言,还要引导基础差的学生发表见解,并加以鼓励。

正是实现叶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同时也渗透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

(4)、网络设计。

当今世界乃网络时代,课堂也应注重知识网络的设计,才能创造新知。

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发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把零散的知识点问题化、网络化,发挥整体最佳功能。

在网络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用问题小结,要总结规律,优化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知识综合设计能力。

问题小结时,切忌把研究过的知识机械地重讲一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使分散知识网络化,复杂知识简明化,具体知识规律化。

小结后要在学生脑海里留下准确、深刻、简明的知识网,以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5)、迁移应用。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教师的施教之功,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内化的思路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迁移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一个完整起始学习进程,应包括“学”、“习”两个连续进行的基本环节,只有“学”这个环节是不够的。

因为“学”的环节总得来说属于学会探路,求得明了的过程,紧接其后的环节“习”才是记忆、应用、创造的过程。

为此,每学完一个阶段,都要设计一些问题,进行“习”,引导学生自我检验,及时补缺、巩固。

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即利用迁移规律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

①加强基础性训练,触类旁通;②注重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加深理解;③注意相仿知识辨析,纠正负迁移现象。

总之,这些问题一般要能体现基础性、启发性、多样性、简明性及挑战性等特点。

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成为师生可以共同检查测定的指标,要体现重点难点,要适合学生一般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

创造性思维往往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对平平常常的事物提出千万个问号,这正是问题教学法的精髓。

以上各个程序可以用“问题目标、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网络、问题应用”这二十个字来概括,它们各具特点,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有许多变式,但始终使各种问题设计紧紧围绕着创新思维进行。

2、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它有利于学生重视课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它有利于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状态,变被动地听为主动的学,变机械的记忆为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有成效。

(3)、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探索发现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5)、各个环节都安排了学生的质疑活动,这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便于更好地设疑和解疑,把“疑”解决在课内,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6)、它为学生提供自行发挥的余地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因而就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得以自我的发展。

(7)、教是为了不教,会教的结果必须促使学生学会,而会学的核心就是会思。

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对问题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的应用的切入点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问题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设置

问题设置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创设的问题首先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必须经得起科学的考验。

②目标导向性原则。

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所涉及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学重点、难点,能反映教材和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

③可行性原则。

所涉及的问题要让学生感觉到并不陌生,但必须通过努力探索(有头绪去做)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不难也不可太易,不能出现使学生思维停止,导致启而不发的现象,也不能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简单、无味,否则会影响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④程序性原则。

创设问题时,将问题按照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涉及的知识应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且是逐步接近到最近的发展区。

⑤新颖性原则。

所创设的问题力求开阔、新鲜,能给学生带来惊奇,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问题设置的难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把握其难易程度。

有人认为问题的设置就如摘树上苹果,既非唾手可得,又非遥不可及,你去跳一跳定会摘到,这样吃起来才会觉得有味道。

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如在讲到基因重组时,我问出了“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什么时期?

”可是学生半天没有反应。

我马上发现我犯了一个小错误,这个问题实际上比较难。

我立刻降低了难度,改问减数分裂(前面已学过)的有关问题: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

”学生松了口气,很快回答,再联系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等知识,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

(3)、问题的来源

①问题源于学生。

“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深刻而又朴实的话。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即使偶尔提出不恰当甚至荒唐或错误的问题但只要提出问题,就证明他们动过一番脑筋,是其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

这个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这种源于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再经过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解决而收到的效果,是传统教学中依靠教师的反复强调、三令五申,学生不假思索、亦步亦趋所无与伦比的,更重要的是前者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越达成知识目标本身,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②问题源于教学。

“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教学”的教学过程本身会产生问题,也需要提出问题;“问题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前提,但是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

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问题是否有价值?

怎么让学生提出问题?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

ⅰ、设置情境,激发认知动因。

借助不断变化的形式和叙述,注重提示条件性知识,创设“变式”性问题情境,为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因。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急切地期盼问题的解决,以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ⅱ、营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教师和课本是“权威”,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由教师来把握。

由于教师所处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等原因,使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问题却越来越少。

在“问题教学”中,要改变这种压制学生的局面,就需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更多的人能够提出问题;同时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再则,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质疑。

如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或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评分,难度最高、最有创造性的得分就高。

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

ⅲ、教给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质疑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时会产生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方法。

比如,如何选思考点,如何关注教师的讲述和同学的表达以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

还应教会他们运用思维规律来提问,采用搭桥式、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等方式提问质疑。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就能使学生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

2、问题意识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正在崛起的生物科学,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它在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相关问题,将发挥预想不到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知道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例如教学“水影响植物分布”时,我让学生对课本的图片进行探究,当同学们观察了“沙漠上的不毛之地”时,有的同学说:

“沙漠的景色虽然壮观,但如果地球都沙漠化了,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描述了一幅幅地球沙漠化可怕的画面,最后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又如教学“计划生育”一节时,我让学生观察七年级下册课本上图片并提出:

从图片的背景中你想到了什么?

经过点拨,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

①中国的人口这么多,一天要吃多少粮食?

②如果不控制人口的增长,五十年后我国将达到多少亿人口?

③一个国家,是否人口越多越强大?

④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是否跟人口过多增长有关等等。

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

从这些问题中让学生意识到:

控制人口的增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旋律的今天,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广大生物教师的重大任务。

在生物课堂上,创设学生问题意识,使他们在“问”中学,在“动”中学。

3、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生物CAI与情景教学优化组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探究情境。

网络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如动植物的图片、课件、动植物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进展等;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多媒体功能,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基于这种认识,我在《生态系统》教学中,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功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切中目标施教,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1、本课题研究,深入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一线,不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都力求提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研究成果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促进农村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同时,我们经过将近一年半时间的研究也明确认识到,要把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可能速成,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夸,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学校校长和教师们的精心培育、提炼和升华;也需要一代又一代校长和教师们的传承、发扬和光大。

2、本课题研究使我们从理论高度上,深刻认识到问题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问题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个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3、本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为什么要大力倡导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地应用问题教学法”三个基本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并在理论层面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这些成果一方面是我们近两年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结晶;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反映了当前国内问题教学法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且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4、本课题研究本着“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采取反思性实践研究方式,重在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课题研究为我们重建生物课堂教学新模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对于大面积提高我校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