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80984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docx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大学论文

 

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问题与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行政管理(专科)

年级15秋

学校德清学院

目录

1中国教育的现状1

1.1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现状1

1.2教育质量的现状1

1.3教育经费的现状2

1.4师资力量的现状2

1.5硬件设施的现状(以校舍为例)2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3

2.1不同社会阶层教育机会不平等3

2.1.1工作性质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3

2.1.2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3

2.2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4

2.3不同性别教育机会的不平等5

2.4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5

2.5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6

2.6教育乱收费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7

3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8

3.1层次性8

3.2综合性8

3.3延续性或累积性8

4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9

4.1外部因素9

4.2内部因素9

5中国教育的改革途径10

5.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10

5.2对我国落后地区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10

5.3发展高级人才市场11

结论12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今天,没有哪个国家会怀疑教育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也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民生事业。

随着现代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们的教育需求高涨。

但是在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反而降低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因此,教育不平等就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不平等现象在我国的具体表现,然后分析了教育不平等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提出建议。

1中国教育的现状

我国一直都很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各地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尽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接受基础教育是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远远没有达到平等的地步。

1.1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现状

单就普及率而言,到2015年,全国只有92.6%的地区普及了义务教育,7.4%的地区尚未普及。

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微薄和学杂费的不断提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儿童中途辍学,一些地方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不到80%,小学升学率在一些地方不到50%。

1.2教育质量的现状

而在教育质量的差别上,城乡之间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城市的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水平高,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严重,教育现状堪称“凋敝”。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严重不足。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举债高达500亿元,甚至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义务教育负债也很普遍,个别县甚至达到3亿元,是其财政收入的2倍多。

而其根源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不合理的义务教育经费投资体制。

从1986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将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的重心下移到乡镇,乡镇承担了大部分的义务教育经费。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全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负担很少,不足2%。

然而,乡镇财政普遍收入不景气。

2014年,全国乡镇本级预算收入1051亿元,平均每个乡外镇收入是231万元;同年,全国乡镇负债总额达到1081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238万元.

1.3教育经费的现状

我国省、市间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以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14年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6.81倍,到2015年,这一比例扩大到了8.95倍,绝对差距从442.7元扩大到10256.83元。

1.4师资力量的现状

在师资方面,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教师比例比中部地区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出11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普通中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比例比中西部地区超出更多。

1.5硬件设施的现状(以校舍为例)

校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需条件,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办学条件的优劣。

就全国而言,2014年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10.52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8.15平方米。

其中,东部11个省、市、自治区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9.27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6105平方米;中部8个省、市、自治区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6192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5136平方米;西部12个省、自治区普通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6.99平方米,小学生生均校舍面积为4177平方米(《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年)》)。

可见,东部地区的办学条件优于中西部地区。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在世界各国都在追求教育平等、大力削减教育不平等的今天,还是存在如此众多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如种族间教育不平等,性别教育不平等,区域教育的不平等等。

2.1不同社会阶层教育机会不平等

2.1.1工作性质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的阶层划分正在出现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情况,其中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开始突出,如何平等分配教育机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父亲职业、受教育程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精英教育制度下,农民、工人子女获得优质基础教育和升入大学的机会显然处于不利的境地,近年来,这种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为例,2014年清华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1.7%,2015年为17.6%,减少了4.1个百分点;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8%,2014年为22.3%,减少了5.7个百分点。

另据对2015年全国城镇住户调查的统计分析,服务性工作人员和商业工作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15.3%和13%,而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子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则接近一半。

2.1.2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许多研究表明:

受教育的程度与经济收入之间在许多时候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造成的,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因此会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带来更多的边际收益。

同时,收入较高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会高于低收入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并使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收入分配产生代际效应,使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因此,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之间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使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另外,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出现了进城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之间国民待遇的不平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的户籍制度对进城务工者涉及多方面的歧视,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尽管政策的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不应以本地与外地的户籍为标准分配教育机会,而应以居住地为标准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即􀀁同城同待遇􀀁,并且通过制定政策规定由流入地政府承担进城务工者子女就学的责任,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比如大多数流入地政府向外地户籍学生所拨生均教育经费要少于本地户籍学生,对进城务工者子女仍存在实际上的歧视。

此外,进城务工者子女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仍在受户籍问题的困扰。

2.2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中国目前的发展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显著,社会发展中的这一特点也在制约教育机会的分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北京、上海和天津,其文盲比例为5.2%,初中以上的人口比例达78.2%,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14.3%;东、中部省份(安徽除外)以及西部的新疆和陕西,其文盲比例在3.7%到13.4%之间,初中以上人口比例在51.3%到70.1%之间,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在4.4%到9.9%之间;西部的四川、重庆、宁夏和华东的安徽,其文盲比例在10.2%到13.3%之间,初中以上人口比例在44.8%到53.9%之间,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在3.6%到7.2%之间;西部的云南、贵州、甘肃和青海,其文盲比例在14.5%到19.8%之间,初中以上人口比例在39.8%到48.4%之间,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在3.8%到5.6%之间;西藏地区的文盲比例为37.2%初中以上人口比例为15.9%,大专以上的人口比例为0.94%。

从地区间人均受教育年限看,也显示出地区间所存在的差异。

2014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全国为10.32%,吉林省最低为3.85%;西藏最高为44.03%。

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3年以上,但西藏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年,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以上数据表明,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对该地区的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3不同性别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妇女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全国青壮年妇女文盲率为4.2%;2014年女性平均上学年数为6.1年,比男性少1.5年。

2014年,普通初中和高中在校女生的比例分别达到47.4%和45.8%;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女生的比例达到51.5%。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

尽管女性的教育机会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性别差异在城市和农村中的表现很不相同。

以高等教育的机会分配为例,城市女性的高等教育机会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农村女性的高等教育机会则有下降的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正导致这样一种结果:

当城市居民群体中的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距日益缩小、并且女性还显示出某种竞争优势时,农村人群的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距则在拉大。

此外,在女性受教育方面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

有些学校或明或暗地设立了不同的分数标准,造成对女性的事实上的歧视。

例如一些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男女考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文、理两科的分数线女性考生分别比男性考生高出8分和17分。

还有些院校为缓解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问题而规定按男女考生分别排队录取􀀁。

2.4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上。

2014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与全国(包括城市学生在内)的生均教育经费相比,只有平均水平的72.6%和82.7%。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不同的教育类别之间。

在基础教育经费总量中,财政性投入所占比例不仅低于许多西方国家,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在高等教育经费中国家财政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在国家的公共教育投入中,非基础教育比例过高显然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因为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针对的人群范围最广,数量最大,是公共性最强的公共产品,但在国家的教育投入方面却未能得到相应的份额,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现象大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上。

据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的比例为53.8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校的比例为49.43%、音乐器械配备达标校的比例为45.45%、美术器械配备达标校的比例为44.29%、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校的比例为53.29%。

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的比例为6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校的比例为66.0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校的比例为59.87%、美术器械配备达标校的比例为58.84%、理科实验仪器达标校的比例为73.14%。

以上数据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能够达到法定的办学标准,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平等。

学校师资的配备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等现象。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014年,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师比为:

小学19.31:

1,普通中学16.90:

1,农村分别为20.09:

1,和19.92:

1。

从师资质量看,农村师资学历层次较低,2013年,辽宁、云南、陕西农村具有本科学历初中教师的比例与城市初中的差距分别为40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

2014年,该差距进一步拉大至43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2.5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从1997年起,由于允许高等学校向学生收取费用,因而大大刺激了高等学校扩招的积极性,中国的高等学校出现了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

许多人以为教育规模的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因此能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其实这一直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据相关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学的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扩大。

许多研究者指出,只要这种教育的规模扩张未能使处于优势地位的阶层和群体达到教育饱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不会下降,高等学校的扩招不仅未能减少较高等级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机会的不平等,而且也没有减少较低等级高等教育(大学专科)机会的不平等。

2.6教育乱收费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实行免费教育。

近年来由于教育机会与个人回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日益明显,因此大大刺激了社会的教育需求,教育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持续的失衡现象。

教育收费的政策选择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收费政策始于1986年,高等学校则是从1997年高等学校实行招生并轨后开始实施收费政策。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失控,出现了严重的乱收费现象,比如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各种名目费用,向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学校也以各种名目向学生收取费用,或变相提高学费标准。

学校收费已成为学校教育机构获取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借这种机会而滋生出来的混乱的收费现象扩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并使一部分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向学生收取费用,因而逐渐脱离平等的目标,蜕化成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化学校。

许多人认为,教育收费能扩大资金积累,提高办学效率,使居民个人分担教育成本成为可能,因此合理的收费可以为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扩大教育机会公平创造物质条件,从而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

但由于在实施收费制度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偿力度,建立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以及教育费减免制度,同时未能有效监控学校的招生行为,保证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同等的入学机会,因此学校的乱收费现象正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

3.1层次性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对象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个人、群体、阶层和地域等等。

对于个体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个人的个人素质、态度、能力和行为造成的。

但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来说,则往往是一种结构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

如女性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性,美国黑人的受教育权也低于白人。

现实生活中各个层次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当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偏向某个群体、阶层和地域时:

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必然包含了对个人的不平等:

而对个人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一定包括对其他层次的不平等。

3.2综合性

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仅仅是一个因素造成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从资本方面的影响来说,目前的社会是个总体性资本很强的社会,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果不仅受单个资本的影响,通常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综合影响的结果。

从主、客观方面来说,除去个体自身素质的因素外,还受社会风俗习惯、教育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3.3延续性或累积性

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过程来看,教育机会不平等纵贯教育的整个过程,它表现在教育机会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这种延续性不只是表现在代内之间,也表现在代际之间。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果不利于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使社会成为一个封闭型的社会,上一代因教育机会不平等而处于社会低层的人同样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同样也会使孩子因得不到好的教育机会而使自己处于社会的低层。

4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在世界各国都在追求教育平等、大力削减教育不平等的今天,还是存在如此众多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如种族间教育不平等,性别教育不平等,区域教育的不平等等。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其成因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把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因素归纳如下两个方面。

4.1外部因素

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并存,发达地区适龄人口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已初步实现了机会平等,而贫困则成了落后地区儿童享受教育机会平等的障碍;农村与城市教育机会不平等,广大农村地区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境地,在入学率和在校率上,农村普遍低于城市,在辍学率上,农村远远高于城市。

社会各阶层间收入的差异。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对教育的投资越多,未来收入也越多。

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能否进入这种消费,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类型的消费与阶层收入呈正相关。

由于社会各阶层的收入不同,用于教育投资的可支配收入也不同,选择进入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机会也会不平等。

家庭文化背景的制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

家长接受教育的类型、层次、所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术水平都会影响子女受教育机会。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程度高,则支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也高;反之,受教育较少或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没有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对教育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则送子女上学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4.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可分为教育制度的弊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和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弊端。

教育制度的弊端,各国教育体制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考核来选拔社会的精英。

法国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制度不是铲除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它以“遗传”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教育不平等。

孙立平认为经过20多年改革和转型的过程,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形成了并以断裂和失衡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就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分野和裂痕。

一方面,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开始构成一个巩固的联盟;另一方面,则是碎片化的弱势群体。

其结果是两者争取自己利益能力的高度失衡,他们的争夺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教育方面,这种不良社会的出现,不但对社会的利益格局,甚至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又有学者从政府职能转变这一角度分析教育公平,认为在计划经济下,作为由政府包办的消费性公益事业的中国的教育事业,只能惠及城镇人口以及在农村地区维持很低水平。

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政府职能也开始转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政策方向之一就是强化政府统筹公共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

还有学者通过对国家目标、教育价值、资源配置、发展路径、学校系统、教育权利、以及教育机会获得和教育公平评价等方面来分析新中国不同时期教育公平的制度特征和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后,认为在1977年后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教育权利平等转化为教育机会平等,并提出了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

而且从教育目标、教育价值、教育重心、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公立学校的功能和中学教育的功能等方面对大众教育与精英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并且提出转型期新的利益格局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对教育机会均等造成了深刻影响。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资源是指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效运行而确立的制度、法规以及消耗的人力、财力等。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入密不可分,教育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教育的重要条件。

而有些国家教育资源的投资往往是向城市倾斜,而在城市中又向重点学校倾斜,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带来了明显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弊端。

教育结果平等一方面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另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个体能力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条件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是相对个人的比例平等。

但是一些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却是明显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如“分轨”、“分流”、“科技班”、“奥赛班”的教育模式很能说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5中国教育的改革途径

有学者在分析了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视野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变革后,指出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以及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了人们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差别日益扩大,从而使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学校制度才能降低出身的不平等或者降低家庭背景的重要性,通过变革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公平教室、创建功能共同体、改革考试制度以消除这种差距,从而实现教育平等。

还有学者提出应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产权制度,理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社区、学校、家长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产权关系,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机制,改变现行的教育产权制度所存在的教育机构行政化浓重、学校资本所有权与学校所有权错位的弊病。

另外,还有学者通过对以往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后认为应当重新定位现代教育制度的认识,纠正对其认识的偏差。

进而提出现代学校制度的出发点是学校,落脚点是学校利益相关者,最终目的是维护并不断扩展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现代学校制度应该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制度;应该是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和公开化的制度;应该是充满伦理和道德关怀的制度。

改善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

5.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公共教育投入流向,把有限的公共教育投入更多地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

5.2对我国落后地区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

必须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居民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改善教育质量。

保障贫困居民都能够完成义务教育,通过大众化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进而摆脱贫困,提高收入。

5.3发展高级人才市场

发展高级人才市场,打破地区间劳动力市场分割,进一步完善劳动市场体系,最终通过教育的平等化达到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预期目的。

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在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而在同一地区同样存在着不平等的表现,具体在:

父母工作性质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不同性别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通过总结我们得出我国教育不平等具有三大特征:

层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