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9169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

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

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

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

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

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

(二)课型:

听说能力训练课

(三)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

四、重难点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1

五、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义初语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第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明确: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本文是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的手枪,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的绝唱,是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旗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目标1。

大纲第二条第三款:

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场合和对象。

这是初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三款、四款: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

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因此将此文教学定为听说能力训练课。

本文是初语五册三单元第一课。

第五册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册一至三单元分别安排了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训练。

本单元的语言实际运用要求得体即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单元训练目标为演讲与辩论。

本文为演讲的范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演讲,会演讲。

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

(1)本文是一场讲演。

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

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

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

(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学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

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

(板书场合与对象)

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3、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

(1)闻一多讲了哪些内容?

(2)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此问完成目标1)

4、学生揣摩闻一多爱憎之情,模仿讲演语气,每人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谈感受:

你认为哪句话最有力量?

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表达作用。

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热情。

5、教师小结,明确哪些句子有力量,为什么有量。

(投影出示语言特点与表达上的作用)学生进行句式变换,比较。

先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由朗读到讨论,由比较到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完成目标2)

6、教师小结过渡到口语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吓得敌人胆战心惊,听得人民群众精神振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为闻一多先生讲演时注意了场合与对象,根据场合与对象来确定讲演的内容,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

(投影出示板书二)

三、分析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体”的要求

教师举语言运用不注意场合与对象的例子,学生分析不当的原因,再让学生补充例子。

这样设计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而是举一反三,是由理解到运用。

(完成目标3)

四、实践与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为题准备讨论准备三分钟,作一次讲演。

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师小结。

结束全课

讲演能力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大家要勤学苦练,十年后,希望你们当中能有演讲家出现!

附板书:

8、最后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3、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叹句和修辞方法(设问、反问、重复)的运用。

【教学难点】

领会闻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明节刚过,在悼念逝去的亲人的同时,你们是否也想到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闻一多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一名学者,他渴望国家和平后回到书房里钻研学术;他爱祖国,他从小在长江边长大,但是还没有到过三峡,他多想带着全家看一下祖国雄伟的山河啊!

就是这样一位内心充满爱的人,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愤怒了,咆哮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气壮山河的演讲。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  )诬蔑(  )卑鄙(  )离间(  )蛮横(  )赋予()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

卑鄙恶劣

(2)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3)蛮横:

(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4)挑拨离间:

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3、介绍作者闻一多: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时代背景。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

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

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

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

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

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

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二、教师范读。

 提示:

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各写什么?

 

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先生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罪恶行径,严责敌人造谣诬蔑的无耻伎俩和险恶用心,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争的伟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反动派的虚弱本质,阐述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发扬云南的光荣爱国传统,坚持正义,维护真理,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历史任务,表明自己要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为了正义、真理虽殒身不恤的坚贞意志。

四、深入研究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李公仆无罪而遭毒手;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打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暗杀;杀了人,。

还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3.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4.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

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

完了、快完了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6.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体现在6—10自然段。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7.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

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总结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

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五、研讨写作特色:

 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例如:

对敌人:

无耻。

对李先生:

光荣

 

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

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

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

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

 

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

演讲多用口语。

 

5、饱含激情的语句。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

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

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讨论】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

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六、积累迁移:

       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妄想,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七、推荐课外阅读:

《死水》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