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0108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张小飞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都是以童年为主题编排的教学内容,第5课《古诗词三首》向我们了古代儿童的生活画面,《牧童》描写的是牧童的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

村居》则写的是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第6课《冬阳。

平乐。

村居》和第7课《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第8课《童年的发现》写的是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当代儿童的丰富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总之,每一篇课文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纯真的美丽的故事,这些都是令人留恋和难忘的。

二、教学目标

1、熟悉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的课文。

3、通过学习,体会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感受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4、通过对比阅读,领悟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

三、重点、难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义。

2、感受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3、丰富语言积累。

4、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5、通过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展示”等栏目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者的思想感情。

把理解、体会、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完美。

《牧童》和《舟过安仁》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师: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快乐吗?

能不能把你童年快乐的事、有趣的事和大家分享?

我们来比比谁的童年最快乐、最有趣?

(学生自由讲述童年趣事)

你们的童年是如此的快乐、有趣,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古诗,一起走进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初读、悟童趣

(一)读通古诗

师: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出示两首诗)(生自由

读诗)

师:

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遮”字。

(二)理解诗意

1:

导语。

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来了解古诗的诗意。

2:

(生自主尝试学习。

3:

全班交流。

师: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

生:

《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

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

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

月亮升

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

《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

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

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

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

归纳总结古诗诗意。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的童趣形象。

师:

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

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

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

发挥我们的想像,把有趣的情境描绘出来。

生: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

困了,就往草地上一

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

“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做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

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

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就看睡着了。

师:

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

人悠闲)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

觉很有情趣呢?

生: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

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强调“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

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境。

生:

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

风中跳舞。

师:

“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

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

滚,踢几脚球。

眼前绿草莹莹,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

听到了笛声。

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像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

“弄”字加着重号。

生: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

生:

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

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

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像,眼前绿草莹莹,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

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

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出示】吕岩:

进士,当过两次县令。

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带领家人逃跑,

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的快乐生活啊!

谁能

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

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

让我

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

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境,有对话,有动作。

(师出示剧本。

童1:

(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

(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

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

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

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

哦,有了,看我的。

(说着去拿伞)

童2:

这个办法好。

(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

(参与再现想像的情境)我是诗人杨万里。

(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

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

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

伞。

诗人:

(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

哎,两位小

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

你看看就明白了。

诗人:

(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奇思妙想,别出心裁

啊!

童:

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

(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

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赶紧把这几个孩

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

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

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清平乐村居

2、正音:

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

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

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

相机正音:

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

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

(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的?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

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

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

(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

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

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

(草真青啊!

小结:

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

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

(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

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

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解课题

1.我们刚刚学习了课文《窃读记》,作者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使她难忘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这个题目跟以往见到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使学生明确,题目中的点,叫“间隔号”。

3.大家轻轻地再读一遍,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想象,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重点生字词,练读长句子。

1.学习一类生词

毡帽卸煤沙漠寂寞

棉袄袍子傻事咀嚼

2.这个字在文中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出示词语:

咀嚼慢慢地嚼

①指名读生字词。

②出示拼音,这个字单独用的时候,读jiáo.再读。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都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

课文围绕骆驼具体讲述了四件事,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分别是哪四件事。

2.学生读书,汇报,老师和学生交流,边板书。

(指导学生归纳小标题)

看骆驼咀嚼

议驼铃作用

想剪骆驼毛

问骆驼去向

三、精读课文,品味童年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表达情感。

1.咱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了文章具体讲述的这四件事情。

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英子的童年生活。

先看第一件事。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

小英子见到骆驼,她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指导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感情。

(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谁先谈?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①出示句子

②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连用三个“那样”)

③再读这个句子,从这三个“那样”,你体会出了什么?

(好奇,喜爱,一见就喜欢……)

④还有谁也想说说这个句子?

学生谈体会,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

⑤教师归纳小结:

它的脸,它的牙,它的态度,这一切都是多么新鲜呀!

多么特别呀!

咱们一齐读一读。

⑥骆驼咀嚼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谁找到了?

开始指导重点句三。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学生发言预设:

◇从“呆”字可以看出小英子看得很投入。

◇“我”很喜欢骆驼,“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不由自主的学起了骆驼的样子。

①你抓住了“呆”字,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很会读书。

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学生汇报,2人(你为什么……)

②因为你用心观察,看得很认真,看得很投入,才有了这样的举动呀。

你想象一下,小英子当时的样子,她的动作,你觉得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可爱,天真)

③一个“呆”字多么准确的写出了小英子当时入迷的状态,多么真实得表达出了小英子当时的感受呀。

这个词就是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⑤骆驼到底是怎样咀嚼地,都让小英子看“呆”了?

⑥出示重点词句三。

对比句子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①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看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句子少了“交错地”。

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②“交错”是什么意思?

出示该词在词典中的意思:

交叉;错杂。

③骆驼是怎样咀嚼的呢?

谁来说一说?

也可以用做做动作演示一下。

④师:

林海音出生在日本大阪,大约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

五岁的小女孩,第一次见到骆驼,小小的她站在骆驼这样一个大家伙的跟前,看到它居然是这样咀嚼的,你能体会出,此时的小英子,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小英子的心理充满了好奇。

(板书:

好奇)所以她看着看着,看“呆”了,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

刚才我们抓住“呆”和“交错”这两个词,结合句子体会出作者对骆驼的好奇,像这样能表达出作者情感的词就是重点词。

再来看看这一句,你又体会出什么。

出示重点词句一。

4.三句话合起来,找一名同学朗读。

四:

总结学法

学法总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文讲述的其他三件事。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复习旧知。

孩子们,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一串长长的骆驼队,踏着清脆的驼铃声向我们悠悠地走来,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小英子的童年,去感受那难忘的童年岁月,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学骆驼咀嚼

问驼铃用处

想剪驼毛

问骆驼踪迹

(二)总结学法,学习后三个场景

上节课一起品读了第一个场景,一起总结一下学法。

(首先是自己朗读,接着勾画,批注,然后再次朗读,还可以想象。

)下面大家就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在后三幅画面选择你最敢兴趣的自学,你还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自由交流,师要提醒学生说清楚“我选择的是哪一幅画面,我的感受是什么?

(1)交流“问驼铃用处”的学习。

①我选择的是问驼铃用处这幅画面,我把“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画上波浪线,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充满想象,尽管没有爸爸说得对,但是却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情趣。

②“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里,是“有一个”好还是“充满了”好?

你怎样理解的?

(后者好,因为更突出了“我”的好奇心,因为他对铃声可能还有很多别的想法)

③我们分角色来读读我和爸爸的对话。

一个同学读爸爸的话,其他同学读小英子的话,只读两个人的对话,不读旁白。

为什么爸爸和我对驼铃的用处有不同的答案呢?

(预设:

爸爸是大人,小英子是孩子,想法要天真一些,充满着童趣)

④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做问驼铃用处的傻事吗?

(预设:

不会)请仿照这个句子来写,“我”不会再做问驼铃用处的傻事了。

出示PPT。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交流“想替骆驼剪毛”。

(3)交流“追问骆驼的去处”。

①我觉得小英子是一个喜欢问问题、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

因为妈妈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②我感受到小英子特别的想念骆驼,所以才会没头没脑的问妈妈。

③齐读11~14段。

④你觉得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再做夏日问骆驼去处的傻事吗?

(预设:

不会)同样仿照这个句子,来写“我”不会再做问驼铃用处和追问骆驼去处的傻事了。

齐读。

三、学习后两段,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与留恋。

1、齐读第15自然段。

2、读完这段,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

作者怀念童年,舍不得童年)师边总结边进行板书(怀念、难忘、伤感、失落)

3、这段中,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预设: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是啊,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所以中年寄居台湾的她是多么怀念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温馨的四合院,儿时的玩伴——妞儿以及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

出示PPT。

齐读。

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作者会想什么?

写什么?

下面让我们将作者想的写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6、生交流。

小结:

童年就像一首歌,一首充满快乐旋律的歌,童年更像一个梦,一个充满想像和憧憬的梦。

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怀念呢?

同学们,在你们记忆深处一定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请你将最有趣的镜头写下来。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对于著名作家萧红来说,这个园子深深烙印在她心中,让她久久挥之不去。

这个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美好的回忆,带给她无限的遐想,这就是?

(生读祖父的园子。

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课文。

再读读课题。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怎么学略读课文,知道吗?

老师有个建议,学略读课文,我们可以采用几遍读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概览大意

师:

第一遍读,可以快速浏览,想一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园子?

当你有所感触的时候,就在课题旁边用词语记录下来,开始。

(生自主浏览,写旁注)

学生自由阅读,做批注,汇报:

生:

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

生: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生: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

生:

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生:

这还是一个快乐的园子。

师:

真会读书。

学略读课文,我们通过初读,对园子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是学好略读课文的第一步。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一起看着板书说说,这是一个——

生:

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生机勃勃、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园子。

三、文本探究,感悟特点

师:

难怪这个园子会深深地烙印在萧红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同学们,学课文如果光学到这儿,那还不行,这样学显然太肤浅了。

我们还得第二遍读课文。

第二遍读课文可以带着什么问题呢?

来,看着板书,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初步感受重新变回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园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

为什么这是自由自在的房子?

为什么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

【第一板块】感悟园子的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充满阳光

师:

这样吧,我们先来解决为什么说这是应有尽有的、五彩缤纷的、生机勃勃的园子?

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当你找到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以后,把这个句子划下来,然后在旁边把这些词写上去。

这就叫做旁注。

(生快速浏览,做旁注)

学生阅读,汇报。

【第二板块】感悟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1.师:

那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呢?

我们通过第三遍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往往就承载着这份自由和快乐。

请同学们拿起笔,圈一圈,萧红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生阅读,交流:

第一件栽花。

第二件拔草。

第三件种菜。

第四件铲地。

第五件摘黄瓜

第七件追蜻蜓。

第八件采花。

第九件捉蚱蜢。

第十件浇菜。

第十一件睡觉。

师:

你看,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可以尽情地做这么多事情,所以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

2.细研课文,感悟“自由”

研读“自由之事”

师:

这十一件事情当中,哪件事最能让你体会到自由、快乐?

生交流汇报。

研读“自由之景”

师:

老师觉得还有一个自然段,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园子是自由的,哪个自然段?

(第十六自然段。

师:

请关注第十六自然段。

这一段不是写景的吗?

你看这一段写到了花儿,写到了鸟儿,写到了倭瓜啊,写到了玉米啊,怎么让你感受到园子的自由呢?

生交流汇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透过这段文字,萧红她一定在诉说我愿意(摘黄瓜),就();我愿意(捉蚂蚱),就();我愿意(),就();这样的事例举得完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概述——在这样的园子里,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学到这儿,你们一定明白了,这份快乐的源头就是——自由。

也就是说,因为自由,所以快乐。

那么,为什么题目不叫自由的园子呢?

因为园子是祖父创造的。

是祖父的爱和宽容给了萧红自由和快乐。

说得好!

所以,萧红就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祖父的园子这也表达了萧红对祖父的——怀念。

五、猜测内容,阅读延伸

师: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所以,萧红想到了用笔来刻录她的童年,让童年永恒。

于是,她写就了一部小说,名字叫做——《呼兰河传》。

猜猜看,在这本书里,萧红还会写什么?

生:

其他快乐的事情

师:

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读了这本书之后,是这样评价的——课件出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有什么疑惑吗?

为什么说她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怎样才能解开心中的谜团?

去读读这本书。

愿意去读这本书,从而解开心中疑惑的请举手。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找这本书来读读。

《童年的发现》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

再讲了什么?

最后讲了什么?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

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理解?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1.“我”是怎样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