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40290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研究方法之观察法.ppt

第二节观察法,教学目标:

、了解观察法的含义、意义、类型、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能进行观察并记录重点:

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什么是观察,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观”加“察”观察不仅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而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一、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凭借自己感官和借助其他辅助工具,在自然条件下,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收集、分析研究对象感性资料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上页,下页,

(1)如何理解观察中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指对观察的现象或行为不加以人为的控制,使他们以本来面目客观的呈现出来。

例如,观察儿童的进食情况,就应该在儿童日常进餐、吃点心等过程中进行,应在其熟悉的环境中进行。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控制的研究方式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观察者应当对观察的步骤、途径、方式等进行一定的控制,如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怎样观察、在哪里观察、在什么时间观察等。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收集资料的途径:

一是运用人的感官收集;二是运用各种仪器或工具。

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记录时,应该把对行为的客观描述和对行为的主观解释与评价严格区别开来。

无论采用的什么记录方法,都要强调其客观性,保持其原貌,不加任何扭曲,没有随意的猜想。

可观察的行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行为学前儿童使用工具(材料)的行为学前儿童与同伴互动行为、与成人的互动行为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学前儿童语言和阅读发展情况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的行为,双双到了幼儿园,进了班级教室,一只手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小小的身体扭来扭去,另一只手轻轻地磨蹭着妈妈的袖子。

她用一种低低的、焦虑的声音对妈妈说:

“你不要走嘛。

”她妈妈就势拉着双双的手向前走几步时,双双把手放进嘴里迅速地吮吸着,一位幼儿教师的观察记录,基于幼儿当前关注点的不同,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分组形式进行活动。

正当一组幼儿忙于自己感兴趣的“秋叶制作”、“树叶分类”等活动时,另一组幼儿已经来到了幼儿园附近的草丛里开始“蚂蚱探寻”活动,并有兴致地把他们的“胜利品”带到自然角里,在我提供的放大镜的帮助下,他们又开始了更深层的“研究”。

而此时老师的角色是个观察者、记录者、分析者。

下面是我及时记录的他们观察时的语言:

“蚂蚱的眼睛是鼓鼓的。

”“蚂蚱的脚怎么会像大刀?

”“它是为了扒泥土。

”“我捉到的蚂蚱是绿色的,你捉到的怎么会是灰色的?

”“吃了绿色的小草就会变成绿色的,吃了枯黄的树叶就会变成灰灰的。

”“快来数一数,蚂蚱有几条腿。

”“你说,蚂蚱会生孩子吗?

”通过这些语言记录,我了解了幼儿现在的知识经验和最渴求的知识需求,但并没有马上给予他们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他们有的回家问父母,有的自己观察寻找答案,有的想到了上网查询。

在这一过程中,我并没有把幼儿了解到多少知识作为幼儿发展的依据,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上,提高了幼儿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观察的意义,参考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然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观察,你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经验获得水平学前儿童能力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需要学前儿童个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和计划自己的课程,更有效的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视频客体永久性,

(一)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二)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三)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四)个案观察和群体观察,(五)偶然观察和系统观察,(六)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上页,下页,三、观察的类型,四、观察的具体方法,

(一)非结构性观察的类型实况详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1.实况详录法,即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个小时或半天),持续、尽可能详细的记录被观察者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目标儿童自身的全部言语、以及该儿童与环境及其他人的互动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和所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被观察者所处的背景、环境场所等。

资料是以原始而未经加工的形态呈现,可做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之用。

2.优缺点优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容易保存、灵活缺点:

观察者的要求高,做到客观、翔实、有条理,案例,P74,2.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发展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它谁对学前儿童做一段长时间的研究(纵向研究),以日记的方式记载学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数据。

可以记录幼儿一般发展状况,也可以观察记录某一发展领域的,如语言,社会、认知、动作等日记法需要观察者与学前儿童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作长时间接触,案例:

日记描述法的运用,陈鹤琴以儿子为研究对象,从出身第二秒开始,对其身心发展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和文字、摄影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动作、感知、记忆、思维、能力、情绪、意志、言语、知识、绘画、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共记录有意义的重要事件354项,陈鹤琴日记描述法记录选登,第一天这个小孩子是在1920年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生后2秒就开始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连续哭了10分钟生后45分钟,就打哈欠生后2点44分钟,又开始打哈欠,以后再打哈欠6次生后的12点钟,生殖器开始能举起,这大概是因为膀胱盛满尿的缘故,随即就小便。

同时大便是一种灰黑色的流汁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用指头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打喷嚏两次。

3.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是事件描述法中的一种记录方法。

轶事指独特的事件,轶事记录法的重点在于那些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任何可以表现儿童某一方面发展的新行为情景。

优点:

简单方便,不受条件限制,案例一,例一,当两岁半大的辛西娅看到她的妈妈在喂婴儿吃奶,就对妈妈说:

“我也要喂他。

”然后看看自己,似乎意识到好像少了些什么,就说:

“他可以吃我的腿。

”辛西娅的话告诉我们,当婴儿在吃奶时,她所想到的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她也了解到她不可能有相同的食物给婴儿吃。

(好奇心),案例二,例二,几个孩子把一个阁楼变成了一架飞机,并准备到法国去旅行。

挪亚(Noah)在商店区假装成售票员。

他在几张空白纸上随便写了一些什么充当机票,接下来,他把这些票卖给了我和其他的几个人来换取假装的钱。

他也没忘记给自己留了一张,并加入到飞机上其他的人中来。

然而,在他离开商店区之前,他写了一张纸放在商店区外。

过后,我问他写了些什么,他回答说:

“营业结束”。

这是第一次发现Noah在游戏过程中采用了书写的常规功能。

(模仿),案例三,例三,3岁的却利和他妹妹在玩过家家。

Cherry说他自己是爸爸。

当他走进厨房,他的姐姐要给他一块蛋糕,姐姐知道他很爱吃蛋糕。

但Cherry拒绝了,说:

“我要蛋糕做什么?

大人是在吃饭时才吃它的。

”十分钟后,Cherry来了,说:

“姐姐,我现在可以吃蛋糕吗?

我现在不是爸爸了,是Cherry。

”(模仿),轶事记录法运用策略,1.明晰轶事记录的基本结构:

幼儿姓名、幼儿年龄、观察时间、事件发生地点、观察目的、事件原始记录、观察分析2.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场合观察幼儿出现相对频繁的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便于重点观察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同伴间的协调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室内活动可以用来观察幼儿的专注时间、分享行为以及探索和创造性行为;在进餐或睡午觉时间可以观察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

3.完整记录事件记录者尽快记录下发生的行为时间,从而使记录保持客观、准确、全面,观察记录:

午餐时,舒婷走到自己的餐桌前,没有拿起勺子吃饭,而是和旁边的小朋友交谈起来。

“哎呀,终于吃饭了!

你饿不饿?

”过了一会儿,她看到同桌的小朋友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吃饭,她也开始吃盘里的食物。

可是,她刚吃了两口,又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

“好香啊!

”接着,她又吃了一口饭,趁着用勺子舀饭的时候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

“今天的菜我都爱吃。

你呢?

”忽然,她抬起头,看见一名吃完饭的小朋友离开了座位。

这时,她脸上现出焦急的神色,马上低头看着盘里的饭菜,开始大口大口吃起来该教师观察记录的是幼儿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将事件记录得比较完整。

4.避免主观倾向围绕记录的真实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避免主观倾向。

描述幼儿行为和事件应该使用具体、客观的语言,观察记录:

在活动室里,幼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活动。

这时阳阳突然从后面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了琪琪。

琪琪顿时慌张起来,害怕地大叫:

“老师,你看阳阳呀,她一边喊着一边使劲挣脱,可是这时阳阳因为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了,所以手抓得更紧了,而且还用力亲了琪琪脸蛋一下,之后用力推开琪琪,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我走过去拉着阳阳的小手问:

“请问刚才你在干什么呢?

”她说:

“我让琪琪和我一起做动作,她不和我做。

”我告诉她:

“你可以先问问琪琪愿不愿意和你一起做律动呀!

”我鼓励她马上去告诉琪琪她的想法,并真诚地向琪琪道歉。

“我相信她会愿意和你做朋友的。

”果然,两个孩子又高兴地一起做游戏了。

请你对这段记录进行分析:

写一个观察分析,观察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模仿能力较强。

阳阳是想模仿老师的样子去教琪琪做动作。

这说明阳阳是个善于观察和模仿的孩子。

可是由于她在与琪琪交流时没有表达出她的用意。

导致琪琪产生了误会。

我决定去帮帮阳阳。

我用的方法是移情法,使阳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让她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

如果教师能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时间长了,幼儿会逐渐学会利用已有经验处理类似事件。

案例1参考P78佳佳的个案观察记录,案例2:

当观察者记录到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不断重复着扔掉勺子,然后看着妈妈把勺子捡起来,这一系列动作是外在的、客观的。

那么这些动作意味着什么呢?

(行为的客观描述)如果缺乏儿童发展理论的支持,就会用一种常见的思路来解释,我们经常听见父母得意地嗔怪:

“这小家伙很坏,很淘气。

”,解释与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48个月的婴儿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二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发展心理学P201,方富熹),婴儿会有目的地使有趣的行为结果得以持续发生。

通过这种重复,婴儿更熟练地掌握各种简单动作。

而那个不断扔掉勺子的婴儿正在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抓握、扔掉的动作,这并不是一种调皮捣蛋,而是一种认真的学习。

案例1:

观察者在观察2岁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时,记录到两名2岁半的幼儿在一起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大叫:

“这是我的!

”分析:

2岁左右的幼儿社会合作意识差,容易发生冲突和攻击行为(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这种自我意识更多来自于对特定所有物的保护(指向内部世界)。

观察记录表,进行非结构性观察弹性,无既定不变的提纲,只有一个粗略的观察思路。

比较灵活、机动,能够抓住观察过程中的现象而不必受设计的框框限制,设计观察提纲谁?

什么?

何时?

何地?

如何?

为什么?

(解释与说明),行为的客观描述,

(二)结构性观察确定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规定记录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确定观察项目观察项目不应是空泛的概念将研究问题从概括到具体逐层考虑,直至转化成操作性定义每一观察项目都是具体、外显的、可以被观察的,案例,选定观察对象规定记录方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等级评定,时间取样观察,

(一)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含义1.以一定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次数。

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观察行为明确操作定义2.时间取样法有两个限定条件:

一是要观察的行为必须经常出现,频度较高,每15分钟不低于1次;二是必须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行为。

(二)时间取样观察法的优点与缺点,1.优点节省时间和精力克服观察者的主观性2.缺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知道行为发生的环境与情景前期需大量时间精力时间间隔难定仅限于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三)时间取样观察法的运用,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帕顿是时间取样法最著名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2),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表1-3),案例,表1-3儿童社会参与性活动观察记录表,(三)时间取样观察法的运用,二、事件取样观察法及其运用,

(一)定义:

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的一种方法。

第一,观察前要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及记录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记录表格。

第二,观察时只要预定行为或事件一出现,就要立即记录。

案例,

(二)事件取样的优缺点1.优点第一,能全面了解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

不仅可以获得有关行为或事件“是什么”的资料,还可以了解其背景、起因,得到有关“为什么”的线索,有助于分析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

每一次目标行为或事件的出现都可以及时记录,而不是持续的记录;第三,可用于研究比较广泛的行为或事件。

没有特别限制的条件,适用性广。

2.缺点:

由于观察者集中观察特定事件本身,注重了行为的当时状况,不能充分了解导致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全部信息。

(三)事件取样观察法运用实例,达维(HelenC.Dawe)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达维(Helen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

观察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察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察,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

1主要观察内容,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的时间;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争执者把扮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结局如何(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由其他儿童干预解决、由教师干预解决等);后果与影响(高兴、忿恨、不满等)。

经过三个多月58小时的观察,共记录争执事件200例。

2观察结果,68例发生于室外,132例发生于室内;平均每小时发生争执事件3.4次;争执时间持续1分钟以上的只有13例;平均争持持续时间不到24秒;室内争持持续时间比室外争持持续时间短;男孩争执多于女孩,攻击性水平也高于女孩;争执常发生在不同年龄组、相同性别的儿童之间;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侵犯性质增强;几乎所有的争执都伴有动作,如冲击、推拉等,争执中,偶尔有大声的喊叫或哭泣,但无声争执占大多数;导致争执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同意见;大多数争执自行平息,往往是年幼儿童被迫服从年长儿童或年长儿童自愿退出争执;争执平息后,恢复常态很快,无耿耿于怀、愤恨的征候。

课后作业,1.观察我校大学生着装颜色喜好方法:

观察法观察人数:

观察地点观察时间:

观察者,关于大学生鞋的颜色偏好的观察报告观察目的: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贯彻内容及每个类别的操作性定义,二、观察法的实施,

(一)观察实施的要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一是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

只有当教师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才能在观察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到观察实践中。

二是关于观察方法的基本知识。

掌握了观察方法和技巧,教师就能利用这些技巧,使观察活动进行得更有成效。

观察的实施,一、位置的选择二、观察的记录原则:

清晰、有条理、尽可能详细观察伊始,画一张地图实地记录纸张的页面至少可以分成三部分:

时间研究者观察到的时间观察者个人的感受、解释或疑问,思考:

P69哪些是对幼儿的客观描述,哪些是观察者的主观感觉和判断。

第四节观察材料的处理,自学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