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413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21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docx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笔记

历史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笔记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基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

1、

动荡不安的世界

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

(1)根源: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实质: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方式:

一方面谈判和幕后交易;另一方面扩军备战

(4)表现:

三对基本矛盾

2.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

(1)目的: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表现:

英德矛盾的根源——畸形的扩军备战

(3)影响:

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欧洲出现两个对

立的集团

当时欧洲有关国家有哪些利益要求

A德:

a维护欧陆霸主地位,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

b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

B法:

复仇,夺回欧洲霸权

C英:

维护霸权殖民地,维持欧陆均势D俄:

争夺巴尔干地区E奥匈:

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F巴尔干国家:

反对外来奴役,争取独立

2、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

法德矛盾;英德矛盾(最主要矛盾);俄奥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同盟国:

1882年德;奥匈;意德国是核心

(2)协约国:

1907年英;法;俄英国是核心

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含义如何?

原因?

政策:

“光荣孤立”

含义:

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

原因:

经济实力强大,掌握海上霸权

长久以来英国对欧洲奉行怎样的政策?

欧洲大陆均势原则

20世纪初英国又为什么要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英德矛盾激化,自身实力下降,欲寻求盟友

三、巴尔干火药桶

1.两次巴尔干战争

2.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

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是塞尔维亚人民的国耻日。

奥匈帝国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

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时间:

1914年7月28日

(2)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3)起因:

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现实条件: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4)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军事上: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1、“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施里芬:

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1.

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法德边境英法军队德军

主要战场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2.“施里芬计划”:

(1)制订:

①目的:

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②特点:

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

(2)实施:

①西线:

法德双方发动马恩河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双方共投入152万人在马恩河地区展开大战,马恩河战役是本次大战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东线:

俄军攻入德国东普鲁士等地,并且还深入到奥地利境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3)结果:

德国“施里芬计划”计划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局面,转入阵地战

“施里芬计划”的破产意味着什么?

(1)德国因此陷入两线作战的深渊,就此,德国“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失败。

(2)双方进入了无休止的阵地战当中

二、“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德国的计划最后落空

(2)1916年是关键性的一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

(3)德国准备把凡尔登作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2.战况:

(1)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为攻克凡尔登,德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

(2)法军在总司令霞飞元帅指挥下,逐渐摆脱了被动局面,并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3)双方伤亡总人数达到七十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地位: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5.其他战役:

索姆河战役及海上战场发生的英德海军间的最大战役——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德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并未打破英军封锁,英军仍掌握着制海权。

为什么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这次战役是德军进攻的高峰,德军不但未能迫使法国投降,而且自身实力也开始衰落,日益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而法军站稳了脚跟。

此战之后,德军的进攻被遏制,法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2)战争优势从此转向协约国,这次战役是大战的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三、“索姆河地狱”

1.目的:

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2.战况:

(1)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索姆河战役。

(2)德军防守顽强,英法伤亡惨重。

(3)英国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

(4)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3.结果:

(1)巨大消耗战,未能决出胜负。

(2)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

4.1914-1916年战争进程的影响

(1)双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战争胜负不见分晓。

(2)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3)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

一战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弹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战争特征:

大炮、堑壕、士兵——战争的残酷

战争的特点:

旷日持久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分别是哪一方获胜了?

(1)凡尔登战役:

最终德国的进攻并没有突破法军的防线,作战目的没有达到,可以说是失败了,获胜的是法国。

(2)索姆河战役:

英法联军进攻德军阵地,损失惨重,但仍未突破其防御,进攻失败,可以说最终德军胜利,英法联军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1)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

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更不利于德国。

(2)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防御一方的实力大大增强,而进攻一方主要是在战争主动性方面占优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勤保障能力低下,而德军是长途作战,主动入侵,使得德军受到了极大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键性一年的原因

从战略企图看:

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

从战争形势看:

这一年共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为争夺战场上的主动权,使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从双方投入看:

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

从战争结局看:

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

一战与中国关系有关史实:

1、列强暂时放松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2、美日争夺中国:

府院之争

3、中国参战

4、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

5、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学习转向苏俄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④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2)参战及借口:

1917年4月,美国以反对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为借口,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3)影响:

①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2.中国参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

(1)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为什么推行中立政策?

(1)美国对参战准备不充分

(2)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3)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和政治家玩弄权术

(4)远离战火,避免战争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2)目的:

企图在西线发动新攻势,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

1918年3-7月,相继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1917年6月起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不断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

(3)结果:

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力量不断加强的原因

(1)英法的工业实力比德国雄厚

(2)协约国可以得到美国的贷款,与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而德国遭到英国的海上封锁,与美国的贸易中断

(3)美国等国家的参战

(4)战场上协约国的不断胜利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

2.战略失误:

(1)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

(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解体

(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

(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3)战争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有哪些?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1)美国、中国等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2)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3)同盟国内部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

美国、中国的参战及俄国退出大战对一战有何影响?

1.美国参战的影响

(1)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从经济、军事、政治方面大大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一战中协约国的胜利

(2)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一战真正进入了全球规模阶段

2.中国参战的影响

中国虽是弱国,但是其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

法国福煦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

3.俄国退出一战的影响

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有力地表达了人民要求和平和反战的立场,鼓舞了欧洲各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

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居于劣势:

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2)同盟国集团的军事战略失误:

德国根据战前制订的“施里芬计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打算速战速决,但这一战略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

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俄军短时间完成了动员并投入作战,英军也很快参战,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决定了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同盟国各国的经济政治危机:

①长达数年的世界大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这在同盟国集团各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大战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破坏,大批农民应征入伍,以致许多土地荒芜,农产品和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却节节上升。

1916~1917年的严寒冬季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人因冻饿而死。

②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

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1918年11月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战争初期,日本参战,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在交战双方处于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

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原因:

(1)经济利益:

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激增,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和贷款,同协约国的利益已经紧密地连在一起

(2)政治要求:

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

最终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夺取霸权

(3)战争准备:

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4)寻找借口:

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

1.性质:

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2.依据:

(1)主要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

(2)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用来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

(3)塞尔维亚、比利时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

的性质。

但从全局看,这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欧洲衰退:

(1)经济危机:

因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2)政治危机:

①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②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2.美日崛起

(1)美国: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欧洲的最大债主

(2)日本:

①占领了德国势力范围,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乘机在英法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协约国的军需订货刺激了其经济的发展

②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3.民族觉醒: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战后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4.国际联盟:

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资本主义世界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占世界土地面积1/6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被打破

三、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1)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

(2)促成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2.催化新技术发展:

(1)军用飞机和汽车为人们所关注

(2)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3)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运用了哪些新式武器体现新技术的使用?

新武器:

新式的重机枪,远程重炮,飞机,坦克。

毒气虽然不是新武器,但德军在战场上首先使用

3.改变政府机构职能:

(1)改变:

政府对经济干预职能加强。

(2)表现:

①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

②负责分配政府定单

③控制原材料的供应

④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⑤垄断对外贸易

4.改变人们思想观念:

(1)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2)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其主要表现就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

作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的真正胜利者,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只能是两败俱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人们开始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2)德国等受制裁国家出现了法西斯这一扭曲思想

(3)中国等国出现了新思想,人们开始寻求出路

(4)社会主义思潮成为进步潮流,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

战争中的失利给俄国造成了什么深远影响。

战争的失利激化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社会制度变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后果

1.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经济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国际金融地位下滑

(2)政治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2.催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出一个新世界

(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四国摧毁,两国衰落。

美国大发横财,日本乘机扩张,获得发展

(2)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3.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提供进步的契机。

(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

(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4)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客观进步作用?

(1)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资本主义世界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占世界土地面积1/6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3)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战争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4)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政府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

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的定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5)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了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军事理论

(6)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战后世界各国人民中普遍兴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这是人类对战争反思的重要成果。

从本质上说,这些反思是对野蛮的否定,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919—1939)第1课巴黎和会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2)地点:

法国凡尔赛宫

(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4)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操纵者: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劳合·乔治:

英国首相,被称为“狡猾的狐狸”。

克里孟梭:

法国总理,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

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是典型的复仇主义者

威尔逊:

美国总统,此人原是大学历史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

2.与会国的目的:

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

英国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利用美国遏制法国

称霸欧洲大陆

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德国,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在巴黎和会上,主要国家各自的如意算盘与其战后实力有什么对应?

(1)美国:

经济实力突出,但军事政治实力不足;其目的在于扩大美国影响力,妄图称霸世界。

(2)英国:

经济衰退,综合实力仍居欧洲第一,具有殖民优势;其目的在于保持欧洲大陆的“势

力均衡”。

(3)法国:

经济衰退,陆军强国;其目的在于获取割地赔款,彻底削弱德国。

(4)日本:

实力上升,但仍难与欧美抗衡;其目的在于把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利益合法化。

3.勾结与争夺:

(1)焦点问题:

如何处理德国。

①法国:

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

②英国:

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并得到美国支持

③英美:

反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但表示一旦法国遭到德国进攻,将援助法国

(2)山东问题:

①态度:

日本企图攫取中国山东;英法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美国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收回山东

②结果:

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③影响:

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中国是战胜国,山东是中国的领土,在巴黎和会上三巨头应该无条件迫使日本交出山东主权,而三巨头却把日本攫取的利益合法化,所以拒签。

②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然而弱国无外交,三巨头最终支持日本

(2)影响:

这次外交努力虽然失败,但开辟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的先例

二、《凡尔赛和约》

1.背景:

(1)帝国主义列强经过激烈争吵,拟定了对德和约草案

(2)列强以重新发动进攻相威胁,迫使德国于1919年6月28日签约

2.内容:

(1)罪责问题: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领土问题:

①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

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②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③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并在德国本部和东普鲁士

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的出海口

为什么在德国本部和东普鲁士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的出海口?

(1)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

(2)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3)殖民地问题:

①德国放弃所有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

②德国在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4)军备问题:

①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

②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

③德国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

④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

⑤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不得设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