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630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docx

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内容仅供参考

1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1.1实习时间

1.1.1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为实习准备阶段:

4月6日-11日,第二阶段为野外实习考察阶段:

4月21日-28日,第三阶段为撰写、修改实习报告阶段:

5月1日-5月30日。

1.1.2具体实习时间:

第一天,呈贡——石林;第二天,石林——蒙自;第三天,蒙自——屏边;第四天,屏边;第五天,屏边——河口;第六天,河口——建水;第七天,建水;第八天,建水——抚仙湖——呈贡。

1.2实习地点

昆明市呈贡区→石林县→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建水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呈贡区。

1.3实习目的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学好地理。

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需要与实践结合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此次的综合野外实习内容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人文地理。

通过实习明白自然地理学各要素之间、各自然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认识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另外,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会对基本工具的使用,学会采样、摄影、测量、定位等,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1.4实习人员

学生:

2011级地理科学专业B班60人,

指导老师:

王平、左俊辉、徐强、黄林培。

1.5实习准备

1.5.1实习动员:

内容:

野外综合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线路和主要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和实习纪律等。

1.5.2专题讲座

黄林培老师,昆河沿线地质地貌特征及空间分异;王平老师,昆河沿线土壤发育特点及空间分异;徐强老师,昆河沿线经济-人文地理特点及空间分异。

1.5.3查询、检索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实习内容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石林喀斯特地貌”、“岩溶生态环境”、“石漠化”、“石林世界/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弥勒市/县”、“蒙自市/县”、“开远市”、“个旧市”、“个开蒙建城市群”、“昆河经济带”;“屏边县”、“屏边火山”、“火山灰土”,“山地黄壤”、“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围山国家公园”;“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石灰山雨林、季雨林”、“黄色石灰土”、“黄色砖红壤”、“黄色赤红壤”;“河口花鱼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河口热区开发”、“河口边境贸易”、“元江或红河水系”、“元江或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建水县”、“燕子洞”、“建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水旅游开发”;“通海县”、“江川县”、“澄江县”、“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阳宗海”等,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熟悉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聚落、人口、文化、城镇、边贸、旅游等内容的研究进展。

1.5.4预习《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

阅读、分析《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熟悉实习沿线行政区划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实习内容。

1.5.5布置并落实实习报告专论部分选题

确定选题后由组长汇总题目,并转交学习委员。

1.5.6其他准备工作

借实习用具、有关图件,如:

GPS、罗盘、酸碱度指示剂、比色卡、铲子、锄头、榔头、放大镜、卷尺等。

1.6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

第一天:

昆明市呈贡区→石林县,住石林县城。

主要内容: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态环境特点(含土壤、植被);喀斯特湖泊、水系、流域等。

第二天:

石林县城→弥勒县→开远市→蒙自市,住蒙自市。

主要内容: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南盘江干热河谷气候特点、植被土壤特点、水资源问题等。

第三天:

蒙自市→屏边县,住屏边县城。

主要内容:

滇南“个开蒙建”城市群规划与建设;昆河经济带发展及沿线开发;红河州沿边开放及口岸建设等;城镇聚落(以蒙自市建成区为主)、五里冲水库等。

第四天:

住屏边县城。

主要内容:

团山附近的火山地质地貌和火山灰土,山地黄壤及南亚热带次生林、人工林;区域气候特点及气候垂直分异等;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土壤及垂直自然带;土地分级与分类、土地利用现状;人文地理调查(屏边县城)等。

第五天:

屏边县城→马关县古林箐→河口县,住河口县城。

主要内容:

马关县古林箐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原及北热带石灰山雨林、季雨林生态系统;黄色石灰土、赤红壤、砖红壤等。

第六天:

河口县城→建水县,住建水县城。

主要内容:

河口边贸口岸建设及边境贸易;河口县民族文化;元江(红河)下游(河口县)与中游(个旧蔓耗、黄草坝)河谷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特征以及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比;个旧市、建水县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及卡斯特生态环境。

第七天:

住建水县城。

主要内容:

建水县城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开发等。

第八天:

建水县城→通海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呈贡区。

主要内容:

“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化;星云湖、抚仙湖湖泊地貌与湖泊水文、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2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

地理野外实习线路图

2.1呈贡——石林(4月21日)

2.1.1自然地理

2.1.1.1地质地貌

呈贡——石林:

地质:

从学校出发,路过学校东边的山,岩石为二叠纪早期石灰岩和玄武岩。

路边,观察到二叠纪早期的文明山玄武岩。

取点1从帽天山山顶到山底的路中(24°40′53.5″N,102°58′58.9″E;H2050m):

岩石有页岩,页岩是在水动力相对静止的环境中形成的,摸岩石时不染手,为黑色页岩。

有反光面,是因为含有绢云母。

页岩易破碎且受到风化,所见到的岩石都很破碎。

路经小滥田剖面(代表了前寒武纪末期至寒武纪早期连续的地层沉积,是澄江化石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沧浪铺组/筇竹寺组界线(界线下的筇竹寺组的泥岩中产澄江化石,往上沉积颗粒逐渐变粗,由泥岩夹薄至中厚层砂岩逐渐过渡为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粉砂岩夹薄至中厚层砂岩。

界线之上的沧浪铺组,变为薄至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

)、筇竹寺组玉案山段泥岩(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夹薄至中厚层粉砂岩,风化后常呈黄绿色,快速沉积的泥岩层颗粒细腻。

)、寒武系渔户村组中谊村段磷块岩。

测量得倾角为25°。

沿路帽天山接近山脚处,有镁含量高的白云岩,岩石上有刀砍纹。

点2石林火车站(24°51′43″N,103°19′49″E;H1817.6m):

可见漏斗竖顶状石灰岩。

形成石林的条件:

面积大,岩层巨厚,岩石质地比较纯。

从点3(石林火车站附近溶蚀残丘丘坡)处下山,路边岩石中多化石,有珊瑚化石、石英填充的腕足动物化石、蜓类化石等。

路边有第三纪紫色砂岩,岩石破碎明显,因为坡度大,坡面流水作用,

地貌:

路过阳宗海,阳宗海属于断陷湖。

阳宗海坝子(盆地)是断裂控制影响下形成的盆地。

盆地底部地势平缓。

观察路两边,山顶比较平缓,中生代末期开始形成的高原面。

第三纪末期、第四期到达现在的高度。

第三纪中后期风化作用很强烈。

所有的面连接起来就是完整的高原面。

多断裂盆地和山雨侵蚀成的沟谷。

点1(24°3′53.5″N,102°58′58.9″E;H2050m):

流水切割后的高原面,流水作用形成的沟谷和坡面,沟谷流水下切比较厉害、集中。

点2石林火车站(24°51′43″N,103°19′49″E;H1817.6m):

总的来说是地表的喀斯特地貌。

约在二亿七千万年以前的早二叠纪,石林地区还是一片浅海。

石林发育时间集中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小石林(浅色),多石芽,溶沟、溶蚀洼地、溶蚀残丘。

可见塔状石芽,其形成是因为在沉积时发生变化。

周围地势起伏不大,和缓,高差低于100m,高原面比较完整。

2.1.1.2气候与水文

气候:

昆明市气象站,海拔1891.4m,年均温14.7℃,一月均温7.7℃。

昆明属于北亚热带。

石林县城气象站,海拔1679.8m,年均温15.6℃,一月均温8.3℃。

石林属于北亚热带。

石林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为: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一天有四季,一雨便成冬;降水年内变化大,干湿季分明;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

水文:

阳宗海,重金属砷污染严重。

治理方法是化学方法,使砷沉淀底部,不溶于水,降低毒性。

点2石林火车站(24°51′43″N,103°19′49″E;H1817.6m):

地下有发达的水溶系统,所以水易渗漏。

不易形成坡面径流。

2.1.1.3植被与土壤

呈贡——石林:

植被:

沿路观察发现,因人类活动频繁,植被多为人工林和农业植被。

人工林主要有云南松林、果木林(梨园、苹果园)、桉树林、柏树林、苗圃(幼苗种植)等。

路过阳宗海,盆地底部多为阶梯状水田和梯旱地。

路边多为非原生的人工桦叶林、华山松林、旱冬瓜林(用作水土保持)、大面积的云南松林等。

点1(24°3′53.5″N,102°58′58.9″E;H2050m):

植被覆盖差,多裸地,有云南松林分布。

点2石林火车站(24°51′43″N,103°19′49″E;H1817.6m):

灌木、乔木、农作物,视线中有大量耐旱能力强且有经济价值的桉树和云南松,路边多种有行道树。

点3石林火车站附近溶蚀残丘丘坡上:

山上多为荒山草坡,山下为人工林(桉树林)。

植被呈现出一系列旱化的生态特征,乔木和灌木多叶厚,有蜡质层,多毛,多刺。

植被类型为石灰岩灌草丛,有小铁子、碎米花杜鹃、长柄排草等。

土壤:

路边的自然剖面,观察到暗红色红壤,是山原红壤。

而坡陡处是一般红壤,即山地红壤。

母质为古红色风化壳,是山原红壤的主要标志之一。

点1(24°3′53.5″N,102°58′58.9″E;H2050m):

土壤侵蚀严重。

点2石林火车站(24°51′43″N,103°19′49″E;H1817.6m):

以非地带性土壤(区域性土壤)为主。

土壤名称为石灰土,母岩为石灰岩,母质是石灰岩在风化淋溶当中的风化产物,留下来的黏土矿物不多。

土层薄,土量少,石多土少。

在石灰岩地区土壤的形成十分不易,2万年才能形成1cm厚度的泥土,所以土壤非常宝贵。

石灰土多为红色石灰土,颜色偏红,呈现出棕红色和暗红色。

质地黏重,结构以块状结构为主,土地板结,有机质含量低。

点3石林火车站附近溶蚀残丘丘坡上:

观察土壤剖面。

土壤类型:

红色石灰土,母岩:

石灰岩,母质类型:

石灰岩及其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风化产物。

表面可能是弱酸性,向下呈中性。

土壤中石多,为石质粗砾土。

详见表1。

 

石林实习点土壤剖面观察记录表1:

调查日期:

2014年4月21日

剖面号码:

01

观察地点:

石林

地形:

溶蚀残丘丘坡

坡向:

306°

坡度:

22.8°

海拔高度:

1810m

天气:

土壤名称:

红色石灰土

母质:

石灰岩

侵蚀情况:

植被:

石灰岩灌草丛

土地利用现状:

山上:

荒山草坡,山下:

人工林

地下水埋深:

10~15m

调查人:

柯小亚

土壤特征及其自然状况描述:

土壤类型:

红色石灰土,母岩:

石灰岩,母质类型:

石灰岩及其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风化产物。

表面可能是弱酸性,向下呈中性。

土壤中石多,为石质粗砾土。

土质黏重,土层较薄。

植被主要是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表面淋溶作用弱,从地表到地下,越往下越强,地表多受雨水作用。

剖面图

发生层

采样位置

颜色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干湿度

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pH

碳酸盐反应

A层

腐殖质层

0~19cm

缺少比色卡

黏壤土

多砾质

紧实

湿润

多量

 

 

5.2

不明显

B层

淀积层

19~72cm

黏土

块状结构

紧实

湿润

中量

5.6

 

黏土

大块状结构

紧实

湿润

少量

6.0

C层

母质层

72~86cm

路边分布有颗粒粗的砂土,土体薄,保肥保水能力差,易造成严重旱情。

与四川盆地紫色土较相似。

2.1.1.4自然灾害

观察周围的桉树,发现桉树上半段多为枯枝,下半段生有嫩枝。

这是因为去年冬天的连续降雪使桉树受到了冻害,大多桉树主干部分被冻死。

这次冻害是滇东南、滇东北地区2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冻害。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石芽出露多,出现严重的石漠化现象。

植被被破坏后,土壤侵蚀严重。

2.1.1.5自然资源

帽天山澄江动物群保护区,是一个以化石为基础的国家地质公园。

澄江生物群化石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以石林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区。

石林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地热、铜、铁、铅、锌、大理岩、磷矿等23种。

磷矿分布在县城西部,铜、铁、铅、锌矿集中分布在中北部,煤矿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理岩、石灰岩矿集中分布在中北部,石英砂、建筑用砂集中分布在北部。

2.1.1.6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地带、自然区:

呈贡(ⅢB1)——石林(ⅢB1)

ⅢB1:

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滇东南高原地区——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

2.1.2人文地理

2.1.2.1人类活动历史

二亿五千万年前,石林喀斯特开始形成。

八十万前,石林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为古滇人居住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谈稿县。

唐代,地方政权南昭国时期,属陇堤县。

宋朝,大理国时期,属路甸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4年属曲靖专区。

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县,至1958年被裁并入宜良,1964年始恢复路南彝族自治县建制,仍隶属于曲靖专区。

1984年路南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管辖。

1998年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

1931年3月,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游览李子箐,题刻“石林”二字,石林开始扬名海内外。

2.1.2.2人口和民族

石林县总户数80144户,总人口241625人,农业人口213619人,非农业人口2800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8.41%;男性人口121551人,女性人口120074人,男女性别比为101.23:

100。

据2008年统计数字,全县有人口239612人,少数民族人口8372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4.9%。

全县有二十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以彝族、苗族、壮族为主。

彝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4%。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圭山、长湖、西街口、石林等乡镇。

在石林县境内的彝族有撒尼、黑彝、彝亲、阿细、阿彝子等支系。

2.1.2.3经济和产业

石林:

受地理条件限制,农业难以发展。

但旅游业发展迅速,石林资源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发展,

进入石林后,观察到沿路建有大量小别墅。

三次产业结构为26.8:

31.3:

41.9。

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旅游给石林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2.1.2.4城镇与交通

昆(明)石(林)高速公路,昆(明)河(口)、江(底)石(林)高等级公路交汇于石林,国道324、326线,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过境石林,石(林)蒙(自)高速公路于2012年通车。

南(宁)昆(明)铁路在石林境内设有一个主货运站和一个主客运站。

云桂铁路在石林县境内途径4个乡镇。

开发为旅游区的近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沿路多城镇聚落,其城镇功能是旅游来推动的,是城镇化比较成功的一个城市。

积极建设道路,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线。

2.1.2.5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石芽出露多,出现严重的石漠化现象。

植被被破坏后,土壤侵蚀严重。

2.1.2.6区域发展与协调

石灰岩地区,土壤、植被、基质岩石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敏感又脆弱。

历史上,石灰岩地区也分布有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因人类干扰导致林地演变为稀树灌草丛,要恢复植被非常困难。

植树造林应选用本地的树种,遵循自然规律。

2.2石林——蒙自(4月22日)

2.2.1自然地理

2.2.1.1地质地貌

石林→弥勒→开远→蒙自:

地质:

点1石林长湖风景区内(24°42′55.8″N,103°25′1.9″E;H1870m):

周边多石芽,水平面上石芽主要受雨水淋溶作用,水平面下的石芽受湖水淋溶作用强,较光滑。

离开长湖,周边岩石有了变化。

可见紫色页岩和粉砂岩。

经过开远(H1050m),观察到石灰岩、页岩、砂岩。

石灰岩面积很大,个旧的面积有70%都是石灰岩。

地貌:

路边,低洼的地方多溶蚀漏斗,溶蚀洼地规模较大。

平缓处多丘陵,陡处多山原。

有的地方多个溶蚀漏斗发育并在一起。

点1石林长湖风景区内(24°42′55.8″N,103°25′1.9″E;H1870m):

长湖为断线溶蚀性湖泊,原为溶蚀漏斗,后蓄水成湖。

长湖面积较大,猜测是由多个溶蚀漏斗或一个大的溶蚀漏斗发育而来。

湖底有落水洞或裂缝,可排水。

周边的山,越往上石芽裸露越多。

路边有黑色石林。

离开长湖,路边有正在形成的峰林,再往后,没有显眼的石林,只剩下小石芽。

石灰岩更加破碎了,达不到巨厚层,所以无法形成石林。

经过开远(H1050m),石漠化现象严重,高原面破碎程度增加。

蒙自盆地以石山为主

2.2.1.2气候与水文

石林→弥勒→开远→蒙自:

气候:

石林县城气象站,海拔1679.8m,年均温15.6℃,一月均温8.3℃。

石林属于北亚热带。

弥勒市气象站,海拔1415.2m,年均温17.2℃,一月均温9.7℃。

弥勒属于中亚热带。

开远市气象站,海拔1051.8m,年均温24.4℃,一月均温13.0℃。

开远属于南亚热带。

蒙自市气象站,海拔1300.7m,年均温18.6℃,一月均温12.1℃。

蒙自在热量带上属于南亚热带。

这里冬小麦是一年两熟

石林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

离开石林南下,海拔降到1560m,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弥勒的气候就属中亚热带。

开远到蒙自则是进入南亚热带。

到达弥勒(H1510m),这里属半湿润地区,接近半干旱。

从开远(H1050m)到蒙自(H1300.7m),干燥度1.8,为半干旱。

水文:

我们实地考察的是三湖一水库(长湖,月湖,圆湖,黑龙潭水库)中的长湖。

长湖水深近30米,湖底已受到污染,水质为劣五类。

据观测,水很清澈,无异味。

路过珠江的源头澜沧江(H1270m)。

2.2.1.3植被与土壤

石林→弥勒→开远→蒙自:

植被:

沿路观察有云南松林分布,仍为稀树灌草丛,暖温性石灰岩灌丛。

路过封山育林区。

没有地带性植被,多是次生的,人工的。

近年来,人类干扰已减少,大部分植被恢复较好。

主要原因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被撂荒,山上活动减少,又有退耕还林的政策。

路边的冬小麦已成熟,这里冬小麦是一年两熟。

点1石林长湖风景区内(24°42′55.8″N,103°25′1.9″E;H1870m):

森林发育较好,多属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性常绿阔叶林(滇中、滇东大面积分布)。

植被以壳斗科为主,有青冈、栎树。

滇青冈适应干旱半干旱,旱生能力强的壳斗科。

还观察到滇石栎、云南樟、长梗润兰。

山中上部植被矮小,10m左右,下部高大。

树的特点是树皮厚,粗糙,多数叶小、厚、硬、有革脂,叶背多毛,树干较弯曲。

树落叶多,会长出偏红色嫩枝和白色花絮(行道树栾树,雨季时开白色花)。

林下灌木发达,草本层简单。

周边有:

小叶荨子、小铁子、杨梅、堂梨刺、清香木、小野李珍、长柄排草、柳黄草、沿阶草、地石榴、云南柞栎、刺柏、火把果(常绿有刺灌丛)。

水中植物有海菜花(长湖海菜花)、狐尾藻、轮藻、鸭子草(挺水植物),水边有芦苇。

离开长湖,路边植被恢复较好,多为人工、次生林。

有人工种植的云南松和华山松。

远看可发现,物种多样性不丰富,但因恢复较好,未来物种多样性会丰富起来。

到达弥勒(H1510m),路边有万亩葡萄园,我们走的是新建的路,旧公路边种了许多甘蔗。

盆地中,热量高,光热丰富,冬半年缺水,但灌溉技术已较好,有引水渠。

过去缺水时,农民会荒地,现在都种着农作物,正准备种水稻。

路边有剑麻。

开远(H1050m)已在种植水稻,路边有新插秧苗的水田。

从开远(H1050m)到蒙自(H1300.7m),路边有水果作物石榴,万亩石榴种植园。

也有枇杷种植,枇杷是南亚热带主要水果作物,需热量大。

蒙自盆地植被矮小,多暖热性坡柳罐丛。

土壤:

点1石林长湖风景区内(24°42′55.8″N,103°25′1.9″E;H1870m):

土壤为红色石灰土,母质为古红色风化壳(古红土)。

山坡上并不都是山原红壤。

从山脚到山顶,山原红壤变薄变深。

离开长湖后,在路边观察到侵蚀强,发育差的初育土壤。

从开远(H1050m)到蒙自(H1300.7m),红壤向赤红壤(砖红壤)过渡

2.2.1.4自然灾害

未发现严重自然灾害。

2.2.1.5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

石林长湖风景区,山水景色都很美,森林也茂盛。

还有南湖、碧色寨、缘狮洞、龙宝洞、观音殿、蒙自租界址、马鹿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玉皇阁、诸天寺、闻一多先生旧居等旅游资源。

水资源:

珠江的源头澜沧江

风力资源:

路边的高山山顶上有风车风力发电。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等。

2.2.1.6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地带、自然区:

石林(ⅢB1)——蒙自(ⅡB1)

ⅢB1:

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滇东南高原地区——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

ⅡB1:

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赤红壤地带)——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

2.2.2人文地理

2.2.2.1人类活动历史

蒙自有上万年人类繁衍活动史,有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蒙自人”的发现。

光绪十三年(1887)10月,蒙自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蒙自成为云南近代史上的滇东南军事、政治中心。

光绪十五年(1889),蒙自海关落成并正式开关,这是近代云南第一个海关,也是近代中国21大海关之一。

2003年7月11日,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现场办公会研究决定,建设以蒙自为核心的蒙(自)个(旧)开(远)——滇南中心城市。

2010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

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

2.2.2.2人口和民族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17156人,十年共增加了77105人。

男性人口占51.83%,女性人口占48.17%;0-14岁人口占18.67%,15-59岁人口占71.67%,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9.6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6.50%;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3575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822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1315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77416人;文盲率为4.08%。

全县有汉、彝、苗、壮、回、哈尼等6个千人以上民族。

2.2.2.3经济和产业

石林与弥勒对比:

石林的主导产业是旅游,弥勒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中工农业基础很好。

弥勒多糖厂和卷烟厂。

弥勒的烟是经过深加工的,这样烟就升值了,且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有名牌产品红河烟,红河烟带动了弥勒甚至红河州的发展。

红河红葡萄酒则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发展。

弥勒相比起石林,区位更优越,离昆明近,发展前景更好。

石林:

从云南整体来说,云南旅游低端,旅游者消费有限,旅游业产出低。

石林的旅游产业仍处于低端观光旅游阶段,急需升级,应发展更多的高端产业,如消费高的高尔夫球等。

将收入低的低端观光旅游发展为能吸收大量资金的休闲度假旅游。

区位的环境与特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支撑、产业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支柱产业及结构、成长路径、SWOT。

2.2.2.4城镇与交通

近年来弥勒在大力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我们所走的路大多很宽,且路边也有许多正在修建的路。

一般交通条件好的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由这点来看弥勒发展前景好。

蒙自是红河州的州府,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