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704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山西票号在清政府危机时期曾间接履行过“代理国库”的职责,但没有“硬性”的契约进行保障,也没有得到清廷法律上的认可和支持。

材料旨在强调山西票号

A.具有国家银行性质B.推动了近代中国金融近代化

C.与政府关系不平等D.为满足长途贩运贸易而建立

2.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对以上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防范外来入侵是该政策的重要目的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C.封关闭疆,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D.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C.限制商人的政策D.反腐倡廉的政策

4.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

“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

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

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唐宋时期,金融领域产生一系列新现象,出现了“飞钱”、“柜坊”、“交子”、“会子”等。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唐宋

A.大一统社会繁荣景象B.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C.商业经济的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6.《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7.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

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D.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汉代规定,民户为国家输送粮食到边境,运到600石的赐二等爵,4000石赐五大夫,12000石赐大庶长;边塞粮食充足了,可以储备在郡县,郡县储备足一年所需的粮食,即可免收田租。

这一措施

A.解决了国家存在的边患问题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贯彻

C.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形成

9.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

徽商这种做法

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B.是宗法观念动摇的体现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10.有学者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④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1.“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

下列有关市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实施物物交换

B.出现于南北朝的民间集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

C.唐代夜市繁盛,并出现商业街

D.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监管

12.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

由此可见

A.农民社会地位低下B.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D.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13.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

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B.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

C.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D.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

14.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朝以后“今则家无担石者十居其五,而饮食服饰竞以侈靡相尚”。

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生活商业资本日益活跃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

C.奢侈消费盛行浪费社会财富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趋普遍

15.下列材料描绘的现象出现于宋代的是

A.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D.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16.海禁,系封建王朝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的政策。

“禁海”、“迁海”、“南洋贸易限令”、“一口通商”等政策对清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②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破坏了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下表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

该表表明清朝时期

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

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18.随着“一带一路”伟大开放战略提出,2000多年前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再次受到大众关注,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唐代时,在这条线路上行走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商人们普遍使用“交子”交易物品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19.唐代前期均田制关于百姓部分受田状况如下表是所示。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均田制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控制

C.缩小了土地买卖的范围D.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二、简答题

20.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

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

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

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

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21.南宋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市场圈。

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衢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

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

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

……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

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二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注:

华亭即徐阶,明代内阁首辅)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徐光启为明代内阁大学士)

材料三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

……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以苏州为中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市镇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材料分析题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自耕农是秦汉以后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饿莩耳。

——《救荒话民书》

(1)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材料一的井田制中“公田”的含义。

结合所学,对材料一中的私田与材料二中自耕农的私田做简要的比较分析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秦汉以来国家“积极培植自耕农”的原因,并简要说明为何古代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

23.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

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

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

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

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与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2.C3.C4.C5.D6.A7.A8.C9.D10.C11.B12.D13.A14.B15.B16.A17.D18.C19.B

20.

(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

发明曲辕犁。

(2)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战国李冰都江堰。

井渠(坎儿井)。

(4)土地兼并现象(土地高度集中)。

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21.

(1)原因: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远距离运输发达;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

(2)新现象:

士大夫从事工商业致富。

评述: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说明明代工商业确实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是,这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很多士大夫、商人用经营工商业取得的财富购买田产来保值,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正式解体。

(3)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

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镇)。

22.

(1)公田:

贵族占有,劳动者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分析:

在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之下,土地所有权在周天子,所谓私田只是私家使用之田,是奴隶主分授劳动者的,故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产品归劳动者私有,不能买卖与转让;封建社会下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属自耕农所有,自耕农既有土地的使用权也有所有权,可以转让与买卖。

从井田制中的私田发展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

(2)“积极培植自耕农”的原因:

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而且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不能根本消除的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小农经济下以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便于国家的管理与征税;地主的土地兼并;加上水旱灾害、战乱等也会导致小农经济经常分化。

(如答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也可)

23.

(1)特点: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条件:

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

(2)不同:

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入,中转贸易兴盛(澳门成为贸易的中转中心);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大循环形成。

影响:

促进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西方文化传入,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科技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