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740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1.docx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2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

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

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

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

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理解词语)

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

书的总称。

   慈祥:

和蔼、安祥。

   僻静:

偏僻、安静。

   勉强:

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在本课中的意思是:

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

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

(人群)挤着走进去。

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

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

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

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

随随便便。

   会意: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

惊慌、害怕。

   沉着:

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

、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

),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

(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

(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

(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

(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含糊”是什么意思?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

“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

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

(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

(“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

(“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

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

(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

(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

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

(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怎样?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

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

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钊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

(课文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

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

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选择题

2.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

“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

“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

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

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

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

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

“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无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

“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有何作用?

1.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2.这句话对父亲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写出了父亲细心呵护冰棍、生怕冰棍化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3.为父亲爱子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

(意思对即可)

5.父亲虽然没有活到60岁就病逝了,但是父亲的善良、坚强等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将像父亲那样去做人、去生活。

作用:

揭示文章的中心,升华主题。

 

3.

1.一愕坚持

2.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亲发电报的情节作铺垫。

3.“稍微”一词写出了老妇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对儿子的思念和爱盖过了其他所有,所以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还是坚持要加“妈妈想你”四个字。

“稍微”一词用得十分精辟传神。

4.本文写的是老妇人发电报的事,但作者却通过这件事感悟到了父母对于我们的爱一直都是无声、沉默的,这份爱他们不会言说,但却汹涌而规热,他们的爱就像一朵无声的花一样,沉默而惊艳,所以作者以此为题,用比喻手法,赞扬了父母之爱的平凡与伟大。

 

4.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

”他暗暗地咒骂。

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

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

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

“你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

“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

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

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选自《全球最佳短篇小说》,略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3.“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这句话能否改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

请阐述理由。

4.文中加点的三处都写了司机的笑,这是对司机的描写,面对侵略自己祖国、害死自己家人的敌人,司机为什么要笑?

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看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①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他将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

②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③渲染紧张的氛围;④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

3.不能,用“一、二、三、四、五”体现了他默默数着外国士兵人数的心理活动,暗示出他希望尽量多的外国士兵靠近以便与之同归于尽的愿望,换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则没有这种效果。

4.神态司机笑是为了掩盖内心强烈的仇恨,麻痹外国士兵,最终自杀式袭击成功,表现了司机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

5.略

 

5.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

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

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

”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

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

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

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

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

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

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

”我说,“那才舒服。

”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

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

她又说:

“真走运啊!

”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

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

“有缆车吗?

”她问,“真的有?

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

”我说。

“是啊!

是啊!

”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

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

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

“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

”“不知道。

”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

”“女店主啊,你不知道?

”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

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

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

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

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给下列加点字标出正确的读音。

苍劲______昭示______随即______绾头发______

惊诧______歉疚______得体______怂恿____________

2.文章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

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

“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

“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3.文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1)“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这句话是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描写,形象地写出了。

(2)“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

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通过_______描写,表达(烘托)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何会感到“歉疚与失落”。

6.你如何理解文题“一个走运的人”?

7.读完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1.jìngzhāojíwǎnchàqiàndésǒngyǒng

2.第二件事:

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

“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3.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美、勤劳、懂得感恩的人。

(结合具体内容略)

4.

(1)神态“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

(2)景物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

5.作者为没有注意到女店主是个不能行走的人,还怂恿她去爬黄山而感到歉疚;又因为或许今生也很难再相见而感到失落。

6.①文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

②虽然女店主并不走运,但是她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此为标题是对她的赞美。

7.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