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080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2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docx

嵩山地质实习论文

 

 

姓名:

田成辉

学号:

311003000521

专业班级:

地质10-5班

指导老师:

张汉瑞

提交日期:

2011-06-19

 

目次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交通位置

第二节自然经济地理

第三节实习路线

第四节实习内容

第二章地层

第一节新太古界

第二节古元古界

第三节中-新元古界

第四节下古生界

第五节上古生界

第六节中生界

第七节新生界

第三章岩浆岩

第一节新太古代岩浆岩

第二节古元古代侵入岩

第三节中元古代侵入岩

第四章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

第二节基本构造格架

第五章实习区矿产资源概况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优势矿产

第三节其它矿产

第六章嵩山地质发展史

第一节太古宙-古元古代阶段

第二节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阶段

第三节震旦纪-三叠纪阶段

第四节侏罗纪阶段

第七章结语

 

第一章绪论

一、交通位置

嵩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中部、郑州市西南80千米处登封境内,面积约450.12平方千米。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548-1131155,北纬342228-343640。

嵩山及临近地区已形成密集的高速铁路网络,郑少高速、少洛高速、永登高速已全部建成通车,京广、京九、焦枝、陇海、新荷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嵩山临近城市。

登封市位于地质公园的中心,自市区到每个观察路线都有柏油公路相通,地质观察实习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二、自然经济地理

嵩山地处北温带南缘,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嵩山山上山下温差(年均)可达3-4摄氏度,所以成为避暑胜地,每到夏季,常有游人来此避暑。

嵩山属于秦岭山系向东延伸的余脉之一,属于低山-丘陵地区。

北部为嵩山主脉,主峰峻极峰海拔1491米;另有御寨山、五指岭海拔再一千米以上。

嵩山地区基本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和平原五种类型,以丘陵所占面积最大。

地貌结构呈山盆相间特点——嵩山东西横亘,南侧为登封盆地,北侧为偃师盆地的一部分,整体呈带状分布。

嵩山区内最大落差在1200米以上。

嵩山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特别茂盛。

登封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和全国重点煤炭开发区。

登封又是全国“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仅属于中央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8处之多,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城市。

登封市的经济也很发达。

三、实习目的

地质实习是课外的延伸,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现场教学活动。

这种活动使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和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组成此地质实习的重要内容。

实习的目的是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通过实习,使学生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得到初步训练、专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为今后的地质学习和时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习内容

1、由老到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初步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2、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岩性类型及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3、观察区内褶皱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及其鉴别特征和依据,学习在野外识别断层和褶皱的方法,了解其形成作用及其对区域地层分布和矿产的控制作用。

4、沿石淙河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岩溶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沿书院河观察河流阶地,建立地壳演化的基本概念。

5、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以及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节理、断层产状和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6、组织学生游览地质名胜、参观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7、练习编写简要的地质报告,学习归纳、分析和总结野外观测的成果。

五、实习安排

实习周期为两周,在第二学期的10-11周,其中野外7天,往返各一天,报告编写6天。

实习队设队长一人,副队长一人,辅导员1-2人,专业辅导老师每班2人。

主要实习路线

1、井湾-元古宇、中岳运动界面观察路线(四观察点)

2、中岳庙-古元古界、褶皱、节理、飞来峰观察路线(三观察点)

3、唐窑-下古生界、少林运动界面观察路线(四观察点)

4、稻田沟-上古生界、中生界、地表水观察路线(六观察点)

5、石淙河-断层谷、岩溶地貌观察路线(二观察点)

6、龙山-太古宇、嵩阳运动界面、泉水、辉绿岩墙观察路线(四观察点)

7、嵩顶-褶皱构造、地貌观察路线(三观察点)

8、飞机场-花岗岩、风化壳观察路线(三观察点)

9、玉皇庙-新生界、登封大断层、河流阶地观察路线(四观察点。

第二章地层

嵩山地区的地层属于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豫陕地层分区嵩山地层小区。

嵩山地层小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剖面完整。

基地由太古宇中深变质岩系和古元古界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构成。

盖层为中元古界碎屑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三叠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新生界等地层组成,故有“五代同堂”之说。

嵩山地区岩石地层单位之间有五个明显的不整合接触面,即登封群与嵩山群‘嵩山群与五佛山群、五佛山群与寒武系、中奥陶统与上石炭统、上三叠统领与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不整合面代表一个地质构造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的演化阶段的开始,是区域大地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

第一节新太古界

嵩山地区时代最老的地层为新太古界登封群,主要分布在登封市君召乡以北的老羊沟、石牌河等地,在登封城区片麻岩套中仅呈零星包体产出。

登封群为一套深度区域变质岩系。

该群岩性复杂,主要为片麻岩、变粒岩、片岩、千枚,夹少量大理岩和磁铁石英岩等。

该群下部片麻岩受强烈混合岩化形成混合岩,中部以斜长角闪岩为主,上部为浅变质岩类。

登封群顶部被古元古界嵩山群等地层不整合覆盖,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符号

厚度(m)

岩性

太古宇

登封群

郭家窑组

ARg

857

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上部夹少量云英片岩

石牌河组

ARs

>256

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

1、石牌河组

石牌河组,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局部混合岩化强烈,呈条带状、条纹状和变斑状混合岩和均质混合岩。

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夹中酸性火山岩和少量沉积岩。

有大量中基性-酸性岩脉侵入,在石牌河地区该组西部见变闪长岩和花岗岩分布。

该组厚度大于256米。

并与郭家窑组整合接触。

2、郭家窑组

郭家窑组,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二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夹钙质绢云绿泥片岩、薄层大理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等,以灰绿色斜长角闪岩类为主要特征。

该组厚度857米。

并与老山羊组整合接触。

3、老山羊组

老山羊组,下部为白云母石英片岩、白云母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和少量石英片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上部主要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变质砾岩和含砾绿泥石英片岩。

该组厚630米。

第二节古元古界

嵩山地区古元古界由嵩山群组成,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嵩山群构成中岳嵩山骨干,故又称嵩山石英岩。

嵩山群自上而下划分为四个组—罗汉洞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裕组,为一套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是是浅变质强变形沉积地层。

嵩山群与下伏登封群和上覆五佛山群均为不整合接触。

马鞍山组

175

石英砂岩

底砾岩

花峪组

194

石英岩,千枚岩,

庙坡组

395

石英岩,片岩

下元古界

嵩山群

五指岭组

718

石英片岩,石英岩,千枚岩

罗汉洞组

749

厚层状粗粒石英岩,夹薄层绢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

灰白色厚层状粗粒石英岩

底砾岩

1、罗汉洞组

罗汉洞组为一套单调而稳定的石英砾岩-石英岩层,下部为中粗粒石英岩,底部有1-3层石英砾岩;中部为中细粒石英岩;上部为中粗粒石英岩,夹绢云石英岩。

岩石单层厚度比较大,一般为厚-巨厚层状,单层厚度达15米。

该组厚490-750米。

下部与登封群不整合接触,上部与五指岭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2、五指岭组

五指岭组主要分布于嵩山以东五指岭地区,以片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是构成五指岭和荟萃山的主要岩层岩层中具波痕和斜层理等沉积构造,属滨海-浅海沉积环境。

产铁、白云岩、石英岩、磷矿等矿产,登封式铁矿即主要赋予该组。

在五指岭地区该组厚747.5米。

该组底部以绢云石英片岩大量出现为主要标志,与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顶部为绢云石英片岩结束为标志,与庙坡山组石英岩成整合接触。

3、庙坡山组

庙坡山组为一套单调而稳定的石英岩层,主要岩性为石英岩。

下部粒度细,为白、浅绿色细粒石英岩;上部粒度较粗,为红色中粗粒石英岩夹大量黑色磁铁矿条带。

岩层中具交错层理和波痕等沉积构造,属浅海-滨海沉积环境。

庙坡山组岩性坚硬、难以风化,性脆,节理发育,易碎裂。

该组厚275米。

庙坡山组上下均以石英岩为标志,分别与五指岭组、花裕组呈整合接触。

4、花裕组

花裕组分布于井湾、五指岭一带,岩性为绢云母千枚岩、石英岩、白云石大理岩等,底部夹角砾状含磷千枚岩、透镜状赤铁矿层。

该组以含磷为主要特征。

下以杂色千枚岩或变质砂岩为标志,与庙坡山组呈整合接触;上被马鞍山组底砾岩不整合覆盖。

该组厚129米。

层内多发育交错层理和波痕,属浅海陆架沉积环境。

该组含磷矿、白云岩等矿产。

第三节中-新元古界

嵩山地区的中-新元古界包括五佛山群和罗圈组。

五佛山群与下伏新太古界登封群或嵩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和沉积岩石共生组合关系,五佛山群自上而下可分为兵马沟组、马鞍山组、葡萄裕组、骆驼畔组、何家寨组。

1、马鞍山组

马鞍山组在嵩山及周边地区广泛分布。

以石英岩夹少量砾岩及粉砂岩页岩和具底砾岩为特征。

主要岩性为灰紫色,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砂纸页岩及1-4层砂砾岩、砾岩。

底部为厚层状砾岩,厚2-40米不等,局部夹透镜状赤铁矿层。

砾石成分主要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岩和脉石英,局部有条带状赤铁矿砾石和黑云母花岗岩砾石。

砾石大部分呈浑圆状,大小不一,一般砾径5-30厘米,最大者达1米左右,砾石磨圆度中等,分选性差。

在一些砾石的裂隙中有砂岩充填,胶结物以砂质为主,另有铁、泥质胶结物。

马鞍山组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层面多见对称波痕和泥裂等沉积结构,形成于滨岸海滩-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

该组厚度170-640米。

第四节下古生界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共六个纪。

前三个纪称早古生代,后三者称晚古生代,期间所形成地层成为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

嵩山地区寒武系发育完整,出露良好。

主要分布在嵩山主体的周边地区,呈东西向展开。

根据嵩山寒武系化石和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统七组。

(表)

1、辛集组

辛集组广泛分布于嵩山和箕山。

下部为淡红色、灰白色砾岩,中间为钙质石英砂岩。

岩石碎屑粒度由下而上又粗变细,钙质成分增多。

该组厚19.8米。

辛集组底部以底砾岩为标志,与下伏地层古元古界五指岭组呈角度不整合,上以石英砂岩消失、厚层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出现为标志而与朱砂洞组成角度不整合。

辛集组底部的砾岩又称“关口砂砾岩”,因在嵩山关楼比较典型而得名,代表震旦纪末期的一次全球性构造运动-少林运动。

2、朱砂洞组

朱砂洞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特征。

主要岩性为深灰色白云质灰岩、青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底部为黄绿色泥灰岩、泥质条带i或泥质斑块状白云质灰岩。

该组在关口厚97.1米。

朱砂洞组以连续出现碳酸盐岩划界,与辛集组呈整合接触,或与前寒武纪变质岩呈不整合接触顶以大套碳酸盐岩组合结束、杂色页岩或云泥岩出现划界,与馒头组成整合接触。

3、馒头组

馒头组岩石组合以紫红色页岩为特征,夹灰岩、白云岩、云泥岩和砂岩。

下部夹较多的黄灰色、砖红色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云泥岩,中部夹较多的暗紫色石英粉砂岩、泥质鲕粒灰岩及少量薄层海绿石石英砂岩和灰岩透镜体,上部以黄绿色页岩为主,夹泥质条带鲕粒灰岩、泥质条带状碎屑灰岩。

该组厚276.86米。

该组底以与朱砂洞组连续的灰岩或白云岩结束、杂色页岩或泥质岩、云泥岩出现划界,与朱砂洞组成整合接触,顶以杂色页岩或砂岩结束,连续的鲕粒灰岩出现划界,与张夏组呈整合接触。

5、张夏组

张夏组在关口-窖粮坑一带出露较好,主要岩性为深灰色厚-巨厚层鲕状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泥质条带状鲕粒灰岩和豆状、竹叶状灰岩,以具有鲕状、豆状结构为其特征。

该组后110-208米。

张夏组下部以馒头组页岩夹灰结束、厚层鲕状灰岩出现为该组之低,标志明显;其顶部以见到深灰色厚层白云岩与崮山组分界,二者岩石风化外表较易识别。

6、崮山组

崮山组岩性以深灰色鲕状白云质灰岩为主,顶部有一层橘黄、灰黄色薄板状泥质条带状白云质灰岩。

崮山组含化石相对稀少。

崮山组顶部可作为标志层与炒米店组分界,底部以张夏组厚层鲕状灰岩结束、黄灰色薄层灰岩出现为底界。

7、三山子组

三山子组岩性单一而稳定,为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结核或团块状白云质灰岩,底部白云岩普遍发育,上部含硅质团块或条带较多。

本组在关口-窖粮坑剖面厚93米,在高家沟厚116米。

三山子组以炒米店组中薄层灰岩结束,大量白云岩出现为底界,与炒米店组呈整合接触,上与奥陶系下部的砂砾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五节上古生界

一、石炭系

嵩山地区的石炭系只有上统本溪组。

石炭纪是全世界最早的成煤时期,嵩山和华北地区一样,石炭纪沉积类型属于地台型海陆交互铝质岩-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建造。

1、本溪组

本溪组在本区是指分别超覆于寒武系和奥陶系风化剥蚀面上的一段地层。

岩性主要为铝土质泥岩或泥岩。

下部为灰紫色灰黄色含铁铝土页岩,底部夹透镜状或鸡窝状赤铁矿或黄铁矿层。

中下部为灰绿、灰色鲕状、豆状铝土质泥岩、黏土岩、铝土岩和粉砂岩。

本区该组厚2-16米。

其底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侵蚀面之上的铁质岩之底,上部以出现稳定灰岩与太原组分界。

上与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下与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下与寒武系或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关系。

本溪组的主要矿产是铝土矿、耐火黏土,其次是铁矿。

上古生界

二叠系

上统

上石盒子组

P2s

500

砂岩,砂质页岩,页岩

下石盒子组

P1x

80

砂质页岩

长石石英砂岩

下统

山西组

P1s

30

长石石英砂岩

铝质黏土岩,粉砂岩

太原组

C3t

40

砂岩、页岩夹煤层

铝土页岩,夹黄铁矿结核

石炭系

上统

本溪组

C2b

36

石灰岩

铝土页岩、砂质页岩

紫红色含铁质页岩夹鸡窝状铁矿

二、二叠系

1、太原组

太原组在嵩山附近多被第四系覆盖。

岩性主要为燧石团块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与铝土页岩互层,夹砂岩和煤线。

灰岩一般6-8层,深灰、黑灰色,含黑色燧石条带团块或条带。

太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台地和潮坪、泥炭坪沉积,其一下出现稳定灰岩为底界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其上以最上一层灰岩顶面与山西组呈整合接触。

2、山西组

山西组由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黏土岩、炭质页岩和煤层组成,为一套潮坪、三角洲沉积。

山西组底部划在太原组最上一层灰岩的顶面,,其顶界为砂锅窑砂岩底面。

该组厚50-109米。

3、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由黄绿色粉砂质粘土岩、黏土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炭质粘土岩、和煤线组成,为一套三角洲含煤沉积。

底部为浅灰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俗称砂锅窑砂岩。

下石盒子组以砂锅窑砂岩底为界与山西组呈整合接触,以田家沟砂岩底面为界与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4、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主要岩性为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硅质海绵岩,含数层煤层或煤线。

上石盒子组以灰黄色为主,沉积韵律清楚,每一旋回均由灰黄、灰绿、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开始,继而为粉砂质粘土岩和高岭石黏土岩,最后以炭质粘土岩、煤层和铝土质粘土岩终止。

田家沟砂岩地底面为该组之底,平顶山砂岩之顶为该组之顶界。

5、孙家沟组

孙家沟组以砖红色紫红色粘土岩为主,夹紫红、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灰绿、灰白色页岩和灰泥岩凸镜体。

本组化石稀少,只见少数。

孙家沟组可分三部分。

下部以粉砂质泥岩或杂色泥岩与平顶山砂岩分界、呈整合接触,岩性为浅灰、黄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紫红色泥岩,砂岩中水平和楔状斜层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中部为紫红色泥岩就爱3-4层中细粒砂岩,泥岩中见有虫迹,砂岩中常见波痕。

上部为灰色粉砂岩与细粒岩互层,夹少量暗紫色泥岩。

砂质泥岩和透镜状灰质砾岩,其中含有化石。

该组厚82-280米。

第六节中生界

嵩山地区中生界只有三叠系,缺失侏罗纪和白垩纪沉积。

三叠纪与古生界与叠纪之间没有明显的构造运动,两者为连续沉积。

一、下三叠统

1、刘家沟组

刘家沟组为一套粗陆屑沉积建造,以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泥岩,含鲜红色泥质斑块。

砂岩中水平层理和斜层理。

靠下部部分岩层的层面虫迹发育。

生物化石较少,仅见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孢子等化石。

该组厚375米。

刘家沟以岩性单调、色调紫红为主要特征。

下以紫红色石英砂岩为标志与孙家沟组呈整合接触,上以紫红色厚层尝试石英砂岩为标志用于和尚沟组呈整合接触。

2、和尚沟组

和尚沟组为一套细碎屑岩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紫红、鲜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白色灰岩,钙质结核较多,有时呈层状出现。

水平层理发育,层面可见小型波痕和泥裂,并可见生物腐烂厚形成的灰绿色钙质网纹和斑点。

泥岩中遗迹化石丰富。

本组应属于干热条件下的滨湖-浅湖沉积。

地貌上本组以红色、岩石风化后呈沙土状和负地形为其特征。

王堂水库一带该组厚228.7米。

和尚沟组下与刘家沟组,上与二马营组均以紫红色黏土岩为标志呈整合接触。

第七节新生界

嵩山地区古近系发育不全,只有始新统张家村组,分布于告成。

张家村组不整合覆盖于三叠系不同层位上,其上部被新近系洛阳组不整合覆盖。

1、张家村组

张家村组下部为鲜红、砖红色砾岩、含粒砂岩与中厚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底部砾岩层数较多,砾岩层厚0.3-1米,砾石以紫红色石英砂岩、脉石英、灰岩等为主,砾径3-7厘米,大小混杂,不具分选性。

下部砂岩中水平层理、斜层里发育,层面微波痕清晰,为地壳处于急剧上升剥蚀阶段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洪积-河流冲击沉积。

中部为暗紫红、砖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反映干燥炎热条件下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

上部为暗红、砖红色薄层中厚层钙质粉砂岩、泥质互层,夹石膏层和泥灰岩透镜体,为一套含盐碎屑沉积建造,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第三章岩浆岩

嵩山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有两期,分别受嵩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控制,即新太古代侵入活动和早元古代侵入活动,相应本区岩浆岩的时代属嵩阳期和王屋山期。

嵩山期岩浆活动一般规模较小,岩体零星分布,多呈岩脉产出,岩石类型有辉长岩、伟晶岩等。

王屋山期岩浆活动规模较大,主要呈岩株产出。

古生代以后嵩山地区没有再发生岩浆侵入活动。

一、新太古代岩浆岩

嵩山此时代侵入岩分布很广泛,属于全晶质中粗粒深成岩,从基性岩到中酸性岩均有发育。

以花岗岩为主,闪长岩次之,但规模小、分布零星,呈小岩株或岩脉,侵入新太古代登封群。

牛屋栏灰白色奥长花岗岩分布于登封城西北部,区内有两个不规则岩株小岩体。

近EW向展布。

此岩体,具有不等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青杨沟片麻岩状闪长岩分布于青杨沟、石板河一带。

岩体呈近SN向展布,出露约5千米。

岩体中多有细粒闪长岩、变粒岩、角闪片岩、变辉长岩和北沟二长花岗岩俘虏体。

岩石具有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结构、边部岩石具有糜棱结构、片麻状-流状构造。

吴家片麻岩二长片麻岩分布于君召北部吴家、段家一带。

岩体呈近SN向展布,该岩体岩石具细粒花钢结构、块状或弱片麻状构造。

主要矿石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

云母。

二、古元古代侵入岩

古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君召北部地区、成群分布。

在登封城区虽有少量出现,但规模甚小,以往多将其划归太古宙脉岩或混合岩。

1、晋瑶伟晶岩群

主要分布于君召北部老羊沟与青杨沟村之间,尤以郭家窑-晋瑶一带最为密集。

晋瑶伟晶岩脉群主要产于或侵入于郭家窑组合青杨沟辉长闪长岩体中,少数侵入于石牌河组、老羊沟组。

伟晶岩脉的形态有边界较平直的脉状,不规则脉状和蝌蚪状。

一般均有膨胀收缩现象,少数还有分叉复合现象。

郭家窑一带岩脉呈330-340方向延伸,与变质地层的片理方向基本一致。

2、李家沟变基性岩墙群

岩体主要分布由于君召北部地区,呈密集群产出。

主要岩墙有20多条,绝大部分呈10-20方向平行分布,少数呈近EW方向延伸。

变基性岩墙侵入登封群并切割伟晶岩脉。

李家沟一带基性岩墙最发育呈近SN向密集分别不且延伸最长。

岩墙与围岩之间均有明显的侵入和切割关系。

岩墙内常见围岩包体,主要岩性有变辉长岩、次闪石岩和角闪片岩等。

3、路家沟钾长花岗岩序列

路家沟岩体侵入北沟二长花岗片麻岩和郭家窑组,吞噬部分李家沟变基性岩墙群,另有一部分岩枝或岩脉侵入青杨沟岩体。

路家沟岩体岩石具有花岗结构、块状结构,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岩石矿物粒度不均匀,以细粒为主,有少量钾长石斑晶,为钾长花岗类。

4、辉绿岩:

一种基性浅成侵入岩。

深灰、灰黑色。

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与辉长岩成分相当的浅成岩类)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

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和高岭石;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

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常呈灰绿色。

 

辉绿岩墙示意图

三、中元古代侵入岩

中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于登封城西和东北部,在嵩山地区西北部颖阳以北亦有少量出露。

1、石秤钾长花岗岩序列

区内有石秤岩体和白家寨岩体两处,分别位于登封城西-君召乡水磨湾一带颖阳向北部白家寨一带。

岩体均呈近EW展布,石秤岩体买年纪约60平方千米。

岩体侵入登封群、嵩山群中,白家寨岩体被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不整合接触覆盖,石秤岩体南部局部与寒武系成断层接触。

岩体边部多有登封群角闪岩、与母片岩和新太古代片麻岩,片麻状辉长岩和嵩山群石英岩俘虏体,造成同化混染带。

由以石秤花岗岩北部最为强烈,发育有宽度达数百米的边缘同化混染带,其中常见角砾状或斑点状构造。

石秤岩体主体岩石具有粗粒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边部岩石具有中粒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并见角砾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定向-片麻状构造。

白家寨岩体主体岩石具有粗粒花岗结构,边部呈细粒花岗结构。

石秤花岗岩体K-Ar年龄为1652Ma。

由同位素法及岩体又被中元古代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不整合接触覆盖,据此推断其侵入年代为中元古代早期。

第四章构造

嵩山古老基底由新太古界登封群和古元古代嵩山群组成,盖层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既有形态复杂的褶皱构造,又有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断裂构造。

嵩山地区以中岳运动为界面,即以五佛山群与嵩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标志,可划分为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两大部分。

中岳运动界面以下是嵩山地区的强变质基底岩层,构造线主要呈近SN向展布,构造变形主要为地壳中深构造层次-中浅构造层次的塑性流变、韧性剪切和强烈褶皱的复杂变形构造形式,界面以上是嵩山地区的而沉积盖层,受燕山运动影响而发生褶皱和断裂。

燕山运动在嵩山地区只表现为浅表构造层次环境下形成的宽缓背斜、向斜和脆性断裂,主构造线呈今近EW展布。

在嵩山地区盖层中还发现具有独特的少林运动和燕山运动造成的重力滑动构造。

少林运动引发的重力滑动构造是指由于地壳不均衡升起引起重力失稳的构造变形也是地壳有垂直运动转换为水平运动的典型事例,其中发育的复杂构造变形和完整的变形结构要素组合,在国内外都是少见的。

一、地壳运动

1、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指太古宇登封群与元古宇嵩山群之间不整合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