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846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docx

部编三年级上册《2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课题:

2、花的学校

课型:

新授课

任课教师

教材

分析

本课是一篇富于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借助奇妙的想象,给我们展现了大自然中花孩子活泼、调皮生活的情形。

学情

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且内容富于趣味,所以学习时他们一定能够充满自主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能够反复进行故事阅读,并能够对故事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感知。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丰富大胆的想象。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课件;搜集泰戈尔的资料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第一课时

1.认识“荒、笛、罚”等5个生字,学会“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感知诗歌大意,能够简单描述诗歌画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板书课题,质疑引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课题:

花的学校,引导学生读题并由题质疑(为什么会有“花的学校”?

难道花儿们也有自己的学校?

这个学校是不

是教人种花的......),教师适时引入:

孩子,

 

师生互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们,你们的小脑瓜里问题可真多哇!

这节课就让我们自己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2.简介课文作者(课件出示泰戈尔的头像及文字简介:

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课文是一首散文诗歌。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边听边注意部分生字,句子的正确朗读。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将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3.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1)同桌间互相检查朗读,注意在读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及时予以提醒,纠正。

(2)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指名朗读生字,同时试着给生字组词,扩词(其中一个必须是文中的词语),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重点指导:

“裳”在文中读轻声,且是后鼻音,同时,注意“假”是多音字,在词语“放假”中读第四声,另外,“荒,狂”两个字都是含有介母的后鼻音,注意发音时不能将中间的介母丢了。

(3)巩固生字认读小游戏:

将生字卡片随机发放给班里的同学,指名没有拿到卡片的同学完成“找生字”任务。

如一同学问:

“落、落、落,你在哪儿?

”手持生字卡“落”的同学快速站起来,高举卡片回答:

“落、落、落,我在这儿。

(4)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利用形近字比较,形声字形旁加声旁以及汉字添加部分等方式记住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句段的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好长句子:

A.“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

B.“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学生明确课文是一首散文诗歌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同桌间互相检查朗读

 

指名朗读生字,同时试着给生字组词

 

师生互动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C.“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

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D.“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

5.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6.再读课文,说说自己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都有哪些了解。

生:

我知道了这些花孩子特别喜欢六月的阵雨,一下雨,他们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

我知道了雨一来,花孩子们就放假了。

生:

我知道了花孩子们一看到下雨就非常激动开心。

生:

我还知道放假后这些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地要回家去找妈妈。

师:

初读课文就知道了这么多的信息,孩子们,你们在朗读的时候确实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那么,你们能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

生:

我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在阵雨到来的时候,花孩子们是如何快乐激动的情形。

生:

我想补充一下,文章除了写花孩子们快乐激动的情形,还写出了他们可爱,调皮的样子。

师:

老师将你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是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课件出示:

诗人借助奇妙的想象,展现了大自然中花儿在六月的阵雨中活泼调皮,快乐的生活情形)。

三、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学生学会书写的13个生字,引导学生先将生字按照结构进行分类(“狂、假、所、够、猜、扬”是左右结构,“落、荒、笛、舞、罚、臂”是上下结构,“互”是独体字),再说说哪些字书写时需要重点注意(如假、落、舞、臂)。

教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假,落,舞,臂”四个生字,其他同学进行书写评价。

2.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适时进行修正,并予以范写指导:

“假”中间部分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横,横,右边上半部分右半框不能写成了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自己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都有哪些了解

 

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口”;“落”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了左右结构,同时,下面“洛”的“氵”要注意与右上部分的横撇做到穿插避让;“舞”中间部分是四竖,要注意竖画之间紧凑,等距,第三笔横画略长且稍有弧度;“臂”是上展下收型生字,注意上半部分“辟”的撇画略微舒展,另外下面部分的第一笔是竖画,注意横画间等距。

3.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进行部分笔画的书写强调。

四、课堂小结

这些花孩子们为什么会那样喜欢六月的阵雨呢?

孩子们,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课下请大家再认真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能否将课文读得非常有感情。

 

学生自主描红,临写生字

 

师生互动

2、花的学校

荒、笛、罚、假、赏

教学

目标

第二课时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能够借助具体语境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中花儿富有的灵性及诗歌中的童真童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引入学习

1.指名学生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再次纠正部分字词的读音,同时引导他们读准课文中的几个长句子的朗读节奏。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同时引入:

这些可爱的花孩子们为什么会对这场六月的阵雨如此喜欢呢?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1.2两小节。

(1)课件出示1.2小节,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两个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两小节的内容进行概述。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一小节,再结合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说说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并将自己的理解简单写在句子旁边。

(3)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课件适时出示句子: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

(课件适时聚焦“湿润”)同时引导他们抓住“走过”“吹着口笛”想象湿润的东风吹过荒野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而穿过竹林时又发出美妙如笛音的声音。

B.“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朵一朵的花”呢?

(说明花非常多)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象:

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

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轮读课文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朗读

 

学生交流汇报

二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花儿们因为阵雨的滋

润,挣脱了泥土的束缚,都争先恐后地开放了。

(4)质疑交流:

“狂欢”是什么意思?

生:

老师,我通过查词典知道“狂欢”的意思是“纵情欢乐”。

师:

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它的意思。

想一想,你们在高兴的时候会有哪此表现?

生:

我会大声唱歌。

生:

我会用又蹦又跳的方式表达开心的心情。

生:

我还会用跳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高兴心情。

师:

文中的这些花孩子们又采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兴奋之情呢?

生:

跳舞。

师:

想象一下,他们跳舞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呢?

生:

他们手拉着手一起跳。

生:

他们还会边唱边跳。

课件适时播放花儿欢快摆动的动态视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花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师:

这些花孩子们跟我们其实是一样的,因为这场阵雨的到来,让他们一下子都绽放了他们又怎么能不开心呢?

所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一跳舞,狂欢来表达欣喜,兴奋的心情(板书:

跳舞狂欢)。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两小节,注意读出花孩子在雨中的高兴心情。

2.学习第3-5小节。

(1)质疑引入:

花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喜欢

这场阵雨呢?

孩子们,读一读诗歌第3-5小节,

看看你们能否帮助老师解开心中的疑惑。

(2)学生自主朗读,思考,然后交流汇报(因为他们觉得在学校上学如果功课没完成老师会罚站墙角的,雨一来,花孩子们就放假获得自由了),教师归纳板书:

完成功课,课件适时出示第4小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花孩子们既渴望游戏又担心没完成功课会被罚的复杂心情,同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体会花孩子们的感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3-5小节,

 

学生交流汇报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2两小节,注意读出花孩子在雨中的高兴心情

 

师生互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注意读出花孩子们害怕被罚站墙角的心情,以及一放假时的激动心情。

3.学习第6小节。

(1)认真朗读诗歌第6小节,想一想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有趣的画面。

学生交流(似乎看到了花孩子们快速地从学校冲出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放学时是如何表现的,从“冲”字体会花孩子们挣脱束缚,获得自由时的激动心情。

(2)课件出示句子: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引导学生思考: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树枝、绿叶、雷云”的表现中体会他们为花孩子们获得自由而感到高兴的情形。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小节,注意读出欢快,激动的感觉。

4.学习第7-9小节。

(1)质疑想象:

花孩子们冲了出来,他们要到哪里去?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同时联系自己的真实经历描达花孩子们可能要去的地方。

(2)学生自主研读7-9小节,交流花孩子们会去哪里(花孩子们要回自己的家),课件适时出示句子“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诗人会把花孩子们的家想象“在天上”?

却把学校想象在“地下”?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自己在学校和家里不同的感受,从中体会家才是花孩子们的快乐天堂,而学校则是束缚他们自由的地狱。

(3)探究交流:

花孩子们为什么要那么急急忙忙地回家呢?

(板书:

急急忙忙)适时引导学生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抓住诗歌最后一小节“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体会花孩子们看到妈妈时的开心与快乐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三个小节。

 

学生朗读诗歌第6小节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小节,注意读出欢快,激动的感觉

 

学生自主研读7-9小节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最后三个小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指导学生将诗歌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联系全诗想一想,花孩子们不喜欢什么?

喜欢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

花孩子们讨厌学校生活的束缚,心中充满了对自由和母爱的渴望(板书:

向往自由,渴望母爱)。

2.教师小结:

是呀,这些花孩子其实不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化身吗?

他们向往自由的生活,渴望被母爱包围着,你们难道不跟他们一样吗?

学生将诗歌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生互动

 

2、花的学校

跳舞狂欢

花孩子完成功课(向往自由、渴望母爱)

急急忙忙

泰戈尔的这首散文诗看似简单有趣,实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诗歌中富于生活气息的画面,并读懂藏在诗歌中的主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采用了“读中想象”与“点拨归纳”两种手法展开教学。

一方面让学生在读诗歌的过程中紧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以己推及花孩子,从而自然能够对他们的表现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教师还在感悟文情的过程中适时予以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不过,也正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文情,教师的讲解才稍显多了一点,因此学习目标也人为拔高了一点。

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少讲,而把时间更多用在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上,相信学生在形成积累以后再慢慢理解,也是可以准确感知诗歌主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