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1203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 分章节 分课时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分课时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1.(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201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2015·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7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

“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

2.(2015·江苏单科·6)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3.(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4.(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2015·四川文综·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3.(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0分)

4.(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

其中规定:

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6分)

5.(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第13课辛亥革命

1.(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2.(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3.(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4.(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5.(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2015·江苏单科·9)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3.(2015·山东文综·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4.(2015·广东文综·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

“敌人说:

‘广东共产’,我们说:

‘请看事实’……敌人说:

‘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

‘请看事实’。

敌人说:

‘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

‘请看事实’。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5.(2015·浙江文综·38)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7分)

6.(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第16课抗日战争

1.(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2.(2015·重庆文综·7)“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4.(2015·北京文综·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表1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5.(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6.(2015·天津文综·7)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

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7.(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8.(2015·福建文综·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

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10分)

9.(2015·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分)

10.(2015·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

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

亲爱的: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

念、念、念、念!

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

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

(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2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4分)

第17课解放战争

1.(2015·北京文综·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表1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参考答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1.【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

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

【答案】B

3.【考点】

(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解析】

(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时间,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答案】

(1)观点:

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2分)

时间: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2分)

影响: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3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可知曾国藩认为农民起义是因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不作为激起民愤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

2.【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解析】“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说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3.【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

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4.【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