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9956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C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下载.docx

逻辑严密;

表述通畅;

280字左右。

22.[答案]

(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

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解析]本题考查在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大背景下中国、日本和印度的不同道路选择。

(1)问的第一小问,学生只要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即“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和“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学生可以从两国对自救的态度和最后的后果角度来思考;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不难看出,两国都面临民族自救、解决民族危机的问题,而民族危机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所引发的,学生可据此得出答案。

(2)问对学生论证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相当高。

学生在论证时,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论点,依据材料中“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

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的信息,可得出国人在捍卫民族自尊前提下找到实现民族自救道路艰难坎坷的观点。

然后结合此论点,联系“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潮等史实,来指出其如何保留民族自尊,又是如何试图实现民族自救,最终结果又是如何。

在论述中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语言顺畅、简练。

41.C1 J1 R1 [2017·

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1.[答案]略。

[解析]本题以吕思勉《中国通史》等的叙述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公式如下:

提出论题+阐述论题+综述。

首先,要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明确材料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叙述的,据此确定具体的论题。

本题的材料论述了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中国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应对变局,既有困难,也有机遇。

因此可围绕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拟定论题。

其次,所拟定的论题要具体,不应过于抽象,也不宜话题太大,以致影响论述。

再次,围绕论题展开论述时,既要注意引用材料,也要注意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

表述要分清主次,把最重要的因素放在最前面,依次展开论述。

本题可结合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历程,从经济的近代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政治体制的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

最后,要对阐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

1.[2017·

广东茂名模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中说道:

“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

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耐心。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

B.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1.B

2.[2017·

江苏苏北四市一检]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

英镑)变化示意图。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岛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2.D [解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并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工厂”,故A项错误;

《南京条约》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这一阶段并未增加,故B项错误;

香港岛的确可以便于商品中转,但不是英商对华商品输出额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1842—1844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英商进出口贸易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商,便利了英商对华出口,故D项正确。

3.[2017·

江苏南通一调]学者马勇在论述清朝后二十年的历史时写道:

“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各国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D

4.[2017·

北京东城模拟]《清代学术概论》在评价近代一场列强侵华战争时指出:

“此战之后……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开始输入。

”此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故B项错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错误。

5.[2017·

河北衡水模拟]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

“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

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这说明李鸿章(  )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

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

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

5.C [解析]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且不能得出李鸿章放弃天朝上国观念的结论,故A项错误;

李鸿章早已认识到西方的优势,故B项错误;

材料中李鸿章认可日本对中国的优势,故C项正确;

《马关条约》签订后,先进中国人开始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故D项错误。

C2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13.C2、E1、K2、R1[2017·

天津卷]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

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

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

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13.[答案]

(1)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

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政治运动的干扰;

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

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律制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1)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的信息回答;

第二小问,依据“19世纪末”这个时间因素并结合所学回答;

第三小问结合“1910年”的时代背景回答直接原因。

(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的信息归纳;

第二小问,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当时国家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来回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1979年、1986年、1992年以及2017年四个时间点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变化来归纳;

第二小问,可以依据材料对特点进行归纳;

第三小问,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有利形势回答即可。

河南洛阳模拟]据记载,1860—1861年,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实行“着佃交粮”的政策,即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交租数额因地而异,并无定制,受到广大占领区农民的普遍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它(  )

A.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

B.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C.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故A项错误;

材料中“责令佃户直接把钱粮交给政府”的做法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获得农民的欢迎,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做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湖北三市联考]同光(1862—1908年)以来军机大臣之有实力者如下表。

第一时代

 文祥(满族人)、沈桂芬(汉族人)

同治初年

第二时代

 李鸿藻(汉族人)、翁同龢(汉族人)

 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

第三时代

 孙毓汶(汉族人)、徐用仪(汉族人)

 光绪十年至光绪二十一年

第四时代

 刚毅(满族人)、荣禄(满族人)

 光绪二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的发展

B.清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C.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

D.汉族官僚政治势力的增长

2.A

贵州毕节模拟]“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

”对材料中“新的开创”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由专制统治向宪政体制的转变

B.实现了戊戌变法提出的改革目标

C.解决了社会矛盾和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D.进行了“中体西用”的政治尝试

3.D [解析]清朝的宪政改革实际上仍然以维护皇权为核心,未改变专制本质,故A项错误;

清末新政最终破产,故B项错误;

清政府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为目的进行改革,无法解决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

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虽以维护皇权为核心,但体现了“中体西用”,D项正确。

安徽江南十校联考]1912年,清政府倾覆,民国初创,南京临时政府随即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使用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用中华民国纪年。

其原因是(  )

①“反清复明”,与清王朝彻底决裂 ②追求世界大同,与国际接轨 ③破旧立新,铲除专制思想束缚 ④呼应民心,彰显民族诉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4.B [解析]中华民国的创立并非“反清复明”,故①错误;

材料中“使用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说明与国际接轨,故②正确;

材料中“改历改元”“用中华民国纪年”说明当时资产阶级努力铲除旧的封建专制思想,故③正确;

“使用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用中华民国纪年”,并未体现顺应民心,故④错误。

选择B项符合题意。

北京顺义模拟]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叫《平民政治》,但是之后却易名为《共和政治》出版。

《国粹学报》某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改名为《共和杂志》后变得抢手起来。

材料可以验证(  )

A.共和政治被人们所接受B.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认识逐渐深入D.民主宪政理念基本实现

5.A [解析]根据材料,《平民政治》变《共和政治》、《国粹学报》变《共和杂志》后得到认可,可知共和政治为大众所认可,故A项正确;

共和强调政体,无法体现自由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

共和不能体现科学,故C项错误;

共和政治得到认同不能证明民主宪政理念实现,这一过程最终没有完成,故D项错误。

C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

8.C3[2017·

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8.A [解析]本题以中共机关刊物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材料中“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革命的现实相差甚远,只能是人民的一种愿望,故A项正确。

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

材料中无法体现涉及的对象是知识分子,故C项错误;

全体国民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故选A项。

9.C3、J2、R[2017·

江苏卷]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

9.A [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的教育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地图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地图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图示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与当时国民政府执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布局有很大关系,故A项正确。

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均不是影响高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故B、C、D三项均错误。

16.C3[2017·

北京卷]毛泽东曾说: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16.B [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论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据“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可知这些阶级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并不是论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

据“主张用……国民革命”的理由是“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的国内现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

据“国民革命”这一概念可知C、D两项不符合这一历史阶段的特征,排除。

41.C3、P2[2017·

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41.[答案]

(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君主专制被推翻;

等级制度被废除;

《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

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

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

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和苏俄(联)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题干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等方面予以分析。

(2)问的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追求和斗争对象等角度分别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三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内在的和外在的社会矛盾及主要任务等方面)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河南洛阳模拟]1918年夏季,孙中山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发去电报,表示他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

1923年8月,又派出“孙逸仙博士访苏代表团”赴苏联考察。

这表明(  )

A.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B.孙中山认同苏俄革命道路

C.孙中山已产生联俄的倾向D.反帝反封建已成为时代潮流

1.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无法看出中苏两国已达成革命共识,故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苏俄的革命道路,即城市中心论,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孙中山对列宁和苏俄政府的祝贺到派遣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产生联俄倾向,故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

北京顺义模拟]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根据学者观点绘制的结构图。

据此分析,属于“组织反应”的是(  )

A.兴办开平煤矿B.提出三民主义

C.宣传民主与科学D.中国共产党成立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开矿办厂属于技术层面的反应,故A项错误;

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制度层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

民主与科学属于观念层面的内容,故C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属于政党组织形式,故属于组织层面的内容,故D项正确。

湖南长沙模拟]郭沫若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凡是有来归附的军队,他们最先所请求的便是派遣政治工作人员。

”这种现象表明(  )

A.政治宣传促使各地方军队来归附

B.各地军队决心接受三民主义思想

C.政治工作成为国民革命主要工作

D.政治工作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3.D [解析]根据“各地方来归附的军队很多”无法得知归附的军队是否受政治宣传的影响,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政治宣传没有说明是哪种思想,国民大革命时期既有三民主义也有中共的思想,故B项错误;

国民革命的主要工作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故C项错误;

军队要求派遣政治工作人员,无非就是希望迅速统一思想,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故D项正确。

安徽黄山一检]1935年12月5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声明,声称“中国任何部分的非常发展,应当而且必须地不仅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关心,并且为所有在华有利益的国家所关心”,“美国政府因此正密切地注视着该地区内发生的事情”。

与此声明的发表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日本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活动

B.红军长征取得了重大胜利

C.西安事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D.英、美在华侵略矛盾的加剧

4.A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1935年12月”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将侵华战争扩大到华北地区,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故A项正确;

红军长征的胜利发生在1936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英美两国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错误。

C4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10.C4[2017·

江苏卷]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

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10.B [解析]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说明毛泽东旨在对付日本军队,为此,人民军队奔赴敌后,进行敌后抗战,故B项正确。

8.C4[2017·

天津卷]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