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684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

1.可持续发展:

实现区域发展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长期共荣,这也正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思想。

2.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人;

“地”----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组成。

“人地关系”,是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地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3.人口

人口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特定区域一定时刻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群体的总和。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有生命的社会群体。

4.人口结构:

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人口总体内部个各种属性的人口数量及其比例关系。

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结构

5.性别比:

指总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与女性人口数量之比。

(每100名女性人口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若性别比>100,则男性多于女性,反之,女多男少。

6.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7.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国际标准化组织)

8.水污染: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9.工业废渣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排放出的有毒的、易燃的、有腐蚀性的、传染疾病的、有化学反应性的以及其他有害的固体废物

10.产业结构:

是指包括各个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

具体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11.产业布局:

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的经济现象。

12.农业

指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养获得各种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包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部门,具体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主要特征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紧密结合,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手段。

13.商品粮基地:

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商品率高,商品量大,能持续稳定地向区外大量提供商品粮的粮食生产区域。

9大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4.工业:

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工业品原料及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可分重工业和轻工业。

15.工业布局:

是指工业生产要素、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组织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空间配置。

工业布局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和前提。

16.气候资源指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气温)、降水、风力等自然要素及其不同的组合类型。

气候资源同土地、生物、水资源等在地域上的组合,是发展农业等各种产业活动所必要的环境条件。

17.畜牧业:

利用天然或人工栽培植物提供的饲草饲料以饲养牲畜和家禽的部门。

饲料来源是布局的重要条件。

我国目前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主要是天然草地的牧草和农副产品饲料。

 

1.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地域组合形成发展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总论和分论

全国总论是以我国全部国土作为一个整体,着重分析、探讨全国经济—产业布局条件和特点的总的面貌,阐明其共性。

两个方面:

我国国经济—产业发展、布局的主要条件

主要产业部门(工业、农业等)经济地理

区域分论,即经济区分论,是按照经济区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探讨各个经济区经济—产业布局条件、特点与发展方向等问题,着重指明各个经济区的地区优势和特点,揭示各区之间的地区差异,突出各经济区的个性。

(二)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1条件:

是指对全国或各个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有影响的主要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资源、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其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评价。

2结构:

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

一要看产业结构是否完整;二要看各个主要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区域:

区域空间结构(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及演变。

包括区域分布、区域特点、区域差异和区域综合分析。

4潜力:

重视揭示经济—产业布局诸条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经济—产业地区布局的合理性,指出从调整、改善布局着手,挖掘进一步发展经济潜力的前景。

5方向:

从全局、长远角度、宏观的高度,探讨并概略的指出今后各个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各个经济—产业部门布局的发挥在那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即明确其具体发展方向与具体途径。

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

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Ø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Ø中国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是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内容之一。

(1)人地关系协调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根本目的

(2)人地关系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Ø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是区域经济地理探讨的基本规律

Ø劳动地域分工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

Ø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区域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经济地域分异规律

2.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一)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目标

(1).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环境)

Ø停止一切有损于生态过程向有利方向发展的事情

Ø恢复和改善那些日趋恶化的环境

Ø调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Ø建立一个新的、结构更合理的、生产能力更强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和谐、永续利用的目的。

(2).资源的最大保护(资源)

Ø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的某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另有一些则是用得尽的。

Ø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有正确的生态学预见和经营管理,以利于资源的保持和更新。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要求在对其开发利用中必须力求予以最大限度的保护。

(3).稳定人口(人口)

Ø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但人口无节制地增长将加重自然界的负荷;

Ø在人口数不变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同样会加重自然界的负荷。

因此,应在科技进步条件下,科学地确定最佳适度人口。

最佳适度人口的实现,实际就意味着人地关系的和谐、协调。

(4).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优效益(效益)

Ø人地协调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取得最优效益就是此种协调统一的最终目标。

Ø上述生态过程破坏最小、资源的最大保护和稳定人口等三方面目标,最终都应服从最优效益这一目标。

(二)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途径

1.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

2.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

(环境)

3.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

(资源)

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

(资源)

5.要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资源)

6.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资源)

7.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

3.我国海陆位置对经济地理的有利影响:

(1)海陆位置

Ø全球最大大陆与最大大洋之间,加之青藏高原的助长,季风气候显著,水热条件优越。

Ø大部分国土位于中纬度地带(98%在20°N-50°N之间,温、亚热带占71.7%),水热资源丰富且配合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2)优势:

岩岸广布,形成了有利的港口资源

海陆位置与地形大势相配合,形成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海陆热力差异大,加上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了世界上亚热带生态环境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

2季风气候形成了我国东西向多种自然带,丰富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和生存环境。

3与我国西高东西的地势相配合,许多大河东流注入太平洋,不仅沟通了东、中、西部地区,而且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

4.气候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气候资源决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种植制度和作物种类

Ø三大自然区域的气候资源决定我国农业基本格局

Ø气候资源类型(水热)决定我国种植制度

Ø我国季风气候年际、年内变率均较大,易发生农业气候灾害

(2)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Ø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了农业地带和种植制度

Ø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了作物品种的布局

Ø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了作物的产量

5.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1)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查明储量相对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

(2)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a煤炭资源北多南少、中部集中

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和环渤海的省级行政单位

c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区和西北区

6.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1)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是:

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且内部又以若干平原、盆地人口密集区向四周减少。

具体表现为“六多六少”——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区多林牧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冷地区少;开发历史早多历史晚少;交通方便多交通闭塞少

1东部多西部少——人口分布的基本态势

东南与西北人口密度反差鲜明。

东部有四大人口稠密区:

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大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

西部人口稀少,还有无人区。

2平原、盆地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山地、高原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3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和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域人口多,人口密度大;温带干旱、半干旱、湿润和高寒气候区人口少,人口密度小。

4经济中心和重点资源开发区人口密集,经济落后和资源匮乏地区人口稀疏

5耕地利用区人口多,林地与草地利用区人口少;

6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7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

(2)我国人口分布成因

1自然环境

东部地区地处温暖湿润的季风区,且山地少,平原丘陵多,地势起伏不大,利于进行生产活动,适于人类居住。

而西部地区多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耕条件不好),且多高山、高原和戈壁沙漠。

2社会历史条件

东部沿海开发较早,物质基础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且接受西方先进思想较早,人口素质比西部高,也利于经济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更加导致了人口向东部地区的迁移

7.人口迁移的空间和结构模式

(1)农村人口非户籍乡-城迁移模式

1人口迁移的主体为农业户籍人口

2属于人、户分离的迁移类型

3属于人、户分离的迁移类型

(2)就近向发达地区迁移,城市内部向新城迁移的模式

1人口迁移主要为就近趋向三大都市圈

Ø京津唐地区

Ø长江三角洲地区

Ø珠江三角洲地区

(3)纺锤形年龄结构、家庭式增长、农民工为主体的模式

1年龄结构呈现纺锤形状态

2家庭式迁移成为新的迁移方式

区域组织型迁移、以老带新型迁移、投靠亲友型迁移

3性别结构基本持平,但随年龄变化也有差异

Ø总体上男性略多与女性

Ø年龄结构上看,性别结构存在差异

4迁移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体

我国迁移人口中“农民工”占3/4;

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

5随迁移距离的增加,迁移人口文化程度增加

8.人口多,增长快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影响。

Ø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Ø人的发展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Ø人口的发展还要考虑到自然资源、能源、粮食以及生态系统提供的条件和可能。

Ø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许多困难,如升学、就业、住房、交通以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Ø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这些是客观存在的,这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多个方面。

(一)有利方面

由于人口对经济来说,具有生产和消费的两重性。

我国人口多意味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这两个方面成为刺激中国经济长久增长的主要因素,具有比较优势

(二)不利方面

1.人口基数大必然导致年增长的绝对数量大。

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2.影响我国人均资源水平,人均资源指数低。

我国是各种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自然资源总量看,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从人均水平看却是自然资源小国、弱国。

3.人多消费量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基础设施建设

4.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对低级的基础产品消费大,而由于人口素质和结构的制约,高级产品(如技术)等发展缓慢,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化。

是土地合理利用受阻,农业结构演变受阻,基础设施不足,产业结构技术密集转换不够。

5.影响到原有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资金的积累。

6.影响整个民族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7.人口多对环境产生影响,人地关系紧张。

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破坏、污染环境现象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9.噪声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1)危害听力;

(2)危害人的神经系统;

(3)危害人的心脑血管系统;

(4)噪声可引起消化系统病症,造成肠胃机能阻滞,消化液分泌异常,胃酸降低;

(5)噪声干扰人们的睡眠和休息;

(6)噪声可影响母体中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儿童的智力发展;

(7)噪声能降低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

10.土地资源退化类型

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沙化、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冻融侵蚀、潜育化、石漠化

(1)水土流失

狭义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的分离、破坏和运移。

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2)土地资源沙化

指由于风蚀、水蚀等原因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或)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丧失,而出现地表物质粗化的过程

(3)土地资源次生盐碱化

是指由于人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4)土地资源的贫瘠化

是指土地资源作为生物生产的过程中,生物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于土地资源利用者的养分投入量,使土壤养分的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称之为土地资源的贫瘠化。

(5)土地污染

是指那些被利用后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土地。

(6)冻融侵蚀

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

(7)潜育化

(土壤)潜育化是,严重缺氧,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壤变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

(8)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11.畜牧业布局

Ø以农牧界限为界可分为两大类型,其间有一过渡类型,加上各城镇工矿区普遍发展的呈点状分布的城郊畜牧业类型。

Ø各类型其发展条件、牲畜种类、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有差异。

1、农区畜牧业

(1)地位:

最主要的牲畜产区。

85%的牲畜头数,肉食、禽、蛋、奶的大部分。

(2)饲料来源:

农业饲料为主。

(3)牲畜种类:

南方——猪、家禽,牛、羊次之。

北方——牛、马、骡、羊。

家禽少与南方。

(4)饲养方式:

以舍饲为主,局部也有小群放牧。

(5)集约化水平:

较高,生产稳定,商品率较高。

(6)方向:

提高养猪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家禽、草食畜禽的饲养,草食动物应向养牛为主发展。

2、牧区畜牧业

(1)地位:

畜牧业一般是当地农业的主体,也是我国重要畜产品基地,尤其是毛、皮。

(2)饲料来源:

天然牧草为主,人工草场还少。

(3)牲畜种类:

以羊为主80%,次为马、牛。

各地有差异。

(4)饲养方式:

群牧放养为主。

包括游牧、定居放牧、高山季节放牧等。

(5)集约化水平:

不高。

靠天养畜,畜草不平衡,生产不稳定,草原退化严重,商品率不高。

(6)方向:

以牧业为主。

加强草原管理和建设,建立我国畜牧业生产基地。

主要是人工草场的培育、草原承载力的保护、改良品种等。

3、城郊畜牧业

(1)地位:

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2)饲料来源:

农副产品及废料、人们饮食下脚料。

(3)牲畜种类:

各种畜禽。

(4)饲养方式:

趋向大规模的养殖场。

(5)集约化水平: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商品率高。

水平高

(6)方向:

市场需求为导向,规模化、多样化、高质量化。

我国畜牧业发展应当坚持——“加强牧区畜牧业生产发展,重视农区畜牧业,调整半农半牧区生产,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方针。

4、半农半牧区畜牧业

(1)兼有牧区和农区的特点:

草食牲畜以放牧为主,类同与牧区,但以定居定牧为主,集约化生产程度高于牧区。

对役畜、猪、禽等采取舍饲方式,接近农区的畜牧生产方式。

(2)发展方针

5、我国畜牧业区域划分

12.新型农区产业化的经济组织模式类型

(1).依托发达的区域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组织模式

内涵:

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带动农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农村在土地、劳动力得个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工业企业与农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经济组织模式。

此模式一般分布在东南沿海和内地矿产资源富足的地区,适用于有发展工业企业基本,是通过工业企业带动农业,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现代化的最有效方式。

(2).基于专业农产品生产,实施市场化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指一个农村地域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专业农产品建立产业链,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市场化专业经营的实践。

2地域限制较小,在交通便利额外界沟通渠道畅通的各类乡村都可以发展。

(3).依托农业旅游资源,基于文化带动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指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旅游者而形成的集观赏、休闲、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产业化升级实践。

2此模式适用于在饮食、民俗、房屋、街道等方面有浓郁地方特色,或者周围环境优美可以开发或者已经开发为旅游区的村镇。

(4)、基于专业化合作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农民自我组织专业合作社,再由若干合作社联合办公司,形成农村中的“农户+合作社+公司”格局。

2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本地主导产业的发展。

(5)、基于科技带动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以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来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实践。

2此模式适用地区多为得到国家科技扶持、重点发展的村镇。

(6)、基于生态家园建设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把农村建设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生产和生活条件为核心,建立生态型新农村的一种实践。

2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是现阶段欠发达山区农村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此模式综合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问题。

(7)、通过引进外资,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利用外资重点关注土地利用、农村结构、企业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规划与计划,并且带动相关产业整体提升,从而建设新型社区的一种实践。

此模式适用于对外联系潜力较大的地区,需要具备较强的发展意识,相对方便的交通设施等条件

(8)、通过农业服务协会提供支持,形成农产品销售网络的经济组织模式

1内涵:

由行业协会或涉农技术部门与农民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按服务功能和产品类别,创办一体化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实践。

2此模式在沿海农业发达地区比较多见,能确保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的信誉度,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

13.主要工业产业集聚带

(一)、东部专业化产业集聚带

1、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聚带

(1)上海传统工业集群

高新技术产业带、汽车工业产业带、微电子产业带、化工产业带

(2)浙江市场驱动型“原生”产业集群

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义务的小商品产业集群、温州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嘉兴海宁的皮革产业集群

(3)江苏政府导向型产业集群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区

2、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带

珠江东岸(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的信息产业集群

珠江西岸(顺德、中山、南海、江门、珠海)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广东省内部有:

东莞的电脑及相关产业集群、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佛山的家电产业集群和陶瓷产业集群,汕头的玩具产业集群,中山的灯饰产业集群等。

3、东北和环渤海地区集聚带

(1)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形成运输机械工业产业集群

以长春、大连、天津、北京为基地;

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客车厂和大连造船厂、大连机车厂为骨干企业;形成了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的汽车、船舶、铁路机车和客车生产基地。

(2)石油化学工业产业集群

以大庆、吉林、辽河、华北、大港等大油田为基地;以大庆石油化学工业、吉林化学工业、辽阳化学工业、大连石石油化学工业、北京石油化学工业等为骨干;

形成系列石油化学工业产品生产加工体系。

(3)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哈尔滨、沈阳、齐齐哈尔的动力设备制造业为主体,发展各种大型设备,形成全国的大型设备生产基地。

(4)冶金工业产业集群

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本溪钢铁集团公司、唐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由京津唐地区首钢集团带动的冶金产业集群。

5)制药工业产业集群

以通化、吉林制药企业为骨干形成东北药业优势

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天津外商投资的外向型医药加工制造也各有特色。

(6)建材工业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产业优势,发展了以木材、水泥、玻璃新型装饰材料为主的建材加工业。

4、闽南金三角地区集聚带

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化,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配套完善、协作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晋江的鞋业产业集群

(二)中部交通走廊产业集聚带

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实行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重点开发。

逐步建成了以京广铁路为一级产业带,以陇海铁路、长江、浙赣-湘黔铁路为二级产业带的“丰”字型优势产业带,以及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走廊和优势产业基地。

逐步走上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并由此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1、京广铁路优势产业带

范围:

河南、湖北、湖南等向北延伸包括山西等地

优势产业带包括:

山西煤炭采选、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河南的食品加工、有色冶金、湖北的汽车加工、钢铁工业、湖南的交通运输设备业

发展趋势:

长沙、株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