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2934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实和美

施蛰存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对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说:

“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

”美国女诗人玛格列特·威尔金荪在她的《现代诗的技巧》中也说:

“归根结底,什么东西使一首诗有生命呢?

可以不假思索地立刻就回答,‘要这首诗里有真实和美’。

一首诗里的真实和美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和美与作者优越的技巧相结合的成果。

所谓优越的技巧,是说它能够把真实和美提供给别人,使他们有深刻的印象,永远不会忘却。

诗的美,离不了真实。

这是就诗论诗。

其实,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也都离不了真实。

梅里美把真实列为第一位,而美则从真实中“自然”获得。

威尔金荪则把真实和美分为两个成分,它们都需要优越的技巧来表现。

梅里美是为了赞扬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威尔金荪是为了讨论诗的技巧。

因此,二人的话各有偏重。

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

社会的实际情况叫作现实,思想、情绪的实际情况叫作真实。

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现实,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必须符合于他自己的心灵状态,这就是诗的真实性。

“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其意义也正是要求真实。

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当然不能说没有好诗,但很多都不像是由衷之言。

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

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寻求真实。

诗的美,固然并不完全是技巧所赋予,但与技巧很有关系。

写诗不同于写散文,更不同于记录口语。

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可以使一首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

近年来,许多诗作之所以“没有味道”,大概可以说:

一半是由于没有真实性,一半是由于没有技巧加工。

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或称“朦胧诗”,使许多人哗然。

这种诗我看过,觉得并不是“异军苍头突起”,也不是“离经叛道”,不过有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

维诺格拉陀夫在《苏联文艺学的当前任务》中有一段话值得参考:

“在文艺作品中,特别是用来有力地讽刺或表现形象的文字,可以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

思想、形象、结构、字句,在艺术作品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朦胧诗”的作者所运用的技巧,一般说来,也正是这一种手法。

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开口见喉咙”的诗,现在面对一种需要脑子想一想的诗,难怪就摇头了。

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应该放手一些。

如果新诗坛有掌舵的人,他应当注意的是诗的真实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里美和威尔金荪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真实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B.梅里美说:

“您的诗首先寻求真实,而后自然就有了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

真实就是美。

C.所谓诗的真实性,是指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和他自己的心灵状态相符合。

D.一首诗歌的美是真实的思想情感和优越的语言文字技巧加工相结合的结果。

解析:

选B 原文第二段是“但梅里美这句话,如果断章取义,容易使人认为‘真实即是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解放以来,我们许多诗人为赶政治任务而创作,许多作品缺乏真实性,尽管写得激昂慷慨,赤胆忠心,却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B.近来诗坛上出现了一种“古怪诗”,人们一片哗然,有人说是“异军苍头突起”,也有人说是“离经叛道”,作者却有不同看法。

C.“朦胧诗”创作运用了“创造广泛的甚至出乎意料的上下文,使其本来相距很远的意义接近起来”这样的技巧。

D.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所读到的都是一些没有技巧加工的诗,所以难以接受需要脑子想一想的“朦胧诗”。

解析:

选D “开口见喉咙”的诗是指直白通俗的诗,不是没有技巧加工的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来诗坛上出现的“朦胧诗”,是几位青年诗人在摸索诗的技巧而已,对于青年诗人摸索新的技巧,不应该有过多的束缚。

B.真实是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的生命,所以从事文艺创作首先应该追求真实。

C.诗歌由于追求美感,所以需要语言文字的技巧加工,使诗中美的本质获得更美的形象及效果,散文和记录口语则不必讲技巧。

D.文艺作品要追求的是真实,而真实和现实有所不同,诗歌如果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就不必考虑是否描写、表现或反映了社会的实际情况。

解析:

选C C项,“散文和记录口语则不必讲技巧”有误,散文和记录口语不必像诗歌重视技巧,但不等于说不必讲技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

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

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

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

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大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

做印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

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

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

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

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好之前,画完了肖像。

大印象谢绝了段家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

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

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

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

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

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

都怨我,都怨我啊。

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

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店铺没有开门,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子啊。

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

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

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

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

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

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

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

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

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潜回了老街。

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

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

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大印象的咽喉。

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

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

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

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

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

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

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大印象”为题,既凸显了作为主人公的这位老街八角楼下画像师傅的特点,也能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好之前,画完了肖像”这句话,表现了大印象技艺娴熟、为人实诚的特点以及大印象对死者的尊重。

C.环卫工韦老头在看大印象画像时,叨念自己姑娘的长相,并反复地埋怨自己,是想让大印象为他死去的女儿画一张像。

D.大印象的为人处世体现着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把他放在老街这一特定环境中,使环境在创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衬托作用。

解析:

选C C项,韦老头叨念自己的女儿,是回忆和懊悔,并不是想让大印象为死去的女儿画像。

5.大印象手艺精绝,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事件来表现,应通过各个小事的不同侧重点来概括。

参考答案:

①看着能画。

他曾连续八小时不吃不喝,为去世的段老爷子画像。

②听后能画。

他曾通过环卫工韦老头唠叨的话,为韦老头的女儿画像。

③凭记忆能画。

曾在打赌中为四个男女画像,还通过画像帮助警察捉拿窃贼。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5分)

6.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大印象“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

分析某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一般会从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来设题,往往要根据此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来答题。

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提到,总括老街的人对大印象外貌和精神的固定认识;②第二次提到,意在表明人们并没有因为大印象被划瞎了眼睛而改变对他的认识;③两次提到,前后呼应,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气象学家黄荣辉:

从放牛娃到院士

黄荣辉,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黄荣辉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留学。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积累,选择了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行星波动力学,学成归国。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一生从事行星波动力学的研究,获奖无数,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却是从贫穷的放牛娃开始的。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

新中国成立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

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里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20千米到学校。

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都没有穿过一双买的鞋。

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

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却,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他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

学校给了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嘘寒问暖。

这使他暗下决心: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

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79年,黄荣辉开始着手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千米,比地球半径(6400千米)还长,这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

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如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

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

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只能通过非凡的毅力进行研究。

黄荣辉感叹:

“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

”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

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每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

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

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

对于这样的生活,他说:

“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

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

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

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

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却不见了。

他爱人笑道:

“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子还丢了?

”谁知鸭子被所里一位同事拾到并送还。

这位同事做了一个简单的推理:

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们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

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

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在机房工作。

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表示要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用,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也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

“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去的。

”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高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

他对记者说:

“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

他在10年前倡导举办的学术沙龙一直延续到现在。

无论他有多么忙,只要他在国内,他都会参加每两周举办一次的学术沙龙。

他指导学生做学术报告非常认真,给学生修改论文总是一字一句地推敲,当论文发表后,从不把他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

稿费也从来不拿,全部给年轻人,历来如此。

这使年轻人很受鼓舞。

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在他身边工作。

不但有我国派出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和他一起工作,还吸引了美国、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做了他的学生。

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多见的。

黄院士曾说:

“我是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的,我做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党多年教育的结果,再就是个人的努力。

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不是为了谋生。

对名誉我看得很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要为科学发展扎扎实实地做点贡献,为国家为人民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7.下列对传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荣辉是第一批被派遣到日本东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科的留学生,他选择的课题是当时国际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B.黄荣辉祖祖辈辈都是文盲,家境贫困,他求学期间历尽艰辛,勤奋读书,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

C.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黄荣辉凭着非凡的毅力进行常行星波研究工作,清贫的生活没有改变他对科研工作的乐趣。

D.黄荣辉很注意培养年轻人的科研能力,培养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他的超高的科研能力甚至吸引了好多国家留学生成为了他的学生。

解析:

选D D项,曲解文意。

原文是“在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吸引了外国留学生成为他的学生”。

8.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黄荣辉出身贫寒,但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最终在行星波动力学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B.文中用丢鸭子的事件来刻画黄荣辉不懂生活,迟钝木讷的“书呆子”形象。

C.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成为黄荣辉的困扰,家人的支持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致力于科研工作。

D.准定常行星波研究难度大,资料多,但黄荣辉依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

E.由于黄荣辉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多次挽留他在美从事研究工作,被他婉拒。

解析:

选AC B项,“书呆子”形象是表面的,实质上是在体现他忘我投入的科学精神;D项,没有提及他“提出了新见解、新理论”;E项,是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非美国。

9.《论语》有云: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黄荣辉将这两句化用为“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结合全文,阐释这句话的含意。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们为不能承受的苦难忧虑,在“我”这里都能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②家境贫寒却充实:

尽管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都坚持完成学业并保持优异成绩。

③科研生活艰苦却精神富足:

即使居住条件简陋,衣食粗鄙,早出晚归,他也能创造条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并以之为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

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

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

景特所钟爱,曰:

“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

”使左右节哭。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

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

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

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板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

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

武帝叹曰:

“朝廷便是更有广州。

”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

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

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

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节选自《南史·萧劢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  忧:

父亲或母亲去世

B.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辞:

推辞

C.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宾:

服从,顺服

D.军国所须,相继不绝须:

通“需”,需要、给用

解析:

选B 辞:

托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解析:

选C 首先粗通文意,然后根据标志性词语、句式等进行断句。

如该句中“徙……刺史”意为“调任……刺史”,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两项;“去……日”意为“离开……的日子(时候)”;“数百”意为“几百”,应该修饰“里”(路程),而不能修饰“吏人”,因此“数百里中”不能断开,排除B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

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

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因他丝毫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一年里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

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读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解析:

选A A项,“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说法有误,“殆不胜丧”意思是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5分)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