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668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2014-2015学年最新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

必修一必修二复习资料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3.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5.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

俄罗斯,德国,日本。

6.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7.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8.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分布的国家和地区

土著居民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9.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阶段;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10.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路线

非洲→美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

  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北美洲

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

迁移特点

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3.我国人口迁移特点:

 

 

古代

建国后到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后

迁移特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出现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有组织、有计划进行

流量增大,流向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

4.人口迁移作用: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有利: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

有利:

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4.人口的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5.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

小比例尺地图——点;大比例尺地图——面。

2.地形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3.城市形态类型:

团块状——成都;条带状——兰州;分散型——重庆。

4.各项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住宅区:

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6.商业区:

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7.中心商务区(CBD):

①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②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③外观上表现为建筑物高大稠密。

8.工业区:

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主要分布地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区。

9.城市地域结构: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0.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1.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一般来说,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现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1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②社会因素:

工资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分化;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由于种族或宗教团体的优势,往往会形成种族聚居区。

③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规划城市,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④历史因素:

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

1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展变化

早期:

功能空间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的自然团聚;

达一定规模之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等级划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相离的圆形、相切的圆形和嵌套六边形。

3.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的关键因素:

距离远近。

4.高等级城市数目少,距离远,服务范围广;中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较远,服务范围较广;低等级城市数目较多,距离近,服务范围较小。

5.德国南部城市的特点:

中小城市发达,分布分散且均匀;荷兰圩田居民点的特点:

根据人口的需求量布置相应的功能。

6.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  城市化

1.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

①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

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②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

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

3.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4.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

6.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展阶段:

①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②中期加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③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7.发达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8.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①生物栖息地改变,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大量的工业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③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影响降水、径流、蒸发、渗透等环节④工业废气等使城市气候出现“热岛效应”。

9.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使得环境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10.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11.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

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千烟洲农业的区位:

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6.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

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

市场、交通运输、科技。

7.农业地域: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动植物的地域分布。

9.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季风水田农业、乳畜业。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①主要分布区: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②主要农产品:

小麦、羊毛

③生产结构:

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④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⑤科技应用:

围栏放牧、区划轮牧、改良草场等

⑥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

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1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原因:

①自然条件:

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②社会经济条件:

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市场条件、科技条件等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①主要作物:

水稻     

②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

③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

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特点及原因:

 1经营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2单产高←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投入大

3商品率低←人口稠密、粮食总量需求大、小农意识强

4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

5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特点:

水旱灾害频繁

2.商品谷物农业:

①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

②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

③区位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喜食面食和肉类、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社会经济条件)。

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产品供应国内外市场、家庭农场生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

①分布地区:

美国、阿根廷(牧牛),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干旱、半干旱区。

②主要农产品:

牛、羊

③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潘帕斯草原的放牧业:

①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自然条件)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经济条件)距海港近(交通运输条件)

②为发展所做工作: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和牧草用水、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养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3.乳畜业:

①主要分布地区:

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许多大城市的市郊

②生产对象:

奶牛

③②主要农产品:

牛奶及其制品

4.西欧乳畜业:

①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

②区位条件:

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料因素)城市化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因素)接近市场,交通便利(交通因素)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生产一般过程:

投入: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及零部件等

产出:

产品与“三废”

2.工业布局一般经济利益原则:

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地方

3.按经济因素分:

①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制糖工业等

②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家具制造业等

③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电解铝工业等

④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服装工业等

⑤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飞机制造业等

4.工业区位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以及工业区位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5.污染大气的企业应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当布局在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及河流上游;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应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业集聚: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与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不同的工业部门,因其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自身的工业生产特点,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

   2.工业城市:

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①代表性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中国辽中南地区等

②形成条件:

丰富的煤或铁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特点:

规模大

④代表性工业: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⑤存在的问题:

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

2.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

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第三产业④优化环境(P67)

3.新工业区:

①代表性地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

②特点:

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③代表性工业:

微电子工业等

4.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以轻工业为主③生产高度专业化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⑤大量同类企业集聚

5.美国“硅谷”生产特点:

①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6.“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高素质人才⑤市场稳定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五种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发展趋势: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3.交通运输网:

①形成: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②构成要素:

交通点和交通线

③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两种及其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

④三个层次:

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4.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因素:

经济、技术、社会、自然等因素

5.南昆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

(P80)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如:

湖南株洲市、日本筑波

②一个地区的聚落空间形态随该地区主要的交通线变化而变化a.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

浙江嘉兴;b.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

扬州、济宁。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商业网点密度大;

②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商业网点分布原则:

市场最优原则(新街口、山西路),交通原则(装饰城)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①采集渔猎时期:

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或保持原始平衡关系

②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③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环境问题突出

④新技术革命时期:

人类谋求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人类与环境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的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环境问题产生机制: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4.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5.环境问题危害: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人类生存;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

如环境污染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6.环境问题表现:

①地区差异:

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

②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7 污染转移:

发展中国家,主要体现为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8.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9.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10.可持续发展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①沉重的人口负担②自然资源相对短缺③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

2.发展总体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①发展集约型经济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①工业生产:

清洁生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②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③植业与林、牧、副、渔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公众参与:

积极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行动或项目、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