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699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docx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五音味色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液脉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弦

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缓

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

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

【我克者为“所乘”,克我者为“所不乘”;相乘,克;相侮,反克】

相生规律

╭滋肾养肝滋水涵木法

补┃健脾补肺培土生金泻╭清心火治肝火旺肝火泻心法

母┃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子╰泻胃火治心火旺心火泻胃法

╰温肾健脾益火补土

相克规律

抑╭疏肝健脾抑木扶土扶╭温脾治水培土抑水

强╰滋阴降火泻火补水(心肾)弱╰泻肝清肺佐金平木

种类概念生成分布与脏腑关系特点功能

元气为人体元始之气以先天精气为根藏于肾中,以肾中精气是生命活动推动人体生长发

、根本之气基,赖后天之精三焦为通道,的原动力温煦和激发脏腑

气充养流行全身经络的生理功能

━━━━━━━━━━━━━━━━━━━━━━━━━━━━━━━━━━━━━━━━

宗气为聚于胸中之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积于胸中心肺之气与呼吸、心脏走息道以司呼吸

清气与脾胃运化贯注心肺搏动、语音密贯心脉以行气血

的水谷清气在胸上走息道切关系

中结合而成下注气街

━━━━━━━━━━━━━━━━━━━━━━━━━━━━━━━━━━━━━━━━

营气为行于脉中,富由中焦脾胃的水行于脉中,营出于中焦精专柔和属阴化生血液

有营养作用之气谷之精气化生运于全身(脾胃),具营养作用营养全身

━━━━━━━━━━━━━━━━━━━━━━━━━━━━━━━━━━━━━━━━

卫气为行于脉外,之由中焦脾胃的水行于脉外,布本源于下焦慓疾滑利属阳护卫肌表

具有保卫作用气谷之悍气化生散皮肤、分肉滋生于中焦,具保卫作用温养脏腑

、肓膜、胸腹宣发于上焦调控汗孔

↑→┃←↓┗┏┣┳┫┓┛┌└┼┘┐╭╰丨╯╮

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脏腑名称丨心、肺、脾、肝、肾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特点丨实体性器官丨管腔性器官丨形多中空,类似于腑

功能特点丨藏精气(生化和贮藏精气丨传化物(受纳和传导水谷)丨内藏精气,类似于脏

运动特点丨藏而不泻,满而不实丨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职能比喻

君主之官

相傅之官

仓懔之官

将军之官

作强之官

阴阳属性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阴中之至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五行属性

与季节相同

通于夏气

通于秋气

通于长夏

通于春气

通于冬气

生理特性

为火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为相傅,主治节

为娇脏

以升为降

喜燥恶湿

为刚脏,主升发

体阴而用阳

主封藏;

为水火之脏

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藏神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主行水;朝百脉

主运化;

主生化气血;

主升清;主统血

主疏泄

主藏血

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

主水;主纳气

所藏

在体

在窍

耳、二阴

在液

在志

其华

藏神

合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职能比喻

中正之官

水谷之海

受盛之官

传道之官

州都之官

决渎之官

合脏

——

生理功能

贮藏排泄胆汁;

主决断

受纳水谷;

腐熟水谷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主液

传导糟粕;

主津

贮藏尿液;

排泄尿液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运行水谷

生理特性

胆主发升;

胆汁宣降

人以胃气为本;主通降;

喜润勿燥

升清降浊

以通为用;

以降为升

肾主膀胱开合

为孤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病理变化

胆气上逆;

胆汁外溢;

胆怯不宁

食欲异常;

消化失常;

胃气不和

消化吸收障碍;

二便失常

大便异常

小便失常

水液潴留

起于中焦首穴)中府肺中末穴)期门脏腑病变按诊常用腧穴

少商┌—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大敦肺病肺俞、太渊、中府

手食指端丨迎香瞳子髎丨足大趾外端大肠大肠俞、天枢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鼻目┌→足少阳胆经━┘足窍阴胃病胃俞、足三里

承泣丨翼外丨丝竹空脾病脾俞、太白、章门

历兑┌━足阳明胃经←┘旁眦└━手少阳三焦←┐关冲心病巨阙、膻中、大陵

足大趾端丨大包天池丨无名指端小肠关元

隐白└→足太阴脾经经┐心胸┌→手厥阴心包经┘中冲膀胱中极

极泉丨丨俞府肾病气海、太溪

少冲┌—手少阴心经←┘中中└—足少阴肾经←┐涌泉胆病胆俞、日月

手小指端丨听宫目内眦睛明丨足小趾端肝病肝俞、太冲、期门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至阴

冲、带、维、跷脉主治要点和【交会穴】

冲脉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少腹疼痛等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

阴都、通谷、幽门

带脉带下、阴挺、腹胀、腰软无力等带脉、五枢、维道

阴维脉心胸痛、胃痛、腹痛、呕吐等筑宾、期门、府舍、大横、腹哀、天突、廉泉

阳维脉头痛、眩晕、寒热往来等阳交、肩井、阳白、本神、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脑空、风池、金门、臑俞、天髎、风府、哑门

阴跷脉月经不调、咽喉干痛、嗜睡等照海、交信、睛明

阳跷脉头痛、眩晕、癫狂、目内眦痛、不寐等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地仓、

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八脉交会穴】配合主治

列缺、照海任、阴跷脉肺系、咽喉、胸痛病证

后溪、申脉督、阳跷脉耳、目内眦、头项、肩胛、腰背

公孙、内关冲、阴维脉心、胸、胃

足临泣、外关带、阳维脉耳、目外眦、侧头、颈、肩、胸胁

【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膻中)血(膈俞)筋(阳陵泉)脉(太渊)骨(大杼)髓(绝骨)

六经外接六气内接脏腑,根本在四肢,标结在胸腹。

因为四肢末端穴位稀疏,互不干扰,四肢末端是阴阳经气交汇的场所,所以五输穴主全身疾病,胸腹的穴位,多主局部的疾病。

【五输穴】是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排列的五个特定穴位。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源头,所溜为荥(经气稍盛,所注为输(渐盛灌注,所行为经(愈盛流经,所入为合(充盛汇合。

井主神识昏迷(病在脏者取之井,井主心下满)多位于四肢末端爪甲旁

荥主热病(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荥主身热)指掌、趾跖关节

输主关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主体重节痛)腕、踝关节

经主咽喉病(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主咳喘寒热)腕臂、踝胫部

合主肠胃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合主逆气而泻)肘、膝关节附近

“阳井金少商、阴井木商阳”、“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阴经木)阳经金)井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

火)水)荥鱼际二间内廷大都少府前谷足通谷然谷劳宫液门侠溪行间

土)木)输太渊三间陷谷太白神门后溪束骨太溪大陵中渚足临泣太冲

金)火)经经渠阳溪解溪商丘灵道阳谷昆仑复溜间使阳池阳辅中封

水)土)合尺泽曲池足三里阴陵泉少海小海委中阴谷曲泽天井阳陵泉曲泉

【六腑下合穴】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委中委阳阳陵泉

脏腑: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背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

【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络穴】鸠尾长强列缺偏历丰隆公孙通里支正飞扬大钟内关外关光明蠡沟

首穴会阴长强中府商阳承泣隐白极泉少泽睛明涌泉天池关冲瞳子髎大敦

↓↓↓↓↓↓↓↓↓↓↓↓↓↓

末穴承浆龈交少商↗迎香↗厉兑↗大包↗少冲↗听宫↗至阴↗俞府↗中冲↗丝竹空↗足窍阴↗期门

任脉→督脉太阴→阳明→阳明→太阴→少阴→太阳→太阳→少阴→厥阴→少阳→少阳→厥阴

【郄穴】共十六个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

阴跷脉(交信)阳跷(跗阳)阴维(筑宾)阳维(阳交)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可缓急止痛

太阴:

主湿主水液的代谢┌————————————————————┐手——→头(阳)

厥阴:

主风主阴血的储存丨手┌→阳明大肠—→——阳明胃经→┐足丨↑↓

少阴:

主热主宰人体的元气丨└←太阴肺←↖↙←脾←—┘丨胸腹←足

阳明:

主燥维持人体的干燥程度丨↖↙丨

少阳:

主火主人体的气机舒展└←少阳三焦←厥阴心包↖↙↖肝←少阳胆←┘手↓

太阳:

主寒主人体腠理开闭营血运行↙↖↑头↓

┌←少阴心↙↖←肾←—┐(阴)胸腹↓

└→太阳小肠—→——太阳膀胱→┘↑足

0.任督脉共同主治:

神志、脏腑、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部;水沟、素髎清神志、苏厥逆;百会治中风、晕厥;神道治心悸

任脉:

具有回阳、固脱、强壮作用;气海脐下1.5寸,促垂体,升血压抗休克;关元脐下3寸,治精子缺乏症,直刺1寸左右。

1.手三阴:

胸→下循→手主治:

胸部及局部病症

前】太阴肺经:

主治肺、咽喉病;尺泽、鱼际治肺热咳血;孔最治急性咳血

中】厥阴心包:

心、神志、胃病;曲泽治瘾疹;内关、曲泽、间使、大陵治疗胃痛;劳宫治口疮

后】少阴心经:

心、神志病;阴郄、郄门(心包)治吐血、衄血;少海治瘰疬

2.手三阳:

手→上循→头主治:

头面五官、热病及局部病症

前】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合谷、肩髃治瘾疹;曲池治一切皮肤病

中】少阳三焦经:

侧头、耳、胁肋病;后溪(小肠)、液门、阳池治疗疟疾

后】太阳小肠:

后头、肩胛、神志病;少泽、前谷治产后乳少;腕骨、支正治消渴

3.足三阳:

头→下降→足主治:

头面、神志、热病

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上巨虚之大便脓血;内廷治赤痢;历兑治鼻衄

少阳胆:

侧头、耳、肝胆、胁肋病;阳陵泉治一切筋病

太阳膀胱:

后头、目、项、背腰、痔疮、脏腑病;委中治鼻衄;肝俞、承山治转筋;昆仑治小儿惊风

4.足三阴:

足→上升→腹主治:

妇科、前阴病

太阴脾经:

消化、脾不统血的血症;隐白治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吐血、衄血、血尿、便血;太白治大便脓血;公孙治肠风下血,血海治月经过多

厥阴肝:

头目、胸胁、肝胆、胃肠、妇科、前阴;太冲治痴呆、呕血;

少阴肾:

肾、膀胱、前阴、咽喉、肺疾;太溪治咽喉肿痛、咯血、失眠;复溜、交信治盗汗

经络作用顺口溜:

容易感冒拍肺经;人要无病肠干净;求生必须通胃经;疲劳透支找脾经;心烦心痛找心经;吸收不好小肠经;颈肩腰背膀胱经;精力不足找肾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奇难杂症找三焦;废物积滞找胆经;情志抑郁找肝经。

人生关键任督通,三焦百脉经络通,全身通!

1.太阴经:

太渊配太白具有补益肺脾益气化湿的作用。

尺泽配阴陵泉合主逆气而泻。

功效:

升脾降肺。

主治:

降逆消肿胀、利湿

2.少阴经:

主阴份的出入转枢,泄火清热。

多用于热邪内闭、疮疔火毒,心络脑络的瘀阻。

通里配照海主治中风后的语言不利、脑萎缩

3.厥阴经:

为阴份之里,养血调经,育阴安神多主风

内关配蠡沟(络穴)主治月经周期紊乱、更年期失调

4.太阳经:

主宣发升阳,温阳解表

京骨和腕骨(原穴)主治阳气不足的肩背酸痛。

后溪和申脉主治脊髓病变瘫痪。

5.阳明经:

腐化水谷主传导

商阳和历兑可清泄阳明郁热,主治胃火牙痛。

手三里和足三里可补益胃气,主治慢性消化不良,腹泻。

6.少阳经:

主筋骨募原之间,有清泄疏泻的作用

支沟和阳陵泉可疏泄少阳,主治气滞便秘、胁胀。

外关和临泣可清泄少阳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络

正经━┃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筋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

┏系统━┃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连缀

┃┃肢体、关节,主司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与体表的皮肤分区

经脉┃┏督脉、任脉┓

┏系统┃奇经━┃冲脉、带脉┃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系统━┃阳跷脉、阴跷脉┃

络┃┗阳维脉、阴维脉┛

系┃┏十五别络——从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穴)

统┃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系统┗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肾水轮——瞳孔;肝风轮——黑睛;心血轮——两眦;脾肉轮——眼睑;肺气轮——白睛

舌象描述舌苔所主病症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

淡红舌,薄白苔薄白风寒表证,病情清浅;亦见于常人

淡红舌,薄白滑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淡红舌,白厚干苔白厚而干痰浊湿热内蕴

淡红舌,黄腻苔黄腻湿热证;痰湿内蕴;食积化热

淡红舌,积粉苔白厚而积粉感染瘟疫,或有内痈

淡红舌,薄黄苔薄黄热邪轻证,风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初期

淡红舌,黄白苔黄白相兼外感表邪,化热入里

淡红舌,白厚腻苔白腻而厚痰浊湿热内蕴

淡白舌,光莹舌体瘦光莹而舌瘦气血两虚

淡白舌,湿润舌体胖湿润而舌胖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舌,白燥苔白燥脾气虚证,燥邪伤肺证

淡白舌,黄腻苔黄腻脾胃虚寒,复感湿邪

淡白舌,黄滑苔黄滑素体阳虚,感受湿邪

淡白舌,黄燥苔黄燥气血虚兼气分热甚

淡白舌,黑润苔灰黑润滑阴盛阳虚,痰湿久郁

红舌,白干苔白而干燥邪热入里伤津

红舌,白燥苔白而燥裂如石邪热炽盛、津液大伤

红舌,黄腻苔黄腻湿邪内蕴;痰热互结

红舌,黄燥苔黄燥热甚津伤

红舌,黄瓣苔黄瓣燥热内结肠胃

红舌,焦黄苔焦黄热盛伤津,燥结腑实证

红舌,黑干苔黑而干燥热极伤阴,阴虚火旺

红舌,焦黑苔焦黑干燥热极津枯

红舌,霉酱苔黄黑如霉酱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燥湿夹瘀

鲜红舌,少苔,无苔少苔、无苔、裂纹阴虚内热

绛舌,黄燥苔黄燥热如营分

绛舌,白粉苔状如白粉瘟疫邪陷营分

绛舌,少苔或无苔少苔、无苔阴虚火旺

紫舌,黄干苔黄干少津邪热壅盛;邪入营血;气血壅滞

紫舌肿胀,白腻苔白腻酒毒内蕴

全舌青紫,白润苔白润全身性血瘀;阳衰寒盛

浮类脉浮轻取即得,重取稍减而不空表证

洪脉幅宽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邪热亢盛

濡浮而细软,不任重按主虚又主湿

散浮散无根,稍按则无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失精

革弦急中空,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沉脉类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

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牢沉按实大弦长,坚牢不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

迟脉类迟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寒证,亦见里实热证

缓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湿证,脾胃虚弱

涩往来艰难,如轻刀刮竹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结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代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脏气衰微,跌仆损伤,惊恐,痛症,也主风证

数脉类数一息五至以上,来去较快热证,亦主虚证,久病阴虚之虚热内生

促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阳盛实热,气滞血瘀,气血虚衰

疾一息七止以上,脉来急疾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主惊,主痛

虚脉类虚举之无力,按之虚空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微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

细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弱柔细而沉气血不足

短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实脉类实举按均有力,来盛去亦盛实证

滑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不为病脉)

紧脉来绷急,如转绳索主寒,主痛,主宿食

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热证

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饮溢肌肤——溢饮╭心——心悸、失眠、神昏、癫狂

四饮丨饮在胸胁——悬饮丨肺——胸闷、咳嗽、气喘、痰多

(清稀)丨饮在胸膈——支饮停滞脏腑丨胃——脘痞、呕恶

╰饮在肠间——痰饮组织经脉丨胆——失眠多梦、惊悸、目眩

╭——无形之痰————中,无形丨头——眩晕、头重、耳鸣

丨可见,无丨咽喉——喉中异物感(梅核气)

痰丨处不到丨胸胁——胀满疼痛

(稠浊)丨丨四肢——麻木疼痛

丨╰瘰疬、痰核、阴疽、瘫痪——经脉筋骨

╰——有形之痰————为可咯出或呕出体外的有形可见的痰涎

口张:

即口开而不闭,属虚证;

口噤:

即口闭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

口嘬:

即上下口唇紧缩,多为正邪交争所致;

口㖞:

即口角向一侧歪斜,多为风痰阻络;

口振:

即口战栗鼓颌,口唇振摇,为阳衰寒盛或正邪剧争;

口动:

即口唇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或口角挚动不止,多属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

七情: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六淫——————性质————————致病特征—————————————————

风风为阳邪,风性轻扬,升散,向1..易袭阳位,常侵犯头面、肺脏、肌表等部位,如头项强痛、鼻塞

邪轻扬开泄上向外咽痒、咳嗽、面肌麻痹等;2.导致腠理开泄,如汗出、恶风等

善行数变行无定处,善行走窜1.病变部位不定,如荨麻疹,行痹

,变化迅速2.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

主动风胜则动,动摇不定有明显动摇症状。

如眩晕、震颤、抽搐等

为百病之长易与他邪相合,为外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

邪致病先导

寒寒为阴邪,阴胜则阳病寒象明显,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

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寒胜则痛,主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收引收敛挛急1.肌腠闭塞,汗孔收缩,如恶寒、发热、无汗等

2.筋脉经络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作痛

暑暑为阳邪阳热亢盛阳热症状明显,如高热、目红、面赤、心烦、脉洪大等

邪暑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1.伤津:

如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

2.耗气:

如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夹湿湿与热合暑热致病,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症状

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1.气机阻滞,如身困、胸闷、脘痞等

邪2.阳气损伤,尤以损伤脾阳为著,如泄泻、水肿等

湿性重浊沉重重着,秽浊垢腻1.症状有沉重的特点,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关节重着等

2.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尿浊.下利黏滞.带下等

湿性黏滞黏腻停滞1.症状具黏滞性特点,如大便不爽.小便涩滞.分泌物黏滞.舌苔腻等

2..病程具缠绵性特点,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易伤及人体下部,如下肢水肿、淋浊.泻痢、妇女带下.男子水疝等

燥燥性干涩损伤津液,失于濡润干燥症状明显,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

邪易伤津液大便干结、舌苔干等

燥易伤肺损伤肺阴,失于清肃常见肺脏病症,如干咳、痰少,或痰黏难咳,痰中带血等

火火为阳邪阳胜则热1.表现一派阳热征象,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面目红赤.脉洪数等

邪其性炎上火具燔灼、躁动、升2.头面部火热症状突出,如口舌生疮糜烂.牙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

腾、上炎之性3.易扰心神,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

伤津耗气阳胜则阴病1.伤津:

如汗出、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

气随津耗2.耗气:

如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生风动血热极生风1.生风:

如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迫血妄行2.动血:

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火邪夹毒血热肉腐1.易致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火性燥动易扰心神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

【1-6个月体重(kg)=3+0.7X月龄,7-12个月=7+0.5X(月龄—6),1岁以上=8+2X年龄】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约0.5kg。

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约2kg。

【1-6个月身长(cm)=50+2.5X月龄,7—12个月=65+1.5X(月龄—6),2周岁以上=85+7X(年龄—2)】新生儿身长约为50cm。

1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约25cm,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约2.5cm,后6个月每月增约1.5cm。

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

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后囟约25%儿童在初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新生儿头围约为34cm,出生后6个月增长约9cm,7-12月增长约2cm,1周岁时45cm,第2年增长约2c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乳牙数=月龄—4(或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