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810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docx

范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

  件www.5y

    13、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

  、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视频:

地球各种自然现象

  谈话:

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

  讲述: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

  二、提出探究问题

  、讲述: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

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

  (cAI:

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4、讨论: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

  5、教师小结:

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

  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谈话:

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

  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

(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3、学生制作地球仪

  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拓展:

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谈话:

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

  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4.太阳和影子

  教学资源的开发: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但正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却往往被学生忽视。

一方面,学生对宇宙万物怀着与生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采用学生喜欢的探究活动的方式,如猜谜语,画影子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观察与中长期观察相结合,学生观测记录与研讨相结合,意在让学生“建构”,自己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自己发现科学现象的规律。

本课的主要活动有:

猜谜语,画影子,做日影仪测影子,连续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日影仪中的影子,并在实验室内模拟这些运动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发现,建立对宇宙的情感,从而点燃探究宇宙的热情。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

  2、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

  3、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

  4、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知识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2、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3、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

(谜底:

影子)

  2、学生猜谜。

  3、讨论:

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

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

你们画过影子吗?

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

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

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

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

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影子比人长(注:

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

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

  5.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

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

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

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

注意:

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

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寻找:

哪些物体有影子?

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观察:

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比较:

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

(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

(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交流:

你画的是什么影子?

有哪些发现?

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

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

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分发学生材料。

  2.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操作记录杆影。

  (说明: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

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

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

朝哪个方向动?

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

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

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

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

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

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

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

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交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

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猜想:

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讨论:

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观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

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

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方向、高度)

  3.讨论:

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

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15、

  昼夜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从“白天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昼夜成因。

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通过讨论引导学术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对太阳和地球之间关系的解释,帮助学生懂得仅凭直接的观察有时是不正确的,科学是需要反复观察和实验的。

“科学在线”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况昼夜的成因。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指导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对昼夜的形成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本课最后的讨论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本课的难点是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

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

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学科关联

  语文:

阅读研究资料,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安排2课时。

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

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作准备。

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

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果。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

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

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

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

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

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

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拓展知识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德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公元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玫(claudiusPtolemaeus)在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

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玫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地心说整整统治欧洲达1000多年之久。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

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

  哥白尼之后,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发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1609年,伽利略(Galileo)用望远镜巡视星空,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银河是由无数单个的恒星组成的,木星有4颗卫星,金星有圆缺变化,这些观测事实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

教会非常恐慌,将伽利略传到罗马的宗教法庭受审,并宣判他有罪,直到300多年后的1980年,这一冤案才得以昭雪。

  尽管罗马教廷对宣传、支持日心说的科学家加以重重迫害,然而经过开普勒(johanneskepler)、伽利略和牛顿(IsaacNewton)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胜利和发展。

后来的许多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举世公认的证明。

  16、

  昼夜与生物行为

  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

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

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活动2对一种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

  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

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

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

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

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

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

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

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

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

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

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

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

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建议: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或教师自制的相关,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

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时开的花是什么花?

”或“××花在几时开放?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

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如:

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

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

绘画时需要注意:

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

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活动2 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

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