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4295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性病学重点.docx

皮肤性病学重点

1皮肤分层

2皮沟:

3皮嵴:

4皮野:

5指(趾)纹:

6表皮:

7角质形成细胞:

分层:

8黑素细胞:

9朗格汉斯细胞:

10梅克尔细胞:

11真皮:

12真皮的组成:

13皮肤附属器:

14无毛皮肤:

15有毛皮肤:

16长毛:

17短毛:

18毫毛:

19毳毛:

20毛发的生长周期:

21汗腺:

22皮肤的功能:

23皮肤的屏障功能:

24小汗腺出汗的分类:

25顶泌汗腺(大汗腺)的功能:

26皮肤免疫系统SIS:

27皮肤性病的症状:

28皮肤性病的体征:

29原发性皮损:

30继发性皮损:

31棘层松懈症(尼氏症):

32皮肤划痕实验:

33表皮常见的组织病理病变:

34.Pautrier微脓肿,角化

35梅毒螺旋体的检查:

36凝集实验:

37抗组胺药物:

38糖皮质激素:

39外用药的剂型

40外用药物的种类:

41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42单纯疱疹:

43带状疱疹:

44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的鉴别:

45.脓疱疮

46麻风:

47.头癣:

高位断发低位脱发

48.接触性皮炎

49.湿疹:

50.特应性皮炎

51.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抢救:

52.药疹:

53交叉过敏:

54多价过敏:

55.日光性皮肤病:

56光毒性反应:

57光超敏反应:

58.多形红斑:

59.银屑病,Auspitz征蜡滴现象

薄膜现象

60.红斑狼疮:

61皮肌炎:

cottron丘疹

62硬皮病:

63经典性病:

64我国五大高发病率性病:

65我国规定的性病监测病种:

66性传播疾病:

67梅毒:

68硬下疳

69吉-海反应:

70.淋病:

71.艾滋病

72.雷诺现象

73梅毒、淋病、非淋尿、软下疳、尖锐湿疣用药

74Stevens-Johson综合征

75母斑(前驱斑)

76狼疮带试验(LBT):

77玻片压诊:

78斑贴试验

79醋酸白试验:

80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六大类

81CREST综合征

82天疱疮

 

1皮肤分层:

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

①表皮由深至浅: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②真皮由深至浅:

乳头层和网状层③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2皮沟:

皮肤借皮下组织与深部附着,并受真皮纤维束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

3皮嵴:

皮沟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

4皮野:

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为菱形或多角形微小区域

5指(趾)纹:

掌跖及指(趾)屈侧的皮沟、皮嵴平行排列构成的涡纹状图样

6表皮:

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7角质形成细胞: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分层:

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8黑素细胞:

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鼠粮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和人种性别无关。

黑素细胞内含黑素小体,是合成黑素的场所。

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9朗格汉斯细胞:

(与免疫有关)是由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并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数量约占表皮细胞的3%-5%

10梅克尔细胞:

多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细胞有短指状突起,胞质中含许多直径为80-100mm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

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

11真皮:

由中皮层分化而来,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在组织学上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其中以纤维成分为主

12真皮的组成:

①胶原纤维:

含量最丰富,HE染色呈浅红色②网状纤维:

是幼稚的、纤细的未成熟胶原纤维③弹力纤维:

醛品红染色呈紫色④基质:

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⑤细胞:

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

13皮肤附属器:

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皮层分化而来

14无毛皮肤:

掌趾、指趾曲面及其末节伸面、唇红、乳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内侧、阴蒂等部位皮肤无毛

15有毛皮肤:

除无毛皮肤的其他部位皮肤均由长短不一的毛,称为有毛皮肤

16长毛:

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为长毛

17短毛:

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为短毛

18毫毛:

面、颊、躯干及四肢的毛发短而细软、色淡为毫毛

19毳毛:

胎儿体表白色柔软而纤细的毛发称为毳毛

20毛发的生长周期:

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正常人每日可脱落约70-100根头发(没天生长0.27-0.4mm,由毛乳头终端生长出皮肤需21天)

21汗腺:

根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①小汗腺:

为单曲管状腺,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②顶泌汗腺(大汗腺):

属于大管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肛周、包皮、阴阜和小阴唇,主要受性激素影响

22皮肤的功能:

①屏障功能②吸收功能③感觉功能④分泌和排泄功能⑤体温调节功能⑥代谢功能⑦免疫功能

23皮肤的屏障功能:

①物理性损伤的防护②化学性刺激的防护③微生物的防御作用④防治营养物质的丢失

 

24小汗腺出汗的分类:

①显性出汗:

外界温度高于31°C时全身皮肤均可见出汗,为显性出汗②不显性出汗:

温度低于31°C时无出汗的感觉,但显微镜下可见皮肤表面出现汗珠,为不显性出汗③味觉性出汗:

进食可使口周、鼻、面、颈、背等出汗,为味觉性出汗④精神性出汗: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大脑皮质兴奋时,可引起掌趾、前额等部位出汗,为精神性出汗。

(小汗腺的分泌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另外出汗时可带走大量热量,有助于人体适应高温环境)

25顶泌汗腺(大汗腺)的功能:

在青春期分泌旺盛,并可受情绪影响,感情冲动时其分泌和排泄增加,新分泌的顶泌汗腺液是一种粘稠的奶样无味液体,细菌酵解可使之产生臭味。

有些人的顶泌汗腺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呈黄、绿、红火黑色,使局部皮肤或皮肤染色,称为色汗症

26皮肤免疫系统SIS:

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两部分,它们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并与体内其他免疫系统互相作用,共同持续着皮肤微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①细胞分子:

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真皮树枝状细胞②分子成分:

细胞因子、粘附因子、分泌型IgA、补体、神经肽

27皮肤性病的症状: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由瘙痒、疼痛、灼烧及麻木感等,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等

28皮肤性病的体征:

客观存在、可见到或接触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成为体征,又称为皮肤损害。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29原发性皮损:

由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可分为以下8种:

①斑疹:

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齐平,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红斑,出血斑,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等②斑块:

为丘疹扩大或交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见于银屑病等③丘疹:

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求证表面可扁平、圆形脐凹状、粗糙不平呈乳头状,颜色可为紫红色,淡黄色或黑褐色。

丘疹可由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殖、代谢产物聚积或炎细胞浸润引起④风团:

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皮损可呈红色或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一般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

皮损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经数小时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常见于荨麻疹⑤水疱和大疱:

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不小于1cm,大于1cm者称为大疱,内含血液者呈血疱⑥脓疱:

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

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如脓疱型银屑病)。

脓疱的疱液可混浊、稀薄或粘稠,皮损周围场有红晕。

水疱继发感染后形成的脓疱为继发性皮损⑦囊肿:

为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一般位于真皮或更深的位置,可隆起于皮面或仅可触及。

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触及有囊性感,大小不等。

见于皮脂囊肿,毛鞘囊肿,表皮囊肿⑧结节:

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也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诊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

可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言行浸润或代谢产物沉积引起。

结节可吸收消退,也可破溃呈溃疡,愈合形成瘢痕

30继发性皮损:

是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

分10种:

①糜烂:

局限性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形成的红色浸润创面,常由水疱或脓疱破溃或浸迹出表皮脱落所致。

因损害较表浅,愈后一半不留瘢痕②溃疡:

局限性皮肤或黏膜形成的创面,可深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可由感染、损伤、肿瘤、血管炎等引起。

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

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愈合较慢且愈合后可留瘢痕③鳞屑:

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粃状或大片状④浸迹:

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而露出糜烂面,容桂继发感染⑤裂隙:

也称皲裂,为线状的皮肤裂口,可深达真皮,常因皮肤炎症、角质层厚度增加或皮肤干燥导致皮肤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牵拉后引起。

好发于掌趾、指趾、口角等部位⑥瘢痕:

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接地组织增生修复而成。

可分为增长性和萎缩性两种,前者呈隆起的表面光滑的无毛发的索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略硬斑块,见于烧伤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后者较正常皮肤略凹陷,表皮变薄,皮肤光滑,局部血管扩张,见于红斑狼疮、陈旧性瘢痕等⑦萎缩:

为皮肤的退行性病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表皮萎缩常表现为皮肤变薄,半透明,表面有细皱纹呈羊皮纸样,正常皮沟表浅或消失;真皮萎缩表现为局部皮肤凹陷,表皮纹理可正常,毛发可能变细或消失;皮下组织萎缩则表现为明显凹陷⑧痂:

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血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后凝结而成。

痂可薄可厚,质地柔软或脆硬,附着于创面,根据成分的不同,可呈淡黄色,黄绿色,暗红或黑褐色,或因混杂药物而呈不同颜色。

⑨抓痕:

也称表皮脱落,为线状或点状的表皮或深达真皮浅层的剥脱性缺损,常由机械性损伤所致。

如挠抓,划破或摩擦,皮肤表面可有渗出,血痂或脱屑,若损伤较浅则愈合不留瘢痕。

⑩苔藓样变:

因反复挠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表现为皮脊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慢性湿疹等)常伴剧痒。

31棘层松懈症:

又称尼氏症,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懈(如天疱疹)时的初诊表现,可有四种和阳性表现:

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泡壁时,可见水泡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32皮肤划痕实验:

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实验阳性:

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

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种反应;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反应所致。

33表皮常见的组织病理病变:

1.角化过度2.角化不全3.角化不良4.颗粒层增厚5.棘层肥厚6.疣状增生7.乳头瘤样增生8.假上皮瘤样增生9.细胞内水肿10.细胞间水肿11.棘层松懈1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13.Kogoj微脓肿和Munro微脓肿34.Pautrier微脓肿

角化过度:

有病理性改变所造成的角质层增厚,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

角化不全:

角质层内仍有残留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角化不良:

表皮或皮肤附属器和个别角质形成细胞位置角质层及显示过早角化。

虑过紫外线:

是高压汞灯发射出的波长为320~400nm的光波,可用于色素异常性皮肤病。

皮肤感染及卟啉病的辅助诊断,也可观察疗效。

35梅毒螺旋体的检查:

(一)梅毒螺旋体直接检查:

可取病灶组织渗出物,淋巴结穿刺液或组织研磨液,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也可经镀银染色,吉姆莎染色或墨汁负染色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或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

梅毒螺旋体菌体细长,两端尖直,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折光性强,沿纵轴转伴轻度前后运动,镀银染色结合临床表现,性接触史可确诊。

(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

①原理:

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一定时间后,血清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心磷脂抗体,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作为梅毒的诊断筛选试验。

②临床意义:

本实验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结果为阳性时,临床表现符合梅毒,可初步诊断,定量试验时观察疗效,判断复发及再感染的手段,假阴性常见于一期梅毒硬下疳出现后的2~3周内,感染梅毒立即治疗,晚期梅毒或二期梅毒的前带现象。

假阳性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麻风,海洛因成瘾者,少数孕妇及老人。

(三)梅毒螺旋体颗粒36凝集实验:

①原理:

为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实验。

将从感染家兔睾丸中提取的梅毒螺旋体纯化,并以超声粉碎后作为抗原,以明胶颗粒为载体。

②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可明确诊断。

37抗组胺药物:

可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与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本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作用原理:

竞争。

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和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组胺作用。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已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产生嗜睡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同时抗胆碱能作用小。

38糖皮质激素:

药理作用:

免疫抑制,抗炎,抗细胞毒,抗休克和抗增生等。

①适应症:

应用广泛,常用于变应性皮肤病(如药疹,多形红斑,严重畸形荨麻疹,过敏性休克,接触性皮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的急性病,大疱性皮肤病,白塞病等),某些严重感染性皮肤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麻风反应等)在有效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也可短期使用。

②常用种类:

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

③不良反应:

较多,主要有感染,消化道溃疡或穿孔,皮质功能亢进或减退,电解质紊乱,骨质酥松或缺血性骨坏死及对神经精神的影响等,还可加重原有的糖尿病,高血压等,不适当的停药或减量过快还可引起病情反跳,长期外用本药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座疮及毛囊炎等,故慎用于面部,外生殖器部位及婴儿,长期大面积外用还可导致系统吸收而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

39外用药的剂型

1溶液:

是药物的水溶液,具有清洁收敛的作用,主要用于湿敷,湿敷有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皮等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疾病。

常用3%硼酸溶液,1:

8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2酊剂和醑剂:

是药物的酒精溶液或浸液,酊剂时非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醑剂时挥发性药物的酒精药物,常用的有2.5%碘酊,复方樟脑醑等。

3粉剂:

有干燥,保护和散热的作用。

主要用于剂型皮炎无糜烂的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等。

4洗剂:

也称震荡剂,是粉剂与水的混合物,二者互不相容,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复方硫磺洗剂等。

5油剂:

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与药物混合,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主要用于亚急性皮炎和湿疹,常用的有25%~40%氧化锌油,10%樟脑油等。

6乳剂:

是油和水经乳化而成的剂型。

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油包水,主要用于干燥皮肤或在寒冷季节的冬季使用。

另一种为水包油,适用于油性皮肤,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均可配成乳剂。

具有保护,润泽作用。

渗透性较好,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

7软膏:

使用凡士林,但软膏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软膏渗透性较乳剂更好,其中加入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

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等。

8糊剂:

是含有25%~50%固体粉末成分的软膏,作用于软膏类似。

有一定吸水和收敛作用。

多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等。

毛发部位不宜用糊剂。

9硬膏:

有脂肪酸盐,橡胶,树脂等组成的半固体基质贴附于裱背材料上,硬膏可牢固地黏着于皮肤表面,作用持久,可组织水分散失,软化皮肤和增强药物渗透性的作用,常用的有氧化锌硬膏,肤疾宁硬膏,剥甲硬膏等。

10涂膜剂:

将药物和成膜材料溶于挥发性溶剂中制成。

外用后溶剂迅速蒸发,在皮肤上形成一均匀薄膜,常用于治疗慢性皮炎,也可用于职业病防护。

11凝胶:

是以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溶剂为基质配成的外用药物凝胶外用后可形成以薄层,凉爽润滑,无刺激性,急慢性皮炎均可使用,常用的有过氧化苯甲酰凝胶,阿达柏林凝胶等。

12气雾剂:

又称为喷雾剂,由药物与高分子成膜材料和液化气体混合而成,喷涂后药物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

可用于治疗急慢性皮炎或感染性皮肤病。

其他:

二甲基砜DMSO也称为万能溶媒,1%~5%氯酮溶液。

40外用药物的种类:

清洁剂,保护剂,止痒剂,角质促成剂,角质剥离剂,收敛剂,腐蚀剂,抗菌剂,抗真菌剂,抗病毒剂,杀虫剂,遮光剂,脱色剂,维A酸类。

41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①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用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赵敏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②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A,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温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B,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C,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D,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③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向患者想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42单纯疱疹:

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43带状疱疹:

由水痘-带状孢疹病毒(VZV)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44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的鉴别:

带状疱疹

单纯疱疹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好发部位

眼神经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皮肤黏膜交界处

自觉症状

疼痛

灼热,瘙痒

愈后

终身免疫

易复发

治疗原则

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45.脓疱疮: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

1寻常型脓疱疮:

亦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头发、四肢。

面部以腔口周围为主。

初发为点状红斑或小丘疹,迅速变为脓疱,粟粒至黄豆大小,疱壁薄,周围有红晕,易破溃,出现糜烂面,结痂,痊愈。

病程6-10天。

重症者可有发热39-40℃,可伴有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甚至引起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2深脓疱疮

3大疱性脓疱疮:

多见于儿童,夏季,痱子、虫咬、汗腺炎后发生。

好发于颜面部、躯干、四肢。

初发为散在的水疱,迅速发展为大疱,直径1-10cm或更大,壁薄,周围红晕不明显,疱内容物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常沉积于疱底呈半圆形坠积状,为本病的特征。

4新生儿脓疱疮

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本病起病急,一般始于腔口,发病快,1-2日内延至躯干及四肢。

全身潮红并出现皮肤松弛性水疱或水疱不明显而表皮经轻轻磨擦即可出现皱纹或大片脱落,呈鲜红色水肿性糜烂面,即尼氏征阳性。

轻者1-2周皮损干燥而痊愈。

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机生命。

46麻风:

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传染源:

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生活密切接触、纹身等也有可能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五级分类:

①结核样型麻风TT②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③中间界线类麻风BB

④界线类瘤型麻风BL⑤瘤型麻风LL(麻风杆菌数量越来越多,细胞免疫反应强度越来越小)

47.头癣:

是头发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

根据致病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

黄癣、白癣、黑点癣三种。

临床表现:

①黄癣:

在农村中多见,特点为在毛发周围有由菌丝与脱落上皮混合而成的黄痂,称黄癣痂。

愈后产生瘢痕性脱发。

头发的边缘不被累及,常有一圈正常的发带。

②白癣:

多见于学龄儿童。

初发为白色鳞屑斑(母斑),其后在其周围继发一些子斑,可逐渐融合成片,但界限清楚,病发根部有一套样菌鞘是本病的特点。

为高位断发。

一般无炎症反应,偶可伴发脓癣。

③黑点癣:

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初起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而后逐渐扩大成片。

病情发展缓慢,可终年不愈,愈后可有瘢痕,发生脱发。

为低位脱发④脓癣:

是白癣或黑点癣的一种类型,是从动物传染到人,同时因机体的反应强烈所致,损害为多数毛囊性脓疱组成的隆起性肿块,从中可挤出脓液,边界清楚,愈后有瘢痕形成。

治疗:

原则:

五字方针:

剃、洗、擦、服、消

1剃:

一周一次,共八次②洗:

硫磺皂,每天一次,二月③擦:

每天二次,二月④服:

灰黄霉素,共用20-25天⑤消:

消毒

四者鉴别:

黄癣

白癣

黑点癣

脓癣

发病

农村

集体

城乡

年龄

儿童、成人

儿童

儿童、成人

儿童

头皮损害

黄痂癣和萎缩性瘢痕

初起为针尖样淡黄红

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

白色鳞屑(母斑),

周围可继发小的卫星样损害(子斑)

散在的

小片白色

毛囊性脓疱

炎性肿块,

蜂窝状,

头发松动,

易拔出

头发损害

干枯细黄、参差不齐

发际一般不受犯

高位断发有菌鞘

低位断发外观

如小黑点

并发脓癣

罕见

常见

偶见

Wood`s灯

暗绿色荧光

亮绿光荧光

直接镜捡

发内鹿角装菌丝、

厚壁孢子、气泡

发外孢子

发内成串孢子

发外孢子

培养

许兰氏黄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

铁锈色小孢子菌

羊毛样小孢子菌

紫色毛癣菌

断发毛癣菌

小孢子菌属

气味

特殊鼠臭味

皮损愈后

慢,疱痕

快,自愈,不留瘢痕

经久不愈

点状瘢痕

永久性脱发

遗留瘢痕

48.接触性皮炎

发病机制:

①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皮肤炎症的轻重和发病快慢与接触物质的刺激性、浓度和接触时间长短有关②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为典型的IV型超敏反应。

接触物本身无毒,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有一定潜伏期。

临床表现:

①急性接触性皮炎:

起病急,多局限接触部位,边界清,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和大疱→结痂,积极治疗1-2周可痊愈。

自觉症状大多有瘙痒和烧灼感或胀痛感,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恶心及头痛②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的刺激物较弱、浓度低,出现轻度红斑→丘疹→呈慢性湿疹样变。

长期反复发作呈苔藓样变③特殊类型接触性皮炎:

尿布皮炎、漆性皮炎、化妆品皮炎和空气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