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207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西双版纳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双版纳教案.docx

《西双版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双版纳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双版纳教案.docx

西双版纳教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兴奋状态,以较高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中,有很多知识性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提出:

“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所以将多媒体教学恰当运用到品德与社会课堂,将会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达到知行统一。

 

 

《神奇的乐土》案例分析

案例撰写:

北京市房山区阎村中心校李颂

案例分析: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隗金燕

《神奇的乐土》是《品德与社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三“美丽富饶的南国”中的第三个内容。

这一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热带风光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西双版纳的神奇之美,分析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感受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重要,强化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活泼、主动地体验学习,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紧紧围绕“神奇”展开自主学习的学习活动。

(教师第一次上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

一、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差异有一点儿了解,而且这一课是第二单元的主题三的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白雪飘飘的北国”和“美丽富饶的南国”中“江南水乡”这两部分内容了。

学生知道要了解一个地区就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去学习,因此对于这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并不陌生。

但是由于我们地处北方,学生来源多数为外地打工,学生视野不宽阔,知识面窄,对于西双版纳是完全陌生的,这比学习北国的有关知识就有了一定难度。

五年级学生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可以利用前面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模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以往教学情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在《社会》教材六年级第五册《西双版纳》这一课的教学中,基本上是根据教材的内容,以教师讲授、讲解为主,学生只能通过文字和看看插图了解西双版纳。

但仅靠文字与插图,学生很难体会到西双版纳的神奇,学生们感觉内容有些枯燥,不能“解渴”。

因此,课前师生共同收集大量的西双版纳资料,课上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双版纳美丽神奇。

通过新颖生动的景物,让学生在饱览西双版纳山光水色的同时,产生要了解这片乐土的愿望,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的美好愿望作为课堂学习、参与交流、探索的内驱力,循序渐进地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个“谜团”。

(分析:

新的课程改革,要我们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相对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更难的事情。

教材是有标准的,可是学生是动态的变化的。

前阶段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高低就是他们要学新知识、提高能力的起点。

因而教师了解学生以往的情况,就是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找到不同学生的差距,教师备课时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内容、备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注意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年级的联系。

如:

查找六年级社会中第六课《西双版纳》的知识。

本课教学教师课前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丰富了现有教材内容,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于学生体会“神奇”之处。

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理、归纳、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在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热带风光以及当地傣族人民的生活,体会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共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2.通过看西双版纳的地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这里傣族人民的生活。

难点:

体会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神奇的乐土”。

(分析: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合理,便于操作,重难点的确定比较准确。

学习本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热爱西双版纳,从而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对学生进行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教育也很重要,我国有56个民族,多民族团结共存、和谐发展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因此对学生从小要渗透此方面的教育。

重难点定位在了解和体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西双版纳需要了解的知识很多,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如果面面俱到未必会记得住,因此,抓住西双版纳最为突出的特点进行了解,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会增进探究的兴趣。

如果重难点部分在讲课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突破,学生自然会体会“神奇”二字,山水美丽的西双版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就是一片神奇的乐土。

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进行交流,无疑会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学生也会因乐土的神奇而产生无限的向往。

三、学习准备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

了解学生课外知识情况;了解有关学科相关的内容,如:

六年级第五册社会中《西双版纳》的内容;上网收集西双版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通过读课外书、上网等收集西双版纳的资料;请教六年级同学。

(分析:

课前准备无外乎包括老师和学生,教师备课时要备知识、备学生,为此上课之前了解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上课时就没有必要去重复了。

课前收集资料是师生共同的准备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其实师生上网收集西双版纳的资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也是师生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

教材的内容有限,而有关西双版纳的故事、传说等资料是不受教材制约的,如此就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材内容。

教师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辅助教学,那么学生就会通过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四、教学过程与研究

(一)诗句引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喜欢诗句,老师今天带来两句,我们一起来读读,想一想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

(课件出示“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

2.诗中所描绘的奇特景色就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

(板书:

西双版纳)

(分析:

课的开头运用多媒体课件逐字出示诗句“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

出示这两句诗的同时,配以西双版纳独有的花卉图片,图文并茂,就将学生带进了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花的世界、植物的王国——西双版纳,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神秘感,调动起了学生想了解西双版纳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相结合,正应了那句话“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体验学习,探究知识

1.诗句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吧!

(课件出示西双版纳的地图)(板书:

云南省傣族自治州)师根据地理位置的特点进行解释说明,如:

北回归线以南,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分析:

紧跟开头的引入,利用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的地图,让所有学生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并以闪动的云南、西双版纳、北回归线提示学生,加深了解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这样,过渡自然,课也显得特别连贯,不离设计主旨。

也一下子就解开了学生心中的谜团之一——西双版纳为什么会“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

因为它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终年温暖、湿润、多雨,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适合雨林生长,而这里的雨林保存完整,是世界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

2.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3.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去“西双版纳一日游”好吗?

现在我们就以一个组为单位组成“旅行团”,各组给你们的旅行团起个名字,确定好“团长”。

(师发小旗子)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4.在出发前各旅行团有什么疑问吗?

(分析:

在这里安排虚拟的旅行团游戏很好,这样就会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随团去走一走,看一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但让各组定好团长为旅行团起个名字就有些没必要了,这样既耽误时间,又与学习内容无关,很容易走偏。

安排个质疑,问一问旅行准备还是很重要的,因为通过准备这个环节旅行的人必须对目的地的气候和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这本身也是在学习,各旅行团有什么疑问吗?

其实还是在强调准备,可以不问这个问题。

5.好,各旅行团准备好了吗?

我们出发了。

(出示多媒体地图从北京到西双版纳)

(分析:

这里利用多媒体出示北京到西双版纳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西双版纳位于北京的什么位置,培养识图能力。

在此基础上配以动画的飞机,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实际上在告诉学生一个旅游小知识:

在外出旅游时要先看旅游地方与自己所在地方的远近,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也是复习四年级交通运输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可以学以致用了。

6.观看录像《西双版纳》的宣传片。

(多媒体放录像片)

(分析:

通过观看《西双版纳》的录像片,使这些北方的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热带风光以及当地傣族人民的生活,丰富了教材内容,开阔了这些农村孩子的视野。

通过音像,给学生视听觉的冲击,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到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它的神奇之处,很自然的突破了重难点。

录像里导游的解说使学生不自觉地入境生情,自主性自然而发,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去观察、体验、感悟西双版纳,获得对西双版纳的真实感受,为理解神奇的乐土埋下伏笔。

7.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觉?

对西双版纳有了哪些了解?

在旅行团里交流一下,一会儿比一比哪个旅行团收获最大。

8.小组讨论交流。

(先看讨论交流要求)先看讨论交流要求:

(课件出示)

(1)结合录像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各小组先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进行重点交流讨论。

(2)每个组可以用不同形式汇报收获。

(3)在汇报时,可以提醒游客需要注意的事项。

(分析:

课件出示讨论要求,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便于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主学习。

讨论时,播放极具西双版纳特色的乐器葫芦丝演奏,烘托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增强讨论的积极性。

9.小组汇报: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图片;

说到普洱茶,出示普洱茶的同时,让每个学生尝一尝普洱茶的味道;

说到傣族,学说傣语。

(板书:

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傣族生活)

(分析:

无论是团里还是分组交流都很有必要,让学生从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傣族生活等方面去了解西双版纳,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还进行了总结归纳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各小组汇报后,老师课件出示有关图片与文字说明,突破文字的枯燥局限性,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解内容又一次做了伏笔,又一次激起探索欲望。

例如:

当汇报西双版纳被称为“药材之乡”时,教师课件出示的“三七”、“冬虫夏草”、“云南白药”等药材的图片,使学生一下子联系到生活中所了解的知识,加深了印象。

在喝茶品茗的同时,学几句傣语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是保持兴趣的主要手段——新鲜的知识活动层出不穷。

(三)体会神奇,感情升华

1.我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此时你一定知道了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神奇的乐土”?

(课件出示问题并配有西双版纳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图片和问题)

2.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孔雀舞中结束我们的旅行吧!

同学们:

乖罕(再见)!

(多媒体播放舞蹈)

(分析:

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图片,如:

野象谷、绿孔雀、竹楼等几张图片集为一张幻灯片上,加以问题“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神奇的乐土?

”,教师为学生在无形当中进行了总结归纳,为理解神奇铺垫,学生自然的就会根据已经了解的内容,从不同方面理解“神奇的乐土”的含义,使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西双版纳的美丽神奇,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自然而然的达成了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感受西双版纳美丽神奇的同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意识。

设计的最后一句话“乖罕!

”的傣语将课堂再次推向高潮,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四)拓展与延伸

课下搜集更多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分析:

引导学生去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渗透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

总体分析与建议:

分析:

本节课在对学情及教材分析后,确定合理、准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尤其是通过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始终让学生的兴奋点高涨,用兴趣收拢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围绕“美丽”与“神奇”引导学生探索,一直在了解乐土、熟悉乐土的基础上,不断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确实是在理解课标、教材的同时,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避免了生搬硬套。

通过课前收集大量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录像片的播放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北方农村学生带进了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了解了西双版纳,加深对“神奇的乐土”的理解,促进情感的升华,突破了重难点。

再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以及课后延伸,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其学习过程也远远超过课上仅仅的40分钟。

正是如此使得课堂更有实效,这正是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建议:

1.给旅行团取名字和课的结束时孔雀舞两个环节值得商榷,因为起名字耽误时间,与学习内容关联不紧,也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把这样的环节删去也可以。

2.在介绍地理位置时,教师出示的地图课件及闪烁的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了西双版纳的独特地理位置。

但此处教师说的过多,也不便于学生真正认识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殊。

可以把视频录像中的前段介绍放到这里播放,让学生通过看西双版纳地图、看录像资料,了解同一纬度其他地区是沙漠,只有西双版纳这一块绿洲就可以了,并一下感觉到它的神奇之一,不用老师过多讲解,还不脱离课的重难点。

3.《西双版纳》的录像资料用的很好,优美的画面,再配之导游的解说,声情并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双版纳。

不过,纪录片的内容过多过长,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应该根据设计内容和意图进行筛选,这样会给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

4.在讨论完“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神奇的乐土?

”后,教师小结时应根据学生的体会“西双版纳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

”板书省略号,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

然后出示书上的“西双版纳旅游图”,课下让学生结合这张地图设计一条自己喜欢的旅行线路,既是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学生对学习傣语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这部分可以放在课的结束部分。

在旅游结束的时候让我们用傣语向西双版纳告别吧,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完三句,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收集更多的民族语言,这样会更加连贯,也会在最后出现高潮的时候,让学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

本次课后,教师根据分析和建议,将教学设计重新做了调整。

附1:

修改后教学过程设计

(一)诗句引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喜欢诗句,老师今天带来两句,我们一起来读读,想一想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

(投影出示“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

2.诗中所描绘的奇特景色就是我国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

(板书:

西双版纳)

(二)体验学习,感受神奇

1.西双版纳在哪里呢?

赶快在地图上找一找。

(课件出示西双版纳的地图)(板书:

云南省南部傣族自治州)

2.你们想不想去西双版纳看看呀?

那咱们这节课就一起去西双版纳旅游好吗?

(出示多媒体地图从北京到西双版纳)我们现在就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这段时间我们先来初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想一想,西双版纳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放录像“西双版纳地理环境介绍”)

看完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神奇)

3.到西双版纳,你们最想了解什么?

4.各位游客,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到了。

这里有个旅游小提示:

你认为西双版纳哪里神奇了?

你了解到了什么?

可以边看边记。

各位游客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跟随导游出发吧!

(播放录像“西双版纳的介绍”)

5.看完录像,相信每位游客又会有很多新感受吧,也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西双版纳吧?

那老师给你们时间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

先看讨论交流要求:

(投影出示)

(1)结合录像和自己收集的资料,各小组先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进行重点交流讨论。

(2)每个组可以用不同形式汇报收获。

(3)在汇报时,可以提醒游客需要注意的事项。

6.小组讨论交流。

(播放葫芦丝音乐)

7.小组汇报,师随机出示图片、板书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傣族聚集地。

说到普洱茶,出示普洱茶的同时,让每个学生尝一尝普洱茶的味道。

(课件出示普洱茶及沏好的普洱茶)

(三)创设情境,感情升华

1.我们刚才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此时你一定知道了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神奇的乐土”?

(课件出示问题并配有西双版纳极具代表性的景物图片)

2.同学们西双版纳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等待我们去了解。

这里有一张西双版纳的旅游图,课下你结合这张地图设计一条自己喜欢的旅行线路吧!

(课件出示旅游图)

3.今天的旅行就要结束了,让我们用傣语跟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道别吧。

(课件出示:

你好—叔早利、谢谢—银利、再见—乖罕,并配有傣族歌曲《美丽的西双版纳》)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更多的傣族语言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

同学们乖罕!

简评:

教师根据案例分析建议,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本次教学设计无论是教师的导语,还是环节的衔接都更加紧凑,清晰,合理了。

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1.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逐字出示诗句“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来导入新课,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

出示这两句诗的同时,配以西双版纳独有的花卉图片,图文并茂,就将学生带进了一年四季繁花似锦、花的世界、植物的王国——西双版纳,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神秘感,调动起了学生想了解西双版纳的学习积极性,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

2、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探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新课开始,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时,教师出示的西双版纳地图课件及闪烁的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了西双版纳的独特地理位置。

然后,利用视频录像了解同一纬度其他地区是沙漠,只有西双版纳这一块绿洲,让学生一下子感觉到它的神奇之一,做到设计内容不离重难点。

在新课探究过程中,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和意图进行筛选,给后面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

通过观看《西双版纳》的声情并茂的录像片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自然而然的把这些北方农村学生带进了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了解了西双版纳,加深对“神奇的乐土”的理解,促进情感的升华,突破了重难点。

为理解神奇的乐土埋下伏笔。

在新课中,教师还很注意多媒体在细节上的应用,如:

在小组交流讨论时,播放具有民族特色的葫芦丝音乐;在课的结尾时和西双版纳道别时,配有傣族歌曲《美丽的西双版纳》,自然地创设渲染学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学得轻松快乐。

3、利用多媒体再次激起学生学习愿望把课堂推向高潮。

在新课结束时,又一次利用多媒体介绍西双版纳的其他特点,如:

小吃、佛教等。

这样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将他们的学习空间又一次进行了拓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次《神奇的乐土》教学设计在对学情及教材的透彻分析上紧紧围绕设计的主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模拟体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附2:

教师反思

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神奇的乐土》一课,我深深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恰当运用可以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模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1.根据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突出体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价值。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播放录像,创设游览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感受西双版纳的神奇,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学生看录像时专注的神情和不时发出的惊叹声,可以看出学生有了身临其境地的感受,达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预期效果。

通过学生的课上汇报及课后的体会,如:

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写道:

“通过看录像,我真正体会到了西双版纳的神奇,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去那里旅游,去发现更多的神奇之处。

”有的同学写道:

“西双版纳有那么多的动植物资源,说明那里的人们保护环境意识强,我也要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的同学写道:

“通过这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与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的不同了。

因为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位置,热带雨林气候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常年温暖,没有四季之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就与我们这里不同了。

”等,可以看出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中,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还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由静止到动态的转化,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我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