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54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

走近毛泽东。

本课又是开篇第一课,所以对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的诗人和一代伟人的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恢宏,围绕着“不怕”,讲客观的、沉重的“远征难”和主观的、豪迈的“只等闲”相对比,尽显毛泽东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学生在课前召开了“长征故事会”,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学生第一次学习毛主席诗词,所以,学生要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和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探索诗歌的表达特点,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其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诗词的特点,领略伟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辅助教学。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品读资料直观感受红军“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中凸显长征精神

(1)导入。

播放视频:

毛泽东回顾长征历程,写下此诗。

(2)释题。

七律即七言律诗,八行四句,每行七个字。

(3)交流。

通过召开“长征故事会”,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抓住资料中的各种对比感悟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设计意图:

文体知识教学点到即止。

交流资料一举多得,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对长征的印象,奠定情感基调。

二是处理搜集的信息,初步感受通过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对比”可以读出长征精神。

三是为明确探究阅读目的埋下伏笔。

二、自学中运用读书方法

(1)自学。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设法尝试理解。

(2)反馈。

①检查朗读。

指明读;正音;指导读出节奏;齐读。

②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弄懂的字词及学法;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学法。

【设计意图:

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学法学习语文的能力,使之亲历语文实践全程。

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点拨、纠偏、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举一反三。

三、对比中明确读书任务

(1)质疑。

《地球的红飘带》是第一部反应长征全过程的长篇小说,气势恢宏,共47万字,而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长征景观,我们来探索毛主席是怎样用56个字呈现长征精神,抒发伟人豪情的。

(2)自学。

同学们默读课文,细细地读,静静地想,做出批注。

【设计意图: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写法突出,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四、探究中感悟对比妙处

(1)画面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抓诗眼。

抓住全诗的诗眼“不怕”,读出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

②抓写法。

抓住“远征难”和“只等闲”的对比感悟长征精神。

同学们,“远征难”和”只等闲”是强烈的对比,”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语把我们带入了红军艰难跋涉的场景中,让我们借助长征路线图,来看看这万水千山。

红军把这样的“万水千山”看成了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样强烈的对比,直抒胸臆,红军风采、伟人胸怀跃然纸上。

③抓对比。

下面还有这样的写法吗?

找一找,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

上述教学就是抓住“对比”这一语言形式,采取“集中聚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这种语言形式及丰富表现力的深刻认识。

(2)画面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探究交流。

这句诗中有几处对比?

②图片感受。

借助图片感受对比的效果。

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五岭和乌蒙,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这只是视觉上的感受。

如果要翻越这样的山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体会巧妙。

诗人用什么来对比?

用走过细小的浪花和泥丸来对比万仞高峰,何等的气魄。

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凸显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伟人的博大胸怀,这种手法真巧妙。

④修辞手法。

除了对比,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⑤引读诗句。

即使武陵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在红军战士的眼中——(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即使乌蒙山危峰兀立,气势磅礴,在红军的眼中——(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总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浑然不把它们放在眼里,这就是——(生读)只等闲!

(3)画面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寒铁索寒。

①找到对比。

具体说说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有人说,从“暖”字可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

对此,你怎么看?

②录像感悟。

让我们走进这两个故事,感受“暖和寒”对比的精妙

扩展释疑:

(交流“巧渡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心情怎样?

回旋引读:

是啊,我们胜利了,那是多么欢快的场面啊!

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智取险要重重的金沙江,心中怎能不“暖”?

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

学生说感受。

引读诗句:

后有追兵,前后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着被鲜血染红的13根铁索,回想着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怎不令人心生寒意?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探究表达:

看了录像,你对这样的对比又有了这样的认识。

毛主席从几百场战斗中抓住了两个典型的战斗场面,一喜一悲,一智一勇,让人心情起伏跌宕。

深化主旨:

即使面临的是枪林弹雨,即使奉献的是自己的生命,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又算什么呢?

这就是——只等闲!

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画面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想象画面:

在这“岷山千里雪”中,红军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引导质疑:

翻越千里雪山,难度远大于五岭、乌蒙山。

为什么诗人却用了个“喜”字呢?

这不又是一个隐含的对比吗?

释疑引读:

爬过雪山,三军即将会师,胜利在望,怎能不令人兴奋?

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深化主旨:

不管眼前的困难有多大,红军都视为平常的事,这就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高度凝练,表达含蓄,常常省略成份,倒置词序,加上较远的时空距离,学生很难“入境”“悟意”“化言”。

本环节紧紧围绕“对比”这一写作手法的运用,利用图片、录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联系生活,,让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比表达的强烈效果,体会毛主席诗词的大气磅礴。

为避免因过度求解而破坏诗的完形,本环节强化了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和引读让学生融入诗境,进而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意境的优美。

五、诵读中升华诗歌情感

(1)引诵激情。

(播放视频)

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

翻过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越过湍急的金沙江,惊险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胜利的喜悦告诉我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欣赏歌曲:

远征难啊,只等闲!

长征精神必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升华情感。

利用视频完整回顾诗歌内容,深化红军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领略一代伟人的豪情和胸怀。

六、拓展中拓宽学习空间

(1)课外搜集、阅读毛泽东的诗词,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并把你喜欢的背诵下来,看谁积累得多。

【设计意图:

沟通课内外,扩宽学习空间,让学生带着学诗的浓情,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七、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长征途中尽艰险,

红军英勇只等闲。

典型景中抒豪情,

磅礴情怀化诗篇。

八、教学反思

1.重内容,更重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写法突出,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课堂效果显著,学生不但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更深切感受到了“对比”这种手法的强烈表达效果,为学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奠定基础。

2.重整合,找准整合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借助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怎样让这些媒体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呢?

如果只是呈现画面,那就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我在抓住“对比”这一突出的写作手法进行探究性阅读中,利用图片、录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烘托意境,使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课堂上,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比”这种手法强烈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出了毛主席诗词是怎样抒发情感、展现豪情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3重朗读,以读代讲。

为避免因过度讲解而破坏诗的完形,我强化了诵读,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进而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意境的优美。

  

 

第5课《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可以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教师补充介绍长征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借助P58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对长征有进一步的了解:

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是:

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夹金山→穿过草地→陕甘会师)

二、情境导入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

三、课文新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请同学们先来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读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应该怎么读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首诗的特点: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现在再来读读,争取读得准确通顺。

四、理解诗歌

这首诗写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时刻,它表达了什么内容?

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我们再来读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

如果遇到自己难理解的诗句,可以在旁边画个“?

”。

(一)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和学习伙伴交流。

(二)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了解了全诗的大意,我们现在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呢?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和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了全诗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了解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二、深入探究

1、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能不能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2、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一)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细浪”、“泥丸”,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

“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体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二)体会得多好啊!

能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练习感情朗读)

(三)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不计其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事例吗?

(课件补充红军长征的影片资料:

寒冷和饥饿、渡过草地无人区等)

(四)是啊,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

让我们大声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3、“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会背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书和电影电视片。

 

 

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体会表达效果和领会表达上还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

这是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关键。

所以依据新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根据课文特点,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书写。

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并能概括出各部分的小标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图片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狼牙山风光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2.导语:

同学们欣赏了这组风光图,你们一定被那绮丽的景色吸引了。

这里由于群峰状似狼牙,直刺云霄,故名为狼牙山。

狼牙山有五陀三十六峰,山上既有流泉飞瀑,苍松翠柏,又有石棋盘、老君堂等历史遗迹。

尤其在巍然耸立的顶峰棋盘陀有一座五勇士纪念塔,高大雄伟,你们想知道这座纪念塔的来历吗?

今天,我们将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一同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3.书写课文题目——狼牙山五壮士。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扫清生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根据自学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规范书写,注重积累。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语句标出来,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投影生字、新词卡片。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

务 葛 坠 雹 独体字:

左右结构:

吼 腔 崎 岖 斩 仇 恨 眺半包围结构:

②形近字识记法。

换偏旁的字:

务——各 崎——倚 雹——抱 恨——很

(3)一字组多词。

务——任务 务必 务求 求真务实 坠——坠落 坠毁 坠地 耳坠

斩——斩首 斩断 斩钉截铁 斩草除根 腔——胸腔 腔调 搭腔 满腔怒火

(4)规范书写。

①注意“攵”和“

”的区别:

“务”上半部分是

②字变部首、笔画变形的字:

“雹”部首是“雨”,作为部首应该写成“

”。

③“岖”的笔顺:

(5)理解词语。

悬崖:

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山涧:

山间的水沟。

居高临下: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

惊动了天地。

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全神贯注:

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

(6)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壮士”是哪五个人。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五壮士”是指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课文分为哪几个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意思。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3.学生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

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6至第9自然段):

五位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4.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完成填空。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5.分部分朗读课文,谈一谈你被哪部分内容所感动。

6.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内容。

四 总结全文,拓展资料

1.总结:

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层次,学习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我们还准确概括了各部分的小标题,更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脉络。

2.资料拓展:

开课伊始,我们欣赏了狼牙山的风景图。

在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大门,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年秋,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

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

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任务。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即由此引发。

课后反思

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

2.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

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

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一些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具准备】

重点语句的投影。

教学过程

一 课文题目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狼牙山”告诉了我们地点,“五壮士”告诉了我们主要人物。

2.“五壮士”可以换成“五战士”吗?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能换,因为文中的五位战士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敢于献身,所以用“壮士”。

3.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升起崇敬之情。

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自读全文中令自己感动的部分,与同学们交流。

三 精读课文,体会伟大的献身精神

1.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五壮士英勇奋斗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①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动作:

指挥、命令、吼、抡、瞄准。

神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