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522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作业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这一事件导致下列哪一诸侯国灭亡(  )

A.宋国 B.楚国

C.晋国D.鲁国

2.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

“九州”的出现(  )

A.表明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

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劳动者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

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D.打击豪强势力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4.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

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了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主张的提出。

先秦诸子的这种情绪主要反映了(  )

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

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5.老子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国如同烹小鱼,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

这反映了老子(  )

A.以德治民的思想B.向往小国寡民的生活

C.休养生息的思想D.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6.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7.《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材料表明(  )

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

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2.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

3.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

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4.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1.(素养——家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D.家国情怀

2.(素养——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

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

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

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

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

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

C

解析:

此事件被称为“三家分晋”。

故选C项。

2.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是通过灭亡六国实现统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原有封国,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中“战国文献中出现”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皆属中原”“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得出中原华夏族的影响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

战国时的商鞅变法才正式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材料只涉及各国赋税制度改革,故A项错误;政府进行土地登记,劳动者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力,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赋税制度改革,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豪强势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

4.答案:

A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使得社会在继续向前发展,同时在另一方面,使得社会出现了战乱与兼并等现象,于是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等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社会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故A项正确;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全是落后的,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这不是题干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来,故D项错误。

5.答案:

C

解析:

以德治民是孔子(儒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老子的治国理念,不是老子的社会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急,不能用大火,不能总翻个,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反映了休养生息的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要用慢火适当烹饪”,并不等同于反对社会变革和战争,故D项错误。

6.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士”是分封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由材料“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下世官体制的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这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礼崩乐坏,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7.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题干强调的是兵家对于战争和用兵的思想,并未提到对不义战争的看法,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先秦时期的兵家思想,并未体现此时的军事理论趋于成熟,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兵家思想,并未提到此时的社会背景,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明主虑之,良将修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可得出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故D项正确。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

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

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2.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中地图属于战国时期,故C项与题意相符。

3.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轻罪重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4.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自然,体现在政治上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结合所学,秦国商鞅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来实现国家大一统,为法家代表,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项错误。

5.答案:

(1)内容:

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

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判断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2)问,根据材料二“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可推断出好战嗜杀要点。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B、C三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

2.答案:

(1)原因:

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意义:

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