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7359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5.docx

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作业5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48分)

1.(2021·北京高一期末)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①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④推行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021·广东揭阳市·高一期末)在已经挖掘的商代遗址中,不论早期还是晚期,都发现了大量来自远方的物品,如产于东海、南海乃至印度洋的海贝、鲸鱼骨、海龟,以及来自新疆地区的玉石等,可见当时

A.已经出现丝绸之路B.疆域范围极其广大

C.掠夺成为主要方式D.商业已有一定发展

3.(2021·四川南充市·高一期末)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生产工具的进步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4.(2021·湖北高一期末)图1和图2分别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

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B.生活娱乐方式日渐丰富多彩

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5.(2021·浙江高一期末)“在他看来,人天生具有的只是身体的欲望和能力,并不存在生而具有的善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赋予礼义法度以强制性。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

”材料中的“他”是

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

6.(2021·浙江高一期末)下面两幅图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形势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地方

B.铁犁牛耕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诸侯国变法革新力量强大

D.各族频繁联系加强华夏认同观念

7.(2021·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高一期中)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

剃去鬓发的刑罚)。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8.(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期末)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

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

孔子无法作出判断。

材料反映了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9.(2021·深州长江中学)下表是齐桓公葵丘会盟和晋文公践土会盟对比表.这种变化体现了

A.周王权威趋于下降B.齐国的实力弱于晋国

C.宗法分封逐步强化D.诸侯国之间更加团结

10.(2021·河南高一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牦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

这说明当时

A.地区经济交流加强B.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D.商业繁荣局面出现

11.(202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商鞅指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

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

该论述

A.指出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B.表达对秦国现状的担忧

C.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D.注重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12.(2021·山西晋中市·高一期末)近日河南洛阳发现2600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

墓葬具有西北地区戎人的典型特征,同时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

据此判断,该墓葬可用于研究

A.殷商青铜制作工艺B.春秋时期民族交融

C.西周礼乐文化嬗变D.秦汉时期文化交流

13.(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观察下图。

图中现象有助于

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

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

14.(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这反映了

A.国家统一B.华夏认同C.列国纷争D.诸侯称王

15.(2021·河北秦皇岛市·秦皇岛一中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16.(2021·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月考)春秋到战国中期,韩赵魏均铸有自己独特的货币。

战国后期,增添了形态统一的小方足布和圆钱。

这表明当时

A.实现大一统B.货币完成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D.中央集权强化

17.(2021·江西吉安市·高一期中)春秋时,齐景公以晏婴之宅近市,每天脏乱嘈杂不堪,“欲更晏子之宅”。

晏婴自谓“小人”,拒绝说:

“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这一现象说明

A.贵族热衷经营商业B.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

C.城市坊市界限打破D.市场交换便利齐人生活

18.(2021·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高一期末)战国时期,范蠡佐越破吴后,改姓名游江湖,到陶后,改为朱公,居19年,三致千金。

魏国的白圭,善观周遭环境,适应时势生财有道,后世经商者皆祖之。

这些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A.战国出现很多民间商人B.商周工商食官被打破

C.富商开始干预国家政治D.富商经商经验较丰富

19.(2021·江西宜春市·上高二中)在春秋以前,“子”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

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

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B.宗法制不断加强

C.改革变法的大力推动D.分封制走向瓦解

20.(2021·陕西宝鸡市·高一期末)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21.(2021·河北唐山市·曹妃甸一中高一开学考试)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

到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士的社会地位提高,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之风兴起,“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

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葬”、“节用”

B.孔子主张“仁”与“礼”,“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

C.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平

D.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2.(2021·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是

A.道法自然B.隆礼重法C.相生相胜D.兼爱非攻

23.(2021·重庆高一期末)《荀子·王制》中说: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这主要体现出荀子主张

A.平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B.执政要以人为本

C.重视人民群众利益D.尚贤是治国之本

24.(2021·湖南)《诗经》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诗歌总集,几千年来,国人对《诗经》的传唱经久不衰,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诗经》历来受到人们重视,主要是因为它

A.彰显了饱满的爱国热情B.蕴含着质朴的人文精神

C.传承了儒家的道德理想D.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宣扬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山东高一期末)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图2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湖流。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儒学在形成后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些形态使儒学道应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

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上层建筑变革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儒学发展“承传创新”的理解。

(要求: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6.(2021·江苏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工具和手段,以维护君权为目标。

但儒家德治的保守性适应不了当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法治思想完全忽视并否定道德价值的内心自觉作用,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

秦亡后,汉朝统治者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经过汉初的无为而治的过渡,德治与法治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融合发展的道路。

在汉武帝的支持下,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封建统治者把德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王欣《先秦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礼法结合的理念与制度成果深刻影响到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各个国家的法制文明建设。

儒家纳礼入律,借助礼义道德的力量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但封建法律的立法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在其禁锢下,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治观念难以成形……时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正是传统“礼法治国”思想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并不因为传统而过时,关键在于要与世推移,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自杨鹏程《礼法结合:

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基本线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2)据材料二,概括“礼法结合”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中"礼”、“法”的内涵。

27.(2021·浙江宁波市·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列是某高中历史社团成员在校文化节活动中要做一个关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主题报告。

(1)完成下列主题报告提纲。

(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本土性与多样性B.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

C.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D.满天星斗与多元一体的起源时期

E.崇尚自强不息与勇于创新的价值追求

(2)若就提纲中的“三、

(2)”展开论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

(选字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A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基层的管理以及地方的行政无关,因此什伍连坐、郡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BCD。

2.D

【详解】

材料信息是,商代已经与新疆地区、东海、南海乃至印度洋等地区有商业交往。

由此可见商代商业已有一定发展,故D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A错误;这不是对商代疆域的描述,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掠夺成为主要方式,故C错误。

3.A

【详解】

由春秋战国以前零星的沟渠到战国才出现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故选A项;土地兼并不能体现农田灌溉渠系在春秋战国前后的巨大变化,故排除B项;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国家一直重视农业生产,故排除D项。

4.D

【详解】

根据材料四川和河南出土文物在形态和图案上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故D正确;通过材料两个地区的对比不是为了说明青铜器处于鼎盛时期,故A错误;材料与生活娱乐方式无关,故B错误;材料没有手工业规范,故C错误。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治,因此根据材料“他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可以判断出是荀子,B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材料无关,A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排除;韩非子强调变革,D排除。

故选B。

6.B

【详解】

两图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在争霸过程中诸侯国数量减少。

根据所学可知,诸侯争霸主要是受到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即铁犁牛耕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B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只是表象,排除C;材料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D。

7.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管仲建议政府帮助农民渡过灾荒年,战国时期的《秦律》严厉打击私自移动田界的行为,保护土地私有等,从本质上说明了当时国家注意稳定小农经济,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对土地“直接控制”,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各国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C项错误;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8.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的《两小儿辩日》,通过对太阳与人距离远近的辩论,揭示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宇宙的思考,故C项正确;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不属于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与私学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9.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践土会盟.上更多的诸侯参与会盟,而且晋文公作为小宗,召集天下大宗周王去集会,说明周王权威趋于下降,A项正确;两次会盟不在同一时期,无法对比,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反,故错误;参加会盟的国家多不能体现团结,D项错误。

10.D

【分析】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上可以见到东南西北方的商品,说明当时商业繁荣,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营商业的信息,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没有统一,国内统一市场没有形成,排除C。

【点睛】

11.C

【详解】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大意是:

人口超过了国家占有的土地,那么国家取得的功绩就少而且兵力不足;土地面积超过人口数量,那么国家的山林,湖泽、财力、物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该论述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1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00多年前是春秋时期。

戎人王级大墓“具有西北地区戎人的典型特征,同时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说明该墓葬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没有殷商青铜器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西周礼乐文化的嬗变,故C错误;这不是秦汉时期,故D错误。

13.D

【详解】

由图可知,诸夏国家与诸夏国家的战争占比超过了一半,其次是诸夏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再次是夷狄国家与夷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虽造成了社会动荡,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迁徙和接触,这有助于中原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故选D项;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A项错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但B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排除;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加快统一进程,故C项错误。

14.B

【详解】

战国时期,在中原各国与相邻的戎狄蛮夷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在民族交融中出现华夏认同,故选B;战国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A;材料反映民族的交融,“列国纷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称王”的信息,排除D。

【点睛】

15.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故选D;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经济比东方六国落后,排除A;B、C不是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排除。

16.C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铸造各自的金属货币,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秦朝实现大一统,排除A;秦朝统一了货币,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17.D

【详解】

晏婴拒绝搬迁住宅,认为居住在市场附近生活便利,由此可知当时的市场交换便利了齐人的生活,故选D;晏婴拒绝从市场变搬迁不意味着贵族热衷经营商业,也不能说明齐国国君抑制商业发展,排除AB;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代,排除C。

18.B

【详解】

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范蠡佐越破吴后,改姓名游江湖,到陶后,改为朱公,居19年,三致千金。

魏国的白圭,善观周遭环境,适应时势生财有道,后世经商者皆祖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蠡和白圭经商致富,体现了战国时期民间商人的活跃,这反映了当时商周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所以B正确;A项仅概括了材料信息,属于现象,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人干预国家政治,所以C错误;“富商经商经验较丰富”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所以D错误。

19.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子”由对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转变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说明的是当时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即分封制走向瓦解,D正确;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A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B排除;材料与改革变法无关,C排除。

故选D。

20.B

【详解】

材料反映了西周到战国,百姓耕田的面积明显扩大,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巨大进步,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是西周到战国时期农业变化的根本原因,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进步促进农业发展,与公田和私田无关,排除A;国家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确立,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排除C、D。

21.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故C正确;墨子主张“节葬”、“节用”,故不选A;“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不选B;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不选D。

22.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创立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其遵循的自然法则,我们不能去妨碍它的自然法则,无为便是自然,为此,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故A项正确;隆礼重法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故B项错误;相生相胜是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2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君王要想获得安宁,就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君王要想获得繁荣,就得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士子;君王要想获得功名,就得尊崇和任用贤能的人。

这三个方面做得好,其他方面就不会有不恰当的;这三方面做得不好,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处。

这反映出荀子主张执政要重视平政爱民、要选贤任能、隆礼敬士,体现出执政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平政爱民需要礼贤下士,故A项成错误;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尚贤是治国之本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体现的是质朴的人文精神,因此国人对《诗经》的传唱经久不衰,B正确;ACD不属于主要因素,还是需要从作品本身的特征去分析,排除。

故选B。

25.

(1)信息:

图1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图二反映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关系:

铁器的使用是当时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表现,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措施及作用: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使军功地主阶级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国家对百姓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体现了严刑酷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翻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思想文化专制。

(3)理解:

从春秋时期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形成,到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例如∶在传统儒学受到挑战时,能够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儒学新学派一理学。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能够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使中华文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详解】

(1)信息:

根据材料可知,图1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图二反映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

(2)措施及作用:

结合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措施及作用进行作答即可,如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使军功地主阶级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国家对百姓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体现了严刑酷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翻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思想文化专制。

(3)关于本题作答可结合儒学的产生、董仲舒的新儒学、理学的兴起及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6.

(1)原因:

法治和德治都是维护君权的工具;法治和德治都有局限性;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发展);汉武帝的支持。

结果:

德法并用成为封建国家治国策略(礼法文明占主导地位)

(2)影响: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了封建统治;深刻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阻碍了社会进步;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时代内涵:

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详解】

(1)原因:

根据“法治和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工具和手段,以维护君权为目标。

”得出法治和德治都是维护君权的工具;根据“但儒家德治的保守性适应不了当时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法治思想完全忽视并否定道德价值的内心自觉作用,只有儒法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彼此缺陷。

”得出法治和德治都有局限性;根据“秦亡后,汉朝统治者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得出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根据“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自此,封建统治者把德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治国的策略,礼法文明开始取代礼乐文明占主导地位。

”得出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发展)、汉武帝的支持。

结果:

根据所学可得出德法并用成为封建国家治国策略。

(2)影响:

根据“儒家纳礼入律,借助礼义道德的力量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得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但封建法律的立法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对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在其禁锢下,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法治观念难以成形”得出维护了封建统治;根据“礼法结合的理念与制度成果深刻影响到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各个国家的法制文明建设。

”得出深刻影响东亚儒家文化;根据所学可得出阻碍了社会进步;根据“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并不因为传统而过时,关键在于要与世推移,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得出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

时代内涵:

礼:

根据所学可得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法:

根据所学可得出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27.

(1)D.B.E.A.C。

(2)A.C.E.

【详解】

(1)字母顺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历程的第一步是起源阶段,与其正确说法相对应的是,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